巷仔口
作者/仔仔
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
住在城裡久了,一有機會,就想回老家走走。老家小嶝島,早時房子多是紅磚厝,擠擠挨挨,自發形成一片片聚落,雖大小高矮外形不一,但厝與厝之間都有巷弄,巷仔口便成了最熱鬧的地方。
許競雄 攝
吃飯時,大人都愛捧著飯碗站在巷仔口,好像那裡吹來的風,能增進食慾。我家老爸、東家阿英、西家阿涼、對面清仔,總像約好了一般湊在一塊兒。自然,在各個巷仔口,吃飯時間都能見著一組又一組的「碰頭會」。有人嗓子亮,笑聲、話音直達厝內,我認真聽,才知道「碰頭會」的話題遠不止家長裡短、討海下田等「地氣小料」,竟還包含天文地理、內外時事、古早現代………往往是碗裡早空了,老爸的談興卻不減,免不了被老媽數落:「還說囝仔(小孩)呷糜(吃飯)配話,不聽話愛拖拉,你們大人也是啊。」有趣的是,好多囝仔哭鬧厭食,可如果把他們拉到巷仔口,他們就能安靜下來,張口吃飯。
除了呷糜配話、喝茶話仙,鄉親們也愛在巷仔口做一些小活計,比如串蚵、剖蚵、煮蚵湯,印紫菜、曬紫菜,清網、補網等。若是遇上紅白喜事,巷仔口還能變成露天廚房、露天宴席……
巷仔口也是小孩玩樂的天地。提水灌螞蟻洞、堆沙堡,還有捉迷藏、滾鐵圈、拍紙片、抽陀螺、玩彈珠、跳繩、鬥雞、跳馬等,快樂的遊戲,串起一段段美好的童年時光。
許競雄 攝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家家都搬了新居。因土地規劃到位,房厝行列整齊,裝修新居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順便把巷子鋪上一層水泥,巷仔口顯得更整潔清新了,男女老少如從前一樣愛在巷仔口開「碰頭會」、玩樂、做工。有人做工時,擺放的物品擋了路,做工的人總會主動道聲「不好意思」,而被擋了路的人則笑笑說:「沒關係,真勤勞啊。」
現在,我們大多住在小區,房子自然是可以安身,可卻不容易安心,就像我,一有空閒便想著回老家住。所以我突發奇想,我們的小區,能不能搬來那有人情味的巷仔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