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夜話|巷仔口的人情味

2021-02-18 廈門日報

巷仔口

作者/仔仔

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

住在城裡久了,一有機會,就想回老家走走。老家小嶝島,早時房子多是紅磚厝,擠擠挨挨,自發形成一片片聚落,雖大小高矮外形不一,但厝與厝之間都有巷弄,巷仔口便成了最熱鬧的地方。

許競雄 攝

吃飯時,大人都愛捧著飯碗站在巷仔口,好像那裡吹來的風,能增進食慾。我家老爸、東家阿英、西家阿涼、對面清仔,總像約好了一般湊在一塊兒。自然,在各個巷仔口,吃飯時間都能見著一組又一組的「碰頭會」。有人嗓子亮,笑聲、話音直達厝內,我認真聽,才知道「碰頭會」的話題遠不止家長裡短、討海下田等「地氣小料」,竟還包含天文地理、內外時事、古早現代………往往是碗裡早空了,老爸的談興卻不減,免不了被老媽數落:「還說囝仔(小孩)呷糜(吃飯)配話,不聽話愛拖拉,你們大人也是啊。」有趣的是,好多囝仔哭鬧厭食,可如果把他們拉到巷仔口,他們就能安靜下來,張口吃飯。

除了呷糜配話、喝茶話仙,鄉親們也愛在巷仔口做一些小活計,比如串蚵、剖蚵、煮蚵湯,印紫菜、曬紫菜,清網、補網等。若是遇上紅白喜事,巷仔口還能變成露天廚房、露天宴席……

巷仔口也是小孩玩樂的天地。提水灌螞蟻洞、堆沙堡,還有捉迷藏、滾鐵圈、拍紙片、抽陀螺、玩彈珠、跳繩、鬥雞、跳馬等,快樂的遊戲,串起一段段美好的童年時光。

許競雄 攝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家家都搬了新居。因土地規劃到位,房厝行列整齊,裝修新居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順便把巷子鋪上一層水泥,巷仔口顯得更整潔清新了,男女老少如從前一樣愛在巷仔口開「碰頭會」、玩樂、做工。有人做工時,擺放的物品擋了路,做工的人總會主動道聲「不好意思」,而被擋了路的人則笑笑說:「沒關係,真勤勞啊。」

現在,我們大多住在小區,房子自然是可以安身,可卻不容易安心,就像我,一有空閒便想著回老家住。所以我突發奇想,我們的小區,能不能搬來那有人情味的巷仔口呢?

相關焦點

  • 閩南夜話|百家村的「豆腐西施」
    幾年前,我曾特意來到兒時生活過的地方,走過一條條老街舊巷,又站在「豆腐西施」當年的豆腐店前,那店面變化很大,裡頭各種豆製品琳琅滿目。我問店家:「好多年前,這裡也是豆腐店,女老闆很好看,南音也唱得好……」店家瞅了我一眼,笑著說:「那是我母親。」「她人還在嗎?那時,我還是個小孩呢。」我急切地問道。「她早幾年仙逝了……」我有些悵然若失,可算算年紀,她也是高壽呀。
  • 閩南夜話|「樂公」往事
    旁邊的老教師看我有點蒙的樣子,忍不住笑道:「虧你還是閩南人,『樂公』就是聚餐嘛!」我聽完,忍不住笑了,沒想到聚餐的通知形式竟然如此有儀式感而又如此逗趣,也就在那一瞬間,我喜歡上了這個和諧有趣的集體。朗讀者柳振滿,廈門市彭厝學校副校長,中小學一級教師,廈門市首批閩南話水平測試員。
  • 閩南童謠《炮仔紅吱吱》
    《炮仔紅吱吱》誦讀:白士敏閩南話注音:林偉志、白士敏【注釋】
  • 閩南夜話|石碼五香,家鄉的味道
    徵集★《夜讀》欄目每周定期推出「閩南夜話」、「詩歌之夜」、「英文朗讀」等,用多元化的節目,滿足聽眾們多樣化的需求。★如果您有適合欄目朗讀的文章,中英文皆可,歡迎推薦或投稿給我們。
  • 閩南夜話|番薯粉粿好吃的秘密是什麼?
    吃時,先喝一口濃湯,醒舌暖胃;然後,輕輕一吸,粉粿順滑入口,一不小心,就會像豬八戒吃人參果,來不及品味就滑進肚子了;第三口,留了個神,細嚼慢咽,粉粿Q彈,各種濃鬱的滋味帶來豐盈的口感,令人慾罷不能——這麼好吃的番薯粉粿,我每次都吃得「差點連舌頭都吞下去」!
  • 保護閩南古厝 留住美麗鄉愁
    原文連結:《保護閩南古厝留住美麗鄉愁
  • 【探秘閩南】石獅永寧老街深藏情義故事 番仔樓飽含家國情懷
    過了永寧老街永進巷,有一座「達生醫院」,主人周永淵是個西醫。上世紀初,西醫還非常稀罕,周永淵不但擅長內科,外傷縫合、膿腫開刀也不錯。周醫生崇尚行道愛人、濟世扶貧,對患者態度和善,遇上貧困者,不但免費施藥,甚至掏錢相助。
  • 【好聽】十首歌 你可能不知道的好聽閩南歌
    簡練的搖滾風格,上口的旋律,好聽好記而不俗的一首歌。《全心全意愛你》 吳志寧新寶島康樂隊創作的題材多取自本土的生活、歷史、還有自然環境。這首《阿春仔伊阿嬤》,平淡的語氣下是一段悲情的歷史。是對過去的回顧,也是對閩南語題材的一次開拓。《空襲警報》 伍佰
  • 閩南街巷故事 | 老街舊時光
    始建於明末清初的灌口老街,在當時是外地人進入灌口的必經之地,亦是閩南金三角的一個重要貿易點。短短一百餘米的街道,商賈雲集,人來人往,熱鬧非凡。▲灌口老街1930年左右,老街開始改建,沿街一面都修成了騎樓。騎樓下的走廊遮陽又防雨,成了老街居民茶餘飯後的休閒娛樂場所。
  • 閩南夜話|難忘那碗熱氣騰騰的麵茶
    徵集★《夜讀》欄目每周定期推出「閩南夜話」、「詩歌之夜」、「英文朗讀」等,用多元化的節目,滿足聽眾們多樣化的需求。★如果您有適合欄目朗讀的文章,中英文皆可,歡迎推薦或投稿給我們。
  • 從《愛拼才會贏》到《大田後生仔》,有哪些你熟悉的閩南歌曲?
    閩南歌曲,顧名思義,也就是閩南地區的歌曲,小編的理解就是泛指福建省一帶具有地方語言特色的一類歌曲。語言是閩南歌曲最大的特點,給人的感覺是雖然聽不懂,但是一樣很好聽啊。閩南話不容易懂,一般聽歌時只能聽個旋律和,歌詞就不知道啥意思了。
  • 閩南夜話|這一盤蚵仔煎,讓我想起了她
    徵集★《夜讀》欄目每周定期推出「閩南夜話」、「心靈夜悟」」、「英文朗讀」等,用多元化的節目,滿足聽眾們多樣化的需求。★如果您有適合欄目朗讀的文章,中英文皆可,歡迎推薦或投稿給我們。
  • 平面設計師超愛閩南文化,他說:傳統文化的東西越了解越讓人沉迷
    我們現在吃辦桌吃的不一定是美食,更多的是人情味。▲臺灣電影《總鋪師》講述民間大廚的故事,與閩南民間「徒子」形象十分相似Q:傳播辦桌文化聽起來真的很有創意,你們有商業案例嗎?我們有幫本地的民間廚班設計了LOGO和工作服。
  • 貴陽百巷百相︱竹市巷情思
    沙河橋對面嘞竹市巷貴陽城北六廣門與沙河橋交匯處嘞對面有個竹市巷,早些年就是貴陽買賣竹子和籮籮筐筐竹製品嘞集散地,竹市巷因此得名。圍牆右邊就是竹市巷竹市巷另一頭通貴醫附院如今竹市巷附近貫城河段被貴醫囥(kàng)起噢,竹市巷成噢一條被人遺忘嘞小巷,巷口茲頭被沙河街口嘞銀行大樓圍牆抵得窄(zěi)薅薅嘞,
  • 閩南文化研究者寫下36萬字閩南語民俗散文:我是西街的囝仔
    這是閩南文化研究者、閩南語作家洪泓筆下的《西街》。近日,洪泓帶著記者漫步西街,講述尋常巷陌裡的陳年舊事和那些過往時光裡的古街風貌。 在孝感巷 滾著鐵環長大  「我是西街的囝仔(閩南方言『兒子』的意思)。」  洪泓出生在西街孝感巷,站在巷口,抬頭就可以看到東西塔。
  • 廈門 閩南夜話|一碗兜面慰鄉愁
    一碗兜面慰鄉愁作者/婉兒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兜面是閩南的一道地方小吃,兜面雖說有個兜面的主要食材是閩南盛產的地瓜粉、芋頭。細細品嘗,地瓜粉團的Q滑細膩,芋頭的松糯清香,蔥頭的鹹香和花生米的脆香融合在一起,那獨特的閩南農家風味能瞬間喚醒味蕾。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吃多了精米細面,來一碗兜面這樣的粗糧,絕對能讓我們的味和胃得到雙重滿足。
  • 福建閩南與臺灣閩南族裔,除了語言相通外,還有什麼歷史淵源?
    漳州長泰文廟裡有首閩南民謠《天烏烏》,與臺灣閩南民謠《天黑黑》,它們相互之間有一種相融的文化氣息,和一股相承相脈的閩南風韻。阿公仔卜煮鹹 ,阿媽仔卜煮汫,二個相拍弄破鼎 ,咿呀嘿都啷噹叱當嗆, 哇哈哈,阿公仔卜煮鹹 ,阿媽仔卜煮汫,二個相拍弄破鼎 ,咿呀嘿都啷噹叱當嗆, 哇哈哈,弄破鼎,弄破鼎 ,弄破鼎 咿呀嘿都啷噹叱當嗆。
  • 閩南絮語:泉州,絲綢之路上的滄海遺珠
    【Day4】觀音山日出,遊覽永寧老街&番仔樓,安平橋OR洛陽橋看日落(二選一),之後返回泉州老城區,晚七點文廟聽南音。【Day5】乘坐小白敞篷公交車遊覽泉州古城一日(開元寺——鐘樓——清淨寺——關帝廟——天后宮——青龍巷——聚寶街——回程)【Day6】泉州送機/送站四人成團,泉州集合。
  •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樓」
    這些「番仔樓」是百年前漳州人漂洋過海,拼搏奮鬥的活生生的固態史書,也是漳州人勇於進取,善於吸納異域文明成果的公允物證。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被迫「五口通商」,隨即清政府在內部推行洋務運動,海外文化從各種渠道傳入中國,其中由航海作為傳播途徑的最多。
  • 【百科】閩南中元普渡(附龍海各地普渡時間)
    中元節祭拜在閩南民間,稱農曆七月為「鬼月」,稱孤魂野鬼為「好兄弟」。閩南中元普渡祭拜「好兄弟」習俗祭拜對象:好兄弟祭拜地點:自家或公司門口。歡迎大家補充、分享)7月初一西頭7月初2大埕 農貿市場 公園西7月初3打石街 英地7月初4平寧 后街仔7月初5錦江道(新行)7月初6糞間7月初7下碼廟 碗街 明主路.天水宮(華人商城) 920路 安山7月初8三芳埕 草埔頂 大宮前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