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夜話|石碼五香,家鄉的味道

2020-12-26 廈門日報

石碼五香 家鄉的味道

作者 / 雪玲瓏

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

「五香」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製作習慣也不盡相同。論口感和味道,當屬石碼最為地道。「五香」要好吃,選肉很關鍵。石碼五香通常選用肥瘦適中的五花肉,這樣做出來的五香油而不膩,口感好。五香主要分生坯和油炸兩種。

先把五花肉切成小塊,加上適量的洋蔥、澱粉、精鹽、味精、砂糖、五香粉等,調拌入味後,以豆腐衣為外皮,裹成直徑約2~3釐米的長桶狀,這就是五香生坯。油炸時,先在鍋中放入適量油,中火至油五成熱後,放入五香生坯炸3~5分鐘,待五香成金黃色浮上後即可撈出。剛出油鍋的五香特別誘人,切成若干小段後,泛著油光的五花肉夾雜著蔥香的味道,香氣四溢。蘸上一點紅辣醬,再佐以一點蘿蔔酸,趁熱送入嘴裡,外酥內嫩、醇香可口。哇,真是不嘗不知道,一嘗忘不掉。除了切斷,五香整條吃更有意味。石碼人習慣鋪上一張專為五香「私人訂製」的「面份」,放入整條五香,裹上後蘸點辣醬,手抓「五香面份」就是最佳搭檔和傳統的吃法。

作者

雪玲瓏,本名方毅卿。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龍海市作協主席,《龍海文學》雜誌主編。

朗讀者

張洵,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記者、主持人。

徵集

★《夜讀》欄目每周定期推出「閩南夜話」、「詩歌之夜」、「英文朗讀」等,用多元化的節目,滿足聽眾們多樣化的需求。

★如果您有適合欄目朗讀的文章,中英文皆可,歡迎推薦或投稿給我們。

★如果有適合夜讀欄目的好聲音,也歡迎自薦或推薦,讓好聲音為平淡的生活添彩。

★可以發送音頻作品或原創文學作品至電子郵箱xmrbsbjczs@126.com,請在郵件標題處註明「夜讀+朗讀者姓名」或「夜讀+作者姓名」,並附上自己的個人資料和聯繫方式。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音頻製作:張洵 黃曉青 攝影:吳家新 曾欣悅

編輯:陳少英 羅小州 值班主任:蔡萍萍

廈門日報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好消息!廈門第四例治癒患者出院!

相關焦點

  • 金燦燦的漳州五香卷,地道閩南美食好吃得不得了
    在家鄉要想吃到最地道最齊全的小吃,那必然是要等到過年的時候了。今年的年味別有一番「風味」,待在家中的小夥伴們也自創了許多美食,但是成功與否就難說了,畢竟做飯這種事也是需要天賦的。對於手殘黨來說,美食製作的流程如果太麻煩的話,那也只好放棄。那麼有沒有又簡單然又好吃到讓人難忘的美食呢?肯定有!今天我們就來說一道漳州特色小吃,它就是五香卷。
  • 閩南地區特色小吃——五香卷,你值得擁有!
    五香卷,是一道來自於福建省閩南地區的特色名吃。逢年過節、婚壽喜慶時,家家戶戶必備滷麵。一般配以五香條來招待親朋好友,這也是當地的傳統民俗。五香卷是用一種專門的豆皮,裹上剁碎的精肉、荸薺、蔥等,包成如春餅的一條條,再放下油鍋炸成焦黃,切成幾段,蘸佐料進食,香、酥、脆、鮮,妙不可言。在閩南地區的農村,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會做五香捲來當供品。每戶人家的做法其實都是大同小異,關鍵就是配料有所差異罷了。原料基本相同,配料略有差異,因而也形成各具特色的風味。
  • 石碼全城衣食住行電話 轉發收藏備用
    石碼全城商圈所有電話基本齊全,這麼冷的天氣終於可以被窩叫餐了哈哈哈。。。。
  • 石碼敘事 拜天公
    而石碼"供天公"習俗,是在正月初五、初六、初七就開始"炊粿、做龜、折壽金"。正月初八這一天,面對天公祖,男女老少官員百姓平平安安。折壽金,折元寶,石碼女人都會的手工活。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石碼瀰漫混沌不清的氣,佛教、道教、鄉土神明,各種名堂的拜拜,心有所向就有所拜。
  • 閩南夜話|「樂公」往事
    旁邊的老教師看我有點蒙的樣子,忍不住笑道:「虧你還是閩南人,『樂公』就是聚餐嘛!」我聽完,忍不住笑了,沒想到聚餐的通知形式竟然如此有儀式感而又如此逗趣,也就在那一瞬間,我喜歡上了這個和諧有趣的集體。朗讀者柳振滿,廈門市彭厝學校副校長,中小學一級教師,廈門市首批閩南話水平測試員。
  • 這個離福州才2h的冷門小城,有你想不到的閩南風情!
    不是旅遊城市,卻有閩南最有味道的古城她沒有文藝範的咖啡鋪卻在保存完好的建築裡浸透著慵懶的舊式情調
  • 閩南夜話|難忘那碗熱氣騰騰的麵茶
    每次吃都能感受到那種久違的味道縈繞心頭,香香甜甜的,滿滿都是母親的愛意。再後來我們各自成家立業,母親因為脊椎兩度受傷,無法長時間站立,從此我們再也沒能品嘗到母親親手炒的麵茶了。因為母親身體不好,我們幾個也就心照不宣地在母親面前從不提及麵茶。我們都很清楚母親的秉性,一旦知道我們喜歡吃她炒的麵茶,再苦再累她都樂意去做,因為在她眼裡,無論我們年齡多大,都是她的孩子。
  • 閩南夜話|番薯粉粿好吃的秘密是什麼?
    新鮮出爐的番薯粉粿呈灰褐色,沒什麼味道,卻十分軟糯彈牙。放涼後,母親將番薯粉粿切成兩釐米寬的粉條,攤開風乾,小時候家裡沒有冰箱,番薯粉粿放在太陽下曬乾,曬到發脆發硬,便可貯存許久。有了番薯粉粿,母親就會隔三岔五地為我們變著花樣改善夥食。
  • 石碼的石碼區被選為2020年第一個石碼區
    石碼,著名的古鎮,因為他的香味。位於龍海市九龍江西溪和北溪交叉口的錦江南岸,明朝宣德時期改名為錦江,弘治後改為「石碼」。由石頭建造的沿河小鎮被稱為福建「三大名鎮」,與石獅,涵江。人間煙火奇,最受歡迎。我只去過石碼一次,給我的印象是非常生氣。
  • 閩南夜話|百家村的「豆腐西施」
    徵集★《夜讀》欄目每周定期推出「閩南夜話」、「心靈夜悟」、「英文朗讀」等,用多元化的節目,滿足聽眾們多樣化的需求。★如果您有適合欄目朗讀的文章,中英文皆可,歡迎推薦或投稿給我們。
  • 龍江夜讀|家鄉的味道
    飯桌上擺滿了煮熟的地瓜、玉米、芋頭、米粿、花生等家鄉特產,還有鐵觀音茶水。邊吃邊聊,氣氛甚好。因為他還要趕回廈門排練節目,鄉親還特地把這些東西打包讓他車上吃。湯沐海高興地說,這是家鄉的味道。 確實,對於遊子來說,不管他走得多遠,無論品過多少美味佳餚,但家鄉的味道卻是揮之不去,熟悉而久違。
  • 閩南名菜!有自己獨特的味道,肉粽超好吃!
    想想能吃到粽子也很開心,閩南的肉粽是傳統端午節必不可少的美食,不只是端午節,只要是閩南地區的小吃街,就一定會看到好幾家早餐店、小吃攤都有肉粽,由此可以看出,肉粽是多麼受人歡迎!今天就讓這篇文章來解答您對閩南肉粽的疑惑,教您如何製作!天熱時,閩南街頭就有許多賣餃子的店,但最早的肉粽只是閩南地區的日常小吃。把熟透的粽子葉剝掉外皮,加熱,供客人品嘗。
  • 閩南夜話|這一盤蚵仔煎,讓我想起了她
    午餐時,特意做了蚵仔煎:把韭菜洗淨切小段,加上海蠣,用地瓜粉攪勻,撒上調料,油鍋上一煎,快起鍋的時候淋上蛋汁,蛋香、韭菜香、海蠣的鮮香交織在一起,真是令味蕾興奮的味道啊。我光顧著自我陶醉,卻沒想到圓仔並不愛吃,我對她說:「海蠣是好東西,還加了蛋,小時候我是很難吃得上的。」
  • 福建-體驗閩南生活
    漳州 石碼的一種特色小吃,逢年過節,總要配上一碟五香招待賓客,也是本地的一種傳統。據悉,閩南民間有句諺語:「玩在蘇杭二州、吃在 福建 漳州 」, 漳州 菜的重要組成部分,起源於中原汴洛魯菜祖,這大概是這裡人愛吃麵食的原因之一。石碼古鎮花了小半天走訪了 福建 三大古鎮之一的 漳州 龍海 市石碼古鎮,和大家印象中的「古城」、「古鎮」不同的是,石碼一丁點商業氛圍都沒有,甚至都不算個「景點」,很難在旅遊平臺上搜索到。
  • 廈門 閩南夜話|一碗兜面慰鄉愁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北方人能把麵粉製成花色繁多的麵食,而閩南人則融合了麵食的製作技巧,把本地盛產的地瓜粉製成地瓜粉條、兜面等美食,亦是讓人嚮往的味道。前不久,在一個同事家吃到兜面,熟悉的味道瞬間喚醒了味蕾,也喚醒了三十多年前的記憶。兒時,在一些傳統民俗節日裡,家家戶戶都要吃兜面,兜面寄託著老百姓樸實而美好的願望。
  • 普及閩南話傳承家鄉情 「快樂閩南話之旅」公益夏令營落幕
    、閩南文化傳承的橋梁。為普及閩南話,讓大家在學習閩南話中感受閩南文化的魅力,8月5日至6日,為期兩天的「快樂閩南話之旅」親子公益夏令營活動在惠和石文化園順利舉辦。  該活動由湖裡區委宣傳部主辦、湖裡區圖書館承辦,分為繪製廈門市花三角梅、玩轉閩南常見植物、趣觀閩南速成實戰、聽爺爺講紅色文化故事4個部分,共有45組親子參加了活動。
  • 閩南歌曲集錦
    [2]美麗的錯誤廈門特產炸棗炸棗:廈門同安著名的古老小吃,為同安五寶(馬蹄酥、封肉、炸棗、炸五香、碗仔粿)之一。作法:原料分為皮、餡。皮一般為上好地瓜,米磨(碾)成粉,餡一般為花生、豌豆、芝麻餡,也可用蔬菜。把餡包在皮裡,放在沸騰的油鍋炸,口感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