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 閩南夜話|一碗兜面慰鄉愁

2020-12-22 江南人家G

一碗兜面慰鄉愁

作者/婉兒

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

兜面是閩南的一道地方小吃,兜面雖說有個「面」字,食材卻沒用到麵粉,而是用尋常的地瓜粉,以勾芡、搗攪的烹製方式,詮釋著「兜」的由來。在生活艱辛的歲月,它不僅填飽了很多人的胃,更讓後人驚嘆:這飲食技藝裡,蘊含著老祖宗滿滿的智慧。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北方人能把麵粉製成花色繁多的麵食,而閩南人則融合了麵食的製作技巧,把本地盛產的地瓜粉製成地瓜粉條、兜面等美食,亦是讓人嚮往的味道。

前不久,在一個同事家吃到兜面,熟悉的味道瞬間喚醒了味蕾,也喚醒了三十多年前的記憶。兒時,在一些傳統民俗節日裡,家家戶戶都要吃兜面,兜面寄託著老百姓樸實而美好的願望。由於製作工序繁瑣,麵湯的濃稠度不好拿捏,火候也不好把控,兜面如今已很難吃到了。心動不如行動,我向同事的母親討教了兜面的製作方法,決定回家學做兜面。

兜面的主要食材是閩南盛產的地瓜粉、芋頭。先將芋頭切塊,用油把芋頭炒出香味,加適量水把芋頭煮熟,在芋頭湯中加入鹽、味精調味;舀出鍋中一半已調好味的湯汁,剩下的湯與芋頭留在鍋裡,舀出的湯汁擱置一旁,待溫度不燙手後,加入地瓜粉,地瓜粉和湯以一比二的比例,調成糊狀,重新把鍋裡的湯汁燒開,一邊緩緩倒入地瓜粉糊,一邊用勺快速搗攪,讓地瓜粉糊受熱均勻,直至把所有白色的地瓜粉糊煮成透明的青黑色,兜面就熟了。

煮好的兜面再根據各人喜好,加入事先準備好的蔥油、炸花生米、香菜末等,拌著吃,口感鮮香。細細品嘗,地瓜粉團的Q滑細膩,芋頭的松糯清香,蔥頭的鹹香和花生米的脆香融合在一起,那獨特的閩南農家風味能瞬間喚醒味蕾。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吃多了精米細面,來一碗兜面這樣的粗糧,絕對能讓我們的味和胃得到雙重滿足。

閩南地區有這樣一個婚俗,在《閩臺婚俗》一書裡亦有記載:結婚第二天,新娘要親自下廚房,手拿煎勺搗一搗鍋裡的「兜面」,這表示新媳婦從今開始當家了,既上得了廳堂,又下得了廚房;富有黏性的兜面也意味著一家人心連心,黏得緊緊的,永遠不分開。

歲月流逝、社會變遷,一些久遠的味道越來越難覓,難免讓人傷感。傳統閩南風味、古老菜式,不僅能讓人領略美食風味,更能撫慰遊子的鄉愁……

相關焦點

  • 開在廈門舊城區八市邊上,沙茶麵很地道
    如果問一個廈門人,最地道的廈門小吃是什麼,十有八九會回答沙茶麵。而我的同學親戚們,常年在外地打拼,回到廈門的第一件事便是去吃一碗沙茶麵。對於廈門人來說,這碗沙茶麵已經不僅僅是美食這麼簡單,吃得更多的可能是情懷,對於遊子來說,那便是鄉愁了。
  • 閩南夜話|難忘那碗熱氣騰騰的麵茶
    母親炒的麵茶尤其好吃,有時明明剛吃過晚飯沒多久,為了能騙上一碗麵茶吃,二哥便會假裝說自己肚子又餓了。特別是寒冷的冬夜,要是能吃上一碗香氣四溢的熱麵茶簡直就是無與倫比的享受。當時麵粉是憑票供應的,母親很久才會炒一次麵茶。
  • 閩南夜話|「樂公」往事
    「樂公」往事作者 / 蘇欣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28年前,我從師範學校畢業,被分配回同安的一所鄉村小學教書旁邊的老教師看我有點蒙的樣子,忍不住笑道:「虧你還是閩南人,『樂公』就是聚餐嘛!」我聽完,忍不住笑了,沒想到聚餐的通知形式竟然如此有儀式感而又如此逗趣,也就在那一瞬間,我喜歡上了這個和諧有趣的集體。
  • 廈門海滄舉辦中秋佳節閩南風俗體驗活動
    2018年09月22日 14:42:53 來源:中新網福建   中新網福建新聞9月22日電 (楊伏山 林藝萍)21日晚,廈門海滄區舉辦「我們的節日·中秋」主題活動——「歌詠中秋寄鄉愁戲聚海滄慶團圓」,逾千名民眾共趣歡樂遊園、共賞中秋晚會
  • 閩南夜話|番薯粉粿好吃的秘密是什麼?
    番薯粉粿的小秘密作者/ 素紅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又剩那麼多稀飯,囡,你再添點!」有時,她會用熬煮了大半天的骨頭湯作底,極富營養的骨頭湯滋潤著番薯粉粿,營養且美味;有時,母親將海蟶焯水、去殼,留下鮮美的蟶肉和清甜的湯汁用來煮番薯粉粿,每一碗都帶著濃濃的海洋氣息;有時,家裡買了罐頭,母親便會開一罐紅燒肉罐頭,油膩的湯汁被番薯粉粿吸收了七八分,吃起來只有濃香……現在,我最喜歡將番薯粉粿與薑絲、白菜絲、香菇絲一股腦兒地放進湯汁中燴煮,待番薯粉粿吸足了濃鬱的湯汁後
  • 臺灣人的鄉愁,都在一碗滷肉飯裡
    一碗澆上事先滷好的碎豬肉熱飯,無須佐菜而滋味俱全,對先民來說已經是莫大的慰藉。說不定下一秒,就要提起農具或勞作、或械鬥了。如今,滷肉飯成了臺灣人的鄉愁。作家焦桐說:「在臺灣,有人煙處就有滷肉飯,很多人從剛冒出乳牙就開始吃滷肉飯,吃到滿嘴假牙還和它糾纏不休」。 一碗熱氣騰騰的白米飯,鋪上一層琥珀色、顫巍巍抖動的五花肉丁……沒有什麼比主食+油脂的組合更能撫慰人心、勾起洶湧的鄉愁了。
  • 閩南夜話|百家村的「豆腐西施」
    百家村的「豆腐西施」作者/阿生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我家以前住百家村,往前走幾步,便是中興路29號「豆腐西施廈門日報記者 林銘鴻 航拍器攝多年後,我們都搬離了百家村。一晃幾十年,我竟沒有回去過。幾年前,我曾特意來到兒時生活過的地方,走過一條條老街舊巷,又站在「豆腐西施」當年的豆腐店前,那店面變化很大,裡頭各種豆製品琳琅滿目。
  • 閩南夜話|石碼五香,家鄉的味道
    石碼五香 家鄉的味道作者 / 雪玲瓏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五香」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製作習慣也不盡相同。朗讀者張洵,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記者、主持人。徵集★《夜讀》欄目每周定期推出「閩南夜話」、「詩歌之夜」、「英文朗讀」等,用多元化的節目,滿足聽眾們多樣化的需求。
  • 一碗「有故事」的沙茶麵開在了廈門八市邊上,搭配沙蟲更好吃!
    來廈門旅遊,最不能錯過的小吃要提沙茶麵了。那一口濃鬱的湯頭,也是本地人最愛的味道。廈門的街頭大大小小至少有上萬家沙茶麵館,每家店其實都有它獨特的味道記憶,也有固定的老食客尋來。店主小黃心心念念30年前廈禾路二市路口的一碗擺攤的沙茶麵,直到近年在八市又偶遇了當年的攤主,已經88歲高齡的林阿嫲,為了這碗好吃的沙茶麵能讓更多人吃到,小黃虛心請教,林阿嫲也毫不吝嗇傾囊傳授,且分文不收,只要求小黃得空帶點貢糖來找她泡茶,將沙茶麵發揚光大即可,於是便有了這家貢糖沙茶麵。店內的湯頭每天都是用大骨熬製,非常的醇香,路過就被沙茶香氣吸引進來。
  • 在哪都會想起的家鄉味,蚵仔面線兜,好人來相交!
    蚵仔面線(念ô-á mī-sòa),一碗蚵仔面線的好壞取決於蚵仔的大小與新鮮度,面線也以手工制的為佳,大骨或柴魚熬煮的湯頭更鮮美健康,配上各種調味料之後,鮮香的蚵仔面線保證吃完還回味無窮。正宗的面線為純手工製作,面身細如髮絲,煮熟後成透明狀,入口綿軟,營養豐富,易於消化,細膩但Q,煮起來不會爛糊,是老人、孩子、病人滋養身體之佳品。
  • 一碗蚵仔面線!!好吃到你啜泣!
    蚵仔面線(念ô-á mī-sòa),一碗蚵仔面線的好壞取決於蚵仔的大小與新鮮度,面線也以手工制的為佳,大骨或柴魚熬煮的湯頭更鮮美健康,配上各種調味料之後,鮮香的蚵仔面線保證吃完還回味無窮正宗的面線為純手工製作,面身細如髮絲,煮熟後成透明狀,入口綿軟,營養豐富,易於消化,細膩但Q,煮起來不會爛糊,是老人、孩子、病人滋養身體之佳品。
  • 保護閩南古厝 留住美麗鄉愁
    原文連結:《保護閩南古厝留住美麗鄉愁
  • 在福建,漳州人一談吃,還有廈門人什麼事?
    攝影/周先麗,圖/《地道風物·閩南》漳州,位於多種飲食風味薈萃之處——東與廈門、泉州接壤,三者同屬閩南文化區域;西部和廣東梅州、福建龍巖毗鄰,飲食受到客家菜的影響;西南靠近廣東的潮州、汕頭,又身具了潮汕風味;東南則與臺灣隔海相望,充滿了「小清新」和「文藝範」。
  • 朱家麟:老廈門人的「年兜」
    年兜的開始,比如說在廈門城裡和城外,不相同。禾山、同安鄉下,收了冬,雁陣過盡了的晴冷天空下,農民把藏番薯、翻稻頭、清挖塘泥等一應山野田園農活做完,清掃埕鬥,慢慢進入年兜。廈門城裡的商家麼,新闢的開元路騎樓下或者直接臨街的店鋪,臘月十六中午,陸陸續續向街沿抬出案桌,擺滿素碗鮮果和三牲。上香,灑酒,恭謝,燒金,酒香菸氣和紙灰揚揚灑灑瀰漫一條街,飄向天空。
  • 「年兜夜圍爐」——閩南人的年夜飯
    閩南血蚶即便民俗書上寫著閩南人過年必吃血蚶,我還是向廈門的朋友多方求證。獲得的答案十分肯定:「對,必吃!」沒想到順著對血蚶的尋訪,我得以一窺廈門風俗和地理的過去及閩南菜的未來。而閩南人與這種貝類食物的牢固聯繫,得先從他們吃年夜飯的方式——圍爐——說起。
  • 閩南夜話|這一盤蚵仔煎,讓我想起了她
    阿嬤的蚵仔煎作者 /陳金塔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想念一個人,不需要什麼理由,正如我想念起阿嬤,只因了一盤蚵仔煎阿嬤做的蚵仔煎自然和時下廈門街頭巷尾的蚵仔煎不同,學著阿嬤的樣子做蚵仔煎,就是我懷念阿嬤的一種方式吧。作者陳金塔,市級優秀教師、市級骨幹教師、市級骨幹班主任、現為共青團廈門市新店中學團委書記。
  • 傳承了38年只為一碗沙茶麵,這裡店是怎麼做到的
    一碗傳承38年的沙茶麵,來這裡吃沙茶麵的基本上都是老顧客,大家都忘不了這裡的老味道,久久沒吃甚是想念,路過的時候總想來一碗。說到貢糖沙茶麵還要從他的歷史說起,起初是老闆兒時的第一碗沙茶麵,成為他童年的最美回憶。後來廈門舊城改造,這碗沙茶麵也隨之消失了,但是仍然想念。
  • 對不起,廈門蝦麵不接受批評!
    蝦麵才是廈門麵條一哥從血緣上來說,廈門與蝦麵,比跟沙茶麵更親近。沙茶麵其實是廈門與南洋的混血兒。蝦麵比沙茶麵更純粹,沙茶麵裡雖然也可以加蝦,但是蝦麵的鮮美顯然更加張狂,被它一口徵服的人太多。蝦麵裡有老廈門人的美好寄託,過去閩南人在立夏的中午煮它來進補,認為吃了蝦麵就會像熟蝦的顏色一樣紅光滿面,精神煥發。明月蝦麵和檳榔蝦麵弟是我最喜歡吃的兩家蝦麵了,都可以代表廈門廈門蝦麵的最高水平,順便瑞斯拜一下吳再添的蝦麵。
  • 明日立秋|喝一碗滋補的「四神湯」
    (本報記者 王火炎 航拍器 攝)「立秋」降溫的最大法寶是下雨人們對秋雨無疑持歡迎態度閩南有俗語【立秋有雨樣樣收,立秋無雨人人憂】,在閩南地區,「立秋」下雨不僅能夠降溫,而且「立秋」這一天下雨,還預示秋季的三個月將雨水充沛,有益於農作物生長;反之,農作物將可能因乾旱而歉收。
  • 廈門有家輕奢級閩南菜餐廳,TA用60分鐘顛覆了我20年來對閩南菜的印象~
    有天和朋友約飯,我說去吃閩南菜吧,我有非常好吃的閩南菜餐廳推薦給你。結果換來的是:「那回家吃就好,我阿嬤都會煮啦!」好吧,看來你這20多年來對於閩南菜的了解,恐怕只存在於沙茶麵扁食拌麵醬油水。開業不過2個月,基本就把廈門老饕都吸引個遍。評價嘛,這張圖這足夠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