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paradoxM
編輯 | 黃槍槍
1、Cult是什麼?
一說到cult,老孟也不知道這究竟是什麼。所以,我決定百度一下寫一篇不算正經的科普貼和大家分享一下。
"Cult"這個英文很難找到恰到好處的中文翻譯,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大抵是指一種與眾不同的品味,只有少數偏鋒的圈子會喜歡,而且還會深深地著迷追隨,反過來使這種趣味和它的象徵成了小圈子的代表。
所以有時候我們會說一部電影是"Cult Film",一支樂隊是"Cult Band",指的就是其風格奇怪而小眾。最成功的Cult文化不只是形式怪誕,還得有一群忠誠的追隨者,因為他們追隨的對象孤芳自賞,並且說著只有圈子裡的人才懂的語言。 另外就是和"烏託邦"有異曲同工之妙,Cult文化很大程度上由影視作品來體現。
凡是時下的潮流必將經歷從非主流到主流的階段,Cult電影具備了引領潮流的潛質,他們標新立異的內核往往被很多觀眾認為非常"酷"或者"給力"。正因為Cult影迷的狂熱推動,大眾的審美開始發生轉變,從而帶起某種新的時尚風潮。
電影是一種很好的表達形式,有故事,有情節,有畫面,有聲音。所以電影是一類文化標的的美好形式,cult文化也同樣如此。這類Cult電影起初會引起超前的意識和社會性會往往會遭人白眼,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往往會獲得廣泛的關注。比較著名的就有我國的Cult經典《大話西遊》,當年上映時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但這部電影並非簡單的無釐頭,融顛覆、真情、穿越和後現代於一體的電影如今已是盡人皆知,起先本片只風行於各大高校中的小部分Cult死忠,隨後本片逐漸顛覆了大眾的審美,"後現代"和"無釐頭"的語境成為影迷們津津樂道的談資,這樣也就成為了經典。另外,庫布裡克的大部分電影都屬此類型,《發條橙》中的極端暴力,《奇愛博士》中的反戰宣言。其影響力將一直綿延下去。
cult Movie基本上都是跨類型的影片,常常是科幻、恐怖、音樂、動畫、喜劇的大雜燴。科幻片的反烏託邦傳統,末世情結、對機械的恐懼、人際之間的冷漠,還有搖滾樂中的叛逆思想、頹廢美學、華麗風格、社會批判意識,恐怖片中強烈的視覺刺激,動畫的自由表現力,黑色幽默帶來的消解……這些往往被充滿想像力的、隨意的組合在一起,調成一杯滋味難言的雞尾酒。
根據字典解釋,「Cult」有崇拜和迷信的意思,事實上,Cult Movie雖然某程度代表了粗陋的製作規模和另類口味,但觀眾對她的反應又從來相當直接,非愛即恨,喜歡它們可以是一生一世,此志不渝。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一套Cult文化和一系列Cult Movie經典作品,正如美國有《洛基恐怖秀》,英國有《猜火車》、日本則有寺山修司大量異色佳作,反觀香港,一般觀眾或許對Cult電影認識不深,但事實證明,自2000年以來,本地影壇卻出產了多出揚名國際的Cult電影傑作。
the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洛基恐怖秀》)經常被認為是第一部「cult電影」。這部影片結合了科幻小說和恐怖影片的一貫手法,並同時囊括等元素——以上種種,被融合在一部以音樂劇為表現形式的電影當中。1975年上映時,影片吸引到了不多的一點注意;但一兩年後,通過一些劇場的保留劇目午夜場放映,該片的愛好者們開始漸露頭角 -- 他們模仿電影主角的穿著,並「實時參與」影片的放映(例如,一到婚宴鏡頭時,愛好者就拋灑幸福米)。
2、B級片與Cult Movie
B-movie,指低預算拍出來的影片。因為缺乏預算,所以品質不是很好,通常沒有大明星,但類型是大家喜歡的,劇情賣點常跟牛仔、黑幫、恐怖題材有關。不少動作恐怖片是B級片,雖然它們不算名作,但是在流行娛樂文化裡就像Kuso Game一樣,B級片仍有其影響力。以上是標準解釋,但現在對B級片的釋義更廣,史蒂芬·金的大多數電影都是B級片,香港產片基本上都屬於B級片格局,就連《木乃伊》第一集都屬於B級片。
綜上,B級指的是投資和成本,Cult指的是內容和觀眾群。
*
一個硬幣總會有兩個面,事物總會有好也有壞。這個世界沒有想像的那麼善良,因此cult電影似乎是刻意站在宣揚love&peace的主流電影的對面,把這個世界生滿蛆蟲的傷口掀開給我們看。性和暴力在這裡扭曲,發洩,體制和禁忌在這土崩瓦解,甚至宗教和社會建立的道德觀都蕩然無存。這不僅僅是與主流電影的對峙,也是人的心靈的深度挖掘。說白了就是一種態度的表達,一種圍牆之外的聲音。這也是cult電影會有一大批忠實的追隨者,他們是這個世界善與惡,美與醜的見證人,他們藉由電影這一儀式得到心靈的解放和高歌。
如果非要給cult電影貼上標籤,那就真真切切的失去了它存在的初衷。看cult電影如果成為了標榜自己和裝逼的理由,那它的意義就跟主流電影沒有區別了。它的黑白兩面才是它存在的真正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