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虹膜公眾號(IrisMagazine)。
曾經多次寫過關於B級片和cult片的內容,一個原因是這兩個舶來的概念在中文網際網路上常被誤用,希望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我就是喜歡咬文嚼字。
今天重新寫一遍這個話題,又在末尾附上了我心目中值得推薦的30部cult電影。
對了,本文標題雖然使用了「邪典」一詞,但正文我還是直接用「cult片」好了,原因下面會解釋。
B級片和cult片是兩個不一樣的概念,儘管也存在一點點的聯繫。
先說B級片吧。
《木偶人的攻擊》(1958)
B級片的含義約略等於成本較低的影片,但這個詞只有放到一定語境下才成立,並非所有低成本影片都可不分青紅皂白地稱為B級片。
它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某個特定的產業環境下,相對於那些成本更高的A級片來說,成本較低的被稱為B級片。所以,藝術電影不論成本高低都不能叫做B級片,它首先得是類型片,或商業片。
B級片這個詞的準確起源其實無法考證,一般認為和美國三十年代因大蕭條的原因電影行業不景氣而發明的雙片連映制度有關。往前可溯及至二十年代,好萊塢財力較弱的公司,為了區別於派拉蒙、米高梅這幾個巨頭,主打生產成本較低的影片,並採取不同的發行策略,B級片的理念已經大致成型了。
《鱷魚變》(1959)
從三十年代中期開始,雙片連映成為美國電影放映市場的統一做法。簡單說,就是電影院先放一部高成本的A級製作,再放一部低成本的B級製作。B級片的片長較短,製作較為粗糙,也沒有一線大明星。
對於A級片和B級片,片廠和電影院分成的方式也不同,B級片通常是一個較低價格買斷,這樣利潤較為固定,基本穩賺不賠,所以片廠也很樂意大量製作B級片。
從三十年代直到五十年代的大片廠時期,B級片就是好萊塢內部將影片成本差異化的產物。
五十年代後,片廠制度解體,雙片連映制度取消,同時電視崛起,好萊塢大片廠開始集中精力生產超高成本的豪華巨片,低成本B級片漸漸從大片廠內部消失了。但它的市場仍在,只不過生產者變成電視臺或者在好萊塢地位更邊緣的獨立製片商,例如大名鼎鼎的羅傑·科曼,他是科波拉和斯科塞斯的職業領路人,培養了很多好萊塢大咖。
羅傑·科曼
從這時起,B級片的概念基本獨立,不用再將其視為A級片的附屬物存在。六七十年代美國流行的汽車影院、午夜影院都對B級片的繁榮起了很大作用。
六十年代末,審查制度廢除,分級制度實施,電影尺度變大了。一部分B級片走了黃賭毒的路線。另外,此時出現了另外一個概念——獵奇電影(exploitation film)。
獵奇電影通常也是低成本和低品質的影片,但它更強調對某種主題的過度利用,以此招徠特定口味的觀眾。嚴格來說,獵奇電影也有它的歷史,可推及更早的時期,總之在六七十年代,它興盛了,並且和B級片合流。
在當時,B級片基本就是獵奇電影。這個時期的B級片的確帶有一些共同的風格特徵,其中一部分較為渲染暴力和性,這可能是那些重口味愛好者概念混淆的原因之一。
《小野貓公路歷險記》(1965)
從八十年代往後,B級片在美國電影產業中日漸式微。當然電影的成本永遠有高中低的不同分檔,不過作為一種具有特定產業特徵的概念,原來的B級片已趨於消亡。
因為B級片經常和某些固定的類型聯繫在一起,比如三十年代的西部片、五十年代的科幻片,以及各個年代的恐怖片,但八十年代後,一些原本的B級專屬類型,如科幻片,被超高成本的特效大片擠佔,B級片失去了原本的空間。連過去固有的放映場所,也都紛紛關張。
此外,以聖丹斯電影節和米拉麥克斯為標誌的新獨立電影崛起,吸收了原來低成本電影製作的一部分能量。
結論就是,B級片這個詞,儘管都是指成本較低的影片,在不同的時代,它的含義也應有所區別,三四十年代和六七十年代肯定不一樣。今天,制度化的B級片在大多數國家已基本不存在,所以這個詞的使用就變得非常模糊。
再說cult片。
這個詞其實我不知道怎麼翻譯,我不想使用「邪典電影」。邪典電影這個譯法來自《環球銀幕》雜誌,當年它們做過一期cult專題,非常成功,於是這個譯名不脛而走。
這是個很成功的名詞,它被廣泛傳播、運用,這證明了它的生命力,但它不是一個好的譯名,至少那個「邪」字誤導性很強,因為cult片的本來含義,是和內容、氣質無關的,「邪」太容易讓人誤解為影片的氣質是「邪」的。
究其本來含義,cult片無非是指在小範圍內得到高度崇拜的影片,它往往在大眾當中被無視或貶低,它在剛上映時多半失敗或被劣評,可是經過一段時期,成為小圈子內部的經典。它只和傳播和接受有關,跟它是什麼內容、風格、題材、類型均無關。
可以說cult片是六十年代以來誕生的一種青年亞文化。在家庭錄像帶普及之前,這種現象能夠出現,也得益於午夜影院可以重複放映舊片,於是一部分影片被重新評價,而熱衷於這種場所的觀影者,多半是一群固定的年輕人。
基於這種環境,不難想像八十年代以前被追捧的那些cult片,多半帶有反主流文化的特徵,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好電影,有些怪異、另類,可用camp或者kitsch來形容其風格,往往不乏暴力、血腥之作。但反過來以偏概全、倒果為因總是不妥的。
八十年代之後,直到今天,老電影更易獲得,cult電影應該說更加多元化了,也國際化了。比如,一個英國的二線喜劇演員可以莫名其妙地在阿爾巴尼亞成為偶像(這是真實的例子)。再比如,《綠野仙蹤》這種大眾喜聞樂見的片子,在西方一些國家的gay圈裡成為一種特殊的暗語。《大話西遊》九十年代末在中國大陸的大學生中走紅也可視為一例。
這兩個術語,B級片和cult片的被誤用,是中文網際網路上的特殊現象。為什麼會發生,已經無法考證,以訛傳訛,喧賓奪主,都是可能的。
B級片的形容詞化。我們有時候會說,這部片「很像B級片」、「帶有B級片的風格」、「A級片B級化」,並不一定是說這部影片是嚴格意義上的B級片,或者低成本類型片,而是指它可能有意或無意地呈現出製作粗糙,或者情節牽強等特徵,讓人想起過去的那些B級片。這種用法在英語世界也是存在的,算不上誤用。
但把cult形容詞化經常就有問題了,比如說「這部片很cult」,多半是誤用。因為cult是一種結果,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一部影片在小眾圈子裡取得了經典的地位。
尤其想說,一部剛上映的新片,無論如何不會是cult片,它還沒有經過傳播的沉澱。
《異形奇花》(1986)
而且cult片不像B級片還算是擁有某些共同的特徵,它幾乎沒有共同特徵(把血腥、暴力、另類、怪異、噁心作為cult片特徵是誤解,至少是以偏概全),所以把cult形容詞化,並近似等於所謂「重口味」,是易混淆的。
下一個問題是,中國有B級片和cult電影嗎?
B級片無從說起,這個概念很難應用到中國電影的產業中,但如果講香港的話,那可以有,香港電影很多地方接近好萊塢。
而cult電影的話,很多人會列舉出不少的片名來。但我認為如果以正宗定義來說的話,大部分都沒法算。
「cult電影」這個舶來名詞,具備很強的西方文化特徵。它是七十年代後,青少年叛逆思維結合午夜場電影興起的產物,代表的是一種和主流文化不一致的亞文化審美。一部電影在主流世界失敗了,但它得到了亞文化群體的追捧,這就是cult。
在中國大陸的電影文化氛圍中,能稱得上是cult電影的是非常少的,有人會舉《人奶魔巢》之類,但其實根本不是,至少過去不是,將來有可能成為。
《人奶魔巢》(1989)
一個主要原因是,中國文化中的父權結構比西方更加穩固,青少年能夠掀起自己的審美反抗,是比較晚的事,至少要到錄像廳時代和網際網路時代。
其次,中國的影迷文化也不及西方發育充分,因此受眾欠缺細化分層,多數人的口味還是太一致了。一部分小眾口味的人,人數太少,無法造成潮流。
對中國大陸的青少年來說,最具代表性的cult電影,雖然不多,但還是有的,而且多是香港電影,比如《大話西遊》,還有一些三級片,如《滿清十大酷刑》之類,及銀河映像的前期作品,都是。
《滿清十大酷刑》(1994)
《大話西遊》符合所有cult文化的定義:它在主流世界遇到慘痛失敗,但在年輕人中悄然流行起來,他們反覆觀看這套電影,背誦其中臺詞,將它的方方面面細節引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
《大話西遊》的接受過程還符合一部分cult電影經常具有的特徵——先小眾而後大眾,從亞文化進入主流文化,收復失地,獲得經典地位。
在網際網路時代,曾經的cult電影養成路徑在發生變化,信息傳播得越來越快,過去那種緩慢的醞釀和發酵過程,被壓縮到極短,但網際網路時代其實非常有利於培養cult文化,因為所謂「長尾現象」,一部影片的小眾支持者很容易彼此找到對方,形成它的cult圈。
我認為在中國這種電影產業的氛圍下,院線電影很難孕育cult片,「網絡大電影」卻可以,它們中很有機會誕生一批cult片,《四平青年》系列幾乎就可以算是cult片了。
下面我推薦30部經典cult電影,以美國的為主。
1.《畸形人》(Freaks,1932)
2.《幽浮魔點》(The Blob,1958)
3.《外太空第9號計劃》(Plan 9 from Outer Space,1959)
4.《蘭閨驚變》(What Ever Happened to Baby Jane?,1962)
5.《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1968)
6.《鼴鼠》(El topo,1970)
7.《飛越美人谷》(Beyond the Valley of the Dolls,1970)
8.《迷幻演出》(Performance,1970)
9.《哈洛與慕德》(Harold and Maude,1971)
10.《粉紅的火烈鳥》(Pink Flamingos,1972)
11.《惡土》(Badlands,1974)
12.《洛基恐怖秀》(The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1975)
13.《瘋狂麥克斯》(Mad Max,1979)
14.《橡皮頭》(Eraserhead,1979)
15.《人食人實錄》(Cannibal Holocaust,1980)
16.《鬼玩人》(The Evil Dead,1981)
17.《怪形》(The Thing,1982)
18.《妙想天開》(Brazil,1985)
19.《變蠅人》(The Fly,1986)
20.《戰士幫》(The Warriors,1979)
21.《群屍玩過界》(Braindead,1992)
22.《瘋狂店員》(Clerks,1994)
23.《童夢失魂夜》(La cité des enfants perdus,1995)
24.《欲望號快車》(Crash,1996)
25.《枕邊書》(The Pillow Book,1997)
26.《謀殺綠腳趾》(The Big Lebowski,1998)
27.《驚爆銀河系》(Galaxy Quest,1999)
28.《上班一條蟲》(Office Space,1999)
29.《房間》(The Room,2003)
30.《月球》(Moon,2009)
廣而告之:虹膜開設有多個讀者微信群,每天都在熱烈地討論電影,希望加入的請先加微信個人服務號:mgshongmo。
往期精彩內容
1. 虹膜 | 恐怖片是年輕人的社會生存指南
2. 這是變態者最愛的恐怖片傑作
3. 觀眾錯了?這些大眾討厭的電影,竟然被影評人奉為至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