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早的「邪典小說」是哪一部?

2020-12-27 澎湃新聞

對於在茫茫書海中尋找好書的讀者來說,知道一本書是暢銷小說只能說明這本書曾經被很多人買回家裡,可是如果你知道一本書是一部邪典小說,你至少可以肯定:這本書曾經讓很多人非常、非常的著迷過。

1980年12月8日,歌星約翰·列儂——著名的披頭四樂隊的主唱——在紐約街頭慘遭槍殺身亡。兇手是二十五歲的馬克·大衛·查普曼,他向列儂發射了六顆子彈,然後安靜地坐在路邊等待警察到來,同時開始閱讀一本隨身攜帶的小說,那本書名叫《麥田裡的守望者》,作者是J. D.塞林格。《麥田裡的守望者》對於查普曼來說並不是一本平常的小說,在事後向警方發表的「宣言」中他提到了這本書,後來在接受宣判的法庭上,他又朗讀了這本書的部分章節。在這個個性偏執的年輕人的生活中,《麥田裡的守望者》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他在那本書的扉頁上寫道:「這是我的宣言。」

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然而從中可以看出一本書的力量。一本能夠達到這種效果的小說,常常被稱為「邪典小說」(Cult Fiction)。《麥田裡的守望者》就是一本經典的邪典小說。這本書影響了不同時代的很多人,當然,他們之中的絕大多數並沒有變成殺人犯。

傑羅姆·大衛·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1919.1.1-2010.1.27),美國作家,代表作《麥田裡的守望者》

英語中的「Cult Fiction」這個詞,其實是個模糊的概念。大致說來,它是指那些非主流、未必十分出名和暢銷,但在某些特定讀者群中得到了狂熱追捧的小說。如何翻譯這個詞目前好像尚無定論,「Cult」一詞本身有宗教崇拜、邪教等意思,但用在這裡並不是指這類小說與宗教有關,而是形容讀者近乎宗教崇拜式的興趣。另一個相關詞「Cult Movie」如今通常被譯為「邪典電影」,那麼不妨將「Cult Fiction」翻譯成「邪典小說」。

我最近讀了一本名叫《搏擊俱樂部》(Fight Club)的英文小說,作者是美國作家查克·帕拉紐克(Chuck Palahniuk)。這本書連同帕拉紐克的其他作品常被人視為當代邪典小說的例子提及,而作者的官方網站的名字就叫「The Cult」。

《搏擊俱樂部》的敘事者是一位汽車公司的職員,他厭倦自己的生活,還患有失眠症,他混入專門為各種重病患者定期舉辦的「互助小組」,通過體會生命垂危者的痛苦,重新獲得生的感覺。在這些互助小組裡他邂逅了女主人公瑪拉·辛格,一個和他一樣的冒牌貨。同時他結識了一個名叫泰勒·德頓的人,此人從事電影放映員、侍應生之類的工作,但目的似乎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尋找惡作劇、搗亂的機會(電影膠片中插入色情影片的片段,在高級宴會的菜餚中注入異物)。敘事者和德頓共同創建了一個名為「搏擊俱樂部」的地下組織,參加者皆為男性,他們在這個俱樂部裡赤膊互毆,只為體會打架的樂趣。後來這個俱樂部變得十分流行,開始在各地出現,而德頓又開始醞釀一個更為驚世駭俗的恐怖計劃……

小說《搏擊俱樂部》內容怪異,文字充滿張力和節奏感。該書於1996年出版後獲得了評論界的一些好評,拿下了幾個文學獎,並得到了一批以青年男性為主的小眾讀者的青睞。1999年,這部小說被好萊塢搬上銀幕,上映後票房並不理想,但當DVD版本出現後卻受到了影迷的強烈追捧,小說《搏擊俱樂部》也得以再版,最終成為一部邪典。不同於大多數暢銷書,像《搏擊俱樂部》這樣的邪典小說不僅僅是因為可讀性、娛樂性而流行,它們當中很多對人們的價值觀和社會文化都起到了影響作用。帕拉紐克在再版的前言中列舉了《搏擊俱樂部》的影響:地下「搏擊俱樂部」在各地紛紛出現;時裝設計師將刀片縫入男裝,稱之為「搏擊俱樂部款」;很多男子正式改名為泰勒·德頓;《標準周刊》開始宣稱「陽剛之危機」;學者推出社會學著作《失信:美國男人的背叛》;賓夕法尼亞大學專門召開學術會議,把《搏擊俱樂部》和弗洛伊德、軟雕塑、闡釋性舞蹈等等一起研究。

《搏擊俱樂部》劇照

幾個月前,英國的《每日電訊報》刊登了一篇題為《五十本最佳邪典書》的文章。作者在開列書單之前先對「邪典」這個詞的含糊性發了一通感慨:「什麼是邪典書?我們幾經嘗試,卻無法給它下一個準確定義:那些常常能在殺人犯的口袋裡找到的書;那些你十七歲時特別把它當回事兒的書;那些它們的讀者嘴邊老是掛著『某某某(作者名)太牛逼了』的書;那些我們的下一代搞不明白它們到底好在哪裡的書……這些書裡經常出現的是:毒品、旅行、哲學、離經叛道、對自我的沉迷……但是,這些並不足以概括邪典書的全部特徵。」在該文列舉的五十本最佳邪典著作中,不難看出有很多屬於類型小說(Genre),如懸疑、科幻、驚悚、玄幻等,但是很多經典的文學作品也被列在其中,比如:馮內古特的《五號屠場》、約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J. D.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託馬斯·品欽的《萬有引力之虹》、卡爾維諾的《寒冬夜行人》、博爾赫斯的《迷宮》、傑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加繆的《局外人》,等等。

可見,「邪典小說」並不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小說類型。一部邪典小說可能是一本通俗小說,也可能是一部純文學作品。那麼,邪典小說有什麼共同特徵呢?我覺得,可以用「邪」和「典」這兩個字概括這類小說的特點。

首先,邪典小說應該「邪」。這裡的「邪」字並無貶義,是指邪典小說在內容或寫法上一般都不太傳統——偏離主流、新穎怪誕,甚至引起爭議。太正統的小說是不能被稱為邪典的,《追風箏的人》雖然很暢銷,但和邪典小說沒有任何關係。真正的邪典小說總是有些「邪」氣。在內容方面,《搏擊俱樂部》中的人物都是些帶有反社會傾向的「邊緣人物」,他們的行為舉止和生活態度絕不屬於安分守己的普通人。小說《在路上》塑造了一群「垮掉的一代」,這些人的觀念和生活方式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是新穎而離經叛道的。《局外人》刻畫了一個奇怪的主人公:貌似麻木不仁、感情冷漠,對母親的去世仿佛持旁觀者的態度。喬治·歐威爾在《動物農場》中描繪了一個離奇的世界:農場裡的動物們推翻了人類的統治,自己當家做主人。納博科夫的《洛麗塔》曾因涉及戀童癖題材長期被禁。威廉·巴勒斯的《赤裸的午餐》曾因描寫吸毒、性愛等內容被告上法庭。在表現手法方面,《五號屠場》雖然以二戰為背景,但馮內古特大膽地摻入了科幻小說的成分,主人公可以做時間旅行,還曾遭到外星人的劫持。《萬有引力之虹》也是一部寫二戰的作品,但品欽毫無顧忌地加入了統計學、生物學、物理學、心理學等成分,使整部書成為一部結構散亂、包羅萬象的大雜燴。《赤裸的午餐》在寫法上也背離傳統,整部小說仿佛是由一些零散的碎片拼湊而成。

《萬有引力之虹》,託馬斯·品欽

但僅僅靠「邪」是不夠的。除了「邪」,還要被讀者奉為「典」,才能稱得上邪典。邪典小說都是得到過讀者極端追捧的作品,而這些作品的讀者群並不一定很大,它們中很多都是在小範圍內流行、傳播的,有的還曾一度絕版。在《邪典小說名著:邪典流行文學指南》(Classic Cult Fiction: A Companion to Popular Cult Literature)一書中,作者託馬斯·瑞德·維森(Thomas Reed Whissen)指出:「邪典文學和其他文學類型的主要區別在於:一本書是否能達到邪典的地位,主要取決於讀者反應,而不是作者的意願。一位作者可以有意地去寫一本懸疑小說、愛情小說或幻想小說,但是沒有人能夠把寫一部邪典小說作為創作目標。一本書是否成為邪典決定於作者本人無法控制的因素。大眾讀者將決定他們是否喜歡這本書。如果一本書無人喜愛,那它無論如何也成不了一部邪典。」

據說史上最早的邪典小說是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這本出版於1774年的小說在當時掀起了一股「少年維特熱」:歐洲的年輕人不但模仿小說主人公的著裝(藍外衣、黃馬甲、黃褲子),還使用「維特杯子」、甚至「維特香水」。拿破崙對這本書倍加推崇,讀過七遍該書的法語譯本,出徵埃及時還不忘懷揣一本《少年維特的煩惱》。這本書的流行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很多青年讀者模仿書中主人公的自殺行為,引發了一股自殺的風潮。

H. P.洛夫克拉夫特(H. P. Lovecraft,1890-1937)是上世紀早期的一位著名邪典小說家。其作品影響了後來的恐怖、懸疑和奇幻小說。區別於同一時代那些把西部牛仔故事搬到太空上去的粗製濫造的科幻小說,洛夫克拉夫特在他的作品裡融入了獨特的宇宙觀和哲學思考。在1928年發表的著名科幻恐怖小說《克蘇魯的呼喚》(The Call of Cthulhu)中,他向讀者展現了一幅邪惡可怕的圖景:一個名叫「克蘇魯」的遠古時從外太空降臨地球的邪神,一直長眠於被海水淹沒的史前古城之中,隨時等待從夢中甦醒,以恢復它對地球的統治。也許是隔了八十年的緣故,我讀這篇小說時並未感到特別興奮,但可以想像,過去已經有無數作者模仿過這種風格,重複過類似的故事,以致經典反倒顯得有些平庸。洛夫克拉夫特一生坎坷,生前並沒有出名,它的小說很長時間一直處於「地下文學」狀態。雖然這些小說不為大眾熟悉,它們卻在小圈子裡備受推崇。很多崇拜者把畢生精力用於保存、出版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這些崇拜者中有很多人本身也是作家,他們對洛夫克拉夫特如此推崇,以至於建立和發展了一個「克蘇魯神話體系」,即作家們依據洛夫克拉夫特當初搭建的故事背景寫更多的同類小說。國內2005年引進過一本名叫《邪神復甦》的小說集,收集了洛夫克拉夫特的原著小說和一些後人的承襲之作。

《邪神復甦》,洛夫克拉夫特

二十世紀中期(1945-1975)是邪典小說的黃金時代。《邪典小說名著》一書談到了這一時期邪典小說在讀者中的傳播:這些書的讀者大多是大學生,他們感覺這些小說非常神奇,好像是專門寫給他們的。他們對這些書著迷到發瘋的地步,反覆閱讀,向旁人推薦,討論書中的觀點,模仿書中人物的語言和姿態。逐漸地,這些書開始流行,結果出乎包括出版商在內的所有人的意料,成為一本暢銷書。評論界對這些小說可能會貶低或置之不理,有些書還會遭禁,但讀者的興趣反倒因此變得更強。這些書影響了整個時代。

英國作家安東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的小說《發條橙》(A Clockwork Orange)就是出現在這一時期的一部邪典書。這本1962年出版的反烏託邦小說充滿了暴力描寫。主人公是一位五毒俱全的不良少年,因劣跡斑斑而身陷囹圄。在監獄的治療中心,他接受了一項改造犯罪分子的心理治療實驗,方法是強迫實驗對象在生理不適的情況下不停地觀看暴力影片,目的在於使罪犯對暴力行為產生條件反射式的生理性排斥。通過這項治療,主人公開始厭惡犯罪,他失去了自由意志,變成一個機械的「發條橙」,但等待他的不是新生,卻是更大的痛苦。通過這部小說,伯吉斯想要表達的是:即便是邪惡,只要是自由選擇的結果,也要強於通過壓制人性和「洗腦」產生的「善」。《發條橙》出版後很快成為一部邪典。在這部書中作者自創了一種叫做Nadsat的虛構的語言,一些讀者專門編寫了這種語言的字典,網上還可以下載這種語言的翻譯軟體。1971年這部小說由導演庫布裡克搬上銀幕,使得這部書受到更多人的追捧,其影響已經滲透到搖滾樂、電視,甚至體育比賽和電子遊戲的領域。

《發條橙》電影海報

一位美國作家朋友告訴我,「邪典小說」一詞不但概念模糊,還常常讓人聯想起通俗文學,所以,這個詞在自視清高的文學評論圈裡使用率很低。為了驗證他的說法,我上網搜索了一下《紐約時報書評》自1981年以來的文章存檔:用「Realism」(現實主義)一詞可以搜索出一千一百一十篇書評,用「Postmodern」(後現代)一詞能找到三百五十九篇書評,可是如果用「cult fiction」一詞搜索,嘿嘿,只能找到一篇文章(評論的正是上文提到的查克·帕拉紐克的小說)。

然而,一個概念的出現總是有它的意義的。我想,讀者可以把邪典小說當作了解一種文化、一個時代的工具。為什麼《麥田裡的守望者》會成為很多人的畢生珍愛之書?為什麼《在路上》能夠在二十世紀中期影響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我們可以把這些書當作一種對時代精神的記錄來閱讀。對於在茫茫書海中尋找好書的讀者來說,知道一本書是暢銷小說只能說明這本書曾經被很多人買回家裡,可是如果你知道一本書是一部邪典小說,你至少可以肯定:這本書曾經讓很多人非常、非常的著迷過。

(原文載於2008年11月16日《上海書評》)

本文節選自

《虛擬書評》

比目魚/著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0年7月

責編 | 巴巴羅薩

主編 | 魏冰心

圖片 | 網絡

原標題:《史上最早的「邪典小說」是哪一部?》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百無禁忌的邪典電影
    ,在小眾影迷中又非常熱絡的專題真的是豆瓣裡喜歡邪典電影友鄰們的福音。它的歷史足夠悠久,如果沿著自電影誕生後的時間河流溯源而上去找尋最早的邪典電影,首先會來到上世紀初的德國,當時表現主義黃金時期的《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1919)、《泥人哥連出世記》(1920)、《諾斯費拉圖》(1922)等電影作品都有著很明顯的邪典電影的氣質和色彩。
  • 聊聊豆瓣的《邪典電影本紀》:被藏在背後的「野心」
    | 本文來自豆瓣小站「邪典B級片」,作者@朽瞳最早是《環球銀幕
  • 試讀福利 | 《星球大戰》:「邪典」還是不「邪典」,這是一個問題
    是什麼定義了一部「邪典」電影?非主流(alternative)?光怪陸離?晦澀難懂?有一點毋庸置疑,即堅守的忠實粉絲基礎,無論外界對影片的藝術價值評論幾何。《星球大戰》夠格當一部「邪典」電影嗎?誠然,它擁有如邪教般狂熱的粉絲群體(其中一部分人甚至稱自己的宗教信仰是絕地武士)。當《星球大戰》逐漸佔領全球市場,「邪典」的光芒隨之逐漸消散。
  • 邪典動畫背後的亞文化:邊緣藝術的出圈與失控
    這類電影充滿著另類的「藝術」之美,可它還有另一個名字:「邪典電影」亦或者稱為「邪典文化」。2020年7月13日,國家網信辦發布關於開展2020「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網絡環境專項整治的通知,其中的重要一項是:「嚴格甄別下架改編自經典動畫作品的『兒童邪典片』」。
  • Cult film邪典!恐怖「摩天大樓」裡的罪與罰!你想住在哪一層
    聊起這部腐國電影《摩天大樓》,必須先聊一聊,那逆天的編劇、小說家、科幻新浪潮作家、賽博朋克、先鋒邪典、還有現代主義反烏託邦旗手,J.G.巴拉德。不認識,沒關係,史匹柏的《太陽帝國》就是他的自傳體小說。還有白蘭度的《欲望號街車》。好萊塢門清,沒有人敢不待見這怪咖的作品。
  • 看完哪吒,來吸一波Cult邪典封神榜
    不過,在90年代早有一部復古名劇《封神榜》,融合了cult邪典、實驗前衛、塑料特效、電子玄幻、元祖特攝,服化道全面超時代。在《哪吒:魔童降世》裡申公豹的變形特效拖垮了特效師,而在90版《封神榜》裡豹爺直接上演飛頭術,這其實也是一部血漿片。
  • 如何正確看待「邪典電影」?給這類影片一個明確定義,並不簡單
    相信每個人在研究邪典電影的時候,都會疑惑「什麼是邪典?」、「哪些電影算是邪典?」、「邪典的含義究竟是什麼?」這些問題始終都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的確,邪典電影似乎是某種誰都知道,但誰都說不清楚的東西。廣為人知的cult片:《發條橘子》、《搏擊俱樂部》、《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阿基爾,上帝的憤怒》、《落水狗》、《無恥混蛋》、《低俗小說》…基本上名導都是經歷過邪典電影的拍攝,彼得·傑克遜代表的就是以邪典起家的類型,之後才轉向商業大片的拍攝;與他有相似經歷的還包括蒂姆
  • 10部經典的邪典電影(Cult Film)
    大多數被稱為邪典電影的影片,都在最初的影院放映中表現不佳,在贏得大眾口碑方面鎩羽而歸。但在隨後的影碟租借及售賣中會一掃頹氣,創造與影院上映收入相比更顯豐腴的進帳。在大多數的例子當中(但絕非全部),邪典電影很難給大眾留下深刻印象,影評人也經常缺乏興趣。然而,推崇熱愛某部邪典電影的一小部分觀影者,往往對該片表露出一種激賞。他們可能是電影迷,或電影學習者。
  • 【新本福利】經歷了太多毀童年的邪典後,終於有一部白月光了!!!
    但是,長大之後在用大人視角去看兒童讀物,有時候難免找到毀童年的片段,甚至有些人對童話進行了二次創作,現在看來簡直是童年邪典,能給你氣哭。也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這些萌系畫面後面總有一個讓人汗毛豎起的恐怖設計,尤其是你看到豬奶奶給小豬做紅燒肉吃的時候。
  • 【另類邪典】園子溫導演作品《冰冷熱帶魚》 (2010)
    另類邪典
  • 這位日本邪典大師竟然拍了一部純愛片?
    文|看電影雜誌三池崇史,日本邪典電影大師。還記得他電影中的那些名場面嗎?[殺手阿一]裡的猩紅裂口,一拳向他打來,直接把嘴巴撐開,然後右手被生生剝下了一層皮;[切膚之愛]裡的分屍少女,用鋼絲勒斷了父親的頭顱;[鬼伎回憶錄]裡的日本容嬤嬤,尖針刺進指甲縫,看著都讓人隱隱作痛。
  • 【邪典 (Cult)】《發條橙》:原始直接的死亡,凸顯的是暴力美學,曾被封殺30年!(網盤資源)
    不論你是否曾經聽聞過「邪典電影」,在過往的觀影經驗中你一定都會遇到過那麼幾部:它們是我們對另類亞文化的啟蒙,也告訴我們電影還可以這麼玩
  • 兒童邪典片從何而來?上傳者定位在荷蘭越南美國等
    令人想不到的是,這些在網上傳播的血腥變態的視頻,最早出現於歐美最大視頻網站YouTube專為孩子開發的應用上,而這款應用一度是陪伴小朋友的最好夥伴。   究竟是誰,製作了這些「邪典視頻」, 又是什麼時候最早開始在網上流傳?他們為什麼要製作這些視頻,這些視頻又有多大危害?這些視頻又是如何從YouTube「艱難」下架的?
  • Cult本紀 | 夢遊症患者邪典藝術怪談
    受特定群體歡迎的;被崇拜的Cult,又稱邪典,通常用來形容題材詭異、風格異常,不遵循主流市場和審美,富有爭議性實驗性的藝術作品。邪典文化是亞文化的一個分支,它們大部分以恐怖、科幻、暴力、黑色喜劇或是實驗藝術為創作主題,擁有做作、誇張、荒謬的風格,給予觀眾強烈的視覺刺激。在與社會禁忌、固有文化的對抗中,邪典更是象徵了一種解放與力量。
  • 鬼才導演昆汀的暴力世界,這五部電影異常邪典!
    但要說起暴力美學和玩弄敘事,那昆汀塔倫蒂諾才算是大師,作為半路出家的邪典電影大佬,無論是暴力美學還是塑造背後充斥著犯罪醜惡的邪典世界,我們都能在那樣極端的虛構世界裡,看到人性與社會本質的另一個層面。今天讓我們跟著昆汀的成長,通過他各個時期的代表作,來串聯起他不同時期的但本質相同的精神世界。
  • 韓國電影邪典大師——樸贊鬱
    他是韓國最早嘗試採用2.35∶1超寬銀幕的導演,也是全球首位將手機拍攝的電影推進影院的導演。其作品多次獲得國際大獎,也先後受邀擔任威尼斯電影節和柏林電影節評委。樸贊鬱,這位邪典電影的大師,以其影像的黑色風貌、主題的大膽叛逆、敘事的懸疑複雜以及持續的哲學追問,獨步於韓國導演之林。樸贊鬱在西方世界擁有大量擁躉。據全球頗具權威性的網際網路站IMDB統計,2011年票選的有史以來最佳250部電影中,《老男孩》竟然力壓眾多歐美名片,擠入排名Top100(第95名),成為繼黑澤明與宮崎駿的代表作之後最被西方影迷所熟知和接受的亞洲電影。
  • Elsagate事件、兒童邪典動畫背後的「洗腦五色」
    這些「兒童邪典片」在美國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事件,被稱為:艾莎門(Elsagate,因為《冰雪奇緣》裡的艾莎公主是這類視頻中最常出現的主角)。去年 7 月,《紐約時報》特意報導了這一情況,引起了全美國的關注。
  • 另一種SM|15部邪典SM電影
    這裡說的SM指的是邪典電影(Cult)的一個分支,Slasher Movie,按字面翻譯的話,就是「胡亂砍人的血腥電影」。它和那個觸動你神經的SM也稍微有點關係,這類電影的經典情節可以概括成——正當男女主人公停車坐愛楓林晚的時候,一個變態殺人狂突然衝出來掄刀砍人。
  • 31年前的國產邪典科幻片,會說話的美女人頭,曾經嚇壞無數人!
    在當時,以西安電影廠、長春電影廠和峨眉電影廠為代表的「國內三大cult廠牌」,拍攝製作了不少內容前衛、故事主題獵奇、題材類型實驗的邪典電影,成為很多觀眾記憶裡的童年陰影。這股風潮到了1989年,迎來了頂峰。這一年堪稱中國影壇的恐怖電影大年。
  • 【邪典 (Cult)】《戰慄黑洞》:B級片大師約翰·卡朋特最有深度的作品,看完後你會懷疑自己的人生(資源)
    不論你是否曾經聽聞過「邪典電影大叔將盤點影史上邪典Cult片,希望能給廣大粉絲提供一個全方位重新認識這類電影的契機。如果你對邪典Cult片還不太了解,這個片單則像是一把開啟全新世界的鑰匙,開啟一段最「邪」觀影旅程。籍由電影這種人類創造的最美好的魔術,更加近距離地窺探自己深邃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