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影邪典大師——樸贊鬱

2021-02-22 博雅好書


編者按:從虜獲大批芳心的偶像劇《來自星星的你》,到最近眾多學者乃至演藝界人士力推的政治反思電影《辯護人》,在我們還為內容審查和和分級制度爭論不休的時候,韓國電影已經全面開花。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進入新世紀之前,韓國電影市場還是一片慘澹。韓國電影的如今繁榮離不開國內許多優秀導演的努力,而樸贊鬱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樸贊鬱是韓國當代先鋒導演,生於首爾,畢業於西江大學哲學系。2000年因《共同警備區》從B級片導演一躍晉身一線導演行列,代表作有《老男孩》《蝙蝠》。他是韓國最早嘗試採用2.35∶1超寬銀幕的導演,也是全球首位將手機拍攝的電影推進影院的導演。其作品多次獲得國際大獎,也先後受邀擔任威尼斯電影節和柏林電影節評委。

《共同警備區》海報


擁有金基德一般殘忍詭異的題材,卻絕不晦澀艱深;呈現林權澤那種濃鬱與華麗的視覺景觀,卻隱含更多現代哲學譬喻;創造過比肩姜帝圭商業電影的票房收益,卻能憑藉獨特的個人標識數度將國際電影獎收入囊中。樸贊鬱,這位邪典電影的大師,以其影像的黑色風貌、主題的大膽叛逆、敘事的懸疑複雜以及持續的哲學追問,獨步於韓國導演之林。

樸贊鬱在西方世界擁有大量擁躉。據全球頗具權威性的網際網路站IMDB統計,2011年票選的有史以來最佳250部電影中,《老男孩》竟然力壓眾多歐美名片,擠入排名Top100(第95名),成為繼黑澤明與宮崎駿的代表作之後最被西方影迷所熟知和接受的亞洲電影。

視覺惶恐 :Cult 的魅惑

Cult一詞,在英文中有邪教、巫術、祭儀、狂熱崇拜之意。Cult Film,又稱Cult Classic,中譯邪典電影。邪典電影,與其說它是一種復調類型,莫若稱它為一張標籤,貼有此類標籤的經典影片在特定小眾中能夠長期受到瘋狂膜拜,而「邪典」也幾乎在部分影迷眼中成為另類、小眾、亞文化、非主流的代名詞。對於樸贊鬱影片評價的爭議猶如磁石的正負兩極:非愛即恨。反對者認為他電影中的極端暴力會引發人類生理性的不適應,而他的死忠Cult迷們卻對片中重口味的場景甘之如飴。

《老男孩》海報

樸贊鬱擅長呈現癲狂人物的慘烈行為,以及壓抑場景中令人呼吸困難的血腥與殘暴。電影場景中慣常出現支離破碎的身體、赤裸裸的潑地鮮血,然而他絕不對暴力做程式化的低級複製,片中每一次流血事件都意味著一次全新的創意,樸贊鬱永遠在挑戰觀眾的想像力和承受力,在不斷更新的殘暴中創造出令人驚悚的美學效果。正是因為題材的無禁忌和另類的敘述方式,樸贊鬱也被稱為「韓國B級電影第一人」「全世界最危險的導演」。然而樸贊鬱罔顧類型之間的隔閡及其約定俗成的觀影習慣,以A級片的大製作挑戰B級片,充分發揚邪典電影類型元素的超載風範,製作出融恐怖、黑色、懸疑、科幻於一體的拼盤式影片。

邪典電影在題材與影像方面另類、異質,卻極富魅惑,因為它令觀者產生了「視覺惶恐」。所謂「視覺惶恐」,在薩義德看來,就是因視覺上的神秘、陰森與恐懼而對觀者引發的極度震撼。當創作者一方面有意體現出漠然態度,一方面卻又對作品主題給予相當的關切時,作者與作品之間就會產生「一種帶有反諷意味的距離感」,而作品則會「在強大的力度中蘊涵著一份溫柔」。a樸贊鬱的片中人物常常是令人同情的邊緣與底層人,殘障人士、失業者、移民、無辜女性、精神病人,尤其是各種惡劣罪行的受害者,主人公的暴力復仇通常極富被動性,是自身慘遭不幸後的報復。樸贊鬱有意識地將他的主人公置於令人痛惜與悲憫的處境之中,卻對電影中的血腥與暴力場面加以純粹白描式的寫真,驚悚而誇張的特寫、不帶感情色彩的冷峻鏡頭每每令人不寒而慄。說到暴力美學在各國最有代表性的電影導演,美國是昆汀·塔倫蒂諾,中國是吳宇森,日本是北野武,韓國則非樸贊鬱莫屬。樸贊鬱電影主題表達上的熱切關懷與視覺呈現上的冷淡漠視加強了劇情的張力,形成極度反差,營造出一種令人刺激難受的效果,通過殺戮的形式來產生驚懼與冷酷的效果,傳達恨意和復仇精神。

「復仇」一度是樸贊鬱電影的重要主題,被他在「復仇三部曲」系列電影中反覆演繹:劇中人物無不身負「血海深仇」,整體故事情節也一直是圍繞復仇者心中的「恨」以及實施這「恨」的「合理暴力」來進行構思。然而有趣的是,在精神層面上,劇中人的復仇行動所傳遞出的「恨」的心理狀態,連帶的不是跟「恨」同體的「怒」,而更多的是「痛」,復仇者在復仇行動成功後,應得的「快意」也往往被揮之不去的「悲哀」所籠罩。

在樸贊鬱的電影中,「仇恨」的背面,不是「憤怒」,而是「悲哀」。《老男孩》裡,李佑真將仇人吳大修私自囚禁15年,然後又一手炮製了吳大修與未謀面的女兒的亂倫,並以女兒為要挾令吳大修放棄復仇,像狗一般討好仇人,並自斷其舌。對仇人施加如此長期和殘忍的身體與精神雙重折磨的李佑真,並未獲得復仇的快感,反而令自己15年來反覆溫習痛苦的回憶:原來中學時期的吳大修透過教室的破玻璃窗目睹了李佑真姐弟倆親熱後將事情外傳,令姐姐不堪人言而自殺。「碎玻璃上鋒利的稜角,劃破了溫情、曖昧的姐弟戀場景,同時也割裂了偷窺者投射出欲望的凝視目光。暗示著無論是作為亂倫的主角還是偷窺者,都將受到如碎玻璃邊緣般鋒利、殘酷的懲罰。」

《老男孩》劇照:少年吳大修窺視李佑真姐弟亂倫


a李佑真15年的復仇生活,其實是充滿著濃鬱的憂傷與悽涼之情的、自殘自虐的懲罰生涯,當復仇行動完成後,復仇者本身也沒能從負疚感(對姐姐)與罪惡感(對自己)中解脫出來——李佑真完成復仇後在孤獨無望中自殺。復仇的痛苦揭示了對「仇恨」的懷疑和否定:復仇沒有使命運發生逆轉,而只是撕裂和撐開了命運曾為你留下的那道創傷。儘管以殘酷無情的暴力著稱,但樸贊鬱的電影並非宣揚以暴制暴的「仇恨」,在一次次荒誕的復仇行動背後,掩蓋著復仇者自身的悲傷和無盡的絕望。

《老男孩》劇照:完成復仇的李佑真

考察樸贊鬱這一奇特的「復仇」主題,可追究至具有韓國特色的文化心理中「恨」的情緒。「韓國文學作品把『恨』解釋為悲的情感,是克服的意志,是歷史所造成的帶有根源性的悲哀。」b蟄居在小小半島上的朝鮮民族,歷史上一向處於弱小被欺凌的狀態:或在中原大國強權下「被保護」,或受蒙古統治或被日本殖民,南北分裂至今,韓國仍由美軍「佔領」。長期受壓制形成的「怨恨」,在民族情感中經過「忍」,最終聚結為強烈卻又無可奈何的「歷史造成的根源性悲哀」。在韓國電影中,與「恨」隨行的「悲哀」,不僅出現在樸贊鬱電影中,也在林權澤、金基德、李滄東等著名導演的影片中一再浮現,形成一股洶湧的哀怨之流,訴說著民族歷史的悲痛與現實命運的多舛。

以邪典風格示人、以鮮血淋漓的暴力場景營造「視覺惶恐」的樸贊鬱,對劇中人既同情又超然的審視態度,恰好印證了「超然中帶點反諷,懷疑中不乏柔情」的藝術觀照,在他誓將韓式「復仇情結」進行到底的同時,私底卻懷著一副「將悲哀進行到底」的衷腸。

以上文字節選自

內容簡介:

近二十年來,中國(包括大陸和港臺)、韓國、伊朗、日本、印度、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銀幕繽紛,一大批優秀的電影導演以卓越的影響書寫了歷史。本書以27位重量級的亞洲著名導演為透視焦點,探究其藝術追求,從不同的文化脈絡勾勒了當代世界電影新勢力中的亞洲身影。作者重在詮釋在多元文化、多種電影形態的選擇中,志存高遠的亞洲電影藝術家們的價值理念和美學追求,以求從一個獨特的側面,為今天蓬勃發展的電影藝術勾畫一張獨特的面孔。



相關焦點

  • 樸贊鬱——《斯託克》
    韓國電影在千禧年以來進入了一個無比繁榮的全面盛放時代,國內的商業電影不斷刷新票房紀錄,而在國際影展上的藝術電影更是向影壇推出一位又一位風格鮮明而極具影響力的導演:李滄東、樸贊鬱、奉俊昊、金基德這幾位絕對是千禧年代韓國導演裡數一數二的頂尖人物,而其中樸贊鬱的作者風格最為強烈
  • 10部經典的邪典電影(Cult Film)
    邪典電影(Cult Film)是指那些在小圈子內被支持者喜愛及推崇的電影,也可稱為非主流電影或是實驗電影、另類電影。
  • 百無禁忌的邪典電影
    ,在小眾影迷中又非常熱絡的專題真的是豆瓣裡喜歡邪典電影友鄰們的福音。可能先入為主的原因,即使到現在浸淫邪典電影無數的我始終願意把此片排進個人心目中華語邪典電影三甲之列(另外兩部是劉鎮偉的《大話西遊》(1995)和彭浩翔的《買兇拍人》(2001),當然邱禮濤的《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1993)、韋家輝的《一個字頭的誕生》(1997)、林超賢的《江湖告急》(2000)也都是極其出色的邪典電影)。
  • 陰暗大師 樸贊鬱
    >往往殘忍地讓人無法接受為韓國電影的多元化做出了積極貢獻樸贊鬱是影壇赫赫有名的「陰暗大師」韓國影壇,人們叫他「最黑暗的傢伙」樸贊鬱之所以會得到這樣的稱號完全是他的「復仇三部曲」的功勞樸贊鬱的成名見證了一個毫無名氣的B級片導演如何走向藝術成功而沒有自甘沉淪他的從影軌跡也是韓國電影由一片荒蕪走向興盛強大的映照他自稱是為韓國電影寫字最多的人
  • 韓國鬼才導演樸贊鬱和他喜愛的十佳電影
    20歲畢業後樸贊鬱開始為電影雜誌撰寫文章,甚至成為韓國成功電影《雨天的水彩畫》(1989)的助理導演。但直到他2000年執導的影片《共同警備區》上映,才在一定程度小有名氣。2016年,認為自己只是一個電影評論家的樸贊鬱在韓國
  • 聊聊豆瓣的《邪典電影本紀》:被藏在背後的「野心」
    原因是邪典電影已經被太多人和太多的群體定義了太多次,不僅僅是中國影迷對這個詞有自己的解讀。不同的電影專家之間,不同的媒體機構,在不同的地區或者不同的時代,它的定義總會有或多或少的變化,我已經找不出一個非常準確的定義來形容邪典電影是什麼了。
  • 如何正確看待「邪典電影」?給這類影片一個明確定義,並不簡單
    相信每個人在研究邪典電影的時候,都會疑惑「什麼是邪典?」、「哪些電影算是邪典?」、「邪典的含義究竟是什麼?」這些問題始終都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的確,邪典電影似乎是某種誰都知道,但誰都說不清楚的東西。邪典電影和獨立電影之間的關聯密切,很多低成本、獨立製作的即是獨立電影,又被認為是邪典,但兩者又不是完全相同,獨立電影在其界定眾說紛紜的背景下存在一定的共識:「一般是指一切可以取代大製片廠製作的主流電影的東西,它可以是任何東西,就是不是好萊塢式的。」
  • 燃爆了的邪典電影!乾乾幹~
    還有一個特別無腦的小孩版邪典 Kick Ass!推薦邪典怎麼能不大推特推昆汀啊,沙龍主說的那倆已經是昆汀大師商業化後的電影了,要說邪乎得厲害,還屬2007年的《死亡證據》。這部電影是追車片,一公路變態殺手,最大愛好是開著福特車在馬路上把漂亮姑娘碾碎,有一天打算對一群性感小妞下手,沒成想這幫大胸大屁股的主兒全是玩飛車特技的高手。電影充分展示了昆汀的「對白才華」。一上來一群女孩開著車,泡吧,聊天,扯什麼選美,感情糾葛,絮絮叨叨快50分鐘,突然那個變態殺人狂駕到,把這群姑娘全碾死了,後面的劇情就跟之前毫無關聯。 還有什麼別的?
  • Cult本紀 | 夢遊症患者邪典藝術怪談
    反烏託邦、末日情結、頹廢美學、哥特藝術、社會批判、黑色幽默、邊緣人群、病態心理、暴力美學,邪典文化中多元化的元素組合塑造了獨立的價值體系。Cult美學一向受到不少先鋒電影人和時尚藝術界的青睞,大量充滿個人風格的獨立作品橫空出世,實驗性又具有衝擊力的藝術作品正是他們內心深處詭譎奇幻的邪典世界,今天我們也來窺探一二。
  • 試讀福利 | 《星球大戰》:「邪典」還是不「邪典」,這是一個問題
    豆瓣時間圖文專欄《邪典電影本紀》更新第24期,來自倫敦的戲劇人、資深電影與漫畫極客David House,為你娓娓講述他眼中星戰與邪典的淵源
  • 鬼才導演昆汀的暴力世界,這五部電影異常邪典!
    但要說起暴力美學和玩弄敘事,那昆汀塔倫蒂諾才算是大師,作為半路出家的邪典電影大佬,無論是暴力美學還是塑造背後充斥著犯罪醜惡的邪典世界,我們都能在那樣極端的虛構世界裡,看到人性與社會本質的另一個層面。今天讓我們跟著昆汀的成長,通過他各個時期的代表作,來串聯起他不同時期的但本質相同的精神世界。
  • 樸贊鬱和湯唯合作的新片,原來說的也是《寄生蟲》的故事
    今日作者 McLwren 今日編輯 車小爺前段時間,韓國媒體透露,「中國演員湯唯有望出演樸贊鬱導演的新片」,這則消息點燃了各種影迷群。▲ 《職場殺手》其實韓國電影從金綺泳開始就熱衷於拍攝資本主義下畸形的婚姻狀況
  • 【另類邪典】鬼屋大電影 (2013)&鬼屋大電影2 (2014)
    另類邪典
  • 這位日本邪典大師竟然拍了一部純愛片?
    文|看電影雜誌三池崇史,日本邪典電影大師。還記得他電影中的那些名場面嗎?[殺手阿一]裡的猩紅裂口,一拳向他打來,直接把嘴巴撐開,然後右手被生生剝下了一層皮;[切膚之愛]裡的分屍少女,用鋼絲勒斷了父親的頭顱;[鬼伎回憶錄]裡的日本容嬤嬤,尖針刺進指甲縫,看著都讓人隱隱作痛。
  • 【另類邪典】園子溫導演作品《冰冷熱帶魚》 (2010)
    另類邪典
  • 邪典導演牟敦芾,香港「剝削電影」鼻祖面面觀
    這是我開始三級專題選片後觀看的第一部電影,但看完整個人都不好了,整整緩了一星期才勉強恢復工作情緒。這也讓我堅定了上一期專題以風月和八卦為主的基調。畢竟重口和邪典電影太影響情緒了。從六月六第一期風月專題到現在,半年過去了。該來的總是要來的。平復一下心情,讓我們開始,風月之外的香港剝削電影。順便圓一圓前兩期留下的坑。比如兩大邪典宗師。
  • 史上最早的「邪典小說」是哪一部?
    另一個相關詞「Cult Movie」如今通常被譯為「邪典電影」,那麼不妨將「Cult Fiction」翻譯成「邪典小說」。我最近讀了一本名叫《搏擊俱樂部》(Fight Club)的英文小說,作者是美國作家查克·帕拉紐克(Chuck Palahniuk)。這本書連同帕拉紐克的其他作品常被人視為當代邪典小說的例子提及,而作者的官方網站的名字就叫「The Cult」。
  • 韓國導演 | 樸贊鬱 電影合集
    今天分享的是樸贊鬱的電影。樸贊鬱的成名作是2000年的《共同警備區》。https://pan.baidu.com/s/1bhD2W2這部影片在韓國創造了票房紀錄,也許更多是因為南北韓的敏感話題引起人們的注意。這部電影彰顯了導演紮實的敘事功底。
  • 【另類邪典】殺出個黎明 (1996)
    另類邪典
  • 邪典女王,薩瑪拉·維文
    與其說她是暗(wu)黑(nao)格(shuang)調(pian)裡的顏值擔當,不如說她更像是邪典女王的化身! 因為近幾年裡,薩瑪拉·維文所出演的絕大多數影片幾乎都帶有邪典色彩,暗黑風格濃重,且她在劇中的表現尤為出色,演技實力有目共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