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從虜獲大批芳心的偶像劇《來自星星的你》,到最近眾多學者乃至演藝界人士力推的政治反思電影《辯護人》,在我們還為內容審查和和分級制度爭論不休的時候,韓國電影已經全面開花。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進入新世紀之前,韓國電影市場還是一片慘澹。韓國電影的如今繁榮離不開國內許多優秀導演的努力,而樸贊鬱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樸贊鬱是韓國當代先鋒導演,生於首爾,畢業於西江大學哲學系。2000年因《共同警備區》從B級片導演一躍晉身一線導演行列,代表作有《老男孩》《蝙蝠》。他是韓國最早嘗試採用2.35∶1超寬銀幕的導演,也是全球首位將手機拍攝的電影推進影院的導演。其作品多次獲得國際大獎,也先後受邀擔任威尼斯電影節和柏林電影節評委。
《共同警備區》海報
擁有金基德一般殘忍詭異的題材,卻絕不晦澀艱深;呈現林權澤那種濃鬱與華麗的視覺景觀,卻隱含更多現代哲學譬喻;創造過比肩姜帝圭商業電影的票房收益,卻能憑藉獨特的個人標識數度將國際電影獎收入囊中。樸贊鬱,這位邪典電影的大師,以其影像的黑色風貌、主題的大膽叛逆、敘事的懸疑複雜以及持續的哲學追問,獨步於韓國導演之林。
樸贊鬱在西方世界擁有大量擁躉。據全球頗具權威性的網際網路站IMDB統計,2011年票選的有史以來最佳250部電影中,《老男孩》竟然力壓眾多歐美名片,擠入排名Top100(第95名),成為繼黑澤明與宮崎駿的代表作之後最被西方影迷所熟知和接受的亞洲電影。
視覺惶恐 :Cult 的魅惑
Cult一詞,在英文中有邪教、巫術、祭儀、狂熱崇拜之意。Cult Film,又稱Cult Classic,中譯邪典電影。邪典電影,與其說它是一種復調類型,莫若稱它為一張標籤,貼有此類標籤的經典影片在特定小眾中能夠長期受到瘋狂膜拜,而「邪典」也幾乎在部分影迷眼中成為另類、小眾、亞文化、非主流的代名詞。對於樸贊鬱影片評價的爭議猶如磁石的正負兩極:非愛即恨。反對者認為他電影中的極端暴力會引發人類生理性的不適應,而他的死忠Cult迷們卻對片中重口味的場景甘之如飴。
《老男孩》海報
樸贊鬱擅長呈現癲狂人物的慘烈行為,以及壓抑場景中令人呼吸困難的血腥與殘暴。電影場景中慣常出現支離破碎的身體、赤裸裸的潑地鮮血,然而他絕不對暴力做程式化的低級複製,片中每一次流血事件都意味著一次全新的創意,樸贊鬱永遠在挑戰觀眾的想像力和承受力,在不斷更新的殘暴中創造出令人驚悚的美學效果。正是因為題材的無禁忌和另類的敘述方式,樸贊鬱也被稱為「韓國B級電影第一人」「全世界最危險的導演」。然而樸贊鬱罔顧類型之間的隔閡及其約定俗成的觀影習慣,以A級片的大製作挑戰B級片,充分發揚邪典電影類型元素的超載風範,製作出融恐怖、黑色、懸疑、科幻於一體的拼盤式影片。
邪典電影在題材與影像方面另類、異質,卻極富魅惑,因為它令觀者產生了「視覺惶恐」。所謂「視覺惶恐」,在薩義德看來,就是因視覺上的神秘、陰森與恐懼而對觀者引發的極度震撼。當創作者一方面有意體現出漠然態度,一方面卻又對作品主題給予相當的關切時,作者與作品之間就會產生「一種帶有反諷意味的距離感」,而作品則會「在強大的力度中蘊涵著一份溫柔」。a樸贊鬱的片中人物常常是令人同情的邊緣與底層人,殘障人士、失業者、移民、無辜女性、精神病人,尤其是各種惡劣罪行的受害者,主人公的暴力復仇通常極富被動性,是自身慘遭不幸後的報復。樸贊鬱有意識地將他的主人公置於令人痛惜與悲憫的處境之中,卻對電影中的血腥與暴力場面加以純粹白描式的寫真,驚悚而誇張的特寫、不帶感情色彩的冷峻鏡頭每每令人不寒而慄。說到暴力美學在各國最有代表性的電影導演,美國是昆汀·塔倫蒂諾,中國是吳宇森,日本是北野武,韓國則非樸贊鬱莫屬。樸贊鬱電影主題表達上的熱切關懷與視覺呈現上的冷淡漠視加強了劇情的張力,形成極度反差,營造出一種令人刺激難受的效果,通過殺戮的形式來產生驚懼與冷酷的效果,傳達恨意和復仇精神。
「復仇」一度是樸贊鬱電影的重要主題,被他在「復仇三部曲」系列電影中反覆演繹:劇中人物無不身負「血海深仇」,整體故事情節也一直是圍繞復仇者心中的「恨」以及實施這「恨」的「合理暴力」來進行構思。然而有趣的是,在精神層面上,劇中人的復仇行動所傳遞出的「恨」的心理狀態,連帶的不是跟「恨」同體的「怒」,而更多的是「痛」,復仇者在復仇行動成功後,應得的「快意」也往往被揮之不去的「悲哀」所籠罩。
在樸贊鬱的電影中,「仇恨」的背面,不是「憤怒」,而是「悲哀」。《老男孩》裡,李佑真將仇人吳大修私自囚禁15年,然後又一手炮製了吳大修與未謀面的女兒的亂倫,並以女兒為要挾令吳大修放棄復仇,像狗一般討好仇人,並自斷其舌。對仇人施加如此長期和殘忍的身體與精神雙重折磨的李佑真,並未獲得復仇的快感,反而令自己15年來反覆溫習痛苦的回憶:原來中學時期的吳大修透過教室的破玻璃窗目睹了李佑真姐弟倆親熱後將事情外傳,令姐姐不堪人言而自殺。「碎玻璃上鋒利的稜角,劃破了溫情、曖昧的姐弟戀場景,同時也割裂了偷窺者投射出欲望的凝視目光。暗示著無論是作為亂倫的主角還是偷窺者,都將受到如碎玻璃邊緣般鋒利、殘酷的懲罰。」
《老男孩》劇照:少年吳大修窺視李佑真姐弟亂倫
a李佑真15年的復仇生活,其實是充滿著濃鬱的憂傷與悽涼之情的、自殘自虐的懲罰生涯,當復仇行動完成後,復仇者本身也沒能從負疚感(對姐姐)與罪惡感(對自己)中解脫出來——李佑真完成復仇後在孤獨無望中自殺。復仇的痛苦揭示了對「仇恨」的懷疑和否定:復仇沒有使命運發生逆轉,而只是撕裂和撐開了命運曾為你留下的那道創傷。儘管以殘酷無情的暴力著稱,但樸贊鬱的電影並非宣揚以暴制暴的「仇恨」,在一次次荒誕的復仇行動背後,掩蓋著復仇者自身的悲傷和無盡的絕望。
《老男孩》劇照:完成復仇的李佑真
考察樸贊鬱這一奇特的「復仇」主題,可追究至具有韓國特色的文化心理中「恨」的情緒。「韓國文學作品把『恨』解釋為悲的情感,是克服的意志,是歷史所造成的帶有根源性的悲哀。」b蟄居在小小半島上的朝鮮民族,歷史上一向處於弱小被欺凌的狀態:或在中原大國強權下「被保護」,或受蒙古統治或被日本殖民,南北分裂至今,韓國仍由美軍「佔領」。長期受壓制形成的「怨恨」,在民族情感中經過「忍」,最終聚結為強烈卻又無可奈何的「歷史造成的根源性悲哀」。在韓國電影中,與「恨」隨行的「悲哀」,不僅出現在樸贊鬱電影中,也在林權澤、金基德、李滄東等著名導演的影片中一再浮現,形成一股洶湧的哀怨之流,訴說著民族歷史的悲痛與現實命運的多舛。
以邪典風格示人、以鮮血淋漓的暴力場景營造「視覺惶恐」的樸贊鬱,對劇中人既同情又超然的審視態度,恰好印證了「超然中帶點反諷,懷疑中不乏柔情」的藝術觀照,在他誓將韓式「復仇情結」進行到底的同時,私底卻懷著一副「將悲哀進行到底」的衷腸。
以上文字節選自
內容簡介:
近二十年來,中國(包括大陸和港臺)、韓國、伊朗、日本、印度、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銀幕繽紛,一大批優秀的電影導演以卓越的影響書寫了歷史。本書以27位重量級的亞洲著名導演為透視焦點,探究其藝術追求,從不同的文化脈絡勾勒了當代世界電影新勢力中的亞洲身影。作者重在詮釋在多元文化、多種電影形態的選擇中,志存高遠的亞洲電影藝術家們的價值理念和美學追求,以求從一個獨特的側面,為今天蓬勃發展的電影藝術勾畫一張獨特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