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電影的語言:電影符號學

2022-01-12 華誼兄弟研究院

電影不光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語言。基於這種立場,並伴隨著法國結構主義思潮的興起以及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基礎上,電影符號學在20世紀60年代誕生。以法國電影理論家克裡斯蒂安·麥茨為代表的電影符號學開始盛行長達20年之久,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很深的影響。

 

電影符號學的意義在於試圖建立一個可以解釋電影如何把含義呈現給觀眾的模式,找出構成電影經驗的法則。①電影符號學對西方電影理論產生了重要影響,使西方電影理論進入現代電影理論時期。按照電影符號學理論的演變發展,可以分為結構語言學(第一符號學)和精神分析學(第二符號學)兩個階段,今天華誼兄弟研究院(ID:HBresearch)將為大家介紹作為一種語言的電影的符號學研究。

電影符號學的發展演變

作為一門研究符號意義的人文科學,因為其研究領域過於寬泛而又抽象,符號學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直到結構主義的出現,改變了這種局面。「符號學乘著『結構主義』的東風在歐美人文領域大行其道,並在20世紀60年代達到頂峰。②電影符號學延續了俄國「形式主義」之電影論式與當時法國結構主義思潮,試圖建立一種純客觀的、科學的解釋電影意義的學科。

▲ 索緒爾 來源:豆瓣

首先一般認為,第一符號學的理論基礎之一即是索緒爾的結構主義語言學。索緒爾符號學的核心是:「能指」代表構成語言表達能指的物質方面;「所指」表示構成語言內容所謂的觀念方面。結合索緒爾的符號學,1964年法國符號學家克裡斯蒂安.麥茨發表的《電影:語言系統還是語言》,將電影視為一種符號系統,標誌著第一符號學正式誕生,其革命性不亞於愛森斯坦提出「蒙太奇」。從總體上講,以語言學為模式的電影第一符號學主要集中在三大研究領域:其一是確定電影的符號學特性;其二是劃分電影符碼的類別;其三是開始分析電影作品(影片本文)的敘事結構。③隨著第一符號學的發展,麥茨本人也意識到該理論存在的缺陷和僵化趨勢,同時,電影理論學家漢德森認為麥茨的理論基礎建立在主客分離立場上,忽略了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互動,電影符號學需要更新與變動。於是同精神分析學結合,注重觀眾深層心理的研究,電影符號學進入了第二階段——第二符號學。它是以1975年麥茨的《想像的能指》一書為標誌,藉助拉康的鏡像階段理論,將銀幕與鏡子做類比,這種類比,推翻了電影是物質現實復原的傳統觀念,提出了觀影主體的問題,使電影的主題產生了重大位移,從而推動了電影理論的當代發展。④

電影符號學的重要理論和理論家

 電影符號學理論「領袖」—— 克裡斯蒂安.麥茨

談到電影符號學,就無法繞過一個人,他就是克裡斯蒂安.麥茨。前文提到麥茨的《電影:語言系統還是語言》開創了電影符號學中第一符號學的研究,並且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又根據《想像的能指》帶領著電影研究轉向「第二符號學」的方向,其兩本著作都成為電影符號學標誌性的轉向代表作,麥茨本人也被毋庸置疑的奉為「電影語言學宗師」, 被譽為「迄今為止最為深刻的電影理論家」。

▲ 《凝視的快感》克裡斯蒂安·麥茨著 來源:豆瓣

麥茨認為,電影意義的傳達與人類語言的傳達機制是想通的,因此,他提出將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研究方法應用於電影語言的研究,從而揭示電影的意義傳達機制。他認為電影就是一連串的句子,通過對鏡頭排列次序、組合方式、場景連接的分析,揭示在不同的語境下的敘事功能。他在第一符號學階段提出了著名的理論成果——「八大組合段」。⑤ 「大組合段」不僅在學術界引起極大興趣,也被廣泛運用到影片分析中,更重要的是它們有助於「分析電影技法與敘事之間的相互作用」,為電影批評得以擺脫隨感式的漫談而獲取相對的準確度。

但自從「八大組合段」的問世,其學說便走向了「死胡同」。 麥茨似乎也意識到用語言符號學模式去研究電影行不通。在1977年的一個電影學研討會上,他不得不承認:「符號學作為一個流派,已經度過了它的時代。它甚至也應該銷聲匿跡了」。於是在1975年麥茨在法國《通訊》雜誌中發表《想像的能指》採用電影符號學與精神分析學相結合,藉助精神分析模式研究電影作品的陳述過程和符號的產生和感知過程。雖然麥茨在研究電影理論過程中研究重點有了數次改變,但始終未變的是關於「電影藝術品」內外結構的基本和深層調侃,即電影結構的語言分析、觀眾心理構成分析。

 艾柯和彼得沃倫對麥茨理論的補充

電影符號學的理論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法國,其次義大利和英國也有顯著的理論成果和代表人物。比如義大利著名學者、符號學家溫別爾託·艾柯1967年在彼薩羅電影節艾柯提出《電影代碼的分節方式》一文提出了更理論化的影像三層分節和十大符號系統,代碼分類滲透著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精神。⑥英國電影符號學家彼得·沃倫則根據皮爾士符號學理論,將符號分為象形、指示和象徵三大類,將結構分析用於影片本文分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正是這些學者的努力,使電影從古典電影理論邁入到了現代電影理論階段。

▲ 溫別爾託·艾柯 來源:必應

 帕索裡尼《詩的電影》

義大利現代派電影導演兼理論家帕索裡尼於1965年在皮薩羅電影節提交了他最重要的電影理論《詩的電影》。帕索裡尼認為「詩意電影」就是創作者透過一個人物的視角,來展現自己的主體意識。他認為,電影導演永遠要做兩件事,第一件事就是創造他的語言,第二件事才能去表達。他借用這個理論,尋找到電影符號和語言符號之間類比的可能性,並一直在不斷踐行,《馬太福音》和《俄狄浦斯王》都是其代表作。

▲ 帕索尼裡畫像 來源:豆瓣

電影符號學與電影批評

電影符號學在電影理論與批評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首先,派生自結構主義的電影符號學理論為電影批評提供了文本批評的工具,將電影作為文本,通過對能指的分析,就能找出其所指。此外,儘管在國外宣稱發展「陷入死胡同」,但是自從70年代引進中國以來,在某種意義上電影符號學卻有獲得「新生」的跡象。⑦如今,電影符號學在影視批評的領域逐漸凸顯其重要性,加之電影審美大眾化的趨勢,電影符號學已經由一門生僻的美學開始被越來越多人接受。

▲ 馬太福音 來源:豆瓣

但是,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系副主任楊遠嬰則認為即便是第二符號學理論運用到電影批評也會陷入偏執的局限。「這種理論對電影影響的展現機制和觀眾觀影的心裡就機制的表述都是想像性的,尚缺乏嚴謹的論證。所以,批評家的分析與發揮也只能囿於想像領域,導致結果很有可能是建立在未經檢驗的主觀臆想之上的果實。其次,這種理論誇大影像忽略音響的做法會導致批評過於片面,無法完整把握整體的電影特徵。」⑧總之,符號學成果在電影研究中的應用,使難以解釋的不同電影觀看者對同一部電影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一現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釋。

結語

電影符號學是電影理論也是符號學的組成部分,既產生於符號學,又反過來推動其發展。不同於法國新浪潮、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等運動,電影符號學更類似一種工具和方法論傾向,被主要運用於電影分析和電影批評等領域。電影符號學的重大意義就在於,當我們沉浸在多樣化的電影形式之中時,能為我們解構、賞析其光影聲色之中的巨大信息量,帶給我們一場巨大的藝術盛宴。

引用及參考資料:

①④⑤⑧楊遠嬰.《從符號學到精神分析學——當代西方電影理論學習筆記之一》.《當代電影》

②楊遠嬰.《電影概論》.中國電影出版社

③許南明,富瀾,崔君衍.《電影藝術詞典》.中國電影出版社

⑥王志敏.《電影語言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⑦楊世真.中國電影符號學研究中的基本問題:http://www.sohu.com/a/230803976_258583

轉載須知

本文系華誼兄弟研究院出品。轉載須在文首署名華誼兄弟研究院(微信公眾號:HBresearch)。如有侵權,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保留採取相應行動的權利。

相關焦點

  • 克裡斯蒂安·麥茨與電影符號學
    by  Christian Metz克裡斯蒂安·麥茨(Christian Metz)(1931-1993) ,法國電影理論家,電影符號學的理論代表之一,以開拓費迪南德索緒爾的符號學理論應用於電影而聞名。
  • 電影《芙蓉鎮》的符號學分析
    摘 要:電影作為一門語言,通過運用具有約定性的一種符號系統,塑造人物、講述故事。本文將運用符號學的觀點,結合再現、互文等媒介研究理論,對電影《芙蓉鎮》進行分析,主要針對其人物塑造、語言對話、畫面色彩等方面,解析《芙蓉鎮》是如何成功地展現情節、塑造人物和表達主題的。
  • 了解電影符號學|讀《圖象符號和電影語言》
    本書力求闡明電影符號建構的過程,作者從圖象性廣告這類相對簡單的圖象信息入手,對故事影片這樣複雜的圖象進行分析研究,對不同層次中通常使用的主要代碼加以描述。該書的研究涉及圖象符號的運用,尤其是電影符號的運用,共有四章,深入地探討了圖象表達的本性與結構。在論述之前,該書對符號學常用概念進行了簡釋。
  • 周琨 | 賈樟柯現實主義電影《站臺》 符號學分析
    電影符號學的研究興起於20世紀60年代, 該理論的出現是經典電影理論向現代電影理論的轉變的標誌。作為中國第六代導演, 賈樟柯的現實主義作品《站臺》中除了融入了導演的而獨特風格外, 還融匯了不少電影符號學的思想。本文著重從電影符號學角度出發, 分析《站臺》中的電影符號語言。
  • 『理論梳理』電影符號學理論梳理
    現如今電影理論流派眾多,耳熟能詳的電影理論流派有經典好萊塢電影理論、蘇聯電影蒙太奇學派、電影心理學、電影符號學、女性主義電影理論等。一次性熟知眾多的電影理論流派是不可能的,今天我們主要對電影符號學進行簡要的脈絡梳理。電影符號學是符號學和電影學的交集,它標誌著現代電影理論的誕生,麥茨的著作《電影:語言還是言語》標誌著電影符號學的問世。
  • 電影符號學與電影意象論比較研究——探尋中國電影學派理論建構的基石
    電影符號學與電影意象論比較研究——探尋中國電影學派理論建構的基石潘源[內容提要]西方的電影符號學主要以語言作為參照研究電影的符號特徵,把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符號系統和表意現象進行研究[關 鍵 詞]電影意象論;電影符號學;中國電影學派;理論建構符號和意象都是承載和傳遞信息的中介,藉以交流知識、思想和情感。包括電影在內的任何傳播媒介都需藉助某種符號或意象將藝術信息傳達給受眾,並通過受眾的讀解而產生意義與價值。在西方,語言被認為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符號系統,思想通過語言得以顯現。
  • 《死亡詩社》所謂電影符號學
    這部電影充斥著精神層面的碰撞,由守舊派的院校領導,掌握話語權的家長,怯生又倔強的學生,獨立自由散發著特有的人格魅力的基廷老師等這些多重因素的交融之下。讓這部電影迸發出其獨特的真情實感,使得觀者在觀看中能夠自我覺醒,有所回應。電影雖以敘事模式出發,並不是單純的描述故事那麼刻板,而是以故事的發展來體現其意義,接下來我將嘗試用符號學的方式去解析這部電影,以便能夠更好地去理解整部電影。
  • 新書丨電影符號學的奠基性原典:《電影表意泛論》
    我向麥茨學電影符號學—譯者前言 1第 一 卷前言 3第一單元 影片的現象學研究 5第一篇 論電影中的真實印象 5第二篇 芻議敘事性的現象學 16第二單元 電影符號學問題 28第三篇 電影:純語言還是泛語言?
  • 電影語言中的公共符號象徵
    電影語言中的「象徵」具有兩種基本的形態:建築在公共符號之上的象徵和不依賴公共符號,至少是不直接依賴公共符號的象徵。這種象徵基本形態的區分並不是電影藝術所特有的現象,而是藝術的普遍規律。所謂建築在公共符號之上的象徵,是指影片的創作者將社會上約定俗成的一些具有象徵意義的事物直接搬到電影中,當觀眾看到這些事物的時候立刻就能明白其中的象徵意義。
  • 從電影符號學角度看《無名之輩》——底層小人物的掙扎與吶喊
    電影符號學誕生于于六十年代中葉,是指把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符號系統和表意現象進行研究的一個學科。1964年法國學者麥茨發表《電影:語言系統還是語言》標誌著電影符號學的問世。電影符號學以瑞士結構主義語言學家索緒爾的理論為基礎,其代表理論家及理論著作有法國麥茨的《電影:語言還是泛語言》、義大利艾柯的《電影符碼的分節》以及義大利帕索裡尼的《詩的電影》等。
  • 362 作為符號的電影
    當電影只是成為個體感受,而不需要與人溝通和表達時,電影的符號意義,並不需要公認的理論意義的了解與探討。
  • 從符號學的角度:解讀日本動畫電影《幽靈公主》
    被稱為「第七藝術」的電影不僅承載著客觀的記錄展現和主觀的意象表達,而且凝結著藝術創作者的價值觀和審美情趣,是不折不扣的藝術作品。 從符號學的角度看,電影擁有獨特的符號系統,它可以通過色彩、聲音、場景以及人物性格等展現想要突出的主題。
  • 符號的能指與所指——從電影符號學的角度看《破碎之花》
    我所要談到的,僅僅是狹義上的電影符號學——即電影第一符號學的某些觀點。
  •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符號學體系
    國內先後引介了索緒爾的語言符號觀、皮爾斯的三位一體符號觀與符號分類思想、艾柯的符號代碼理論和生產力論、巴赫金的對話理論、洛特曼的符號雙模式系統與符號域思想、克裡斯蒂娃的符號互文性和解析符號學思想、格雷馬斯的敘事語義分析理論等。其中,中國符號學者受索緒爾語言符號學思想的影響最大,對語言符號的研究成為國內符號學理論研究的主流。
  • 豆瓣8.3《鐵皮鼓》|電影符號學背後的視覺盛宴、社會隱喻主題
    很多人覺得這部電影冗長無聊,其實不然。今天,就讓大家隨我一起,用專業的視角,帶大家感受一下施隆多夫大師級別的視聽語言;結合「電影符號學」理論,分析影片的社會隱喻主題;以及對於普通觀眾來說,它又帶給我們哪些現實啟發呢?
  • 趙禹平 | 作為正項的中國新主流電影: 一個符號學分析
    中國新主流電影作為正項,追求主流表達、傳播的運行機制,以現實主義作品的形式考量社會現實,傳播主流價值;從風格上的去異化追求、能指上的商品符號包裝到所指實質上的正項表達,以及正項價值的群體性要求,完成了正項的意義輸出。結合正項、主流進行電影研究,實際上是從文化符號學的角度來理解新主流電影。
  • 從長鏡頭的運用 符號表達和主題意義 深度解析電影《贖罪》
    而符號的象徵表達,不但向觀者展現了美好的愛情,以及表達了美好背面的疼痛。而承載整部影片的主題,在影片結束後,觀者的沉思中。2:場景裡的人,包括鏡頭語言裡的色彩,都讓我們體悟到敦刻爾克撤退前的雜亂無序。3:我們在這段連續的「實際」的時空中,通過遠景,近景,運動中的人,看到了局部和整體的聯繫。這樣長鏡頭在影片《贖罪》中的運用,除了我們感受到的真實,還有人們情緒的種種林林。
  • 我校教授學術著作《語言符號學》英文版在海外出版發行
    我校翻譯與跨文化傳播研究院院長王銘玉教授的著作《語言符號學》(Linguistic Semiotics)英文版近日由世界著名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和北京大學出版社聯合出版並在海外發行。本譯著為2017年度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譯者為我校高級翻譯學院院長李晶教授。
  • 影視評論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性別符號學解讀
    在現有的研究中,許多學者已經注意到了《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符號的象徵意義與儀式的形塑作用。《大紅燈籠高高掛》通過影像語言揭示的是父權社會如何藉助性別符號形塑女性主體性並維繫男性霸權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部電影可以算是名副其實的後現代女性電影。
  • 胡易容 任洪增 | 新紀錄電影身份的符號學考察
    同時,也要求學界在理論方面對紀錄片的基本歸屬重新審視。可以肯定的是,在對新紀錄電影的認知與評判過程中,如不解決身份問題,新紀錄電影仍會陷入近百年紀錄片發展史上關於紀錄片定義持續不斷的論爭。格裡爾遜的創作實踐,構成了格氏特有的符號文本構成風格———以真實場景與布置設計的影像符號構建影片的主體內容,以大量生動的語言符號———解說詞作為輔助,強化真實感,形成了風格鮮明的「畫面+解說」式。隨著紀錄片創作實踐的推進和視野的開闊,紀錄片這一體裁全域所涵蓋的符號文本指向的對象世界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