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不光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語言。基於這種立場,並伴隨著法國結構主義思潮的興起以及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基礎上,電影符號學在20世紀60年代誕生。以法國電影理論家克裡斯蒂安·麥茨為代表的電影符號學開始盛行長達20年之久,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很深的影響。
電影符號學的意義在於試圖建立一個可以解釋電影如何把含義呈現給觀眾的模式,找出構成電影經驗的法則。①電影符號學對西方電影理論產生了重要影響,使西方電影理論進入現代電影理論時期。按照電影符號學理論的演變發展,可以分為結構語言學(第一符號學)和精神分析學(第二符號學)兩個階段,今天華誼兄弟研究院(ID:HBresearch)將為大家介紹作為一種語言的電影的符號學研究。
電影符號學的發展演變
作為一門研究符號意義的人文科學,因為其研究領域過於寬泛而又抽象,符號學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直到結構主義的出現,改變了這種局面。「符號學乘著『結構主義』的東風在歐美人文領域大行其道,並在20世紀60年代達到頂峰。②電影符號學延續了俄國「形式主義」之電影論式與當時法國結構主義思潮,試圖建立一種純客觀的、科學的解釋電影意義的學科。
▲ 索緒爾 來源:豆瓣
首先一般認為,第一符號學的理論基礎之一即是索緒爾的結構主義語言學。索緒爾符號學的核心是:「能指」代表構成語言表達能指的物質方面;「所指」表示構成語言內容所謂的觀念方面。結合索緒爾的符號學,1964年法國符號學家克裡斯蒂安.麥茨發表的《電影:語言系統還是語言》,將電影視為一種符號系統,標誌著第一符號學正式誕生,其革命性不亞於愛森斯坦提出「蒙太奇」。從總體上講,以語言學為模式的電影第一符號學主要集中在三大研究領域:其一是確定電影的符號學特性;其二是劃分電影符碼的類別;其三是開始分析電影作品(影片本文)的敘事結構。③隨著第一符號學的發展,麥茨本人也意識到該理論存在的缺陷和僵化趨勢,同時,電影理論學家漢德森認為麥茨的理論基礎建立在主客分離立場上,忽略了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互動,電影符號學需要更新與變動。於是同精神分析學結合,注重觀眾深層心理的研究,電影符號學進入了第二階段——第二符號學。它是以1975年麥茨的《想像的能指》一書為標誌,藉助拉康的鏡像階段理論,將銀幕與鏡子做類比,這種類比,推翻了電影是物質現實復原的傳統觀念,提出了觀影主體的問題,使電影的主題產生了重大位移,從而推動了電影理論的當代發展。④
電影符號學的重要理論和理論家
電影符號學理論「領袖」—— 克裡斯蒂安.麥茨
談到電影符號學,就無法繞過一個人,他就是克裡斯蒂安.麥茨。前文提到麥茨的《電影:語言系統還是語言》開創了電影符號學中第一符號學的研究,並且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又根據《想像的能指》帶領著電影研究轉向「第二符號學」的方向,其兩本著作都成為電影符號學標誌性的轉向代表作,麥茨本人也被毋庸置疑的奉為「電影語言學宗師」, 被譽為「迄今為止最為深刻的電影理論家」。
▲ 《凝視的快感》克裡斯蒂安·麥茨著 來源:豆瓣
麥茨認為,電影意義的傳達與人類語言的傳達機制是想通的,因此,他提出將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研究方法應用於電影語言的研究,從而揭示電影的意義傳達機制。他認為電影就是一連串的句子,通過對鏡頭排列次序、組合方式、場景連接的分析,揭示在不同的語境下的敘事功能。他在第一符號學階段提出了著名的理論成果——「八大組合段」。⑤ 「大組合段」不僅在學術界引起極大興趣,也被廣泛運用到影片分析中,更重要的是它們有助於「分析電影技法與敘事之間的相互作用」,為電影批評得以擺脫隨感式的漫談而獲取相對的準確度。
但自從「八大組合段」的問世,其學說便走向了「死胡同」。 麥茨似乎也意識到用語言符號學模式去研究電影行不通。在1977年的一個電影學研討會上,他不得不承認:「符號學作為一個流派,已經度過了它的時代。它甚至也應該銷聲匿跡了」。於是在1975年麥茨在法國《通訊》雜誌中發表《想像的能指》採用電影符號學與精神分析學相結合,藉助精神分析模式研究電影作品的陳述過程和符號的產生和感知過程。雖然麥茨在研究電影理論過程中研究重點有了數次改變,但始終未變的是關於「電影藝術品」內外結構的基本和深層調侃,即電影結構的語言分析、觀眾心理構成分析。
艾柯和彼得沃倫對麥茨理論的補充
電影符號學的理論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法國,其次義大利和英國也有顯著的理論成果和代表人物。比如義大利著名學者、符號學家溫別爾託·艾柯1967年在彼薩羅電影節艾柯提出《電影代碼的分節方式》一文提出了更理論化的影像三層分節和十大符號系統,代碼分類滲透著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精神。⑥英國電影符號學家彼得·沃倫則根據皮爾士符號學理論,將符號分為象形、指示和象徵三大類,將結構分析用於影片本文分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正是這些學者的努力,使電影從古典電影理論邁入到了現代電影理論階段。
▲ 溫別爾託·艾柯 來源:必應
帕索裡尼《詩的電影》
義大利現代派電影導演兼理論家帕索裡尼於1965年在皮薩羅電影節提交了他最重要的電影理論《詩的電影》。帕索裡尼認為「詩意電影」就是創作者透過一個人物的視角,來展現自己的主體意識。他認為,電影導演永遠要做兩件事,第一件事就是創造他的語言,第二件事才能去表達。他借用這個理論,尋找到電影符號和語言符號之間類比的可能性,並一直在不斷踐行,《馬太福音》和《俄狄浦斯王》都是其代表作。
▲ 帕索尼裡畫像 來源:豆瓣
電影符號學與電影批評
電影符號學在電影理論與批評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首先,派生自結構主義的電影符號學理論為電影批評提供了文本批評的工具,將電影作為文本,通過對能指的分析,就能找出其所指。此外,儘管在國外宣稱發展「陷入死胡同」,但是自從70年代引進中國以來,在某種意義上電影符號學卻有獲得「新生」的跡象。⑦如今,電影符號學在影視批評的領域逐漸凸顯其重要性,加之電影審美大眾化的趨勢,電影符號學已經由一門生僻的美學開始被越來越多人接受。
▲ 馬太福音 來源:豆瓣
但是,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系副主任楊遠嬰則認為即便是第二符號學理論運用到電影批評也會陷入偏執的局限。「這種理論對電影影響的展現機制和觀眾觀影的心裡就機制的表述都是想像性的,尚缺乏嚴謹的論證。所以,批評家的分析與發揮也只能囿於想像領域,導致結果很有可能是建立在未經檢驗的主觀臆想之上的果實。其次,這種理論誇大影像忽略音響的做法會導致批評過於片面,無法完整把握整體的電影特徵。」⑧總之,符號學成果在電影研究中的應用,使難以解釋的不同電影觀看者對同一部電影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一現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釋。
結語
電影符號學是電影理論也是符號學的組成部分,既產生於符號學,又反過來推動其發展。不同於法國新浪潮、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等運動,電影符號學更類似一種工具和方法論傾向,被主要運用於電影分析和電影批評等領域。電影符號學的重大意義就在於,當我們沉浸在多樣化的電影形式之中時,能為我們解構、賞析其光影聲色之中的巨大信息量,帶給我們一場巨大的藝術盛宴。
引用及參考資料:
①④⑤⑧楊遠嬰.《從符號學到精神分析學——當代西方電影理論學習筆記之一》.《當代電影》
②楊遠嬰.《電影概論》.中國電影出版社
③許南明,富瀾,崔君衍.《電影藝術詞典》.中國電影出版社
⑥王志敏.《電影語言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⑦楊世真.中國電影符號學研究中的基本問題:http://www.sohu.com/a/230803976_258583
轉載須知
本文系華誼兄弟研究院出品。轉載須在文首署名華誼兄弟研究院(微信公眾號:HBresearch)。如有侵權,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保留採取相應行動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