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琨 | 賈樟柯現實主義電影《站臺》 符號學分析

2021-02-08 符號與傳媒

賈樟柯現實主義電影《站臺》 符號學分析

摘要:電影符號學既是電影理論的一部分, 也是符號學的一部分。電影符號學的研究興起於20世紀60年代, 該理論的出現是經典電影理論向現代電影理論的轉變的標誌。作為中國第六代導演, 賈樟柯的現實主義作品《站臺》中除了融入了導演的而獨特風格外, 還融匯了不少電影符號學的思想。本文著重從電影符號學角度出發, 分析《站臺》中的電影符號語言。

關鍵詞:電影符號學; 符號學; 《站臺》; 符號;

藝術作品是一個符號的世界, 符號的同一性作為風格, 而意義的同一性作為本質, 這就是藝術作品的特徵。電影作為第七藝術, 裡面充斥的各種符號, 不僅給人以感官的享受, 也向我們傳遞著各種訊息。《站臺》作為賈樟柯「故鄉三部曲」之一, 從符號學的應用上, 無疑是一個成功的案例, 我們可以透過《站臺》來了解符號、符號學、電影符號學中錯綜複雜、緊密相連的關係以及其電影符號學語言。

一、電影與符號學

(一) 符號與符號學

研究符號學, 首先要對符號概念本身有一個正確認識, 「符號是社會信息的物質載體」這一觀點較為準確。但對於符號的複雜性, 歷來分類並不統一。

符號學是系統地研究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的學問。符號學將表明符號是由什麼構成, 符號受什麼規律支配。現代意義上的符號學研究發軔於索緒爾和皮爾斯。按其理論側重點和研究背景不同, 我們將其分為結構主義符號學、分析哲學符號學、前蘇聯的符號學研究及中國符號學四個流派。

(二) 電影符號學基本理論

電影符號學是把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符號系統和表意現象進行研究的學科。將瑞士結構主義語言學家索緒爾學說作為理論基礎, 用語言學模式來研究電影藝術, 即運用結構主義語言學的而研究方法, 分析電影作品的結構形式、提出語言和言語、能指和所指、外延和內涵、聚類關係和組合關係等概念區分。電影符號學經歷了第一符號學和第二符號學兩個階段。誕生源於1964年麥茨的《電影還是言語》, 由此打開了第一符號學, 運用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研究方法, 分析電影作品的結構形式。1977年麥茨《想像的能指》出版, 將符號學向精神分析領域延伸, 或者稱作電影精神分析符號學, 由此形成了第二符號學。

圖一:電影《站臺》

二、《站臺》中電影符號學解讀

(一) 影片的結構


賈樟柯的《站臺》敘事結構採用了平行式複線情節結構, 以兩對男女的情感經歷為線索, 且兩對男女的情感經歷是平行發展的, 並不是我們所說的三角戀。兩條平行的線索由共同的人物聯繫在一起, 展示了縣城邊緣人群的生存狀況和社會環境。

(二) 空間符號 (城牆, 街道) 

當代中國小城鎮是處於夾縫中的一種社會空間, 其特性使得它具有一種矛盾, 彷徨的氣質。小城鎮的城牆就成了其主要空間符號, 指代創作者對殘破頹廢的小城的絕望和外部世界的希望。小城鎮缺乏都市中較為普遍的私密空間, 而片中城牆缺失實際功能而人跡罕至, 反倒成為一處相對來說較為私密的地方, 適合年輕人活動, 因而成為電影中愛情主題的敘事場所。站臺中, 主要通過城牆場景來呈現崔明亮和尹瑞娟的愛情。城牆的符號意義在兩人的愛情轉變中又轉變為了小城人物的離去和歸來。城牆完整了故事結構, 「進城, 出城, 離開, 回來」。城牆的空間符號, 作為一個獨特的空間符號對小城和文化的塑造起到重要作用。

另一空間符號是街道。與大城市不同, 片中的主要街道破舊狹窄, 人來人往。是極富人情味的空間景觀。在《站臺》中街道這一符號, 體現的是現代社會的破壞性與溫馨日常生活的對立。街道的變化, 現代化的街道工程造成了巨大而徹底的破壞也反映了時代的變遷。

圖二:電影《站臺》

(三) 交通工具符號 (人力板車、自行車、摩託車、卡車、火車) 


交通工具歷來都反映了時代的變遷, 它的符號性象徵了一個時代的過去與另一個時代的來臨。傳統小鎮生活適宜使用速度緩慢的交通工具, 也在一方面體現了落後。《站臺》中, 從人力板車、自行車、再到摩託車, 交通工具的變遷反映了社會變遷。片中, 鍾萍鄰居用人力板車拉新買的洗衣機;再後來, 片中兩個瑞娟上班的鏡頭裡的交通工具的變換也體現了這裡的社會變遷。瑞娟因街道挖開她推著自行車上班, 這裡表明了傳統生活受到了破壞;另一個鏡頭是瑞娟穿著制服騎著摩託車奔馳在街道上, 這裡使用了反向的跟拍鏡頭, 表明了人們努力跟上社會發展的速度, 卻始終被拋在後面和困境。

在片中, 還有一個交通工具, 那是火車, 用來闡釋了理想這一主題。開篇文工團表演《火車向著韶山跑》, 結束後全體坐車返回城裡, 團長斥責明亮表演時學火車叫不像, 明亮反駁沒坐過火車, 汽車熄燈後團員們全體學火車叫, 山西小城沒有火車, 自然也沒有站臺, 但這代表了小城人物試圖衝破封閉的小城生活, 走向外部世界的理想。以至於後來外出看見火車後, 明亮一行人瘋狂的跑向火車。因而火車在片中的符號意義是夢想, 也是嚮往外部世界的橋梁。

(四) 音樂符號


每一代人都會有自己的流行文化, 音樂往往是時代心聲的最好表白。《站臺》中就包含了多首文化歌曲, 分別是《火車向著韶山跑》、《希望的田野》、《站臺》、《流浪者》、《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美酒加咖啡》、《是否》、《革命人永遠是年輕》、《成吉思汗》《好人一生平安》、《路燈下的小女孩》、《風流頌》等, 這些音樂隨著劇情的發展, 逐一出現, 表明了獨特的符號意義。開場集體主義的高歌《火車向著韶山跑》充滿了積極和樂觀, 蘇芮的《是否》在影片中反覆出現:「是否這次我將真的離開你, 是否這次我將不再哭, 是否這次我將一去不回頭, 走向那條漫漫永無止境的路……」。

張軍和鍾萍同居被抓, 最終離開張軍, 一個緩慢的搖移鏡頭帶出了三個場景:小尾內科奏起了《是否》, 鏡頭再搖, 崔明亮獨自點菸, 哼起了《是否》, 鏡頭再到當時的排練地方, 人物樓空……多年以後, 尹瑞娟在辦公室整理資料, 又響起了《是否》, 這首歌包含了四人的往昔記憶以及青春年月。

圖三:電影《站臺》

(五) 聲響符號 (廣播、電視、噪音) 


賈樟柯的電影裡他常刻意營造背景聲響, 不厭其煩的將各種聲響放置在電影的不同段落或映射主題, 或回溯往事, 或宣洩感情。

廣播在電影中出現的頻率較高, 廣播背景聲音的加入增強了戲劇張力, 《站臺》裡用高音喇叭交代時間的流逝和政治語境的變遷。電視也作為一種聲響出現在《站臺》中, 如:眾人圍觀的《加裡森敢死隊》, 電視報導外界信號, 電視不僅間接交代影片的時間線索, 更傳達出權力話語的輿論指向, 充當著社會輿論的仲裁者。

噪音則充斥在賈樟柯的每一部影片中, 汽車和摩託車的喧鬧, 各種機器的轟鳴, 市場上的叫賣, 收音機和電視機發出的騷亂……這一切都構成了這個時代嘈雜的底色, 每個鏡頭都被嗡嗡作響的噪音包圍, 顯示出這個世道的重心存在。

圖四:電影《站臺》

三、結語

賈樟柯在《站臺》中孜孜不倦地用大量標籤式的文化符號強化歷史的底蘊, 放大時間的運動, 刻意突出蹉跎歲月的流逝和社會的變遷。《站臺》中, 山西汾陽已經超越了它們自身, 是被符號化的小城。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的社會轉型期間, 其獨特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地位, 成為了中國社會「變與不變」的鏡像。

《站臺》中的電影符號學遠不止上述文中所提到的那些, 而它傳遞出來的在我們的意識觀念中感知不一。但其中的空間、交通工具、音樂、聲響等所傳遞出的電影符號學內容值得我們關注, 而影片傳遞出的迷茫和對生活的彷徨正是我們反思的。

最後, 在電影創作中, 合理運用電影符號學遠離能夠使我們的影片更加細緻和出彩。在影片主題的傳達上與觀眾更有貼合度, 營造情感共鳴。

《站臺》是一個充滿意義的符號系統, 它通過一個故事體現了一個變遷的時代。一部影像表達了小人物的迷茫與彷徨, 如同麥茨所得出的結論:電影可以強化自然表現力, 並可以將其「書寫」入一個虛構的故事中去。電影中具有符號意味的意向與象徵性能指成為電影整體這一符號中的符號。


參考文獻

[1]蔣傳紅.論艾柯的電影符號學理論[J].電影文學, 2010, No.502 (1) :25-26.

[2]肖純.結構主義符號學與精神分析——現代電影理論的起點與驛站[J].湖北師範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10, 30 (6) :16-20.

本文刊載於《電視指南》2018年11期

本期編輯 胡冬晴月

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往期精彩連結

趙立新 | 符號學視域下的古箏演奏 ——以《雲嶺音畫》為例

鄭科 黃敏 | 《國家寶藏》中文化傳播的符號學解讀

董迎春、廖珂 | 輪迴體驗與時間之書: 電影 《路邊野餐》中的時間敘述

潘罡 | 論聲音在電影藝術中的符號學意義——兼評《黃飛鴻》的電影配樂

相關焦點

  • 賈樟柯電影中的香菸符號
    所以也不難理解,為什麼香菸在賈樟柯電影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了。賈樟柯電影中香菸的意味卻與傳統的香菸符號意義不大相同。在他的電影中,香菸不再彰顯男性氣概與女性魅力,也很少用來渲染苦悶焦慮等氛圍,相反在賈樟柯的電影中,香菸只是底層小人物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如同吃飯、睡覺般平常但卻不可或缺。
  • 《站臺》賈樟柯早年拍出來的電影「馬馬虎虎」卻是最經典
    70年代的人成長於一種人性信仰的重建年代,靈魂註定要被打上沉重的烙印,70年代的人,經歷了歲月的歷練,現在已經步入中年,但70年代的青春並沒有結束,一群年輕人始終在叫做青春的「站臺」等待時代的火車到來……它們都沒能把住時代的脈搏,但卻擁抱了整個時代賈樟柯的電影特別願意運用流行歌曲,用流行歌曲展現時代文化,親切卻不媚俗,《站臺》運用的格外明顯。
  • 電影《芙蓉鎮》的符號學分析
    摘 要:電影作為一門語言,通過運用具有約定性的一種符號系統,塑造人物、講述故事。本文將運用符號學的觀點,結合再現、互文等媒介研究理論,對電影《芙蓉鎮》進行分析,主要針對其人物塑造、語言對話、畫面色彩等方面,解析《芙蓉鎮》是如何成功地展現情節、塑造人物和表達主題的。
  • 從賈樟柯電影《站臺》中,尋找曾經的平遙記憶.
    文:二馮唐圖:指尖平遙近日,初聞賈樟柯導演早期作品《站臺》,感觸良多。慚愧,我是聽說裡面有不少舊平遙的鏡頭,而決定一看的。然而看完以後,不禁對賈導的導演藝術水平大加折服。時間回到16年前,賈樟柯30歲,從北影畢業剛三年。2000年9月4日,《站臺》問世,和當時低調的賈樟柯一樣,這部大部分取景在平遙完成的電影,也很低調,時至今日,從官方到民間,很少有平遙人知道這部影片的存在。
  • 私人片單 | 汾陽小子賈樟柯鄉愁與情懷
    在這部片子裡賈樟柯想要探討的是「人的尊嚴」,雖然從中不難像《偷自行車的人》這種新浪潮電影的痕跡,但是更多的是他對於底層生態的在地化思考。對於初出茅廬的賈樟柯來說,《小武》不僅是一部電影, 更是他與真正走出小鎮的一種救贖。
  • 評分8.2,或許是賈樟柯最好的電影
    北美評論界與觀眾的一致好評使得電影成為現實主義題材的一部標杆之作。「三峽」的空間想像如果說在「故鄉三部曲」中,《小武》、《站臺》展現的是一種閉塞、荒涼、幽僻、乾燥的北方內陸小城;那麼《三峽好人》中的「三峽」與西南巴蜀之地的「山城」構造,在賈樟柯作為山西人的主觀視角下,是一種截然不同的「巫山雲霧」繚繞下的詩性與綺麗。
  • 賈樟柯:從紀實美學到先鋒派電影,特立獨行,始終如一
    其中,法系電影更著重抽象化的展現,並於1925年之後,出現嘲諷與抒情唯美不同的發展方向,超現實主義也被納入其中,德系電影則將鏡頭運動感與剪輯作用相結合,突出被拍攝客體的真實性與客觀性。賈樟柯的電影拍攝理念,同樣受到了先鋒派電影的影響,將先鋒派電影中的超現實主義引入自己的電影作品,展現出了現實主義中的荒誕情節。
  • 趙禹平 | 作為正項的中國新主流電影: 一個符號學分析
    中國新主流電影作為正項,追求主流表達、傳播的運行機制,以現實主義作品的形式考量社會現實,傳播主流價值;從風格上的去異化追求、能指上的商品符號包裝到所指實質上的正項表達,以及正項價值的群體性要求,完成了正項的意義輸出。結合正項、主流進行電影研究,實際上是從文化符號學的角度來理解新主流電影。
  • 《三峽好人》與賈樟柯電影思辨|巫山雲雨|任逍遙|侯孝賢_網易訂閱
    你看電視裡的「小馬哥」,手機音樂在 《小武》 裡是打火機音樂, 《任逍遙》 裡的流行歌, 《站臺》 裡這種符號更是比比皆是。賈樟柯的小聰明在這裡若這個符號能比較有機地還原到生活中去,就會很好。處理得比較好,但 《世界》 的問題也出在這裡,它太符號化了,這個符號沒有更有機地還原進生活裡去,就顯得生硬做作了。  張:我非常贊同你這一點。
  • 克裡斯蒂安·麥茨與電影符號學
    by  Christian Metz克裡斯蒂安·麥茨(Christian Metz)(1931-1993) ,法國電影理論家,電影符號學的理論代表之一,以開拓費迪南德索緒爾的符號學理論應用於電影而聞名。
  • 五音不全,吉他一般,賈樟柯的音樂夢全在電影裡
    《小武》裡出現的《心雨》《霸王別姬》《大花轎》《 愛江山更愛美人》等配樂,反映著人們在那個時代的迷惘心情,以及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待;《站臺》插曲《是否》電影《站臺》裡出現的《美酒加咖啡》《在希望的田野上》《是否》,又暗示了人們在改革開放的影響下,觀念和思想都發生了怎樣的轉變
  • 豆瓣8.3《站臺》:時代列車的汽笛響起,賈樟柯閉上眼做了個舊夢
    1996年,還在北京電影學院念書的賈樟柯心裡有了一個強烈的念頭。那時候的國內知識界的氣氛整體偏壓抑沉悶,粗心卻並不遲鈍的他敏銳地感受到了自己所孜孜追求的文化,在國內興致勃勃的市場經濟進程中所遭受的輕視。
  • 以《江湖兒女》分析,賈樟柯的電影宇宙為什麼無法成為主流
    但賈樟柯本人,對於這樣的結果並不滿意。相反賈樟柯始終試圖突破市場的瓶頸,雖然骨子裡仍舊是那個頂級的文藝導演,但是卻第一次開始嘗試在市場上和觀眾融合。和流量明星的合作,以及更大精力的投入宣發。雖然榮獲破億的票房,但這顯然在如今的電影市場並不是什麼偉大的功績。早年的賈樟柯,經常被指責為&34;製造的電影,大多是一些不面向普通老百姓,只針對外國獎項的電影。
  • 那些你看不到的電影之【賈樟柯】
    它呼喚觀眾對電影的智性參與,而這種互動的實質,正是考驗中國電影觀眾對現實的感受能力。,但這部電影之所以應當贏得尊重,是他選擇不遺忘和講述的誠意。《世界》導演: 賈樟柯編劇: 賈樟柯主演: 趙濤 / 成泰燊 / 黃依群類型: 劇情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 日本 / 法國上映日期: 2005-04-15片長: 143分鐘賈樟柯慣有的現實主義樸素
  • 汾陽小子賈樟柯,註定不平凡的電影人生
    《小武》、《站臺》、《任逍遙》被稱為賈樟柯「故鄉三部曲」的電影,為賈樟柯開啟了國際電影節的大門。董卿曾經在《朗讀者》中問過賈樟柯,如果沒有做導演現在的他會是在做什麼?賈樟柯回答說,如果沒有做導演,也一定是做與文學有關的事情。他從小就有文化天賦,甚至我曾經將他的文學天賦理解為:悲天憫人。
  • 《電影理論研究(中英文)》| 中國式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金獅獎」影片《三峽好人》美學分析
    內容摘要:「金獅獎」影片《三峽好人》以現實主義手法呈現賈樟柯一以貫之的底層關懷,但這部作品使用了一些超現實主義的表現方式。通過對《三峽好人》電影符碼的深入解讀,可分析導演如何結合兩種看似完全對立的表現因素,深刻表現時代巨變下的中國事件和中國人物。影片是對變化的記錄,也是對變化結果的追問。
  • 賈樟柯電影最全合集(16部)
    賈樟柯電影最全合集(16部)圖文和程序轉載自騰訊、網絡及公眾號doremi微號賈樟柯,1970年5月24日出生於山西省汾陽市,華語影視導演 、編劇、製片人、演員、作家,上海大學溫哥華電影學院院長,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 。
  • 《忘了去懂你》有賈樟柯印記 現實主義添新幹將
    《忘了去懂你》有賈樟柯印記 現實主義添新幹將 時間:2014.06.19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魯雪婷 分享到:
  • 法國符號學概要與實例分析
    從符號學觀點來洞察並闡釋藝術的形式創新與知識生產,是20世紀以來勃興的一種學術思潮和文化現象。而在21世紀的今天,符號學對當代藝術的發展有什麼樣的持續影響?這個問題有待我們以全新視界加以考察。
  • 賈樟柯:亞洲電影希望之光;偏愛警察妓女黑社會,窮山惡水長鏡頭
    :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如果說出道即巔峰的話,賈樟柯絕對算得上其中之一,雖然,很多人了解賈樟柯,是從《江湖兒女》這部電影,的確,這是他迄今為止所有電影中票房最高的一部。>1998年,賈樟柯帶著他拍的首部長片電影《小武》去參加第4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一鳴驚人,甚至被盛讚為「亞洲電影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