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ETRI)副院長
呂建中
核心觀點:主導油氣產業鏈的力量因素包括資本、資源、市場及技術。在不同時期或不同情景下,各種力量因素的主導地位和作用不盡相同。比如,北美頁巖油氣革命應當是技術與資本力量的結合,巴西深水鹽下大發現可視之為技術與資源力量的結合,而各種各樣以市場換技術、換資本、換資源的國際合作,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僅靠一種力量因素,難以成就產業鏈,但穩定性和競爭力要取決於戰略環節!
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 的「六保」要求。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又研究了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 問題,明確提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求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鞏固傳統產業優勢,強化優勢產業領先地位,抓緊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強國際協調合作,共同維護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能源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能源問題的核心是能源安全 ,這直接關係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對國家繁榮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社會長治久安至關重要。能源既是重要的生產要素,又是重要的產業和行業,擁有龐大的產業鏈、供應鏈,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礎。經過幾十年發展,我國已形成比較完整的能源產業體系,能源自給率基本保持在80%的較高水平,總體看能源安全是有保障的。但是,由於我國能源資源的基本稟賦是富煤、缺油、少氣,石油和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較高,成為影響能源安全的重點和風險點 。因此,維護油氣產業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就顯得十分重要。
石油產業通常被分為上遊和下遊兩大領域。上遊主要包括石油勘探、開發和生產,下遊則主要包括煉油、化工、銷售。單純從產業類型上看,上遊屬於資源採掘業,下遊的煉油屬於加工業、銷售屬於商業,三大行業的生產經營、技術及市場特徵差異較大。但是,與其他產業不同,石油產業的上下遊環節聯繫十分緊密,基本形成了一體化的產業鏈、供應鏈及價值鏈 。天然氣產業鏈相對簡單,但上下遊環節的聯繫也較為緊密,特別是管網儲運環節對上下遊環節發揮著關鍵的「承前啟後」作用 。
回顧世界石油工業產業鏈的形成歷程,早期主要是在資本主導下,以資本收益最大化為主線,延伸並連接產業鏈,表現為以「石油七姊妹」為代表的國際大石油公司壟斷全球石油開發、加工及銷售;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機之後,隨著資源國的強勢崛起,形成了資源主導的產業鏈,表現為資源國向下遊業務延伸,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再後來,全球石油市場供需趨於平衡,且經常供大於求,石油進口國的地位上升,以市場換資源、換資本,出現了市場主導的產業鏈,表現為石油進口國廣泛開展國際石油合作,投資海外上下遊項目,同時引入國際資本和資源國,合資合作國內下遊項目等。展望未來,石油產業鏈的發展正在進入技術主導的階段,就像網際網路技術帶來的產業群體那樣, 未來的石油產業鏈也將依靠先進技術進行連接 。
顯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決定產業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的關鍵要素不盡相同。在資本主導下 ,誰掌控資本,誰就掌控了產業鏈的紐帶和命運,資本的逐利屬性直接影響著產業鏈的布局。在資源主導下 ,所謂「資源為王」,誰掌控資源,誰就擁有了對產業鏈的控制力和對油價的話語權。在市場主導下 ,特別是在美國作為世界最大石油消費國、進口國時期,石油消費市場對產業鏈、油價的影響力較大。進入技術主導階段後,誰掌握了關鍵核心技術,誰就可望掌控石油產業鏈的戰略環節 。
我國的石油產業鏈是在資源主導的基礎上形成的,進入到國際市場的產業鏈則基本屬於市場主導模式:石油公司「走出去」開展國際石油合作,國內擴大煉油能力加工進口原油,同時出口部分成品油,總體上形成了「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產業鏈格局,對國際石油市場上的風吹草動,都會有十分敏感的反應。特別是每一次國際油價暴漲對下遊業務、暴跌對上遊業務的衝擊都難以避免。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及蔓延對國際石油市場、產業鏈、供應鏈都造成極大衝擊。近期,隨著中國及部分國家、地區的新冠肺炎疫情形勢有所好轉,石油消費需求明顯回升,加之歐佩克產油國與俄羅斯等非歐佩克產油國減產協議生效,油價也開始走出超低「陰影」,但不排除後期存在油價繼續大起大落,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變差的可能。
基於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提升我國油氣產業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多下功夫 :
一是繼續加大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 。在低油價時期,要把有限的資金用到「刀刃」上,多做勘探、多找優質儲量,做好產能和產量優化,儘量避免關井停產,築牢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底線。油井不是水龍頭,想開就開、想關就關。有些老油田、非常規項目,一旦關停,再想恢復就很難了。對此,國家應給予一定的政策保護。
二是優化國內煉油化工布局 。目前,我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煉油國,煉油產能過剩矛盾突出,需要進一步淘汰落後產能,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石油消費市場低迷倒逼煉油企業從單純的燃料型向煉化一體化轉型,即從以生產成品油為主朝著「油化並舉、油頭化尾」的方向發展。在這一過程中,也要防止將煉油產能過剩壓力傳導至化工領域,引發化工能力過剩的新局面。
三是突出加強儲運能力、應急體系建設 。可以把對油氣儲運設施的投資擺到與國內油氣勘探開發投資同等重要的位置,通過建設充足的油氣儲備能力,不僅能夠提升應急保障能力,而且可以增強應對國際油氣市場供應和價格風險的能力。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油價暴跌,與全球石油儲備能力不足具有相當大的聯繫,油庫和油輪成為產業鏈、供應鏈競爭的戰略環節。
四是深化海外油氣合作 。突出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深化合作,重點處理好4個方面的關係,即傳統能源業務與新能源項目、油氣產業上遊與下遊項目、油氣業務投資與社會事業發展以及企業主體與政府作用的關係,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指導下,按照「互利共贏」原則,攜手維護國際油氣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安全。
五是大力推進技術創新 。只有依靠技術創新,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才能把握產業鏈的戰略環節,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形成國際競爭力;堅持圍繞產業鏈、打造創新鏈、實現價值鏈,藉助「三鏈融合」為產業轉型升級創造條件;同時,高度重視營造開放、包容、協同、有序、可持續的創新生態,努力佔領技術制高點,培育產業鏈的國際競爭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