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建中:如何提升我國油氣產業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

2020-12-24 環球網

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ETRI)副院長

呂建中

核心觀點:主導油氣產業鏈的力量因素包括資本、資源、市場及技術。在不同時期或不同情景下,各種力量因素的主導地位和作用不盡相同。比如,北美頁巖油氣革命應當是技術與資本力量的結合,巴西深水鹽下大發現可視之為技術與資源力量的結合,而各種各樣以市場換技術、換資本、換資源的國際合作,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僅靠一種力量因素,難以成就產業鏈,但穩定性和競爭力要取決於戰略環節!

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 的「六保」要求。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又研究了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 問題,明確提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求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鞏固傳統產業優勢,強化優勢產業領先地位,抓緊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強國際協調合作,共同維護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能源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能源問題的核心是能源安全 ,這直接關係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對國家繁榮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社會長治久安至關重要。能源既是重要的生產要素,又是重要的產業和行業,擁有龐大的產業鏈、供應鏈,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礎。經過幾十年發展,我國已形成比較完整的能源產業體系,能源自給率基本保持在80%的較高水平,總體看能源安全是有保障的。但是,由於我國能源資源的基本稟賦是富煤、缺油、少氣,石油和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較高,成為影響能源安全的重點和風險點 。因此,維護油氣產業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就顯得十分重要。

石油產業通常被分為上遊和下遊兩大領域。上遊主要包括石油勘探、開發和生產,下遊則主要包括煉油、化工、銷售。單純從產業類型上看,上遊屬於資源採掘業,下遊的煉油屬於加工業、銷售屬於商業,三大行業的生產經營、技術及市場特徵差異較大。但是,與其他產業不同,石油產業的上下遊環節聯繫十分緊密,基本形成了一體化的產業鏈、供應鏈及價值鏈天然氣產業鏈相對簡單,但上下遊環節的聯繫也較為緊密,特別是管網儲運環節對上下遊環節發揮著關鍵的「承前啟後」作用

回顧世界石油工業產業鏈的形成歷程,早期主要是在資本主導下,以資本收益最大化為主線,延伸並連接產業鏈,表現為以「石油七姊妹」為代表的國際大石油公司壟斷全球石油開發、加工及銷售;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機之後,隨著資源國的強勢崛起,形成了資源主導的產業鏈,表現為資源國向下遊業務延伸,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再後來,全球石油市場供需趨於平衡,且經常供大於求,石油進口國的地位上升,以市場換資源、換資本,出現了市場主導的產業鏈,表現為石油進口國廣泛開展國際石油合作,投資海外上下遊項目,同時引入國際資本和資源國,合資合作國內下遊項目等。展望未來,石油產業鏈的發展正在進入技術主導的階段,就像網際網路技術帶來的產業群體那樣, 未來的石油產業鏈也將依靠先進技術進行連接

顯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決定產業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的關鍵要素不盡相同。在資本主導下 ,誰掌控資本,誰就掌控了產業鏈的紐帶和命運,資本的逐利屬性直接影響著產業鏈的布局。在資源主導下 ,所謂「資源為王」,誰掌控資源,誰就擁有了對產業鏈的控制力和對油價的話語權。在市場主導下 ,特別是在美國作為世界最大石油消費國、進口國時期,石油消費市場對產業鏈、油價的影響力較大。進入技術主導階段後,誰掌握了關鍵核心技術,誰就可望掌控石油產業鏈的戰略環節

我國的石油產業鏈是在資源主導的基礎上形成的,進入到國際市場的產業鏈則基本屬於市場主導模式:石油公司「走出去」開展國際石油合作,國內擴大煉油能力加工進口原油,同時出口部分成品油,總體上形成了「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產業鏈格局,對國際石油市場上的風吹草動,都會有十分敏感的反應。特別是每一次國際油價暴漲對下遊業務、暴跌對上遊業務的衝擊都難以避免。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及蔓延對國際石油市場、產業鏈、供應鏈都造成極大衝擊。近期,隨著中國及部分國家、地區的新冠肺炎疫情形勢有所好轉,石油消費需求明顯回升,加之歐佩克產油國與俄羅斯等非歐佩克產油國減產協議生效,油價也開始走出超低「陰影」,但不排除後期存在油價繼續大起大落,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變差的可能。

基於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提升我國油氣產業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多下功夫

一是繼續加大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 。在低油價時期,要把有限的資金用到「刀刃」上,多做勘探、多找優質儲量,做好產能和產量優化,儘量避免關井停產,築牢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底線。油井不是水龍頭,想開就開、想關就關。有些老油田、非常規項目,一旦關停,再想恢復就很難了。對此,國家應給予一定的政策保護。

二是優化國內煉油化工布局 。目前,我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煉油國,煉油產能過剩矛盾突出,需要進一步淘汰落後產能,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石油消費市場低迷倒逼煉油企業從單純的燃料型向煉化一體化轉型,即從以生產成品油為主朝著「油化並舉、油頭化尾」的方向發展。在這一過程中,也要防止將煉油產能過剩壓力傳導至化工領域,引發化工能力過剩的新局面。

三是突出加強儲運能力、應急體系建設 。可以把對油氣儲運設施的投資擺到與國內油氣勘探開發投資同等重要的位置,通過建設充足的油氣儲備能力,不僅能夠提升應急保障能力,而且可以增強應對國際油氣市場供應和價格風險的能力。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油價暴跌,與全球石油儲備能力不足具有相當大的聯繫,油庫和油輪成為產業鏈、供應鏈競爭的戰略環節。

四是深化海外油氣合作 。突出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深化合作,重點處理好4個方面的關係,即傳統能源業務與新能源項目、油氣產業上遊與下遊項目、油氣業務投資與社會事業發展以及企業主體與政府作用的關係,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指導下,按照「互利共贏」原則,攜手維護國際油氣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安全。

五是大力推進技術創新 。只有依靠技術創新,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才能把握產業鏈的戰略環節,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形成國際競爭力;堅持圍繞產業鏈、打造創新鏈、實現價值鏈,藉助「三鏈融合」為產業轉型升級創造條件;同時,高度重視營造開放、包容、協同、有序、可持續的創新生態,努力佔領技術制高點,培育產業鏈的國際競爭新優勢。

相關焦點

  • 呂建中:別誤把油氣行業周期性「洗牌」當成「大衰退」
    許多企業面臨破產重組,有人說這是油氣作為夕陽產業的衰退跡象,應該如何看待?因此,維護油氣產業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就顯得十分重要。今年以來,為深入推進能源轉型發展和產供儲銷體系建設、完善供給體系、提升煤電油氣供應保障能力等,中央及國家有關部門已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在《關於做好2020年能源安全保障工作的指導意見》中強調,要積極推動國內油氣穩產增產及油氣管道建設,著力增強油氣儲備設施建設。
  • 呂建中:從國際視角看能源行業如何更好地擴大改革開放
    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呂建中認為,我國在大力推進油氣行業市場化改革的同時,必須緊緊把握保障國家能源安全這根弦,明確改革目的,堅持問題、目標和結果導向,堅持立法先行,依法推進開放,真正做到可持續地吸引資本進入、鼓勵技術創新、增強供應保障能力。
  • 專訪丨呂建中:後疫情時代須逆周期謀劃能源安全布局
    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呂建中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指出,考慮到全球疫情未來可能出現反覆,誘發市場頻繁「暫停」和「重啟」,國際油價將進入一個較長的大幅波動周期,能源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面臨嚴峻挑戰。迫切需要樹立新思維、謀劃新對策。 中國經濟時報:受到疫情影響,當前的能源供需形勢發生了什麼變化?
  • 呂建中:油氣行業如何在 「新基建」中有所作為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在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中,出口與消費「兩駕馬車」都受到了嚴重抑制,在這種情況下,「新基建」可以成為一駕有力的「投資馬車」,拉動經濟恢復和增長。據初步測算,「新基建」的主要七大領域,年內投資規模或將達到1.1萬億元左右;「新基建」的各細分行業,有望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期。
  • 呂建中:科學把握中國能源轉型發展的著力點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和國內外複雜嚴峻形勢,如何科學把握「十四五」時期乃至未來更長一段時間中國能源轉型發展的著力點,在這個時間窗口意義更不同尋常。2020年初以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疊加超低油價,嚴重衝擊全球能源市場,使產業鏈供應鏈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單邊主義、逆全球化傾向對「一帶一路」能源合作、全球能源治理、能源地緣政治等構成新的威脅。
  • 呂建中:後疫情時代,能源安全理念亟待更新
    考慮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未來可能出現反覆,誘發市場頻繁「暫停」和「重啟」,國際油價將進入一個較長的大幅波動周期,能源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面臨嚴峻挑戰。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後疫情時代的全球能源大變局充滿不確定性,迫切需要樹立新思維、謀劃新對策。
  • 呂建中:如何應對後疫情時代的能源大變局
    在「十四五」規劃編制攻堅之際,面對外部環境的風雲變幻,中國能源企業亟需深化情景規劃工具的應用,培養專業化的情景規劃研究團隊,提升應對危機和抗風險的能力。情景規劃是一種分析未來環境的多種可能情景的戰略規劃工具,在高度不確定的環境下,幫助企業兼顧「戰略思維」和「未來」而制定應對預案,使管理者意識到環境的不確定性因素,延伸管理者的心智模式,促進和加速組織的學習過程等。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提產業鏈供應鏈 要求補短板、鍛長板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大衛也認為,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做到供給與需求的適配,實現國民經濟循環和產業部門各環節運行的暢通。這其中的關鍵,是提升供給體系的創新力和產業鏈、供應鏈的連結能力,解決各類「卡脖子」和瓶頸問題。
  • 我國建成年產量突破6000萬噸大型油氣田
    今天上午10時,我國第一大油氣田——中國石油長慶油田,生產指揮中心數位化顯示屏上油氣產量達到6000.08萬噸,約佔國內產量的1/6。至此,中國石油工業新的裡程碑誕生,標誌著我國建成了年產油氣當量6000萬噸級特大型油氣田。
  • 油氣管網公司:蛋糕的「切」與「分」
    在現有天然氣行業縱向一體化的體制背景下,公司利用壟斷環節維持競爭業務的優勢,將嚴重影響天然氣產業鏈的運營效率。管網公司的成立將成為解決上述問題的現實方案。2019年以來,國家石油天然氣管網公司的組建漸行漸近。國家管網公司的組建,將有利於油氣行業基礎設施的資源整合和優化配置,提升運行調率。
  • 深度解讀新冠疫情對全球產業鏈及我國跨境電商等行業的影響
    作為「世界工廠」,我國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製造業相關進出口行業受到較大衝擊,但在全球產業鏈中的比較優勢地位仍然相對穩固。一、新冠疫情對全球產業鏈及我國主要進出口行業的影響分析(一)疫情全球蔓延態勢嚴峻,全球產業鏈受衝擊,波及我國主要進出口行業2月下旬以來,新冠疫情全球蔓延速度加快。
  • 徐悅、王順超:疫情下如何穩住能源產業鏈
    目前國際主要關注點集中在能源工程項目復工的及時性、能源產業鏈的穩定性以及能源投資的持續性三方面。如何客觀、全面看待在能源領域面臨的這三個挑戰?首先,疫情在全球暴發後,目前已有超過50個國家停飛航班,超過130個國家和地區採取入境管制措施,這其中就涉及一些中國能源合作項目。工人節後無法按時返工、物資供應中斷、武漢樞紐作用停滯等問題造成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國的能源重點項目叫停。
  • 呂建中:價值內涵發生變化 驅動企業引入可持續商業思維
    最後,企業意識到疫情帶給廣大消費者對於消費行為的認知和改變將會對企業未來的發展提出新的挑戰。  「如何把可持續商業做下去?」、主要領域、關鍵技能和綜合資源這四個關聯要素,去考量如何與不斷發生變化的社會動態需求的對接,在對接的過程當中就把企業未來戰略的設計,
  • ...自貿區】浙江自貿區六大領域齊發力 為油品全產業鏈建設"添翼"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29日訊(記者 楊淼)浙江自貿試驗區自掛牌以來,在油氣為核心的大宗商品投資、貿易等領域先行先試,走出了一條特色發展之路。日前,國務院批覆了《關於支持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油氣全產業鏈開放發展的若干措施》,又為浙江自貿區建設送出了新一輪的改革紅利。
  • 新疆塔裡木建成我國最大超深油氣生產基地
    央視網消息:塔裡木盆地超深層油氣資源量佔我國陸上超深層油氣資源總量的60%以上,塔裡木油田目前累計探明超深層油氣地質儲量18.2億噸,建成了我國最大超深油氣生產基地
  • 中國建成年產油氣當量6000萬噸級特大型油氣田
    12月27日10時許,中國石油長慶油田生產指揮中心數位化顯示屏顯示,今年油田油氣生產曲線跨上6000萬噸高點,達到6000.08萬噸(生產原油2451.8萬噸、生產天然氣445.31億立方米)。  這標誌著我國建成年產油氣當量6000萬噸級特大型油氣田,我國石油工業新的裡程碑由此誕生。
  • 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全局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對於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大意義。
  • 中國建成年產油氣當量6000萬噸級特大型油氣田
    今天上午10時,我國第一大油氣田——中國石油長慶油田,生產指揮中心數位化顯示屏上油氣產量達到6000.08萬噸,約佔國內產量的1/6。至此,中國石油工業新的裡程碑誕生,標誌著我國建成了年產油氣當量6000萬噸級特大型油氣田。   位於鄂爾多斯盆地的長慶油田,是新世紀以來我國增儲上產最快的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