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勞工去臺灣工作前,先要支付一筆高昂中介費,這筆費在8到15萬臺幣(約1.8到3.3萬人民幣)之間,越南的中介費在各個移工輸出國位居第一,超過18萬臺幣(約4萬人民幣)。
中介有兩種,一種是外勞母國的中介,一種是臺灣的中介。這筆高額中介費在母國支付,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流到臺灣中介手中,這是不成文的規定,因為臺灣作為移工的輸入方掌握絕對話語權。
外籍勞工在母國往往要通過抵押房產田地或借貸才能籌到這筆費用,所以還沒工作便先負債。而且這筆錢是非交不可,因為外勞要去臺灣打工,必須經過私人中介,沒有其它渠道。
到了臺灣工作以後,外勞還要支付臺灣本地中介費。第一年每個月繳交1800臺幣,第二年每個月繳交1700臺幣,第三年每個月繳交1500臺幣,3年合計6萬臺幣(約1.3萬元人民幣)。
但外勞的薪資有多少?現在的產業外勞是2.2萬臺幣(約4815人民幣),社福外勞是1.7萬臺幣(約3721人民幣),薪資還要扣掉本地中介費、勞健保、食宿、體檢、稅收等各類名目。
2016年10月21日之前,臺灣還有「外勞每在臺灣工作三年必須回鄉一日」的法規,這就意味著外勞每三年就會被再度盤剝,重新收取一次高昂的母國中介費。其後期限延長至15年,中介業的利益受損,便會私底下向外勞收取「買工費」。
外勞付了那麼多錢來工作,還沒賺錢就先負債,當然不願意輕易回去。但是,如果在工作期間勞資關係破裂,又不能輕易轉換工作,這就造成了他們非常窘迫的處境。
臺灣引入的外籍勞工有兩大塊:產業外勞和社福外勞。產業外勞包括製造工、營造工和漁工,引入產業外勞是為了防堵80年代中期臺灣產業外移的危機,為傳統產業的「缺工」提供廉價勞動力。社福外勞包括看護工和家庭幫傭,為解決人口老齡化下長照資源不足的問題。
產業外勞面臨的問題通常是薪資拖欠、超長工時、職災遣返,社福外勞則會面臨沒有休假、性侵虐待、24小時待命等問題。在語言不通、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外籍勞工已經舉證困難,更何況是家庭這樣的密閉私領域。
臺灣臺北一個公園裡,一名印尼女傭在照顧一位坐輪椅的男性。
即便是舉證成功,獲得轉換僱主的機會。但找工作的時間只有2到4個月,找不到工作還是要回去。明明錯不在自己,卻面臨失業遣返風險。而工作機會掌握在中介手中,想要工作,請交錢。
只能逃跑。
逃跑外勞中有些有當地關係,以越南為主,因為臺灣有許多越南配偶,外勞通過關係網滯留工作。有些外勞則遭到不良中介控制,有人賺到錢全身而退,有人則被強迫勞動甚至從事性交易。
中介制度加上「不能自由轉換僱主」的規定,讓外籍勞工在不得已的狀況下只能選擇出逃,而「逃跑外勞」也成為臺灣社會的尷尬。
根據臺灣「移民署」的數據,目前總計有5萬多行蹤不明的外勞滯留臺灣。截至2018年11月底,外籍勞工總數已突破70萬。而臺灣自1992年開放引入東南亞外籍勞工以來,累積入臺工作的人數超過500萬人。
如此龐大的數量,支撐著臺灣的產業和長照(長期照護老人),做著臺灣人不願意做的「骯髒、危險、辛苦」的「3D行業」。但他們的勞動和生存處境,卻沒有得到合理的關心。
2005年8月,臺灣勞工團體到」勞委會「聲援泰國勞工。抗議的泰國女勞工高舉「反奴」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