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們的舞臺。
《乘風破浪的姐姐》在9月4日進行了成團夜直播,節目想要呈現給社會的故事線逐漸完整:「姐姐」從起初一個炸響社交平臺的噱頭,火速成為了一門流行的「姐學」;在經歷了舞臺的沉澱和人物的自白後,「姐姐」從一類人的某個名號,演變成某種認同——自信、專業、勇敢、共情,當代女性所共同認可的品質與精神氣質。
年齡之問:時間帶來「做自己」的底氣和魅力
回想這檔節目在開播前就「大肆出圈」,憑藉的是「女藝人難搞」這類看點,這背後顯然是大眾對於「女藝人」的偏見驅使了好奇心。當網友們摩拳擦掌地打開第一期節目,風向隨即發生了變化。觀眾們迅速抓住了第一個命題——「年齡之問」。
節目的初舞臺貢獻出了不少經典畫面。姐姐們的表演風格迥異,設計簡單,卻又個人特色鮮明,但所有人的輪番登場恰恰構成了某種互相成就。
為什麼在姐姐身上我們能捕捉到時間和閱歷帶來的氣定神閒呢?大概是因為姐姐們看過流行的風潮一波接一波,清晰地知道,什麼是跟風,什麼是風格,不需要被任何人定義「自己該是什麼樣」;姐姐們看見過高峰,也在低谷中掙扎,看見過大風大浪,艱辛與磨礪換來了能力和專業,這就是驕傲的資本。與此同時,觀眾們驚喜地發現,記憶中的少女們不僅依舊青春靚麗,而且更加沉著和魅力四射。
隨著主題曲《無價之姐》橫空出世,「姐學」強勢蔓延,喚起了來自社會各界姐姐們的回應,形成了第一波強對話。來自各行各業、各年齡段的女性在標誌性的副歌段落,穿著職業制服閃亮登場,或是自信地踏著節拍演繹「看我弄潮搏浪、看我乘風破浪」。比如,四川省人民醫院的版本在經歷了疫情的2020年,顯得尤為切題。
搭載著《無價之姐》的廣泛傳播效應,《乘風破浪的姐姐》為當代女性提供了一次集體亮相的契機,並正面反擊那些偏見和刻板印象。「一個女性成長要歷經多少風暴,做自己才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這首歌的走紅無疑已經給出了關於「年齡之問」的答案。
前半段的「姐學」在做這樣一件事:在外界印象中最害怕「變老」的女藝人,要以綜藝舞臺作為媒介,和所有女性一起來一場命題為「年齡」的對話。在這場對談中,不僅所有人都可以毫不掩飾地將對「時間」的百感交集表達出來,更可以隨心所欲地展示年齡和閱歷所支撐地「做自己」。
共情力量:屬於所有女性的「團魂」
後半段的《乘風破浪的姐姐》雖然經歷了關於舞臺和審美的爭論,但意外地做到了另一個命題的升華——女性友誼。仔細想來,在綜藝節目中關於女性之間的情感呈現,其實是缺位的。同時,各種媒介也不遺餘力地塑造女明星之間劍拔弩張、明爭暗鬥的氛圍,這也就是為什麼姐姐會在播出前以這樣的標籤「出圈」。
《乘風破浪的姐姐》中有兩位頗具爭議的人物,伊能靜和黃聖依。但是,越到中後期,姐姐之間真誠的互動衝淡了所有的惡意和揣測。有一集,寧靜抱著伊能靜說,類似「我認識這樣的朋友,髒活累活都幹了,結果就是因為一句無心的抱怨被別人誤會,讓大家都忘了她做了那麼多」,伊能靜一下子就在寧靜懷裡哭了。而另一集中,伊能靜安慰黃聖依「真的委屈你了,會值得的,看得懂的人會看懂的」,黃聖依也哭了,但是下一秒,伊能靜就說「不要在別人面前哭了」,吳昕過來問怎麼了,兩位姐姐就輕描淡寫地說「沒事,累了」。
都是要強的人,也都有飽受誤解和謾罵的經歷,節目無疑也給了姐姐們之間一次對話的空間,讓她們找到能與之共情與真情流露的朋友,也讓她們被看到了一直忽視的閃光點。依託「姐姐們」的影響力,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情感遠遠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團魂」,不僅僅只是一起排練、比賽獲勝,而是象徵了當代女性之間的支持、欣賞和共進。
我們的確太需要這些真情實感的東西,拿藝人職業作為範本來說,女性在職場上可能會遭遇偏見、不公平,就像姐姐們說的,來自網絡的惡意、工作機會太少,但是姐姐們擁有寶貴的共情能力,就是這些微小的互動時刻,讓我們看到,女性之間的互相支持是溫柔又有力量的,不僅能夠在身處困難的時候獲得幫助,而且當我們形成一群、一片的時候,社會可以聽到這些聲音。
在節目期間,阿朵聽到宋小女的經歷後大讚其「義薄雲天」,唱了一首《世間沒有一無所有的人》,熱評有一句說「善良的人最明白善良的價值」。
舞臺上的姐姐們、姐姐們和觀眾們,以及眾多女性觀眾的隔空互動,彼此之間形成了多場富有力量的對話,《乘風破浪的姐姐》促成的這場對話我們期待了太久。「姐姐」這個原本只有年齡屬性的模糊的詞,被打碎重來,「姐姐們」共同造就了清晰的形象——自信、專業、勇敢、共情,這不僅是一個影像記憶,更是對當代女性群像的高度概括。(評論人 豆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