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
法語音樂劇版音樂會
妙侃帶你精彩搶先看
在音樂劇的世界裡,《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的地位從未被撼動,它承載著無數音樂劇愛好者的初心和終極夢想。2018年,在這部經典巨作問世38年後,法語版《悲慘世界》將以音樂會形式首次來到中國。9月21日起,《悲慘世界——法語音樂劇版音樂會》將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連演11場,以恢弘磅礴的舞臺語言和傳唱不衰的經典旋律。
現場樂隊原裝呈現 再現法語原版經典
《悲慘世界》是一部以法國詩人、小說家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的小說《悲慘世界》為藍本的音樂劇。該劇於1980年在巴黎首演,其音樂由克勞德-米歇爾•勳伯格(Claude-Michel Schönberg)創作,原版法語歌詞由阿蘭•鮑伯利(Alain Boublil)和琴-馬克·納特爾(Jean-Marc Natel)創作。
1980年,阿蘭•鮑伯利和克勞德-米歇爾•勳伯格合作的《悲慘世界》法語概念專輯發行,同年9月,老牌法語電影導演羅伯特•何森(Robert Hossein)執導的舞臺劇版本在巴黎體育宮上演,演出一炮而紅,共上演了100場,有超過50萬人觀看。
1985年10月8日,英語版《悲慘世界》由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呈現,在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首演。此後,《悲慘世界》在倫敦上演至今,成為排名第二的全球上演最久音樂劇以及倫敦西區上演時間最久的音樂劇。該劇的百老匯版本於1987年3月12日開演,持續到2003年5月18日,在演出6,680場之後終演,成為當時百老匯排名第二的上演最久演出,在整個百老匯歷史中上排名第五。該劇獲得了12項託尼獎提名,並奪下其中8項大獎,包括最佳音樂劇和最佳原創配樂獎。
在9月21日的Media Call上,上海歌劇院管弦樂隊呈現出氣勢磅礴的現場氛圍,絢麗奪目的燈光效果完美體現劇情變化,三首經典曲目以法語演唱更顯原汁原味。
芳婷扮演者伊塔·格拉芬(Ita Graffin)演唱起劇中名曲《曾經的夢(J』avais rêvé)》,娓娓道來自己愛情破滅陷入悽苦境地的悲慘命運。
隨後,德納第夫婦的扮演者羅南·杜博瓦(Ronan DeboIs)和克裡斯蒂娜·庫比(Christina Koubbi)又把詼諧和狡詐帶上舞臺,一首《慶典上的乞丐(Mendiants à la Fête)》披露了當時動蕩的社會環境下,部分小市民階層蠅營狗苟、恬不知恥的生活狀態。
而在《那一天(Le Grand Jour)》中,所有人都歌唱起對明天的期望:冉·阿讓希望能過上安全的生活,而馬呂斯和珂賽特難捨難分,愛潘妮吐露她的心碎,學生們準備著起義……第一幕結尾的這首曲目將全劇劇情推向高潮,氣勢恢宏,震撼人心。
七年荏苒如期而至 堅持為觀眾選一部好戲
此次《悲慘世界——法語音樂劇版音樂會》是上汽上海文化廣場七周年的慶典演出。劇院副總經理費元洪表示:「《悲慘世界》幾乎對於中國的音樂劇具有裡程碑的意義,因為西方的大型音樂劇就是自2002年《悲慘世界》開始紛至沓來的。對於一個近百年的西方當代舞臺綜合藝術而言——中國,就像是一片從未被開發的新大陸。而自2002年之後的16年間,上海,從一年引進一部西方經典音樂劇,到如今一年多達十幾部;從作品僅僅來自於紐約百老匯與倫敦西區,到如今來自英、法、美、德、奧、西等世界各國;從最初一部大戲連演21場,到如今可以連演達幾個月,甚至駐場連演一年;從引進音樂劇的城市只在上海,到如今可以串起全國眾多劇場……這16年來的變化是驚人的。」
雖然這些年來音樂劇在中國發展迅猛,但比對日韓等亞洲國家,音樂劇來到中國還是晚了很多年。而這遲來的浪潮,就是從音樂劇《悲慘世界》開始的,也正因此,《悲慘世界》的地位在中國音樂劇的發展歷程中無可撼動。
這些年來,上海也證明了這座城市的觀眾對法語音樂劇的熱情。從《巴黎聖母院》到《羅密歐與朱麗葉》,再到《搖滾莫扎特》,一部部法語音樂劇撩動起中國觀眾的心弦。相比於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英語音樂劇,法語音樂劇在文化廣場也似乎展現出更大的魅力。如今,在音樂劇《悲慘世界》來到上海的16年後,《悲慘世界——法語音樂劇版音樂會》也來了,得以讓觀眾以作品的「母語」法語,去感受法國大革命時期那波瀾壯闊而又風雨飄搖的心痛與感動,可謂是「原汁原味」了。
法語音樂劇版《悲慘世界》音樂會
地點 | 上汽·上海文化廣場
演出日期 | 2018.9.2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