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訊網北京訊(李亮)王月生日前撰文《藝人經紀行業現狀分析》。《藝人經紀行業現狀分析》內容如下:
一、藝人經紀行業的發展背景
HOONON傳媒-明星經紀公司,影視劇植入,明星代言,明星經紀
網絡搜索:HOONON傳媒,了解更多 www.hoonon.com
電影產業已經成為發展最快的文化行業,從2012年170.73億票房,到2013年217.69億票房,到2014年296.39億票房,再到2015年突破440.69億票房,增長速度之驚人,可見中國電影市場的前景之廣闊。同時,產業的發展也促進了產業內部的市場細分,促進了部分行業的深度發展,文化產業鏈正逐步形成並完善(產業鏈條包括電影項目的開發、資金募集、劇本創作、電影拍攝、後期製作、宣傳發行等環節)。其中,最為重要的影視項目的前期籌備和拍攝階段有幾個關鍵的資源點屬於產業的人力資本範疇,無法用商品價值衡量。
企業如何獲取這些關鍵性的人力資本,併合理地利用、控制和積累這些關鍵資源,關係到影視項目的成敗,影視經紀公司也因此產生。藝人除了演藝外,還會有商業活動、廣告代言等等,因而誕生了藝人經紀行業。藝人經紀是指在影視演出、商業活動、廣告代言、文化娛樂等經濟活動中,以收取佣金為目的,為促成他人交易而從事居間、行紀或者代理等經紀業務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經濟組織。通過不同的工作性質與工作內容被劃分為演出經紀、演藝經紀、全約經紀、商務經紀等。
二、藝人經紀行業的現狀
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已悄悄興起了一種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行為:就是名演員到全國各地演出並得到金錢的報酬。這種現象在後來的十年中迅速發展蔓延成了一個「運動」,人們把這項運動叫做「走穴」。
一些年輕的影視明星們在被稱作「穴頭」的人的組織下,參加各種贏利性演出活動,賺取「外快」。「穴頭」則從中提取佣金,這些為明星們牽線搭橋的「穴頭」則是第一批中國內地藝人經紀人。對於這些非法人組織的個體經紀人來說,交易費用是很高的,尋找、聯絡分散的演員,談判並促成演出活動等都存在高費用、高風險,不僅對自身而言缺乏保障,對於製片方而言也缺乏保障。於是長期合同代替短期合同,經紀公司出現了,以企業法人的形式與藝人籤訂長期代理合同,同時也給製片方一顆定心丸。
中國的藝人經紀公司起步較晚,國內的藝人經紀公司多依附於更大的「母體」或者「母體提供的資源和平臺」,公司的業務內容也是跨領域的,多為參與電視節目、影視劇製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中國大陸一家知名綜合性娛樂集團公司,創立於1994年,由投資馮小剛、姜文的電影而步入電影行業,後又因投資賀歲片聲明鵲起,隨後全面轉入傳媒行業,進入電影、電視劇、藝人經紀、唱片、娛樂營銷等領域。華誼兄弟藝人經紀創立於2003年,籤約數量位列全國藝人經紀首位,其中一線明星就佔據了半壁江山。2011年華誼兄弟將經紀業務擴充至「超模經紀」領域,成立華誼時尚公司,力爭打造中國一流的時尚品牌。華誼兄弟試圖打破中國娛樂行業保姆式的傳統模式,積極整合資源,努力創造全面、專業、系統的服務平臺。
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歷程較短,國家法律法規對藝人經紀業務的監管相當寬鬆,行業進入壁壘很低,至今仍未形成成熟的娛樂經紀體系。在旺盛的市場需求推動下,大量藝人經紀公司和個體經紀人在近年不斷湧現,使得藝人經紀行業較為魚龍混雜。小作坊式的操作使得經紀人行為具有濃鬱的個人色彩,一些影視音樂製作公司開設經紀人部門也只是為了滿足劇組需要或挖掘新人,離真正的經營明星仍舊相差很遠,我國的藝人經紀服務市場呈現出市場集中度較低、分散化程度較高的特徵。另一方面,在國內藝人經紀公司快速增長的同時,好萊塢的大型藝人經紀公司也通過在國內設立分支機構的方式進入我國藝人經紀市場,但海外藝人經紀公司在國內尚處於前期摸索階段,除少數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藝人籤約海外藝人經紀公司之外,大多數藝人都是籤約境內的經紀公司,我國的藝人經紀市場目前來說還是一個由本土經紀公司所主導的市場。除此之外,由於我國的藝人經紀市場相當分散,因此即使業內排名前列的企業按籤約藝人數量計算的市場份額仍較低。
以藝人經紀公司資源背景來源看,中國藝人經紀市場主體由三類組成:第一類是依託影視劇製作資源的國內全約經紀公司,如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北京華誼兄弟時代文化經紀有限公司;第二類是海外大型經紀公司在國內的辦事處,如美國好萊塢大型經紀公司創新藝人經紀公司、威廉莫裡斯奮進經紀公司等;第三類是沒有影視劇製作資源、業務單一的國內經紀公司或者經紀人,主要通過私人關係開展業務,如北京拾捌文化經紀有限公司。整體來看,目前專門的藝人經紀公司較少,專業的藝人商務經紀公司更是鳳毛麟角。
三、藝人經紀的價值體現
藝人經紀公司的核心就是藝人和客戶資源。把藝人作為經紀公司的產品,通過內部的運作體系,提升藝人的商業價值,吸引消費者,最終達到品牌消費的影響力,是藝人經紀公司運營的價值體現。
除去藝人要素外,藝人經紀公司的品牌價值運作體系需要組建龐大的組織機構、協作部門以及管理團隊。具體劃分為:宣傳企劃部門,藝人的選拔和培養部門,產品的製作部門,市場營銷部門,後勤行政部門等。概括來說,藝人經紀公司提升價值的要素可分為:藝人及藝人體系的培養系統、製作部門的實力、企劃宣傳的能力、經紀人團隊的專業程度等,這些要素構成了藝人經紀公司價值體系的基礎。
針對不同的目標受眾,藝人經紀公司要充分利用公司的不同構成要素進行重組和整合。對資源實行統一配置,統一使用,通過多樣化的形式,提升品牌信息傳播的效果。成功的品牌營銷可以讓消費者對藝人經紀公司以及旗下的藝人和產品知曉、產生聯想、最終實現消費。品牌的價值通過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得以體現,佔據市場份額,進而進行品牌擴張。在從營銷投資開始到最終產生品牌價值的過程中,營銷活動的效果、顧客對品牌的反應、以及市場的狀況都是分析品牌實施效果的參照因素。
在品牌營銷的基礎上,藝人經紀公司要通過有效地資源整合手段,利用已具備的資源作出對企業發展有利的整合營銷。在營銷整合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美國 CAA 公司的「打包業務」:將演員、導演、編劇資源整合,形成打包業務,又將打包的概念帶入不同的文化領域吸引項目所有人,促成合作,藝人經紀公司的價值是通過藝人和項目兩類資源的良性循環來實現的。CAA 的「打包業務」是針對明確的目標消費者商業行為。其對特定的時期和目標區域的消費者具備廣泛的了解,並能根據這類目標消費者的需求特點採取措施,根據不同劇組的要求將合適的演員、導演、編劇資源進行整合出售。具有針對性的「打包業務」促使項目成功率大大提高。通過合作過程中的溝通和交流,實現雙方的信息互通,雙向資源良性循環。有效的溝通使得藝人經紀公司與電影公司、劇組之間的關係更加密切,而品牌化的藝人經紀公司不但在行業內具備了一定的影響力,也為將來業務的拓展打開了市場,是藝人經紀價值最終的體現。
四、藝人經紀行業的市場規模
由於藝人經紀行業規模均較小,市場集中程度較低,目前已經掛牌或者上市的企業相對較少,也未有專門的行業統計數據。我們從已經上市或者掛牌的公司中尋找相關藝人經紀行業的公司數據,具體如下:
首先,文化經紀人應歸屬文化藝術業(行業代碼:R8790)中的其他類;而其他類文化藝術業範圍較廣,主要有票務代理、動漫設計製作、舞檯燈光設計、博物館設計、藝術品銷售、文藝演出等。其次,在經營規模上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中24家其他文化藝術業的掛牌公司2014年度、2015年度的平均營業收入分別為3,803.54萬元、6,000.40萬元;其中主營業務包括經紀業務的只有觸動時代和天視文化、世博演藝、龍視星四家。四家掛牌公司2014年度、2015年度的平均經紀總收入分別為726.91萬元、552.36萬元。
細分其營收側重,大多可歸屬演出經紀。天視文化主要以承辦明星個人演唱會為主,通過演出門票和廣告贊助獲得收益;世博演藝主要承接社會上的各種演出,通過演出獲得收益;龍視星則是通過承接年會、新品發布會,通過策劃及執行服務獲得收益;觸動時代主要是以承接呂良偉先生和寧靜女士的影視綜藝的演藝項目獲得收益,歸屬文化經紀中全約演藝經紀類,兼營鄭則仕先生的商務經紀。
五、藝人經紀業的發展趨勢
在文化產業騰飛的時代,明星的效應將被空前的提升,明星對社會各方面釋放影響力的同時,也為經濟增長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挖掘和製造明星已經成為行業內關注之熱點,其專業化發展、商業化運作、規範化操作、產業化規劃勢在必行。藝人、藝人作品、媒體平臺是藝人產業三大要素,其中藝人是核心要素,後兩者是藝人經紀公司、集團不斷拓展穩固的板塊。
隨著國家相關政策法規的完善,我國藝人明星的出口——選秀類節目渠道佔的比例會逐漸減少。伴隨網絡媒體、流媒體近年來的發展突飛猛進,隨之帶來的是自媒體到處可見。有演藝才能、有表演欲望的人們,擁有足夠的渠道和空間,讓其盡情展示演藝所長,大大降低了向公眾展示的門檻與成本,因此也促使他們更多地利用自媒體作展示平臺。相應地有藝人需求的機構及獵頭,也會充分利用這種開放式、多元化、低成本的「淘金」平臺。於是,更多的「草根藝人」將誕生於自媒體。
未來伴隨著藝人經紀發展模式的成熟,加上國家對文化行業的政策鼓勵,藝人經紀市場未來五年發展的增長率將高於文化行業發展的平均增長率。
綜上,目前我國的藝人經紀服務市場呈現出市場集中度較低的特點,多以小規模經紀公司和個體戶形式存在,尚處於起步階段,這必然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何克服專業性不足,經紀公司難以綁定成名藝人、本土化水平較低、缺乏內生生產力等問題,是須注意的重要問題。結合美國、韓國等地區藝人經紀的發展情況,中國的藝人經紀服務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