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清朝黑得最慘的大明皇帝,去世時朝鮮舉國哀悼

2020-12-23 上遊新聞

在中國歷史上,被黑得最慘的皇帝,不是隋煬帝,也不是秦始皇,而是萬曆皇帝,萬曆皇帝所處的時代,其實是一個盛世,這個盛世始於「萬曆中興」,這是一個被我們遺忘的盛世,而絕非《明史》中所說的那樣,「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韓國歷史文獻《光海君日記》記載道:「初萬曆皇帝哀聞至,本國上下,舉哀行服,滿日而除。」光海君李琿是李氏朝鮮第十五任國王,宣祖李昖之次子。朝鮮人聽聞萬曆皇帝去世的消息,舉國哀悼。

明神宗萬曆十一年(1583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他帶著自鳴鐘、《坤輿萬國全圖》、大西洋琴等物品,來到北京,覲見萬曆皇帝,獲得萬曆的信任,並長期居住在北京。萬曆皇帝對利瑪竇帶來的自鳴鐘,非常感興趣。根據《利瑪竇中國札記》的記載,萬曆皇帝向利瑪竇詢問了歐洲的許多事情:歐洲皇宮的樣式、歐洲帝王的穿戴、歐洲的土地肥沃程度、歐洲的民俗等等。

萬曆皇帝對歐洲國家的事物充滿了興趣,與後世的乾隆、道光相比,有天壤之別。乾隆皇帝對英國使臣馬嘎爾尼帶來的槍枝、望遠鏡、地球儀、鐘錶和英國最先進的炮艦模型,嗤之以鼻,說:「所稱奇異之物,只覺視等平常耳。」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之時,道光皇帝居然不知道英國在什麼地方,而早在明朝,利瑪竇就已經帶來《坤輿萬國全圖》了,並且萬曆皇帝還向利瑪竇詳細詢問了歐洲的風土人情、宮廷生活。

彩色版的《坤輿萬國全圖》

在利瑪竇的筆下,萬曆年間的明朝仍然是繁榮、富強的,而不是《明史》中所說的那樣,「明之亡,實亡於神宗」,利瑪竇在日記中說:「帝國四周的防衛非常好,既有由自然也有由科學所提供的防禦。」這裡的「自然」指的是利用地形優勢,「科學」指的是火器。中國當時不僅陸軍裝備優良,海軍裝備也優良,可以說是非常重視海防,利瑪竇說:「他們有裝備精良的陸軍和海軍,很容易徵服鄰近的國家,但他們的皇上和人民卻從未想過要發動侵略戰爭。」

宋元以來,中國的算學、天文學、地理學等科學知識已經落後於歐洲了,利瑪竇來到中國,開啟西學東漸,中國的傳統的算學、天文學知識與歐洲的數學、天文學知識發生了交流而再度復興,並有可能受到西方傳教士的啟發而發展為近代科學,但是,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卻發生了一次大轉折,令人感到惋惜。

明朝末年的西學東漸與清初的西學東漸是完全不同的,明朝末年,西方科學知識在中國的傳播,是處於開放狀態的,因為明朝皇帝根本就沒有參與到西學著作的翻譯與學習中,明朝時期的西方科學並不是深藏宮禁,明朝皇帝是讓西方傳教士與當時的士大夫互相交流,而不是讓他們與自己交流,明朝皇帝的做法非常有利於科學知識在士大夫中間的傳播,並有利於科學知識的普及。

而在清朝,情況是恰恰相反的,在清朝,西方傳教士更多的是與皇帝交流,而不是與士大夫交流,相比之下,我們會發現,明朝皇帝不喜歡管「閒事」的態度,反而有利於科學的傳播。

在明朝,民間誕生了很多的科學巨著,比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光啟的《幾何原本》、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等等,但是,我們在康乾盛世時期的清朝,卻發現不了一本民間的科學巨著,這說明清初的科學研究活動主要集中在宮廷,被皇家獨攬,正如梁啓超所說:「就算他(康熙皇帝)不是有心窒息民智,也不能不算作他失策。」

清朝統治者把西方傳教士帶來的科學儀器,當作歐洲人進貢的皇家禮器而加以收藏,並沒有將這些儀器用作科學研究,康乾時期,清朝宮廷深藏的科學儀器,多達千件,大量的望遠鏡被擱置在一邊,直到清朝滅亡的那一刻,這些科學儀器都沒有產生過實際的作用,更沒有推動清王朝走向富強,如今,它們都成了文物了。早在明朝的時候,徐光啟就認為製造科學儀器,對於天文觀察非常的重要。

《明史》是清朝官修的史書,主要的編撰人是張廷玉,直到乾隆年間才正式刊行,編纂《明史》的時間,前後長達100多年,清朝皇帝為什麼要不斷修改《明史》呢?

因為「清室之先,起於明之建州衛。」明朝和清朝,在中國古代是比較特殊的,因為這兩個朝代曾經共存了一段時間,而且這段時間長達半個多世紀。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這一年,是明朝的萬曆四十四年,1644年,明朝滅亡,但是,南明也存在了較長一段時間,所以,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與萬曆、天啟、崇禎幾乎是同時的。

清朝修《明史》之時,為了論證自身取代明朝的合理性與正統性,往往對明朝後期的皇帝進行貶低,「明之亡,實亡於神宗」的論斷,其實是為了顯示清太祖努爾哈赤起兵反明的正當性與合理性,如果明朝這個時候,還處於盛世,老百姓安居樂業,那麼,努爾哈赤起兵反明就失去了正當性和合理性了。

「清室之先,起於明之建州衛。」努爾哈赤本是明朝的官員,他起兵反明,在中國古代,還存在對皇帝不忠的問題,所以,清朝一方面貶低萬曆皇帝的功績,另一方面,也極力隱諱「清室之先,起於明之建州衛」的事實。

《明史》在刊印之前,康熙、雍正、乾隆都看過,清朝皇帝有時甚至會親自修改《明史》,對進呈上來的書稿,提出不同意見。

萬曆十七年(1588年),萬曆皇帝開始怠慢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在此之前,萬曆朝的局面是非常好的,史稱「萬曆中興」,如《明實錄》記載道:「皇上臨御十年,綱紀修明,中外奉法,倉庫充盈,四夷賓服,足稱治安。」但是,我們要說的是,萬曆怠政所產生的消極作用被後世的史書誇大了。

萬曆皇帝不上朝,與他的健康狀況有關,萬曆皇帝身體比較肥胖,我們從流傳下來的畫像中也能看得出來,他經常頭昏目眩,腰痛腳軟,而之所以如此,與長期沉迷於酒色有關,這也是歷代皇帝的通病。

萬曆皇帝,早在萬曆十四年(1586年),就生了一場大病,此時的他才23歲,身體極度虛弱,頭昏眼黑,頭暈不止,只得「靜攝服藥」,孟冬(農曆十月)祭祀太廟的活動,萬曆皇帝不能親自參加,而讓勳貴代勞,他說:「非朕敢偷逸,恐弗成禮。」到了萬曆十五年(1587年)的三月初六日,明神宗才「聖體初安」。

宮闈之事,外界知之甚少,對於萬曆皇帝屢次以疾病為由倦怠朝政的做法,當時的大臣都普遍認為這是萬曆皇帝懶惰的藉口,但是,後來,他們也發現萬曆皇帝確實是身體不好,萬曆二十一年,身體剛剛有所好轉的明神宗參加了慈聖皇太后的萬壽聖節,他在皇極門,接受群臣的賀禮,大臣們難得見一次皇上,心情都非常愉快,隨後,內閣首輔王錫爵被單獨召見,萬曆皇帝要與他討論朝政,君臣談話結束之後,王錫爵甚至依依不捨,他說:「今日見皇上,不知再見何時?」萬曆皇帝隨後表示,他也希望經常與王錫爵見面,「只是朕體不時動火」,心有餘而力不足。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明軍三路兵馬在薩爾滸之戰中大敗,京師震動,內閣大學士方從哲,希望萬曆皇帝在文華殿與群臣共商遼東戰事,但萬曆皇帝以疾病纏身為由,不願前往文華殿,之後的很多事情,萬曆皇帝都以疾病為由推辭,方從哲也覺得外界傳言可能屬實,萬曆皇帝稱病是假,偷懶是真,與此同時,萬曆皇帝自己對傳言也有所耳聞,他對方從哲發了一頓牢騷,說:「且疾病痛楚,是人所樂受否?真疾非假。」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王皇后病逝,方從哲借這個難得的機會,與太監溝通,得以在弘德殿見到皇上,這是方從哲當內閣大學士八年以來,第二次見到皇上,當時的內閣大學士在長達八年的時間裡,都很難目睹天顏,何況普通的官吏。

方從哲與萬曆皇帝見面之時,萬曆向旁邊的司禮監太監示意,表示自己的病情可以如實告訴閣臣了,萬曆皇帝又抬起手臂,讓方從哲看,方從哲一路跪行到皇帝的御榻之旁,發現神宗果然非常的消瘦,於是就安慰他,要好好保養身體。萬曆皇帝在接見方從哲時,他有時候都聽不清方從哲講的話,經常讓旁邊的太監複述,此時的方從哲才明白,皇帝是真的病了,而且病入膏肓了,讓一個疾病纏身的人,看奏摺,處理政事,確實是有點勉為其難,但是,他也沒有辦法。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的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的病情進一步惡化,他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在彌留之際,召集內閣大學士方從哲、英國公張惟賢、兵部尚書黃嘉善、吏部尚書周嘉謨等八人來到弘德殿,萬曆皇帝見到他們之後,用手指了指自己的面部,表示病情已經惡化到如此地步了,命不久矣,但是,仍然憂慮遼東的戰事,隨後,方從哲向萬曆皇帝上奏了用人、發帑等事,萬曆皇帝均一一答應,將手連握數次之後才斷氣。

萬曆皇帝彌留之際,仍然憂慮遼東戰事,對於方從哲提出的用人、發發帑等事均作了答覆,一個在彌留之際,仍然憂慮國事的皇帝,我們看不出這個皇帝有多昏庸、有多懶惰。

但是,萬曆皇帝彌留之際的細節,在《明史》裡被省去了。這些細節在朝鮮史料《燕行錄全集》中得以保留,原文為:「(萬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放御醫,皇帝御弘德殿,引接閣老方從哲、英國公張惟賢、兵部尚書黃嘉善、吏部尚書周嘉謨等八人,將手指面,教各臣看一看病至如此,又慮憂東事。方從哲等奏用人發帑等事。皇上將手連握數次,不久斷氣,是日酉時崩逝。」

萬曆皇帝因身體健康原因而怠政所產生的消極影響,肯定是有的,因為在中國古代,政事的最終決策權在皇帝,皇帝如果長期怠政,容易造成朝廷的中樞機構無法有效運轉,但是,萬曆皇帝仍然通過內閣,掌控著朝政,萬曆一朝,並未產生宦官之亂,也未出現外戚專權,且沒有產生奸臣、權臣,萬曆一朝的局面,總體來說,仍然是好的。

明朝在萬曆年間的社會經濟仍然是繁榮的,明代的人口在萬曆年間達到峰值,當時有2億人口,這是自漢唐以來,中國人口數量的峰值。隆慶元年(1567年),明穆宗解除海禁,承認民間海外貿易的合法性,史稱「隆慶開關」,但是,明穆宗在位的時間比較短,明代的海外貿易在萬曆年間繁榮發展,西方傳教士利瑪竇就是在萬曆年間到達中國的。

因此,從社會經濟的角度來講,明代在萬曆年間,是一個盛世,而這個盛世被大多數人遺忘了。

相關焦點

  • 徐凡 大明衣冠與朝鮮服飾
    「恭愍王十九年五月,太祖高皇帝,賜群臣陪祭冠服,比中朝臣下九等,遞降二等,王國七等;恭愍王十九年五月,太祖高皇帝,賜遠遊冠……受群臣朝賀服之;恭愍王十九年五月,太祖高皇帝賜冕服……奉祀朝覲之服也;恭愍王十九年五月,太祖高皇帝孝慈皇后,賜冠服。」此後,高麗辛禑王十二年二月,高麗王朝著名的儒學家,時任政堂文學的鄭夢周出使明朝,請明朝賜服高麗。
  • 大明皇帝中唯一被清朝稱讚的
    大明十六帝從太祖朱元璋到思宗朱由檢,唯一一個在《明史》中劣跡很少的就是崇禎。《明史》是清朝人編的,把朱元璋醜化成鞋拔子臉,朱棣是位篡位者,朱瞻基是出了名的蟋蟀皇帝,朱祁鎮北狩一年那就更不堪了,朱祁鈺坑害兄長,朱見深專寵萬貴妃,朱佑樘一個老婆,朱厚照那就是典型的壞皇帝,朱厚熜二十多年不理朝政,朱翊鈞那更是清朝最痛恨的人,朱由校木匠皇帝,唯獨朱由檢勤勤懇懇,但是亡了國。
  • 在崇禎皇帝墳前痛哭,喜歡漢服,他是清朝第一個入關的皇帝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努爾哈赤到溥儀,一共歷經了296年,是一段不長不短的歷史,比秦隋唐長,比漢宋短。這是一個由少數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從東北入主中原,成了整個中原王朝的主人。清朝的創始者是愛新覺羅努爾哈赤,他統一了女真各部,並將目光瞄準中原,攻打大明王朝,建立了後金。在努爾哈赤死後,他的兒子皇太極繼續他的步伐,繼續攻打大明,並將國號改為大清。對於皇太極來說,他雖擊敗了其他的兄弟,登上了帝王,但卻沒有實現入主中原的宏圖大業。直到皇太極死後,他的弟弟多爾袞才帶兵攻入山海關,徹底擊敗了大明王朝,正式入住京城,開始新的徵程。
  • 清朝皇帝列表及簡介,第1和第2位,皇太極和順治都幹了些什麼?
    如果看地圖你會發現,努爾哈赤所建立的後金雖然一直在與南邊的大明王朝糾纏,但始終打不進關,明朝的防守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其實遼東這塊地方在當時東、西兩邊還分別有朝鮮和漠南蒙古兩股勢力。
  • 明朝已亡,朝鮮君臣為什麼一想到萬曆、崇禎皇帝就流淚?
    《詩》雲:'畏天之威,於時保之'。"所謂「事大主義」,便是小國侍奉大國以保存自身的策略。這不僅僅是一種出於實力懸殊的無奈之舉,更多的是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自稱「小中華」在傳統中華文化倫理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華夷之辯」。
  • 大明最後守衛者,是個朝鮮人,卻成為清朝皇帝的乾爹
    明末有關武將的討論是一筆糊塗帳,比如大名鼎鼎的袁崇煥袁督師,有人說他是大明朝最後一個救星,卻被崇禎皇帝給冤殺了,有人則罵他本來就是內奸
  • 黑豹去世,超級英雄也戰勝不了病魔。瓦坎達舉國哀悼,國王將由公主...
    黑豹去世,超級英雄也戰勝不了病魔。瓦坎達舉國哀悼,國王將由公主繼承? 2020-09-03 18:15 黑豹去世,超級英雄也戰勝不了病魔。瓦坎達舉國哀悼,國王將由公主繼承?
  • 「反清復明」不僅僅在大清國,朝鮮王室也有「光復大明」計劃
    清朝入關統一中原以後為緩和與朝鮮的關係,清朝宣布減少朝鮮歲貢釋放久居滿清做人質的皇子,但因兩國發生過兩次戰爭,朝鮮對清朝有著很深的民族仇恨,反清分子趁機利用朝鮮的仇恨心理推名分主義的外交,延緩了兩國關係的改善,朝鮮李朝視滿清為犬羊夷狄私下稱清帝為「胡皇」,稱清使為「虜使」。明朝滅亡後,朝鮮不斷騷擾滿清邊境,皇太極大怒下令攻打朝鮮。短短十幾天,朝鮮就領土盡失,被迫向滿清政府俯首稱臣。
  • 奠定清朝百年基業,作為滿清真正首位皇帝,他名聲為何不如兒孫?
    清朝,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專制王朝,談起滿清帝王,人們會說出康熙、雍正、乾隆、光緒、溥儀這些皇帝來,但是對於徵服朝鮮和蒙古,擊碎明朝寧錦防線,正式建立大清的皇太極卻很少提及。按理說,除了努爾哈赤對於大清的象徵意義之外,皇太極是滿清最厲害的皇帝,但他為何沒有孫子、曾孫等人那麼出名?甚至許多歷史小白都不知道大清就這樣一位君主。文治武功不遜於唐宗宋祖的皇太極又是一個怎樣的帝王呢?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這位傳奇皇帝。
  • 從「不齒夷狄」到正視清朝,18世紀朝鮮王朝為何出現「北學派」?
    朝鮮半島是受中原文明影響最深的周邊地帶,數千年來「慕華」之風盛行,朝鮮王朝《宣祖實錄》稱:「我國自箕子受封之後,歷代皆視為內服,漢時置四郡,唐增置扶餘郡。至於大明,以八道郡縣,皆隸於遼東,衣冠文物,一從華制,委國王御寶以治事」。
  • 明朝被黑的最慘的一個皇帝,好好的一個明君,卻被黑成昏君!
    像清朝還有「康乾盛世」,唐朝也有「貞觀之治」,但是明朝卻沒有什麼出名的好皇帝,人們聽好最多的就是就是「文字獄」、「胡惟庸案」這樣的暴政。於是現在一提到明朝皇帝,很多人第一反應這是一個昏君暴君集大成的朝代,,然而,事實真的如此麼?明憲宗朱見深開始的時候本為太子,土木之變後其父朱祁鎮被瓦剌擄去,叔父朱祁鈺即帝位。到景泰三年,朱祁鈺將朱見深廢為沂王,改立朱見濟為太子。
  • 歐陸風雲4——大明風雲(二)
    也許在紫禁城裡的朱祁鎮,晚上被城外科爾沁的牛羊吵得睡不好覺,公元1445年8月,皇帝朱祁鎮突然下詔在京畿集結全國軍隊,並與儲君朱祁鈺跨上戰馬,準備對科爾沁部落御駕親徵。1446年8月,帝國南方傳來大越國對佔婆國宣戰的消息,大明王朝對此朝貢國間戰爭漠不關心。
  • 中國古代的34位娃娃皇帝,大部分下場極慘,只有清朝的皇帝名垂千古
    中國出現了很多娃娃皇帝,當然這些皇帝的出現跟我們獨有的世襲制有關,因為在古代不管皇子多大或多小,只要老皇帝駕崩,你就得上位,穩定大局,即使你啥也做不了,因為那時候你就是吉祥物,那麼我們來說說中國古代的那些娃娃皇帝。
  • 大明王朝各位皇帝的簡析(上)
    明太祖出身卑微,可謂中國封建統一王朝中最勵志的,從一介放牛娃最後成為定鼎中原的皇帝,正如明太祖自己說的一樣「朕遭時喪亂,初起鄉土,本圖自全。及渡江以來,觀群雄所為,徒為生民之患,而張士誠、陳友諒尤為巨蠹。士誠恃富,友諒恃強,朕獨無所恃。惟不嗜殺人,布信義,行節儉,與卿等同心共濟。」清朝張廷玉編撰《明史》時評價到「帝之雄才大略,料敵制勝,率類此。
  • 明朝皇帝沒有一個軟骨頭 而清朝
    如果你仔細翻看史書的話,你會發現清朝的皇帝,特別是前幾任皇帝都是十分重視讀書的人。幾乎每天五點左右就起來都書了(幾乎每天都是現在高三的節奏)。他們除了讀書之外還要練習弓箭騎射。每天同時還要學習前代皇帝的治國之道,還要學習蒙古文、滿文、漢文,無論政務多麼繁忙,學習從來不放鬆。 但是,跟清朝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明朝。
  • 大明遺風:清末朝鮮老照片,官員穿衣服像明朝,男人束髮不扎辮子
    【圖為朝鮮王朝王室成員和各大臣】到了明朝,中國依然是朝鮮的宗主國,朝鮮王朝的很多事務需要明朝皇帝來批准,就連「朝鮮」這二字都是明朝皇帝賜的。【圖為朝鮮的歌姬】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因其「朝日鮮明之國」,定此地為「朝鮮」。秦漢時期的《山海經》也有關於朝鮮的記載:「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朝鮮;天毒,其人水居,偎人愛之。」
  • 偽造聖旨,篡改歷史,清朝名聲最「臭」的皇帝的心路歷程
    說到雍正,評論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清朝名聲最「臭」的皇帝,在歷史上十分招恨,是一位被清代文人黑慘了的皇帝。也有人不遺餘力的為他打call,說他勤政自律,是清朝最好的皇帝。我到暢春園之前,父皇命七位皇子還有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宣諭說: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即皇帝位。——《大義覺迷錄》意思是說:皇四子出身貴重,特別像朕,一定擔得了皇位,命接替朕即皇帝位。
  • 李氏朝鮮為何尊崇明朝?還將崇禎年號用了265年
    但私底下,就不一樣了,朝鮮官方稱清朝的皇帝為「胡皇」。對於清朝皇帝賜予朝鮮國王的諡號,朝鮮也一概不使用。朝鮮肅宗國王曾以太牢祭祀大明崇禎皇帝,朝鮮史書《肅宗實錄》說,肅宗讀完祭文,「嗚咽不自勝,侍臣莫不感愴」。
  • 《大明風華》大結局了,朱祁鎮後來皇帝當得怎麼樣?
    朱祁鎮通過奪門之變重新登上皇位,朱祁鈺、胡善祥母子黯然去世,孫若微和徐濱揚帆海上……孫若微和徐濱雙宿雙飛揚帆海上有點偶像劇的味道,我們暫且不論。今天小編和大家聊聊,歷史上朱祁鎮重登皇位之後,皇帝當得怎麼樣。《大明風華》劇中其實比較完整地還原了朱祁鎮的成長經歷,在土木堡之變之前,他的前半生是順風順水的。
  • 清朝歷代皇帝長子出生時,他們多大年紀,康熙13歲當爹
    特別是在皇室,皇帝擁有三宮六院,肩負著傳承江山的重任,所以很早有皇子,並且子嗣多都是正常的。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清朝歷代皇帝長子出生時,他們多大年紀。我們從太祖皇帝努爾哈赤說起。這個年紀得子,在古代已經不算早了。而褚英最終被父親幽禁處死,年僅36歲。清太宗皇太極:他兒子只有11個,其中皇長子,就是著名的肅親王豪格,生母為繼妃烏拉那拉氏。豪格生於1609年,他的父親皇太極當時17歲。豪格後來被多爾袞構陷,幽禁而死,時年40歲。順治親政後,為哥哥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