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些事情讓人覺得難以啟齒吧,卻又必須正視它的存在,比如遺精那點事兒,嘖嘖……別人花前月下,浪漫優雅,你被遺精困擾,略顯尷尬。關於遺精的治療,當代著名中醫學家、中醫教育家任應秋先生認為,當從有夢、無夢、溼熱三個關鍵點下手。如何抓住關鍵點?且看正文!
遺精論治,有夢、無夢、溼熱三者最為關鍵。
夢遺病變在心,往往為心血虛損,心火妄動,心神不安所造成,臨床常見者有四:
1.寐而多夢,夢則人事紛縈,不可究清,白晝亦時或心悸不安,此為心氣不足,神志失寧之候,宜用茯神湯(茯神、遠志、酸棗仁、石菖蒲、黨參、茯苓、黃連、生地黃、當歸、炙甘草、蓮子),以安神定志。
2.年壯精氣滿溢,無任何虛損症狀,只是常常夢遺,有心火不寧之候,以清心丸(黃柏一兩,冰片一錢,同研勻,蜜丸,分作10丸,每服濃煎麥冬湯送2丸)瀉火寧心最妙。
3.思欲不遂,鬱滯既久,以致夢遺者,乃鬱火擾精之故,宜先用四七湯兼青州白丸子開其鬱,繼用導赤散大劑煎服,以瀉其鬱火。最忌投止澀之劑,用之則愈澀愈遺。
4.用心過度,形成勞損,以致心氣虛,不能攝持腎精而夢遺者,用遠志丸(遠志、茯苓、茯神、黨參、龍齒、菖蒲,蜜丸辰砂為衣),以益氣安神。
無夢而遺的病變在腎,腎本為藏精之髒,其所以能藏,皆賴腎氣為之攝持,氣虛不能攝,精自遺矣。腎精又叫腎水,水中有火即是腎陽,所以溫煦腎精者,如果腎陽亢盛,不能謐藏於腎水之中,亦一般所謂相火妄動,反而走洩陰精,精亦自遺矣。臨床常見者四:
1.陰虛火亢,手足心灼熱,甚或入夜潮熱而洩精者,宜用三才封髓丹(天冬、生地黃、白人參、砂仁、生甘草)及大補陰丸,以峻補真陰,並瀉陰中伏火。
2.腎氣虛損,精關不固,無任何熱象,無夢而遺者,宜桑螵蛸散(桑螵蛸、黨參、茯苓、龍骨、龜甲、菖蒲、遠志、當歸)、金鎖固精丸、水陸二仙丹之類以固氣澀精。
3.形神怯弱,心悸氣短,睡熟就遺,精氣兩虛,神志失守也,宜珍珠粉丸(黃柏、真蛤粉,滴水為丸)合定志丸(茯苓、茯神、黨參、菖蒲、遠志),以益氣安神。
4.色慾太過,下元虛憊,以致不寐而滑者,宜荊公妙香散(黨參、黃芪、遠志、茯苓、茯神、桔梗、辰砂、麝香、木香、甘草),以提氣攝精。
溼熱下注,擾動精府而遺精者,其病變多在小腸、膀胱,以溼熱下盛,多在於兩腑,又與腎臟最為接近,表裡相通,故每當兩腑溼熱鬱盛之際,必鄰及於腎而使精遺。臨床常見者二:
1.溼熱下盛,小便黃赤,陰部潮溼,時或煩熱,遺精或有夢或無夢,宜二黃散(黃柏、黃連、茯苓、澤瀉、萆薢),以清熱滲溼。
2.脾胃溼熱太盛,流伏陰中,苔厚脈滑而夢遺者,宜用加味蒼白二陳湯(蒼白朮、二陳、黃柏、升麻),以升清降濁,使脾胃健運,利溼熱除,而遺精自止。葉天士曾說:「遺精之證,補澀無效者,大都由脾胃溼熱所乘。」蓋腎雖藏精,其來源則本於脾胃飲食之所化生,而輸於腎,若脾胃受傷,溼熱內鬱,中焦淆而不清,則所輸皆濁氣邪火,故而擾動精府,使精自遺。
總之,精之化生來源在脾胃,精之收藏則在腎,而精之主持多在心。大抵有夢而遺者輕,無夢而遺者重;溼熱下注而遺者輕,形神虛怯而遺者重。治遺之法以安神定志為要,固精澀洩之方次之。
新媒體編輯:王丹
溫馨提示:想要得到《醫林怪傑張炳厚》?點文末閱讀原文,直接領走!
版權聲明:本文選自《醫林怪傑張炳厚》(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張炳厚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圖片源於網絡。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