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大詩人李白,曾經寫下過這樣膾炙人口的詩篇: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詩篇開頭所寫到的「白帝城」,現位於長江三峽的西首,重慶市奉節縣城的東部,一座萬裡長江中的小島上。
從奉節縣城向東出發約十公裡,在長江的北岸邊,有一座廊橋與江中的小島相連接。過廊橋之後,就能登上被稱為「白帝城」的白帝山。白帝山四面臨水,只有一條風雨廊橋與北岸相連。在三峽大壩尚未建成之前,白帝山是與北岸直接相通。大壩建成蓄水之後,白帝山的山腳下已經被淹沒在江中了,所以才建了供人通行的廊橋。
白帝山的南邊臨江處,就是著名的長江三峽「瞿塘峽」的口,三峽就從這裡開始算起的。白帝山扼守住了三峽西邊的入口,這在古代時,其軍事與政治的地位十分崇高。即便現在人們去遊白帝山,依舊可以見到當年人們用跨江的鐵鏈,橫鎖江面的遺物。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局面。
白帝山上,現在被統稱為「白帝城」,其實它只不過是山上的一些寺廟建築,比如像白帝廟、託孤堂、明良殿、武侯祠、觀星亭等。有些建築為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但大部分都已進行過大規模的翻新和整修,尤其2008年受地震的影響之後,一些建築成了危房,迫不得已翻修重建。
說起白帝城,或許都認為它起源於劉備託孤的故事。其實白帝城的興起,是在比劉備的三國年代還早的西漢末年時。當年一位叫公孫述的人,佔據了蜀地,看中了白帝山的軍事價值,並在山頭上修建城壘,用作防禦。公元25年時,公孫述自稱「白帝」並建都。在公孫述死後,當地人就在山上建了一座「白帝廟」,於是白帝城才正式被世人所知。
到了三國時期的公元221年,同樣佔據了蜀地的劉備,為了給敗走麥城的關羽報仇,親率大軍,沿長江順流而下,討伐東吳。誰料夷陵之戰,劉備軍營被東吳火燒七百裡,再次大敗。第二年,劉備帶領手下的殘兵敗將,逃回到了白帝城。自知來日無多的劉備,在白帝城把自己的寶貝兒子劉阿鬥託付給丞相諸葛亮,於是民間便多了一段「託孤」的故事。
現在的白帝山上,建有「託孤堂」,堂內的正殿內,塑有一組三國人物像,形象地給遊客展示當年劉備託孤的故事。 《三國演義》裡是這樣記敘劉備託孤的:「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據說劉備怕諸葛亮不答應託孤事宜,特意在正殿裡埋伏下刀斧手,一旦諸葛亮不答應,刀斧手立馬出場斬諸葛亮的頭顱。
到了唐朝的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的春,流放途中的李白,途徑白帝城,突然接到了朝廷赦免他的消息,喜極而泣的李白,寫下了「朝辭白帝彩雲間」的詩句。這首詩,也是當年李白心情的真實寫照。自此,白帝城的「彩雲」,就成為一道千古風景。
白帝城所處的地方,背倚高峽,前臨長江,加上周邊群山偎抱,每年季節交替時,受冷熱空氣對流的影響,清晨或傍晚時分,常常有雲蒸霞蔚的景觀,這也是很多攝影愛好者喜歡來瞿塘峽拍攝的原因。第五套人民幣10元紙幣的後背,也選用了瞿塘峽的門戶「夔門」的圖片。
賞白帝城的「彩雲」,並非是在白帝山上,而是需要稍微離開它一段距離,在江邊找個居高臨下的位置,這樣既可以眺望白帝山,也能拍攝到美麗的朝霞。尤其江對岸的群山裡,時常有雲霧升騰出來的地方,飄渺的雲霧,讓白帝城宛如置身於仙境之中。
而一旦進入了白帝城,來到瞿塘峽口,就只能看看夾江對峙的白鹽山和赤甲山,這裡伸向江水中的山坡,壁立如削,崖高500米左右,恰似天造地設的大門。峽深水急的江流,是另一道風景了。作者簡介:陸建華攝影(攝影師、旅行家、自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