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郝佳】入汛以來,湖南洞庭湖區域水位急速上漲,當地200多頭野化麋鹿的棲息地被淹,它們的生存狀況牽動著當地人的心。所幸,有眾多李政、宋玉成這樣的麋鹿「守護者」,他們下湖日夜巡護,及時救治、解困了多頭幼年麋鹿,幫助迷失方向的「落單者」安全上岸。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我國特有的物種,麋鹿曾一度絕跡於中華大地。它們的生死轉折,也和歷史上多起洪水息息相關。
李政與鹿寶寶「果果」(圖片來源:新華網)
「果果」脫困記
總體來說,麋鹿幼崽「果果」在東洞庭湖麋鹿救助避難中心的生活很愜意。
剛開始,又驚又餓的「果果」一天要吃8頓餐,瞪著溼潤的大眼睛,每頓咕咚咕咚幹掉1000ml純牛奶。現在,這頭長滿梅花斑點的小傢伙,每日進奶量減至6頓。
它不再那麼膽怯了,會調皮地拱拱餵食人員的衣角,對於放到嘴邊的奶瓶,還表現得有點「小傲嬌」。
得到精心照顧的「果果」,對工作人員表現親熱(供圖/李政)
「果果」是在7月5日,洞庭湖防洪大堤的草叢中被發現的,當時它大約才脫離娘胎5天,在洪水中跟媽媽走失了。東洞庭湖麋鹿保護協會會長李政表示,初次靠近這隻幼鹿的時候,很擔心救不活:它看起來太虛弱了,還瘸著一條腿。
好在,經過救助中心工作人員的悉心照料,「果果」每天喝得飽飽的,很快恢復了健康。志願者對它呵護備至,每天用軟毛巾為它按摩身體,促進排便。現在,這頭快滿月的小麋鹿不止待在圈養的小天地,每天都可以到野外區盡情奔跑一圈,慢慢擴大活動範圍,為之後回歸曠野做準備。
今年入汛以來,湖南洞庭湖區域水位急速超過警戒線,當地野化麋鹿群棲息的溼地洲灘被完全淹沒,它們的生命受到威脅。
受天性驅使,大多數麋鹿會成群結隊由低往高處逃生。事實上,年年漲水,許多成年麋鹿都在記憶裡「植入」了一條遷徙路線,不過,還有一些沒經驗的容易迷失方向,而今年出生的「小朋友」處境尤其危險,也是李政和隊友們重點救護的對象。
東洞庭湖麋鹿保護協會成員將受傷的麋鹿轉移到船上(供圖/李政)
這段時間裡,麋鹿保護協會人員在巡護途中,發現一頭3個月大的麋鹿被困於蘆葦站的廢棄房間,頭部和腳趾均有撞傷痕跡。經過解救並進行簡單包紮處理後,這隻小可憐被迅速轉運到救護中心。
7月15日,保護協會的工作人員又幫助一隻受困的小麋鹿解圍,並向它投餵300斤玉米。
據報導,截至7月19日,李政聯同工作人員、志願者,已成功救治了3頭麋鹿,幫助5頭麋鹿解困。據他透露,現有包括「果果」在內的14頭麋鹿生活在300多畝的避難中心園內。等8月底洪水退去,它們休整好了,將重回野外奔跑。
遠距離守望
麋鹿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也是上古神話中的「神獸」。因其「角似鹿、面似馬、蹄似牛、尾似驢」的獨特外形,又被稱為「四不像」。
棲息於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麋鹿,主要分布於注滋口兩岸和紅旗湖地帶,已成為目前我國最大的「自然野化」麋鹿種群。
為了幫助這群珍稀野生動物安全渡過汛期,李政和巡護小組每天早上7點從城區出發,驅車兩個多小時趕往華容縣團洲鄉,從那裡乘小木船巡湖,到了晚上8、9點才結束。
自然資源豐富的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約19萬公頃,李政一行基本是按照往年麋鹿群體在淡水季節的遷移路線巡查一遍,如果有其他隊員搜到「落單者」的蹤跡,或者接到村民報告,他們就第一時間趕去支援。
「現階段廢棄的蘆葦房由於地勢較高,最容易發現被圍困的麋鹿。」李政表示,他們對湖區的所有蘆葦站已經反覆排查過多次,像是在藕池河鎮縣,就有十幾座這樣的蘆葦房,他們對每一層樓、每一間房都會仔細地查看,確保沒有走失的麋鹿受困。
一群麋鹿被困在洪水中(供圖/李政)
據李政會長介紹,東洞庭湖麋鹿保護協會裡共有70多名會員及志願者參與巡護和救治行動,主要是入訊以來每天參與輪班巡護、投餵和救治。「目前已組成一支6到7人,相對固定的巡護小組,分成兩組輪流展開麋鹿搜救,有時兩個組會從相對的方向,對整片洞庭湖區全面搜索。」
在他們與自然保護區成員的協作努力下,目前已有約200頭麋鹿上岸,在垸子(在沿江沿湖地帶圍繞田地、房屋等修建的防水構築物)內活動。還在湖中的麋鹿,大概在20頭左右。
當前正值炎暑,這些轉移到安全區域的「神獸」三五成群,喜歡扎進陰涼的水裡,只露出腦袋和犄角,只在覓食時顯「真容」。李政表示,對於散落在各個村莊農田的麋鹿,工作人員會通過無人機、望遠鏡等方式進行監測,適當地投餵一些口糧。但大原則為「遠遠地觀望,儘量不幹涉、不打擾、不圍觀它們的活動。」
作為一個在洞庭湖邊君山區長大的小孩,李政對這片家園懷有深厚的感情,也熟知周邊水域環境。他跟當地自然保護區的職員關係很好,幾年前有人提醒他,珍稀動物到咱們湖域安家了,需要你們這些有識人士來保護啊!李政聽了很感興趣,就組織一幫朋友加入麋鹿「守護者」的行列。
2016年8月,東洞庭湖麋鹿保護協會正式成立,李政被推選為會長。跟這群靈動可愛的小精靈打交道,為它們的生存繁衍「保駕護航」,成為他樂此不疲的使命。
「麋鹿博士」與安全島
關於鹿寶「果果」的身世,李政心中升起一個猜測。
按照規律,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的麋鹿每年5月至7月進入發情期,經歷「懷胎九月」,繁殖期在次年3月到5月。漲水期間,他發現的小鹿通常有3個多月大,最小的一頭也有兩個多月了,所以當很可能生於7月的「果果」出現,他感到疑惑。
李政認為,「果果」的母親也許來自於一江之隔的湖北石首麋鹿自然保護區,渡過長江來到了洞庭湖,誕下幼崽,又因為漲水跟孩子失散了。
不過,「麋鹿博士」宋玉成卻不大讚同這種說法。在他看來,一頭懷孕的鹿媽媽從石首長途跋涉而來,難度很大,而且麋鹿的繁殖期可能歷時四個月,它們的交配期也可能需要這麼久,小鹿這時出生也屬正常。
宋玉成從事麋鹿研究已長達10年(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為湖南省引進的首位研究麋鹿的博士,這個渾身曬得棕黑的河北漢子,自從2009年第一次在洞庭湖看到麋鹿,就與這種喜居溼地的動物「結緣」,從事麋鹿的研究、保護與養育已有10個年頭。
汛情發生以來,宋玉成跟同事們忙於對麋鹿的巡護、監測、救護等工作。通過常年觀察接觸,他對麋鹿的習性特點了如指掌,也將這些知識運用到救援行動中。
比如,有一頭雄鹿一動不動站在大堤外坡上,長角纏繞著綠色網帶。聞訊趕來的宋玉成憑經驗判斷出,這頭鹿是因為體力透支,再加上眾人圍觀才不敢上岸。而他頭上的帶子,其實是發情期為吸引雌鹿注意,給自己的裝飾。獲得充足的草料投餵後,這隻呆萌的麋鹿欣然泅水離去。
此外,正處於求偶期的雄鹿,通常看起來比較瘦弱,「不了解的人以為它們生病了,其實不是,不用過於擔心這點。」他表示。
這名「麋鹿奶爸」深知,以溼地為家的動物種群,必須要不斷適應年年漲水的環境,這也是優勝劣汰的過程。不過,為了減少汛期麋鹿的死亡,他2017年就提出麋鹿「安全島」的方案——通過在湖中建立多座人工島嶼,為麋鹿創造更多可供避災的高地。
宋玉成表示,這個方案已經通過了,今年水退之後就會著手落實了。
改變命運的幾場洪水
回顧歷史,這種起源於我國長江流域的古老物種,可謂「命運坎坷」,上世紀初一度在中華大地絕跡。
由於氣候原因和人類大肆獵殺,曾經繁衍興旺的麋鹿漸成瀕危物種,到了清朝時期,僅存的幾百頭被圈養於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1894年,永定河洪水衝垮了南苑的圍牆,大批麋鹿外逃,卻成為饑民的盤中餐。再加上八國聯軍入侵後的趕盡殺絕,麋鹿在國內銷聲匿跡。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內的麋鹿(圖片來源:北京晚報)
所幸的是,外國公使此前曾通過各種手段將麋鹿物種引入西方,之後得到一位英國公爵收購,並精心照養。1985年,該公爵後人熱情響應中國動物學家的呼籲,將20頭麋鹿捐贈給中國,它們被放養於北京南海子舊址,在故土繁衍後代。兩年後,英國捐贈的另一批麋鹿又在江蘇大豐保護區安家落戶。
說起來,湖南洞庭湖區域之所以出現這種珍稀野生動物,竟也跟洪水有關。
1998年特大洪水期間,原棲湖北石首自然保護區的一群麋鹿,發揮「遊泳健將」特長,橫渡長江來到了洞庭湖區。經過20年的繁衍發展,棲息在此的麋鹿家族已從十幾頭壯大至200餘頭。
而洞庭周邊的居民們,大多以最大的善意對待這些溫馴又膽小的動物鄰居。
身為一名資深「愛鹿人士」,李政表示,老早前聽老人們說,麋鹿是中國唯一能見到真身的「四大神獸」之一,便對它們產生了敬仰之情。隨著近距離接觸、長期親密相處,他愈發被這些「模樣憨憨的,很可愛」的動物吸引了。
每天早上都會到麋鹿救助中心去看看「夥伴」,李政笑道,「現在麋鹿好像成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一天見不到它們,我就心裡癢呀。」
宋玉成表示,人與動物和諧相處,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全社會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普遍加強的情況下,他和團隊想要實現的是,「如何讓動物們不再怕人」。
比如,生活在野外的麋鹿,當人類靠近至幾十米的範圍,就會慌忙逃開。「某個區域的人類曾經帶來的傷害,可能已給它們烙下深深的陰影了。」他表示,讓動物們建立對人類的信任,還需要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
對於很多媒體送上的「麋鹿守護者」稱號,宋玉成笑稱,「不敢當,我只是盡好自己的一份責任。」令人欣喜的是,他看到越來越多的社會人士參與到保護野生動物的事業之中,與志同道合的同伴一起努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不再是夢。【部分資料參考:《洞庭神鹿——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麋鹿保護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