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溪三笑」來源
宋代有一幅《虎溪三笑圖》立意非常奇特,畫面上紅葉繽紛,秋意綿綿,在一溪水旁有一僧、一道、一儒士,三人昂首開懷大笑。我們不禁要問三人是誰?因何事而仰天大笑呢?
「虎溪三笑」圖
話說在東晉時期,有一位淨土宗祖師名叫慧遠,佛法精深,精通儒學,旁通老莊。江州刺史桓伊深佩其人,遂發心在廬山(今江西九江)建造了東林寺,讓他在此弘法修行。因為慧遠聲名遠播,來拜訪交流的名人學者非常多,慧遠為了表達勤於弘法修行的決心遂立一誓—— 「影不出戶,跡不入俗,送客不過虎溪。」
虎溪這條小溪就在東林寺前面。虎溪這個名字來源是因為只要有人越過這條小溪,對面山上的老虎就會吼叫起來,所以取名虎溪。
一天,詩人陶淵明邀約道士陸修靜一起到廬山東林寺拜訪慧遠。陶淵明是一位儒生,陸修靜則是一位道士,這三位釋、儒、道的高人聚到一起,相談甚歡,由於談的太投機,慧遠送他們下山時竟忘記了送客不過虎溪的誓言,而一起越過了虎溪,這時老虎吼叫起來,三人才從聊天的思緒中出來,發現慧遠送客已經過了虎溪。三人看著這個情形後會心地仰天大笑。遂頓悟到:原來送客「不過虎溪」就是一種執念啊! 「虎溪三笑」自此之後就成了名垂千古的典故和美談。而且後人也在他們三人會心大笑的地方修建了「三笑亭」以示紀念。
「『虎溪三笑』的更深層意思是象徵著三位智者對於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心心相印的喜悅,「象徵著三位無憂無慮的智者的歡樂,象徵著三位宗教代表人物在幽默感中團結一致的歡樂。」(林語堂),更向人們昭示著儒、釋、道本源為一和儒、釋、道殊途同歸的共融。彰顯著人與人之間不因信仰和個人的執念不同而不和。同時也預示著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交往要和平友好、文化與文化之間相互理解、尊重、包容和交流。
取名期許
在當今大時代背景下,不僅是儒釋道三家的融合,更應該是用大世界、大歷史的眼光去看待歷史與文化,超越時空的限制,實現儒釋道西等中西方各種文化的交融與會通,以博大的胸懷去面對世界、面對世界上的各種文化以及文化之間的大融合。
故本學堂取名「虎溪三笑經典學堂」。學堂的宗旨正如名稱所示,倡導東方學問為主,融匯中西,貫通古今,超越時空的限制,跨越文化的差異,追求人內心的深度融合與交流,生命之間靈性的暢通和文化之間深度的融合。學堂立志竭力讓每一個真心求學問道的家長和孩子都能夠在中外經典的浸潤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