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搜狐娛樂
文/小麥
馬丁-斯科塞斯公開指責爛番茄網站可能會對觀眾造成誤導
今年暑期北美票房創下20年來新低,且電影公司發現,像爛番茄這樣的影評人打分網站對票房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讓電影公司越來越抓狂。《好萊塢報導》、《綜藝》等媒體都紛紛報導,電影公司現在視爛番茄網站為大敵,但又拿它無可奈何。連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這樣的大導演都忍不住公開指責爛番茄網站可能會對觀眾造成誤導,他認為電影人不應該受到其影響。19年前,創立這個網站的華裔矽谷小夥Patrick Lee並沒有想到這個與宿舍小夥伴創立的網站居然現在有這麼大的影響力。他近日在洛杉磯出席第四屆美中影視產業博覽會(UCFTI)時談到了自己的看法,並為爛番茄站臺,認為絕對不會有電影公司賄賂爛番茄網站的情況。
很多目前在生活中給人們帶來巨大影響力的產品,在創立當初,其實都是幾個在大學裡有想法的年輕人在宿舍裡創作出來的。就像臉書創始人一樣,Patrick Lee當年進入加州伯克利大學後,並沒有只是每天上課,安於現狀,而是很快就覺得大學生活很枯燥,急著想跟宿舍裡的同學幹一番事業,去實現腦中不斷冒出的新點子。
Patrick Lee
Patrick在美中影視產業博覽會的講座上表示,在上了兩年大學後,他就成功說服了另外兩人跟他一起輟學去開公司,直到十年後,他才又回到學校完成了學位。如今,才40多歲的他已經有了六家公司,都在考慮退休了。他坦承:「創業真的是更適合年輕人,剛畢業或上大學的學生,因為至少要有兩三年是完全不賺錢,光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摸索新的創意,嘗試新的內容,但如果人到中年、有孩子的人,真的玩不起。」Patrick是出生在美國的華裔,他的父母自然最開始是希望那個他讀完大學才創業,但最終還是支持了他的決定。
爛番茄網站就是他和幾個大學生偶然間的一個想法。當時Patrick和朋友在創辦一家設計公司,因為兩人都喜歡電影,逐漸開始做電影海報的設計。但他們發現,電影海報或廣告上都引用的是對電影的正面評價。如果片子好,就有知名影評人的評價在上面;但片子不好,也會找到一些小媒體的某句正面的話放上。這樣人們總是看不到負面評價。於是,他們想,如果把所有專業影評人的評價放在一起,由影評人自己決定是否要推薦這部電影,而不受到電影公司市場營銷的限制,那有多好。爛番茄網站就此誕生。Patrick說,那時候,他們的爛番茄標誌看起來真的是一個發黴的番茄。不過最初,他們只是把這個當愛好,並沒想到會火起來。
誰想到,沒過多久,這個網站就引起了電影公司的注意。皮克斯的工作人員把《Bug’s life》的爛番茄主頁轉給公司所有人,大家都不斷刷屏,等待著看評價如何。這個網站也逐漸開始被好萊塢人士關注。
Patrick在活動現場展示了一段來自著名日間脫口秀主持人「囧叔」喬恩-斯圖爾特(Jon Stewart)在2004年一次節目上,與馬克-魯弗洛(Mark Ruffalo)的採訪。當時,馬克-魯弗洛上節目宣傳他出演的浪漫愛情喜劇《女孩夢三》(13 Going On 30)。喬恩-斯圖爾特說:「你知道你這部電影在爛番茄網站上獲得了一個鮮紅的番茄嗎?」馬克當時一臉囧逼地說:「什麼是爛番茄網站?」斯圖爾特還給他解釋了爛番茄是什麼,怎麼打分,並說:「獲得紅番茄可是好事啊!」馬克聽了十分欣慰。當時,Patrick的這家公司其實剛剛遭遇了金融危機打擊,依然在掙扎中。他和朋友正在宿舍煮麵時偶然看到電視上這一幕,興奮地跳起來,覺得能被電視主持人提到簡直難以置信。
之後很快,爛番茄網站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很多人爭相購買。Patrick說,很多這樣的小公司都是被競爭對手購買,然後幹掉,或者不知道如何經營在出售後很快就死掉。他在選擇購買者時也很慎重。但最終,作為20幾歲的年輕人,當時他和合伙人還是希望儘快獲得收益,於是在2004年,也就是網站創立五年後,將它賣出。之後,爛番茄又多次轉手,華納、新聞集團都曾擁有過它,而現在它歸屬於美國最大的線上售票網站Fandango。這也是為何,如今爛番茄網站的影響力遠遠大於其他評分網站,因為人們在購票時就會很明顯地看到這個電影是紅番茄還是綠番茄,直接影響了購票選擇。
這個網站的分數也已成為了各大媒體、影人和觀眾提及一部電影時的重要評價指標。連蘋果創始人賈伯斯當年也是這個網站的粉絲,多次在新品發布會上感謝爛番茄讓大家關注到了更多好電影。Patrick笑說:「賈伯斯作為我的偶像可以給予這個肯定真是讓我特別欣慰,但我想也是因為,他創立的皮克斯公司出品的電影在爛番茄上分數普遍都很高,原因影評人看過真的都很想推薦!」
對於爛番茄上的分數導致越來越多電影票房失利,Patrick表示:「其實影評人的評價都有放上連結,裡面的內容自然是有分析好的地方,也有負面的評論,但這個分數卻主要取決於影評人是否願意推薦這部電影。」他提到,確實有的影評人在評價時寫了不少好的方面,但最後選擇時還是選了「不推薦」,於是就會被列為是綠色的爛番茄。但有的則好話沒幾句,但最後還是給了推薦的綜合評價。他希望觀眾了解的是,這只是一個從專業影評人角度出發的選片參考,就算只有10%的人推薦一部電影,也證明還是有值得看的地方,也許觀眾也是那十分之一。同理,如果90%的影評人都推薦,但也會有的觀眾可能覺得看完並不喜歡。
但Partick認為,這個評分系統依然是目前最公正的方式,因為如果只看IMDB或觀眾打分,很多時候無法確定這些觀眾是否真的看了電影。比如IMDB上很多電影未公映時就有了很高分數,只是粉絲去打的期待值。而爛番茄對影評人的篩選很嚴格,只有在正規媒體任職(不包括自媒體),並每年有一定數量的影評發表,具有一定閱讀或觀眾群的才可以,目前這樣的人有大約200人被準許打分。他希望觀眾了解,雖然有些他們喜歡的電影在爛番茄上評價不好是掃興的事,但也有不少片子因為爛番茄網站的高分,從無人知曉變成了熱點。
針對電影公司是否會賄賂爛番茄網站,Patrick表示:「我們最初創立的時候,公司在北加,不在洛杉磯,與好萊塢公司根本不往來,也不會接受他們任何邀請去參加活動,公司的人不參與打分或寫影評,分數只是影評人在決定。我們只是給了他們一個平臺展示他們的評價。因此,電影公司要想插手操控,也只是他們與影評人之間的關係。」 但他相信,這些被選入的影評人,都是在業內具有聲望和經驗的,他們不會因為小恩小惠就被收買,這在業內如果被發現,就會名譽掃地,而且這對電影公司的影響更大,因此電影公司也不會冒著丟信譽的風險去做這樣的事。
在採訪現場的《Hollywood Life》 影評人Russ Weakland也表示,他也在很早期曾接到過電影公司的送禮,比如一些電影相關產品,但影評人都是不能收,不然會丟飯碗,所以後來電影公司漸漸地也不這樣做了。
電影公司目前可以做的就是,控制影評的發布時間和影評人觀看電影的時間。Patrick說,在他們當時擁有這家公司時,電影公司尚不幹涉爛番茄解禁的時間,只要影評人可以發布評論,評價就會自動顯示出來。但現在顯然已經不是這樣。電影公司的「解禁日」不僅對影評人有效,也對爛番茄有效。爛番茄的分數也是在解禁日後才可以顯示出來。對於一些可能成為爛片的電影,電影公司就會延遲解禁日或根本不讓影評人在上映前看到,於是分數到了臨近上映或上映當日才出現。但Partick說,這樣做其實無法挽救電影的命運,因為觀眾現在已經知道這個規律,但凡解禁非常晚,一直沒有分數出來的,98%是爛片。
在活動現場,有不少來自電影市場營銷業的人士,他們稱,目前好萊塢電影公司高度重視爛番茄的分數,並不斷在做市場調查和研究,看爛番茄的分數是否直接影響票房,可見他們對這個網站的畏懼。
但根據Patrick之前的觀察,他發現,爛番茄分數對電影首映周末的票房影響並不絕對,反而是對電影上映後票房影響比較大,電影營銷還是起到很大作用。比如一部電影就算在爛番茄上分數不高,但因為市場營銷的作用,還是會有不少人在首周末去看。但如果是真的爛,人們自身的口碑和網站上的評分都會在第二周起到很大作用,直接導致票房下降。
Patrick認為目前爛番茄這種直接又快速了解電影受歡迎程度的網站依然具有影響力,但其運作模式已經過時。他說:「這個只是把影評人發表的影評綜合在一起,而沒有辦法給公眾創造他們自己的價值,而如今最火的產品都是直接讓大眾去參與,給他們一個平臺,創作自己的內容並分享出去。如我日後再開發新的內容,應該會朝這個方向去做。」
Patrick也在去中國發展期間看到了中國科技產業的飛速發展,認為目前唯一可以跟美國抗衡的就是中國。他並提到豆瓣、時光網等網站已經逐漸形成了打分、售票的服務,只是目前還缺少專門給專業、權威性影評人的網站。在他看來,影評是否有用,最重要的是首先要看過電影才能評價,必須要區分開粉絲的擁護和客觀的觀影評價。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