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旗袍:頭髮是火燒的,胳膊是摸魚的,腿是過河的,鞋是跌人的

2020-12-22 戲君看史

據地下黨員陳修良回憶,解放南京時,她和南京地下黨的幹部們來不及換裝,還穿著旗袍、皮鞋。西裝,就迎來了入城的解放軍。於是在解放軍官兵中,流傳著這樣一個編排她們這些城市女性的順口溜:「頭髮是火燒的,胳膊是摸魚的,腿是過河的,鞋是跌人的。」調侃的就是燙髮、短袖旗袍、小腿外露和高跟鞋。

在 1915 年前後,女裝是流行曳地長裙的。至 1919 年,隨著五四運動的到來,青年女性受到西洋女性流行短裝的影響,剛出現的馬甲旗袍的長度也上升到膝蓋以下的小腿位置,比五年前短了七八寸,而且袖口縮小、下擺很寬。與男子的長衫非常相似。

民國初年的衣服沿襲了清末的風尚,盛行高領,審美認為越高越美,以至於領高到四五寸。當時人揶揄地說,仿佛本應用在袖子上的布料,都被移到脖子上去了。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隨著西學的傳播,一般女性也開始知道高領會妨礙頸部運動的道理。

「所以那時她們的思想很積極,不論離低領,一概取消,很慷慨地提倡穿沒領衣服了。那時女學生們得到這個消息,就立刻趕著把她們的衣領除去,而且還在報紙上刊物上發費很多廢領運動的文章,鼓吹得風雲皆變。」(少金《近代婦女的流行病》,1920年)

隨著五四運動的風潮過去,1921年旗袍又開始恢復有領了。不過經過廢領運動,領子的高度降為只有四五分,還是保留了一點運動成果的。報紙上還有人寫文章對之前的無領衫的美觀性大加抨擊,認為婦女們仿效西方女性穿無領,可西方女性是白種人,頸部曾白肌膚露出來自然美現。中國人是黃種人,頸部膚色並不適宜如此外露,如果脖頸再長一點,看起來就像鴆鷯、仙鶴之類的鳥一樣難著。

20世紀20年代初期的幾年裡,是旗袍逐漸開始流行的日子。至1927年,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女子的旗袍,跟了政治上的改革而發生大變,當時女子雖想提高旗袍的高度,但是先用蝴蝶褶的衣邊和袖邊來掩飾她們的真意」(《旗袍的旋律》,1940年)。

1928 年,革命成功,全國統一,在社會一片欣欣向榮的氣氛中,旗袍的下擺被稍稍提高了,高度適中,即使開衩比較低也易於行走,不會局限了步福。

報章評論說:「這種新改變的旗袍,穿起來可說時髦極了!美麗極了!可是一雙肥厚而圓潤的大腿,暴露在冷冽的天氣之中。僅裹著一層薄薄的絲襪,便能抵禦寒氣的侵襲麼?」(葉家弗《女子的服裝》,1928年)

民國以後流行的「倒大袖」,因為袖口極寬,手臂活動起來就衣袖飄飄如仙,露出一大截的玉腕來。此時旗袍的袖子收窄了一些,對手臂的包裹倒是更加緊實了。

在1912年所定的《北洋服制案》中,女子禮服的法定款式是「裙褂」。即上褂下裙。到了1929年,國民政府頒布新的《服制條例》,女子禮服的形式第一次出現了右衽大襟的「袍」類服飾。由單獨的裙褂變成了襖裙和袍兩種形式兼而有之。雖然法令中沒有出現「旗袍」的名稱,但服制中的甲種女子禮服就是旗袍的樣子:「齊領,前襟右掩,長至膝與踝之中點。與褲下端齊,袖長過肘與手脈之中點,渡用絲麻棉毛織品,色藍,紐扣六。」此版服制奠定了旗袍在民國女子服裝中的地位。

1929 年,旗袍的下擺繼續升高,幾近膝蓋,袖口也隨之縮小、變短。剛剛頒布的《服制條例》裡明確規定了女子禮服,即旗袍的袖長要「過肘與手脈之中點」,可實際上國民根本不理睬這一套。1929年上海流行的旗袍款式衣袖很短,只到臂彎為止。

徐國楨講 1929 年上海流行的旗袍款式:「曲線的顯明,自然已成應有條件之一,穿上了真是緊緊地裹在身上,走在路上,凡是胸部臀部腰部腿部,都可從衣服外面很清楚地——加以辨別,不必出之意會了,領高而硬,似乎一個竹管套在頸之四周,衣袖很短,不過到臂彎為止,袖口也不甚大。長度只到腿彎,兩條玉脛上,套著一雙長筒絲襪,再加上一雙高跟皮鞋,走起路來,'吉個吉個'的益顯婀娜」(《上海生活》,1930 年)

1930年,為適合女學生的要求,旗袍下擺又提高了一寸,甚至縮短到膝蓋以上。無論冬夏,膝蓋以下都是一雙粉紅絲襪。腰身逐漸收小,整體造型緊窄合體,腰部出現了比較明顯的曲線。袖子也仿照西式而趨短。這樣可以跑跳自如,象徵了當時被解放的新女性。當時歐美正是爵士時代,女子衣裙以史無前例的短為時尚,其誘惑力之大被人稱作是「魔鬼的傑作」。

對於這種時尚潮流,張恨水在《天上人間》中有一段描述反映了它對當時中國女裝的影響:「近代的舞蹈,第一條件,就是要露出兩隻腿,腿愈露得多,愈是時髦;第二條件,便是露著手臂與胸脯,自然也是愈露得多愈好………她們都是歐化的裝束,在可能的範圍內,儘量地露出肉體來……這位董小姐,身上穿了米色薄綢的西式背心,胸前雙峰微凸,兩隻光胳膊,連兩肋都露在外面。」

30 年代以後女性穿旗袍不穿襪子的風潮漸漸流行起來。在絲襪流行以前,女性穿高開衩的旗袍,裡面會套穿很長、很鮮豔綢料的大腳管褲子,有的褲腳管上還綴著漂亮的花邊。自從上海婦女開始流行旗袍內不穿褲子開始,各種色彩的女襪承擔起了包裹腿部的職責。

30 年代以前,時尚雜誌不斷發出各種關於絲襪的流行信息:「身上穿著華美的衣物,但如果你的絲襪的線條從後方望過去是彎而不整齊的,或是腳後跟處補有一個破洞的,老實說,沒有比她再可憐的了。」「去年絲襪的流行色是咖啡色,絲綢的襪子是被一部分的女子愛用過的。」

顯然,上海市政府在不穿襪風潮之始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率先在 1930 年發布禁令:「上浦市公安局、社會局昨日會銜發貼布也雲,為會銜布告事,查人民服飾與社會風化關係至巨,前經內政部擬定服制條例,呈奉國民政府公布實施,對於奇裝異服,並經通令查禁在案。近查市內發現少數婦女,衣裳華麗,不襪而履或短襪露褪……除由本公安局通令各區所,從嚴查禁外,故幹懲處,切切,此布!」

但是上海的女學生們並不買帳,「索性把襪子去了,不但露腿,而且露出「香鉤」,不但露出雪白粉嫩的大腿,而且在大腿上,畫了圖案的花紋」。1931 年以後,不穿襪子的姑娘在上海日漸多了起來,到 1933 年,天津街頭的女子也多不穿襪子,天津媒體報導:「日來天氣甚暖,摩登女郎徘徊街頭,招搖過市者,大有人在。最摩登者……只穿極薄絲綢夾旗袍,微風過處,衣衩縫裡,可窺見玉腿瑩然,已多不穿絲襪者矣。」

不穿襪子的風潮已然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近來又盛行女子裸腿赤足,伊們的理由是:涼快舒適,還可以省一雙襪,似乎又在經濟方面打算了。哪知有些女子,在腿上擦了又白又香的巴黎香粉,在足趾上塗以鮮豔的玫瑰色蔻丹,這價值又比一雙襪貴的多了,顯然有要與提倡的目的,漸漸背道而馳,這誰料得到呢?」

1930 年以後,旗袍的下擺長度又降了下來,至 1934 年達到長度的頂峰,被形象地稱為「掃地旗袍」。1934 年陳玉梅女士出席「全國電影界談話會」的時候,在中山陵前的留影就是旗袍下擺掃到地面,大概是當時電影界女士最時尚的旗袍款式了。至此,旗袍的長度發展到了極致,又很修身,必須要與高開衩和高跟鞋配合穿著,才能解決邁步難的現實問題。民國時的設計師有時就將旗袍開衩稱為「開胯」,倒是很形象地點明了開衩的實際用途,拖地的旗袍沒有高衩真是邁不開胯的。

從1933 年開始,旗袍由低衩或者無衩變為高衩,從此高開衩也成了現代旗袍的標誌之一。長旗袍的潮流或許還與高跟鞋的流行有關,當年流行鞋跟愈高愈妙,旗袍下擺加長,裙衩開得更高,直至臀線以下,從開衩處隱約露出穿高跟鞋的足踝和緊裹小腿的絲襪,是一種充滿誘惑力的女性之美。

1932 年旗袍花邊大興,上海的時髦女性甚至在整件旗袍的四周都滾上一圈花邊,這是當時最時髦的款式。

30 年代還開始流行一種「陰丹士林」藍布旗袍。所謂陰丹士林,是由西方傳入的化學合成染料「Indanthrene」的音譯。與中國傳統使用的礦物、植物染料相比,以陰丹士林染色的織物顏色純度更高,非常鮮亮。陰丹士林是民國時期最著名的化學染料,能染棉、毛、絲等多種纖維和織物,顏色種類豐富,用來做旗袍效果非常好,其中以藍色最為常見和經典,因而被稱為陰丹士林藍。

今天在江寧織造博物館的「中國旗袍館」內還展示有一張民國時的月份牌廣告畫,名為《快樂小姐》,畫面中寫道:「她為什麼快樂?因為她穿的陰丹士林色布顏色最為鮮豔,炎日暴曬不褪色,經久皂洗不褪色,不致枉費金錢。」因為 1929 年服制規定男子長袍、女子禮服均用藍色,陰丹士林染色的藍色料子色彩豔麗,又價格便宜,很受社會各界人士歡迎。

1934 年,流行的旗袍樣式袖子既短且寬,玉臂得以充分展現。一首《夏日時裝婦女五言吟》記曰:「衣袖高齊肘,飄飄七寸寬。偶然伸玉臂,兩腋任郎看。」

自 1934 年開始,蔣介石可能對社會上的各種無視服制的著裝風氣實在看不下去了,提出要將「禮義廉恥」結合到日常的「衣食住行」之中去,推出了「新生活」國民教育運動。其中對旗袍的要求是,既要防止過長,至腳背上方一兩寸最好,更要防止過短,短旗袍是奇裝異服,有傷風化。所以中等偏長的旗袍盛行了好幾年。對領部的約束更加嚴格,無領是萬萬不可以的。又開始流行高且緊的衣領。

當時人講:「現在時興之領,每次扣上,粉頸立起紅痕,實可有上吊未遂之誤會;而談吐低聲,後顧必賴向後轉,仰視必賴突肚,俯視必賴彎腰,左右顧必賴瞟眼斜視……」描述也許略有誇張,但領部緊到勒住脖子、無法轉頭,實在不是讓穿著者喜歡的設計。到 30 年代中後期,旗袍雖然還有立領,但是可以放低一些,不至於讓脖頸無法轉動了。至於自1920 年就開始的旗袍廢領運動,一直有人在提,可是卻又一直廢不掉。當時的女性似乎也覺得沒有衣領,旗袍就不像是旗袍該有的樣子了。

新生活運動對衣袖長度也提出了明確的規定,愛穿短袖的女性就另想出對策,將符合規定的長袖捲起來穿。

《北洋畫報》1935 年登載的一篇文章《捲袖時裝》寫到新生活運動禁止旗袍縮短袖子:「短袖女性在公眾場合,受窘者甚多,故北平女性現作旗袍時,袖口皆作長過肘。但平日則將其高卷二三折,仍將肘露出,至受幹涉時始放下,令幹涉者無話可說。現裁縫已懂此妙訣,而專作此種袖口之衣服矣。」

物極必反,1935 年旗袍掃地,到了 1937 年,下擺又與袖長一起縮短,旗袍開衩也降到膝蓋。袖子先是回縮到肩下兩三寸的位置,到 1938 年乾脆變成馬甲一樣的無袖,時人稱「這可以說回到了1925年時旗袍馬甲的舊境。」

30 年代末開始,旗袍長度的縮短與抗戰局勢帶來的物資緊缺有關,或許還有戰局帶來的女性心態上的變化。

碧遙在《短旗袍》一文中寫道:「今年(旗袍)短了,短到小腿的當中。人們也許認為這是節約省布的表現,然而未必盡然。這是抗戰時期的婦女,在生活上不再適用那種拖地的長袍,而在意識中也不再艾蒿那種婀娜窈窕、斯文閒雅。」至於這種不長不短的無袖旗袍,「光光的玉臂,則象徵了近代女性的健康美。」(《上海婦女》 1941年第12期)。

20 世紀 40 年代初,由於抗日時局日益緊張,經濟蕭條、物資匱乏使得旗袍的款式設計整體都在做減法。這與世界大戰背景下的國際流行趨勢也是同步的。女性從經濟和方便活動的角度考慮,縮短了旗袍的下擺,長度在小腿中部和膝蓋之間。在夏季,袖長僅至肩下兩三寸,或者乾脆變成無袖。使用低領,或可以拆卸的襯領,也減少了許多華麗的裝飾,整體風格趨向簡潔。同時還在造型上繼續吸收西化的元素,金屬子母扣與拉鏈代替中式傳統的盤扣,成為旗袍主要的固定方式。

為了適應戰爭生活的需要,婦女界開始呼籲婦女服飾要響應時代的召喚,放棄華美的旗袍,改著與男子相同的衣褲,若還要穿旗袍,就把它剪短。因此旗袍變得樸素實用,報紙和雜誌上也沒有旗袍流行款式發布了。1939 年 9 月《婦女生活》雜誌登出一篇文章《剪短你的旗袍吧》,呼籲特殊時期的婦女服飾要適時做出應對,既可以更好地投入到抗日救國運動中,也能便於行動、更好地保護自己。

1942 年頒布的新《國民服制條例》,較好地體現了當局在服裝問題上對民意的支持。條例規定「女子常服與禮服都仿如旗袍的改裝」(《國民政府公報》1942 年),旗袍真正成為了中國女子的國服。1943 年 2 月宋美齡赴美國尋求抗戰支持,全程皆穿旗袍,特別是至美國國會發表著名講演時,身穿—襲黑色緞面旗袍的端莊形象登上了美國各大雜誌,將中國女性的旗袍形象強勢地展現在歐美社會面前,也引得歐美時尚界一陣喧囂。旗袍在英語中被譯為「Chinese Dress」,說明旗袍是全世界人們所熟知的中國女性服裝的標誌,並在此後給予了西方服裝設計師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

後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在經濟建設熱火朝天的 50 年代,婦女們仍喜歡穿旗袍,特別是在一些禮儀場合。當時的陳毅外長和夫人張茜出訪時,張茜同志穿上旗袍受到西歐的好評。參加世界青年聯歡節的中國代表團的女團員穿上旗袍,在世界青年中產生了很大影響。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旗袍被稱為「國服」。

50年代以後,旗袍漸漸淡出日常生活,經過了二十多年的沉寂,直到 80年代初,才再度出現在人們的生活當中。可是世界服裝潮流已經時移世易,隨著工作節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變,緊裡身體的衣裙不再是女性服裝的主流、寬鬆、休閒的服飾已成為新的著裝風尚。

因此旗袍的角色從日常便服變成了禮服,女性往往在一些正式場合、節日慶典上,才會選擇穿著旗袍。最經常穿著旗袍的女性,不再是女學生、普通職業女性,而是女外交家、女文藝工作者們,她們有更多的場合和舞臺穿著旗袍、向世界展示中國傳統與民族服飾的魅力。

相關焦點

  • 「腿精」戚薇穿旗袍秀好身材,故意搭配老爹鞋,效果讓人意想不到
    旗袍作為一種傳統服飾,在中國人心中仍然具有很高的地位,甚至現在,很多人都喜歡穿旗袍,在參加一些節目的時候,可以看到一些女明星穿著旗袍,緊身旗袍對女生身材要求高,不是每個人都能駕馭的,這次戚薇出現的時候,她穿的是旗袍,但和其他款式不同的是,這款戚薇開的旗袍整體風格非常現代,穿上之後也凸顯了前衛的外觀
  • 影像服飾史:從《合奏》聊民國的高衩旗袍
    ,一個在腦後梳著小髻,一個則一溜及肩的捲髮,一個穿著中式的繡鞋,另一個則穿著西式的高跟皮鞋,陳進巨細靡遺的畫出畫中人物所佩戴的不同的首飾,順著畫像往下看,就會發現,在通常我們定義中的高開衩的旗袍之下,不僅可見旗袍底下的鑲著蕾絲的襯裙,分別還穿著黃色和綠色的長褲,褲子底下也鑲著蕾絲。
  • 從《旗袍美探》種追尋民國的旗袍風情
    由馬伊琍與高偉光聯袂主演的《旗袍美探》曾經美出屏幕,這是一個以探案為主的電視劇,可是加上「旗袍」兩字,就讓人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到旗袍上面來。對於喜歡探案的小夥伴來說,這部電視劇略顯簡單,可是對於喜歡民國風情的小夥伴來說,這部劇不要太吸引人了。
  • 穿旗袍配什麼鞋好看?馬伊琍示範3種高跟鞋搭配,優雅又有風情
    近期熱播的民國探案劇《旗袍美探》中,馬伊琍飾演的「蘇雯麗」是上世紀初的上海名媛,幾乎每一集她都要換好幾次次旗袍,馬伊琍的旗袍秀可是賺足了眼球,纖細的曲線很養眼。然而小美卻注意到,馬伊琍每換一次旗袍,也會隨著旗袍變換鞋子,有的復古優雅,有的清新俏麗,真是民國版精緻女孩了。
  • 旗袍歷史——民國旗袍的發展歷程
    旗袍歷史——民國旗袍的發展歷程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也是近代中國女裝最為光輝燦爛的時期。這些裁剪和結構上的改變,都是在上海完成的。上海鴻翔公司的後人金泰鈞先生對此堅信不疑。他本人雖未親身經歷了這一過程的全部,但他在40年代工作於鴻翔時,還可從老師傅處獲得有關於此的很多消息。這時旗袍已經成熟已經定型,以後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確定的基本形態,只能在長短、肥瘦及裝飾上作些變化。全世界女性們所鍾愛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為典型的。而30年代的旗袍,就是以海派旗袍為楷模的。
  • 41歲秦嵐新劇秒變民國名媛,旗袍造型驚豔眾人,美豔又端莊
    這次秦嵐穿上旗袍,秒變民國名媛,對身材氣質要求極高的旗袍,卻被秦嵐演繹得優雅高貴,這幾組旗袍裝更是美豔動人。 這部民國劇《民初奇人傳》由陳凱歌監製,秦嵐雖然未能擔任主角,但她的造型卻是一如既往的美,不少人看了她的旗袍造型才發現她原來是如此動人,紛紛入坑這部劇,特別是這套白色旗袍,白色旗袍設計簡約
  • 穿"民國風"旗袍開叉秀出大長腿,讓人不敢直視
    最近大火的《二十不惑》又讓關曉彤走進大眾的視野,劇中性格潑辣的&34;很討人喜歡,而在日常中,關曉彤的穿搭也為人所關注。這是關曉彤在《王牌對王牌》綜藝中的一場演出造型,照片中的關曉彤身穿亮片旗袍大秀筷子腿,旗袍最能展現關曉彤曼妙的身姿。立領凸顯了她纖長的頸部,緊身的設計展現了關曉彤凹凸有致的身材,特別是裙子上的亮片讓她成為全場的焦點。
  • 《旗袍美探》:真正的民國時裝劇,光女主就30多套旗袍和洋裝
    對於《旗袍美探》,草莓的心情十分複雜,一邊捨不得它結束,一邊又恨不得它快點結束。原因就是這部劇裡馬伊琍的民國造型真的太太太美了,將近30件旗袍和洋裝換來換去,光是第一集就換了三件風格完全不同的裙子。嬰兒藍正好是2020年的流行色之一,溫和的淺藍色調讓人感覺非常柔和,尤其是大面積使用時對提升氣質有很大幫助。
  • 旗袍美探 | 民國上流世界的精緻濾鏡
    馬伊利長了一張偏苦情的臉,很難和喜劇扯上聯繫,然而今年的一部《旗袍美探》卻顛覆了不少人的既有印象。上海人的馬伊利,將女主人公那種上海味演繹得十分有味道,當你覺得她妖嬈嫵媚時,其實她又可愛俏皮,當你覺得她驕縱任性時,其實她又博愛溫暖,稍顯浮誇的人設和誇張的動作,卻在瞬間就抓住了觀眾的心。
  • 旗袍美探 | 民國上流世界的精緻濾鏡
    在《旗袍美探》這部探案劇裡,其實包裹的是時尚情感戲,馬伊利從不重複的洋裝、旗袍,豪華的洋房和奔馳車,再配上高大帥氣的探長男主,已經形成了民國時代最好的濾鏡。有那麼一撮人,想像中的民國上流社會,大約就是劇裡這般,自由而精緻,我們也沒必要用所謂的史實去打破這種幻想,一如人們對盛世唐代的幻想。如果說詩歌是對唐代的最好幻想籌碼,那對於民國來說,旗袍就是一種幻想符號,沒有旗袍的民國仿佛沒有靈魂。
  • 張雨綺錄製節目,特意換上國風旗袍秀腰,無意間卻穿出一堆褶皺
    在電影《美人魚》當中因扮演「李若蘭」而被大眾熟知的張雨綺,不光是在演技方面讓人感覺很驚喜,其實在時尚駕馭能力上也是蠻讓人驚豔的,因為87年出生的她換上了樣式簡潔的服飾之後,一下就能穿出女神範以及纖細的身形,而換上國風旗袍錄製節目的時候,張雨綺又把造型的獨特個性展現的較為明晰。
  • 戚薇為證自己是腿精,穿旗袍故意搭老爹鞋,誰知穿成全場最潮的!
    娛樂圈裡面的女明星都是很會穿搭的,因為上鏡的時候總要把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展現在觀眾的面前,加上上鏡的時候會顯胖,所以保持好身材也是很重要的了,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說的戚薇就是走在時尚前端的達人,而且她的身材也是一直保持的很好,即使是生過孩子以後,整體的身材看起來也十分勻稱,這次參加節目錄製的時候戚薇為證自己是腿精,穿旗袍故意搭老爹鞋
  • 老爹鞋配旗袍,你以為很土?「七哥」穿上竟意外好看
    有顏有身材,扛得住死亡芭比粉,撐得起哪吒丸子頭的「七哥」最近也更是大膽挑戰了老爹鞋搭配旗袍。快來和魚記一起看看吧~搭配一第一眼看上去是不是優雅端莊又時尚?改良的新式旗袍,在與原來保守的旗袍裁剪對比上顯得更加前衛,更短的下擺突出了七哥的又白又細的大長腿,長袖的設計也更顯大氣端莊。黑色打底繡上精緻的花紋,高貴中流露出一絲成熟的優雅。因為上身很顯繁重,所以腳上搭配一雙看起來有點笨重的老爹鞋再合適不過。一頭民國風的盤發加上突出的烈焰紅唇,是不是美的更加攝人心魄。即使不踩高跟鞋,氣場上也絕對不輸任何人。
  • 夢回民國 —— 立春旗袍朗誦沙龍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這場室內主題文化沙龍,主持人沈文老師帶大家進入多彩繽紛的旗袍視界。本次現場活動邀請了專業人士講解民國髮型的後現代演變、旗袍文化的「前世今生」、葫蘆絲合奏、旗袍走秀、旗袍詩歌朗誦演示旗袍文化禮儀方面的知識。
  • 穿越回民國•旗袍名媛會 —— 立春旗袍朗誦沙龍
    在幽暗的燈光場景下,張曼玉不斷更換著旗袍的顏色和款式,塑造出一個東方美人的經典形象。旗袍不僅僅是懷舊,更表達了主人公微妙的心情。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 看了董潔的現代旗袍後,還是穿民國時期的吧,那時的最美!
    看了董潔的現代旗袍後,還是穿民國時期的吧,那時的最美!說到我們中國的傳統服裝,大家應該也想到了很多吧,這漢服和旗袍都是我們中國的一個特色,尤其還是旗袍,它是我們民國時期流行的服裝,它能夠很好的把我們的身材體現出來,穿上它的時候,會讓我們顯得溫婉大氣,有不同的風格,如果小編的身材好的話,也想穿一回旗袍,但可惜的時候,就我的這個身材,這輩子是穿不上旗袍了。
  • 戚薇穿旗袍,留著捲髮,很有民國風
    這件旗袍戚薇完全穿出了民國女神的樣子,沒有過多的妝容,加上她的長長的捲髮。一顰一笑都有民國女神的風範。不愧是時尚女神。就連旗袍這種復古裝扮也能得到詮釋。而且身材也很適合穿這種款式的設計,顯腿長腰細。就像是為她量身定做的。她是變化的女王。
  • 倪妮再穿旗袍演話劇,胸豐腰細秀美腿,復古捲髮美得攝人心魄
    說實話,在中國傳統服飾中,最能體現東方女性獨特韻味和氣質的應該就是旗袍。通過簡潔的線條和絢爛的色彩,展現出凹凸有致的身材和雍容華貴、端莊優雅的風格,不過能駕馭住旗袍的人也不多,倪妮算是其中一個。近日,倪妮出現在導演賴聲川話劇《么么洞捌》的舞臺上,再次以旗袍造型現身的倪妮依舊美得攝人心魄。 倪妮的五官雖不算特別精緻,標準的國字臉甚至在某些角度下看起來有些纖臉大,但身材和氣質是真的很出眾,加上高級大氣的長相,為駕馭好旗袍造型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 張雨綺雙馬尾旗袍造型,這些女星也曾穿過旗袍,一比起來誰更美?
    身上穿著一件藍白色的中袖旗袍,這件旗袍的設計比較中規中矩,適合肩寬一點的女生穿,也不容易顯胖,海藍色與瓷白色的融合猶如一幅畫,張雨綺真的太有靈性了。關曉彤的身材比較纖瘦高挑,所以她身上的這件旗袍也是偏向修身款的,青色的底色搭配花朵枝葉的圖案,看起來韻味十足,把頭髮盤起來也特別適合穿旗袍的造型,這件旗袍也是把關曉彤的身材凸顯得十分緊緻。
  • 民國女裝往事,隨著新女性出場的,是玲瓏的旗袍,和時尚大波浪
    民國的服裝文化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度。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旗袍」了。張愛玲曾說:「對於不會說話的人,衣服是一種語言,隨身帶著的是袖珍戲劇。」而旗袍就是民國女性的語言,時而溫婉,時而性感,時而革新,時而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