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恐懼與痛苦,最簡單的化解方式不是對抗,而是屈服—《撕裂的末日》

2021-02-15 人修羅2081

點擊上方藍字人修羅2081關注本公眾號。

本公眾號作者:任彧——專注13年的文字匠人。喜歡看電影聊人生,作家,北京作協會員,影評家

本人新書懸疑驚悚小說《熔爐》已經上市啦,跪求大家多多支持。

很久沒寫雜談了,不過我通常寫雜談的時候,都代表電影一般般……

當年有一段時間非常迷戀這種用槍戰鬥的軟科幻電影,所以《撕裂的末日》這片我很早就看了,這個電影的設定在當年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不過這兩天又複習了一遍,感覺除了設定上的出色(以2002年來講),這個電影蠻浮誇的……故事也是簡單得令人髮指。

我小時候寫故事,也喜歡把日本元素摻雜進去.像這些教士的武士刀。

電影就講述了未來世界,某次核戰爭過後,政府認為情感是戰爭的源頭(實際是利益……情感是上層煽動下層的武器,並且絕大多數戰爭是政客搞出來的……),便強行讓所有民眾注射一種抑制情感類的藥物,然後一個負責獵殺擁有感情的人的教士有一天忘了注射這個藥……然後就叛變了,然後就一騎當千,然後幹掉了政府首腦……然後世界迎來了嶄新的一天……

 

說實話,這個電影設定不錯,尤其裡面根據這個設定所引申出的許多我們歷史上見到過的含義,但這個故事實在是太單薄、太膚淺、太個人英雄主義化了,原來這麼個高壓的社會系統,只是需要一個武功高強的教士隨便舞兩下槍,就可以解救的……

我在上一期講黑客帝國的電影中也講到,科幻電影通常都是用我們作者過去看到的一些事情,去描繪一個內心非常擔憂的未來。

這個電影也不例外,《撕裂的末日》算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反烏託邦電影,權力機構勾畫出一個非常美好的願景,但實際上是抹殺了人類個體的獨立性,當然在這個社會裡看起來大家都有飯吃,只不過不允許獨立意識的存在而已,以現在很多人所說的來看,有飯吃才是最重要的,這個電影裡的反抗軍一定都是閒的蛋疼,一定都是內心陰暗無法看到光明的人。

這個社會人人有飯吃.

   確實,這麼說沒啥錯,不過仔細一想,其實這是連最基本的邏輯與自己的努力都否定了……首先,有飯吃,是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有人種莊稼,有人以別的勞動換取金錢來買糧食(這裡說了一下,免得出現槓精,因為地球就這麼大,我們的人口就這麼多,不是所有人都去種莊稼,一切就OK了),有人搞更高產的方式,這些努力,每一樣都是人民搞出來的,命令再多,也需要「人」來實行,也需要「人」來研發,所謂行政機構的錢、也就是稅金也是由我們人民來出。

我們有今天難道不是人民付出最大的努力和汗水甚至是生命換來的麼……

其實這個影評標題當初是男人逃不過女人和狗

 

說歪了,《撕裂的末日》裡有很多我們過去甚至現在可以看到的例子。

離我們最近的首當其中就是「舉報」……

看到最近這些新聞裡,許多老師或者教授遭到舉報,說句實話,不管三觀歪不歪,我這人其實非常不喜歡老師這個職業,我從小到大,一直跟老師不對付。如果可以,我也想舉報,只不過我舉報的不是說話偏激或者觀點和現在主流不同的,而是那些沉迷於控制和權力,但在很多人眼裡看起來稀鬆平常的老師……

我小時候並沒有遇到這樣的老師..

這就是我們當下和《撕裂的末日》這類電影有些相似的地方。克裡斯蒂安貝爾飾演的教士在最開始停藥後,面對自己態度冰冷的兒子,說話可謂是小心謹慎,大氣不敢喘一下。是的,我們曾經也經歷過這樣的時代,丈夫舉報妻子,孩子坑害父母。(電影裡還是對孩子這一形象是正面描繪的)

其實很多人覺得倒退是不可能的,根本不現實,但我曾經寫過一個電影叫《浪潮》(真事改編),其實就算是民主制度,想要倒退,都是分分鐘的事情,只要集體主義帶來的紅利夠多,人們一定會盲目跟從。(話說希特勒就是民選)

《浪潮》劇照。

而且,面對痛苦與恐懼,人們最多選擇的其實並不是對抗,而是屈服。

因為否定自己痛苦的來源或者認為這種痛苦是理所應當,甚至是幸福的,是避免痛苦的最簡單方式……這也是很多人執迷不悟的一種方式,比如一個小有名氣的電影《以女兒之名》,裡面的母親屈服於不能承認自己錯了,自己的過錯導致女兒被姦殺的事實,去維護兇手,去抨擊女兒想要追兇的父親……整整28年……她所表現出的強硬其實全部都是內心卑微的映射……

    這也符合世間最簡單的一個道理,自卑的人才最無法接受批評,我看過一個不少關於我們北邊大國某林的書籍,他幾乎所有的殘暴,都來自於自卑……

 

電影其實可以說的不多,確實是太簡單了,甚至可以說是膚淺,比如說這裡軍隊的槍都是德國的G36系列……然後最後那個總統還搬出了一個可笑,但在現實裡其實卓有成效的方式來說服主人公不要殺自己,那就是你是好人,你怎麼能濫殺生命呢?

德國槍

當然這個情節有點滑稽,但道理其實還是蠻實在的,現實裡大家是不是經常遇見自己有理說不出,對方壞得無比蠻橫的情況?畢竟現實裡,絕大多數人不能意見不合,一槍崩了對方。

 

最後再來聊點別的。

我前些日子和一位女性聊天,聊起這個被噴的問題,她的回答很簡單,發表會被噴的言論,那別發表這樣的言論不就好了?

對,我們可以選擇閉嘴,我們可以選擇屈服與視而不見,但還是唷我前幾篇文章中寫的舉例,這世上有一些人不能被批評,他們是希特勒、北國某林……

而就在我寫這篇文章時,看到了一個舊聞,一個女性在公交車上被老漢直接扒衣服強姦,除了司機之外,所有乘客都是想要下車,或者漠視……

是的,其實很多事情跟大家都沒啥關係,但我打個比方,在30年裡,這件事可能跟你29年364天都無關,但就那一瞬間的有關,你就可能被拉入萬劫不復的深淵……所以漠視是非常可怕的,而我有時候寧願被噴,也不希望這種漠視散播到更廣闊的地方,也招來不少人的不理解。

我最近也經常提起帶節奏的人太多了,我喜歡足球,在瀏覽足球論壇時,其實發現了許多和如今看到的類似的言論。

這些言論的統一格式都是,「你和我意見不合,那你就是不愛這個球隊,你就不是這個球隊的球迷……只有我這種立場和想法才是唯一為這個隊著想的……」然後就會去刨根,看看這個和自己意見不合的人以前還有什麼值得被攻擊的東西,一定要拿出來說說……

大家看看,這是不是和我們如今網上絕大多數的言論差不多……

其實說一句公道話,我們的人民確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這和很多國家是不一樣的,但不代表,我們應該湮滅不同的聲音,湮滅更多的擔心,甚至已經有人在鼓吹戰爭了,這就好比鄰居罵了你幾句,你必須要拿刀捅死對方一樣,是不是變得越來越瘋狂呢?

發動戰爭,永遠最先傷害的是本國。

對了,有想看往期文章但不知道如何搜索的朋友請看下圖。

最後給自己打個廣告。

我的新書小說《熔爐》,其中涉及了病毒的感染,不過我這裡講述的更多是精神與人格上的一種變異以及融合,並非單純肉體上的災難。

就像這次疫情期間,出現了不少群魔亂舞的情景,病毒是很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我們因為病毒而驚恐,導致去歧視,去作惡,而去變成另外一個人。

相關焦點

  • 對話李滄東:我想刻畫的並不是痛苦本身,而是人對抗痛苦的樣子
    他的鏡頭中,普通人的悲歡不再是純個體化的存在,而是和時代大背景緊密相關。個人痛苦也不再受向心力羈絆,而是呈放射狀擴散到更多人身上。張冰在《雕刻時光的詩人:當代亞洲電影導演藝術細讀》中,挑明了李滄東作為「猛士」(源自魯迅名句「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的事實,那濃黑的悲涼和窒息的絕望,並不是人人都可以承受的。
  • 《撕裂的末日》一部很酷的電影,設定還有點意思,值得一看!
    後世界末日,即經歷過一場浩劫後的世界,撕裂的末日又是一部關於後世界末日的電影,在電影中的那個世界裡人類並沒有滅忙,而且依然擁有自己的文明,世界也並沒有全都變成廢墟,人類依然在廢墟中建立起鋼鐵鑄成的圍牆,世界上也沒有了戰爭,人類不必再為核戰爭而恐懼,影片中描繪的正是這樣一個社會,一個看似完美和諧
  • 《心無掛礙,無有恐懼》:面對人生不安和痛苦,應該怎麼樣做
    九月份讀的是林清玄的《心無掛礙,無有恐懼》,剛看完了第二章,感覺還是很有意義,林清玄把一個較為泛濫的話題,寫得很有禪意,很有趣,很發人深省。面對人生的波動、不安和痛苦,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崩潰、抑鬱。因為突如其來的打擊,生活的重壓,情緒崩潰,這是每一個成年人可能都會遇到的問題,抑鬱離我們並不是很遠。對於如何應對苦難,林清玄告訴我們要「一心一境,活在苦中,也活在樂中」。一心一境就是要我們活在當下,一心想著解決當前遇到的事情,改變糟糕的狀態,而不是想著,我現在遇到這樣的困境,萬一不能解決怎麼辦,將來該怎麼辦呢,還有前途嗎?
  • 反烏託邦反集權的神作:《撕裂的末日》
    認識克裡斯蒂安·貝爾,實際是從《撕裂的末日》這部電影開始的。《撕裂的末日》製作費2000萬美元,於2002年上映,前期宣傳不多,導演也是新人。導演自認《撕裂的末日》才是自己的處女作,實際上他在1995年執導過一部驚悚片《爛命英雄》,卻中途被炒,所以這哥們一直不認可此片。在末日之後,還執導過一部動作片《致命紫羅蘭》,由米拉·喬沃維奇主演。之後就基本上只幹自已的本職工作了:編劇。
  • 反烏託邦反集權的神作:《撕裂的末日》
    →「標★」認識克裡斯蒂安·貝爾,實際是從《撕裂的末日》這部電影開始的。《撕裂的末日》製作費2000萬美元,於2002年上映,前期宣傳不多,導演也是新人。導演自認《撕裂的末日》才是自己的處女作,實際上他在1995年執導過一部驚悚片《爛命英雄》,卻中途被炒,所以這哥們一直不認可此片。在末日之後,還執導過一部動作片《致命紫羅蘭》,由米拉·喬沃維奇主演。之後就基本上只幹自已的本職工作了:編劇。參與編劇的有《守法公民》、《特工紹特》、《全面回憶》、《極盜者》等等影片。
  • 男人的恐懼:我們該怎樣面對與解決?
    以前跟朋友談到過這個問題,朋友說,想得到一個女人不是應該更瘋狂的去滿足她嗎?甚至她還給我舉過一個例子。她的一個閨蜜跟男友提分手,男友不同意,反對的方式是直接把閨蜜壓在了身下。後來閨蜜真還跟他沒分手。朋友這個問題我沒接話,因為我倆三觀不同,相互反駁沒意義。靠性在一起的,雙方只是各取所需。與愛情無關。這種不會長久的愛情。我不去分析。
  • 最成熟的表情,不是撕裂的哭聲,而是淡定的笑容
    真正的成熟不是故作深沉,而是經歷了各種挫折後的內心淡然;真正的成熟不是忍受痛苦,而是知道了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真正的成熟不是會說大道理,而是開始去理解身邊的小事情;真正的成熟不是去做大事情,而是能夠重新找回小時候玩遊戲的那種認真。
  • 克裡斯蒂安·貝爾《撕裂的末日》,算不算一場未成功的動作革命
    2000年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一舉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成為史上最成功的中國功夫電影,更對美國好萊塢對中國功夫電影學習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02年,袁和平開始在《黑客帝國2》開始擔任武術指導,也為這部科幻動作片,注入中國功夫的血液。】2002年10月18日在美國上映的科幻動作電影《撕裂的末日》,讓我們見識了美國電影對動作片的全新探索,甚至可以說是一場革命。
  • 高分動作片|《撕裂的末日》超酷炫的動作科幻片
    故事設置在未來世界,地球遭遇了第三次世界大戰,人們的生活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身經百戰的培斯頓面對此情此景,毫不猶豫地當場將他處決了。總的來說,《撕裂的末日》一方面是一部中規中矩的商業動作片,能夠很好滿足爆米花電影愛好者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帶有典型反烏託邦電影的一些特點,挖掘出了一定的思想深度。
  • 撕裂的末日:一則關於人性末日寓言,一個開掛無敵的帥氣男主
    最近看了「蝙蝠俠」貝爾主演的科幻電影《撕裂的末日》,男主在孤身一人搗毀了沒有人性的政府後,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這是一部未來片反應的一種,落後的現象。大概勉強算是蒸汽朋克。它反映了在高壓制度下的人性之美、情感之美。以及人類追求美,追求情感,追求自由的天性。
  • 電影推薦:《撕裂的末日》
    《撕裂的末日》是由科特·維莫執導,克裡斯蒂安·貝爾、泰雅·迪格斯、艾姆雷·沃森主演的科幻電影。該片2002年10月18日在美國上映。
  • 面對未知的恐懼時,能不能運用知識去化解害怕?
    人總是會對未知的東西產生恐懼,比如死亡、戰爭、瘟疫、鬼怪。一旦遭遇恐懼,多數人往往無法用理性去看待,轉而從怪力亂神裡找解釋。千百年來,中華文明和印度文明都誕生了許許多多神話故事和鬼怪傳說,這也說明,古人對於非自然現象的好奇和想像力。
  • 《嗝嗝老師》|戰勝恐懼的從來不是勇氣,而是愛
    於是她採用新奇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把自己的恐懼寫在作業本上,折好紙飛機,他告訴學生: 「面對恐懼,真相就能託著你們飛翔。」四、基於《嗝嗝老師》中,父親這個角色所蘊含的意義: 影片的最後奈娜的父親告訴奈娜:「因為我很自責,自己沒辦法醫治好女兒的病,於是我很害怕……」,基於父親這個人物形象,談談我們面對現實生活的幾點思考:富蘭克林曾說:「唯有痛苦才能給人帶來教益。」
  • 如何面對黑暗?| 李爽&劉豐
    在我的生命中,我又發現一個東西,就是法喜,它不是一勞永逸的,當你窺見它的時候,也可以說是上癮,也可以說是你發現了一個唯一的方向。 講一個我的故事。我第一次嘗到這種法喜,是在我最痛苦的時候。我被監禁在一個監獄裡,被關在一個像井一樣的地方,非常痛苦。在那裡,我不知道呆了多久,到今天也說不清。我的直覺告訴我,很可能是48小時。
  • 跟隨電影,看人類「撕裂的末日」
    圖片來源:高品圖像《末日危途》(2009),維果·莫特森,柯蒂·斯密特-麥菲主演。人類在遭遇大災難摧殘後迎來末日,一對倖存下來的父子在萬戶蕭疏鬼唱歌的廢墟裡掙扎,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為了保護兒子,父親一直推著超市裡的手推車帶著他尋找生存的希望。然而,絕望無數次地蹂躪著他們。圖片來源:高品圖像《黑客帝國》(1999),22世紀,人類被電腦所統治,生活在虛擬和現實結合的世界。
  • 王者榮耀夏侯惇撕裂末日上線時間及獲取途徑一覽
    王者榮耀夏侯惇撕裂末日什麼時候出?夏侯惇撕裂末日是目前遊戲中曝光上線的全新皮膚,很多小夥伴們應該都對他的外觀非常感興趣吧!那麼具體什麼時候上線?如何獲得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攻略分享,一起來關注下哦!
  • 生命教育‖不是恐懼什麼,而是恐懼本身!
    我們恐懼這個,恐懼那個,總認為是外面的人事物讓我們有著各種的恐懼,但事實上,我們真的恐懼那些我們所恐懼的嗎?我們恐懼分離,但真的分開了,我們不一樣還是要接受分離的這個事實嗎?我們恐懼被挨罵,但真的被罵了,我們不一樣還是要承受著被罵的狗血淋頭嗎?我們恐懼被人背叛,但真的被背叛了,我們不一樣傷心欲絕的接受嗎?我們恐懼付出得不到回報,但真的沒有回報了,我們不一樣要接受就是沒有回報嗎?
  • 來自內心的恐懼:10部最嚇人卻不是恐怖類型的電影
    神奇的布蘭登先生(The Amazing Mr.Blunden)一部面對兒童觀眾的驚悚片。改編自安東尼婭·芭蓓的小說《鬼魂》(The Ghosts),這部1972年的神秘電影是萊昂內爾·傑弗裡斯《天下兒女心》(The Railway Children)的續集,兩者相似之處在於:愛德華時代的背景和兄妹主人公,他們穿越時空來幫助兩個孩子的鬼魂,對抗殺死他們的監護人。
  • 毀掉你的不是生活而是人人都有的恐懼情緒
    但有人卻偏偏選擇最難的技術類,而且是所有行業中技術性最強的醫生。近日有媒體報導,前臺灣偶像歌手「可米小子」主唱許君豪在成都做起了牙醫。他在一次彩排發生嚴重事故,上頜骨摔傷、前牙斷裂、嘴唇嚴重撕裂、面部有多處擦傷。傷到臉怎麼做偶像?相信誰都無法接受,意味著沒工作,沒工作就沒經濟來源。
  • 畢節自殺兒童——兇手不是貧困,而是撕裂
    作者:陳嵐來源:公眾號女拳本文已獲作者授權轉載關於畢節四個孩子自殺的分析,最觸動我心的一篇,本文說的是留守兒童的困境,留守兒童並非都會這麼撕裂。非留守兒童失去父愛母愛也會有撕裂。他們象甘蔗一樣奉獻出自己最有價值的部分,勞力,血肉,生命,健康,或青春,皮肉,再被如甘蔗渣一樣吐出來。他們的孩子留在鄉村,城市沒有預留那些勞動力的發展空間——不,不是因為缺乏食物,是因為空間和教育機會。從來沒有哪一個時代,或哪一個民族,這樣大規模地產生了家庭的撕裂與分離。分離得理直氣壯。6100萬的留守兒童啊!兩個德國,兩個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