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未知的恐懼時,能不能運用知識去化解害怕?

2020-12-20 LD講故事

人總是會對未知的東西產生恐懼,比如死亡、戰爭、瘟疫、鬼怪。一旦遭遇恐懼,多數人往往無法用理性去看待,轉而從怪力亂神裡找解釋。

千百年來,中華文明和印度文明都誕生了許許多多神話故事和鬼怪傳說,這也說明,古人對於非自然現象的好奇和想像力。

到了今天,雖然社會主流輿論都在教育我們要崇尚科學,不要迷信那些傳說和神話。但當災難出現,人類依然會把現實和傳說聯繫到一起,找到某種可以解釋的原因。

所以,當我們遭遇未知,恐懼仍然會第一時間佔據我們的大腦。那今天人類學習到的知識,是否能化解內心的恐懼呢?

白蓮教傳說

《聊齋》有很多篇以「白蓮教」為背景的故事,白蓮教是歷史上一個神秘教派,與許多民間起義有關,傳說眾多。

話說明末有一次「白蓮教」民變,起義首領叫徐鴻儒。徐鴻儒因為得到了一本左道旁門的書,也有了能夠驅使鬼神的法術,於是萌生了造反的念頭。

他拿出一面鏡子給人照,說能預測禍福,許多人照出自己穿著官服,做了大官的樣子。徐鴻儒照自己,是戴著皇冠、穿著龍袍的帝王相,他說這就是天命。

清兵來剿捕的時候,有一個武將武藝高強。白蓮教隊伍裡殺出來兩個少女和他交戰,都使雙刀,騎著高頭大馬。

兩個少女和那個清兵武將大戰了三天,活活把那個武將累死了。後來徐鴻儒兵敗,經過審訊知情者才知道,少女用的是木刀,騎的是木凳子,靠的是法術。

其實真實的徐鴻儒起義沒有什麼影響,很輕易就被剿滅了。這些故事進入《聊齋》主要是因為有白蓮教的成分。

白蓮教在中國古代民間影響非常大。宋代以來的農民起義,經常都是借白蓮教的名義發動的。

「白蓮教」不是一個特定的組織,而是一個想像中的形象。國家和民眾都傾向於民變、謠言背後有一個神秘的組織,才塑造出了這麼一個形象。

對於白蓮教,有過很多形容,像「夜聚曉散」「男女雜處」「吃菜事魔」。早期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傳播也是一樣的,羅馬人也認為基督徒很神秘邪惡。

這類形容類似種族歧視中的成見,是用來貶損對象而不是描述對象的。它傳達的只是使用者的態度,無助於我們對宗教現象本身的理解。

歷史上白蓮教的原型,應該是南宋茅子元創立的白蓮宗,但這個詞後來成了一個「標籤」,各種叛亂、幻術、民間邪教,都被歸入了白蓮教這個標籤,用於解釋各類宗教和幻術團體帶來的威脅。

這個詞在古代是災難的代名詞,一沾上它就十分危險了。朝廷、官員、民間,包括正規寺廟的和尚,都會加入對它的聯合絞殺。

如何戰勝恐怖?

2018年有一部恐怖片叫做《厄運遺傳》,這部電影的恐怖之處在於讓人感覺非常陰鬱和絕望。

這個故事說的是美國一個中產家庭,夫妻倆有一兒一女。在他們外婆的葬禮上,來了很多詭異的來賓,然後這家的女兒、妻子和丈夫一個接一個離奇地死去,非常詭異。

觀眾後來發現,這是因為那個逝去的外婆加入了一個崇拜邪魔的組織,這個組織一直想要處心積慮地在人間復活惡魔。外婆選中了女兒全家作為犧牲品,於是這個組織的人都加入了對這家人的追殺。

最後是這個邪魔被復活了,寄居在這家人的兒子軀體內,然後就結束了。這部電影裡面的邪魔設計,來自於一個歷史悠久的惡魔學系統。

所羅門傳說裡,有一個特別有智慧的國王。他和魔王巴力籤訂了契約,以自己死後的靈魂為代價,換取封印和奴役地獄72個邪魔的能力,這72個邪魔又被稱為72柱神。電影裡面的邪魔,是72柱神裡的一個,叫做派蒙。

惡魔學是一套完整學說,它甚至對基督教的傳播也很有意義:樹立一個對手,能夠讓人團結;把地獄形容得可怕而具體,可以刺激虔誠。

千百年來,凡是教會認為反基督的信仰活動,都被歸入崇拜撒旦的行列。這裡面究竟有多少是真、多少是假,很難釐清。

那《厄運遺傳》為什麼會讓觀眾覺得恐怖?就是因為來自於未知。

這個恐怖的邪魔,原型是人類早期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一個神靈。而在基督教的神論系統,無論是希臘諸神還是迦太基的神人,都被稱為邪魔。明白了這個現象,恐怖感就會減少很多。

再從敘事的角度看,恐怖是因為我們在跟著受害者走。要是換過來,用魔鬼的角度看,就完全不一樣了。

主人公要復活,然後和它在人間的信徒聯繫,大家一起制定計劃,然後具體實施。雖然場面依然血腥,但這就不是一部恐怖片,而是紀錄片,甚至能引起觀眾的同情心。

這是宣傳和講故事的伎倆,立場和角度會影響你的情感。使我們感覺恐懼的東西,最直接的刺激就是嚇一跳,然後準備逃開是生存本能。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敢於去面對恐懼,分析一下這個東西是什麼?能把我們怎麼樣?你就會發現,這完全就是虛構的東西,是可以戰勝的恐懼。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我們會害怕未知的東西?我們的恐懼來自哪裡?
    恐懼害怕,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即使是再偉大的人,他們也都有恐懼的那一刻,只不過有些人選擇了面對,而有些人選擇了躲避,成了他們一生的陰影。在我們很小的時候,有些人家的孩子他們害怕陌生人,一旦見到陌生人就會搓著兩隻無處安放不知所措的小手躲在父母的身後或者跑開,換來的是人們的鬨笑。
  • 青海成疫情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消除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恐懼
    同樣的我們也不能太過於樂觀,要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要相信自己能夠戰勝,同時也要重視他。我們曾經對於病毒非常的恐懼,但是恐懼其實是來自於我們對未知的恐懼,人類對於未知的東西總是害怕的,所以當我們了解他之後就不會再害怕了,在防控期間我們也學習了很多病毒傳播的知識,知道如何能夠保護好自己。
  • 孩子遲疑不前時,父母運用心理臨界點,可幫助孩子打破恐懼變勇敢
    雖然剛開始他答應了,但在演出前兩天就會突然鬧起來,不願意去了,說是害怕自己表現不好,被別人嘲笑。事實上,每個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的時刻。面對未知,他們總是充滿恐懼。家長想要培養孩子的勇敢品質,不是通過對他反覆說「不要害怕,快做」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洞悉孩子的內心想法,了解他們的性格,然後因材施教,科學指導。
  • 「克蘇魯神話」如何使人恐懼知識?
    如今,這個世界觀支撐並啟發了無數的小說、動漫、影視和遊戲創作,比如伊藤潤二的一些作品,以及電影《異形》(Alien)和《滅絕》(Annihilation),運用了克蘇魯的未知氛圍或外星怪物;《勇者鬥惡龍》、《真.女神轉生》或《數碼寶貝》系列等,則使用了克蘇魯的怪物形象或典故。
  • 海上鋼琴師—1900死於對未知的恐懼
    你甚至不知道它在哪裡結束,你難道從來不為自己生活在無窮選擇裡而害怕得快崩潰掉嗎?」從那些話中,可以感受到1900對陸地未知生活無法控制的焦慮感和無力感。陸地對於他來說就是另一個未知的世界,他害怕一個人去面對。「恐懼來源於未知」出自1927年洛夫克拉夫特《文學中的超自然恐怖》中,人類最6古老而強烈的情感便是恐懼,心理學家說我們對未知的恐懼源自潛意識的逃避。
  • 男人的恐懼:我們該怎樣面對與解決?
    好害怕」。從她的語言中不難看出,這是一對恩愛的情侶,但是生活上,男友突然「不行」了。她敢於拋出來這樣的問題,並沒有去隱忍,也沒有去默默接受。而是選擇勇敢的去面對,去尋找解決的辦法。可以判斷這位女性朋友肯定很優秀。而重點在於她的男友。愛她,體貼,專一,這是她對男友的評價。這樣的男人說明素質還不錯。
  • 面對恐懼的方法|百家故事
    恐懼還體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害怕與人溝通社交,害怕面試,害怕見領導,害怕失眠,害怕密集的事務,怕黑......,這些都叫做恐懼。當生活中出現這種情況時候,應該用那些方法呢?一,當面對恐懼對象,你可以選擇逃跑,逃跑本身也是一種解決恐懼的方法。如,當危險可能危害到自己生命的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儘快逃離現場。
  • 危機時刻的氣定神閒,來自於對未知恐懼的突破
    他日常很害怕跟人打交道,一說話就犯慫,經常緊張得直冒冷汗。去酒吧演出,想點瓶啤酒都要猶豫半天,下很大的決心才敢招呼店員過來。因為害怕和觀眾對視,每次演出他都會戴上墨鏡。雖然經常調侃他,但仔細想想,我好像從小到大也都很容易緊張和焦慮。
  • 有勇氣,並不表示恐懼不存在,而是敢面對恐懼、克服恐懼
    一個人有勇氣,不等於恐懼就沒有了,而是要敢於面對恐懼並且克服恐懼。有勇氣跨越成功的障礙,戰勝恐懼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我們應該給生命注入勇氣,然後無所畏懼地去嘗試,雖然嘗試的結果不一定是理想的,但勇敢的人生一定是輝煌的。
  • 陳蓉:記得來時路,勇敢面對未知的挑戰
    原標題:陳蓉:記得來時路,勇敢面對未知的挑戰 「請您最近儘量減少出門,出門一定要戴好口罩,注意個人衛生……」掛了電話,陳蓉的嗓子已近幹啞。最近這段時間,她每天需要打近百個摸排電話,以確保了解芝山鎮居民的疫情防控情況。一次次入戶,一遍遍數據核查,一個個問詢電話,讓陳蓉對轄區內重點地區流入人員的情況了如指掌,對防疫物資的數量和品類也能做到心中有數。
  • 人到老年,面對死亡害怕嗎?
    隨著年紀的增長,人身體的各項機能都在下降,老年性痴呆、震顫麻痺、腦動脈硬化等疾病接踵而至,但即便如此,老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仍然充滿恐懼。中國人談死色變,面對死亡充滿了恐懼,甚至感覺死亡離每個人都很遙遠。變老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感知著身心機能的日漸流逝,恐懼著生命終點的到來。體力在消逝,身體變得大不如前。那麼老年人為什麼會害怕死亡?
  • 孩子說我不敢時你怎麼做,將影響他一輩子面對挫折和困難時的勇氣
    長此以往,膽怯刻進骨子裡,長大後遇到困難和小挫折,第一反應就是畏難逃避,不想擔責,無法面對失敗,經不起打擊。嚴重的,甚至有心理障礙:抑鬱,自殺。因為膽怯,當自己喜歡的人、事、工作機會等,都擺在眼前時,卻躊躇不前,硬生生地與之錯失交臂。那是能改變你人生的重要機會,你的貴人,卻因為膽怯,懦弱,沒有勇氣踏出這一步,便永遠失去了,只剩下惋惜和懊悔。
  • 被拒絕、丟臉面、沒勇氣、怕風險,被各種恐懼嚇破膽,2招化解
    未知、迷茫、擔憂,早已被各式各樣的「恐懼」嚇破了膽。我們害怕未來,害怕風險,害怕失敗,害怕被拒絕,害怕被批評,害怕著一切未知的世界。如何打破心魔,無所畏懼的生活,已然成為最重要的事情。我們需要重新認識「恐懼」。《恐懼心理指南》這本書的作者名叫克裡斯滕·烏爾默。烏爾默的身份極為特殊,她不僅是一位心理引導師,幫助個人或團體解決有關恐懼的相關問題。
  • 電影《迷霧》:人真的能被未知的恐懼打敗
    電影概述在遭遇了暴風雨的洗禮後,男主大衛帶上了兒子去小鎮的超市買東西。誰也沒有注意,一場大霧慢慢瀰漫開來,漸漸逼近了這個小鎮。不一會兒,一個滿身帶血的男人跑進超市,宣稱迷霧裡面很危險,可是大家不以為然,覺得霧裡最多只是帶有一些毒氣而已。
  • 《小丑回魂》影評 | 對未知的恐懼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即使你好似很強大,但在一些地方,一些時候,你也需要外來的力量;一個人的能量場是有限的,但團結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這力量甚至能做到你本不敢想像的。一部劇裡,沒有主角,但也可以將每個人都講述成主角,就算是最後會死掉的。社會的人千千萬萬,人的心理洞,深而雜,淺也可見,如銀河。
  • 面對未知,尚能坦然從容,沒有過人的智慧又怎能做到呢?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年輕的小夥子們上戰場殺敵,女孩兒不能殺敵,便做著各種輔助工作。一個漂亮而堅強的女孩從事通訊工作,她的哥哥駐紮在前線,兄妹倆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為國家做著貢獻。戰亂中生靈塗炭,所有人期待和平。幸運的是,他們有個有雄圖偉略的領導者,但領導者為了大局,做出的決策是犧牲掉女孩哥哥所在的軍隊。
  • 面對疫情,如何緩解我們的焦慮與恐懼?
    面對疫情,固然要保持高度警惕、高度重視,但更要學會調節情緒,緩解焦慮。 面對疫情 如何緩解我們的焦慮與恐懼?遇見可能產生的危險,那種「油然而生」的恐懼會讓我們的身體快速應激,從而躲避或逃離。那些面對天敵還一臉呆萌的物種,在優勝劣汰中早就被進化史拋棄了吧。 本次疫情來勢洶洶,事態發展快而嚴重,面對這樣的情況大家卻有著太多的未知,產生恐懼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加之人們往往會擔憂自己會不會感染?這病毒到底怎麼回事?後續會不會有藥物能治好?
  • 如何面對恐懼?
    作者|許添盛 摘自|有聲書《情緒修煉》 今天我們繼續談有關恐懼的話題。 恐懼幾乎是我們這輩子所要面對的,甚至是要一再面對的一種情緒。當我們開始來面對恐懼的時候,每個人問問自己:我有多深的恐懼?有多少的恐懼是我沒有去面對的?或是我面對了,可是我是用恐懼的心情來面對的? 舉例講一個現實的恐懼婚姻的例子。我曾經遇到過一個個案,她從結婚之後就不斷地擔心她的先生會有外遇,甚至她先生對她很好,她還是會擔心。
  • 心理學:如何面對自己的恐懼?三種自然解決的方法
    1.嘗試做自己害怕的事情:你就不斷在增強信心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蘭諾,羅斯福曾經說:「我們唯一需要害怕的,就是害怕本身。」沒錯,恐懼對於人類來說仿佛是天生的弱點。他更多來源我們內心的映射,因為對自己不抱信心,不敢相信自己有戰勝恐懼的希望,從而讓對未知事物的恐懼這種本能,逐漸變成了嚴重的問題。
  • 為什麼說消除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恐懼?
    在人多的場合只想能披上哈利波特的隱身衣,做個小透明,不被任何人注意;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時會覺得無比疲憊;換到一個陌生環境,會為之後需要重新認識新朋友而感到恐懼……而走出「社恐」的第一步,就需要你去面對它。心理學家指出,應對社交焦慮,最好的辦法是做到社交暴露。我們需要清晰地認知和辨別自己的心理狀況,了解清楚自己社交焦慮的成因,從而有計劃、有組織地面對並消除內心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