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一生都離不開情感,每天都穿梭在各種情感之中,情感就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大家好,我是情感學習生,我和你們一樣,是一個情感的初學者,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努力進步。
恐懼害怕,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即使是再偉大的人,他們也都有恐懼的那一刻,只不過有些人選擇了面對,而有些人選擇了躲避,成了他們一生的陰影。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有些人家的孩子他們害怕陌生人,一旦見到陌生人就會搓著兩隻無處安放不知所措的小手躲在父母的身後或者跑開,換來的是人們的鬨笑。而有的孩子卻對於陌生人毫無恐懼感,見了他們很快就可以打成一片。
有些人面對自己喜歡的人,除了緊張有的甚至會有害怕恐懼的表現,他們會出汗,坐立不安甚至跑開,而有的人對於異性自己喜歡的人卻遊刃有餘。
同樣的一個公司招聘了同樣的一批沒有任何經驗,剛走出校門的學生做銷售員,有的很快就能和陌生人搭訕聊天,而有的人,站在客戶公司門口徘徊一天最終沒有走進去。
如果恐懼是人的天性,那麼為什麼同樣的環境有些人會恐懼,而有些人沒有,那麼為什麼人會產生恐懼心理?
首先我先來把恐懼來源於哪裡的答案告訴大家?思想。那麼為什麼人的思想會產生恐懼?下面我們就來談論這兩個問題。
我們下面看這麼一個假設。
在一片樹林裡邊,兩個女孩在路上走著,突然一隻比較大的橘貓跳了出來,他們為它的突然出現嚇了一跳,但是看到是一隻可愛的貓很快打消了恐懼,於是靠近它準備摸摸它,雖然這隻流浪貓擺出了很兇的架勢,最終還是被兩個人類調戲了。
於是這兩個女孩又往裡邊走,突然間衝出一隻和那個橘貓一樣大的動物,不過不同的是全身都是血,嘴裡叼著一塊腐肉,咧著嘴露出尖銳的牙齒,像貓一樣發出嗚嗚的聲音。這個時候雖然這個動物和貓一樣大小,但是他們從來沒見過它,看著那個動物久久不動,怕它發起攻擊,直到那個動物走後,兩個人才跑出了樹林,她們害怕了。
可是當人們抓住那隻動物,洗乾淨,把嘴裡的腐肉拿去的時候,出現了另一隻可愛的小貓咪,請問這兩個人看到後還會害怕嗎?
很明顯在這個假設中,兩個女孩的心情從對於這種動物的可愛發展到恐怖,然後再回到可愛,動物本質沒變,唯一改變的是他們的認知,思想對於眼前動物的認知。
思想是如何形成的,有人說思想是新的事物的締造者,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說法,思想不但不能締造新的事物,相反他還會阻礙新的事物的出現。
思想是一種通過經歷,聽說,讀書,看到聽到等等所有的信息來源組合起來的一個總體。從思想出來的東西都是我們已有的認知,或者是認知的一種變化,但是根本是不變的,就比如看到一隻鳥,我們思想中的已有認知告訴我們那是麻雀,於是我們對於這隻鳥的本質不在探查,所以就不會對這隻鳥進行進一步的觀察,阻止了我們對它的當下的思考,而是一種歷史認知的集合,在這種情況下,新的東西很難出現。
可是當我們遇到一個陌生的東西,思想就會通過它本身的已知和經驗去吸收探測它。但是它不可能吸收探測到它,因為它的已有經驗中不知道她是什麼,未知無法被探測,思想就會害怕恐懼。
思想創造了它自己的壁壘,這種壁壘經常阻止人類對於新的知識的認識。思想對未知的唯一回應便是恐懼,當然這種情況也會用另一些形式出現來掩飾自己的尷尬,比如故作鎮定的表現。
這也就是說為什麼有的孩子見到陌生人會害怕,因為他們也許是環境也許是家境的原因,在他們的思想中已知的認知中沒有陌生人這個的概念,他們平時也除了朋友就是熟人,但是有的孩子因為父母工作等等原因,他們經常會見到陌生人,經常會到陌生地方,經常會得到陌生人的幫助,所以陌生人在他們的思想中是一種已知。
而那些能夠在任何女孩子面前侃侃而談,談笑風生的人,在他們的生活經歷中一定不會缺少女生陌生女生各種各樣女生的認知,而那些鄉下,內向的人對於這一方面卻是一個無知的過程。
經常有些人說某人有心結害怕某些東西,這種東西更多的是事件,當我們刻意迴避我們所恐懼的東西的時候,就會選擇迴避,不但迴避這個東西,還迴避對於它的認知,於是它就會成為我們內心深處的一個心結。
當身邊的朋友和他說你要面對你的心結打開他,其實就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其實這個認知的過程我們不需要做什麼,你只要面對它,就在那裡靜靜地看著它,聽它,了解它,當它成為你思想中經驗,認知的一部分的時候,當你的思想可以識別它的時候,你的恐懼自然就會消失,心結也會打開。
思想是一種已知的東西組成的綜合體,就像電腦處理器一樣,我們的恐懼往往來自於思想的無知,而新的事物永遠不可能產生於思想,思想對於它的反應只能是恐懼,只有把我們把腦中所有的認知,思想清除,才有可能產生新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