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看「菜根譚」,讀到這樣一段話:大人不可不畏,畏大人則無放逸之心;小民亦不可不畏,畏小民則無豪橫之名。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明白一個道理:無論道德修養高深的君子也好,普通的平民百姓也好,都應該對他們抱有敬畏之心。心有所敬,行才會有所止。
而如今,整個社會都瀰漫著以我為尊的風氣,當這個「我」受到侵犯時,行為規則,禮儀道德等就都變得無足輕重了。在越來越自我的背後,丟失的是敬畏的態度,敬畏的心,是極度的自私和利己主義。
自打我加入我們小區群後,真有如看大戲一般。平日裡大家嘻嘻哈哈,談笑風生,都是一副遠親不如近鄰的樣子。可一旦牽扯到自家利益,或感覺到自己被冒犯了,立刻可以翻臉跟翻書一樣,言辭刻薄犀利,還有約架,跳著要打官司的。也不管好看不好看,有理沒理,最主要的是「我被冒犯了,我自尊受傷了,我不高興了」,我得先懟回去再說,委屈了誰,也不能委屈了自己。
有一次特別有意思,一業主家的工人做了違規的事,被另一業主看到,告訴了物業,因是屢犯,物業便把他們清了出去。不想這幾工人是那業主家親戚,大概覺得折了面子,這下可好,這業主先到物業撒了一頓潑後,感覺還不過癮,還不解氣,又跑到小區群裡,把舉報的那個業主祖宗八代都罵了一遍,最後是大家實在看不下去了,合力才把她喝斥下去。
裝修多的那兩年,群裡吵架甚至約架這種事情隔三岔五就要上演一次,誰都不讓誰,警察進來好幾回,認真看看聽聽,實在不是什麼大事,最主要的都是「你惹我了,我幹麼讓著你,誰怕誰。」想想很是好笑,明明一句「不好意思或對不起」就能解決的問題,偏要上演一出大戲,想著要面子,不能虧了這個「我」,卻不知早已丟了一個大大的面子。
這份自我的背後,讓我看到的正是那丟失的敬畏。敬畏是道德的標尺,做人的基本尊則。心存敬畏,就會知道什麼是道德廉恥,什麼是善惡,什麼是是非;就會謹言慎行,嚴於律己;就會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沒有敬畏之心的人,言行無忌,自我衝動,忘乎所以,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很容易就害人害己。
現在與人聊天時,如果說某人這個很厲害或那個很厲害時,很少會聽到別人認真去分析人家為什麼那麼好,然後真心的去讚美人家的。指不定還會來上這麼一句:管他呢,他有錢也不會分我點,他再好關我們什麼事。
孔子說,人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又說:三人之行,必有我師。可是在自我的背後,這些慢慢都無足輕重了,人們不太願意看到別人的好,更願意看到的是:別人對我有什麼好。自我的背後是深深的自利。
只要對我沒什麼好處的東西,我為什麼要去敬畏?它與我幹?自我自利的背後也不是全無敬畏,它敬畏能給自己帶來一切好處的東西。比如方便,比如利益,比如權力等等。
這樣的敬畏,只會讓人變得越來越功利,冷漠,自私。
平日裡,時不時就在路上看到這樣那樣的車禍。所以,我開車外出時,總是極其的小心,因為總有人漠視規則,隨意變道,超車,插隊,甚至為了方便逆行,自行車,行人亂穿馬路的也比比皆是。只有自己小心再小心。
去年因為女兒去英國遊學,我和先生便也去英國的一個海邊小鎮,住了一小段時間。為了方便出行,我們租了一輛車。
那裡的風光很好,到處是綠油油的山林原野,只是每條出行的路都不寬,基本就標準的兩車道,因為處在山林原野中,彎道特別多,所以每次出行,我們都很小心,總覺得這樣的路特別不安全,容易出車禍。
可是沒多久,我們就發現,那裡的人開車都特別快,而且,那麼多日下來,從來沒碰上任何的車禍。難道人家的開車技術特別好。同去的朋友對英國很熟悉,我說出自己的疑問。他笑道:不是他們的技術特別好,也不是他們不怕死,而是因為,他們都嚴格遵守規則,沒人去越矩,所以大家都開得很放鬆。你在路上有看到隨便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人嗎?我們認真回想了一下,還真沒有。即便無人的路上,也沒人隨便跨道,超車什麼的,大家都規規矩矩地在自己的路上走。
這便是敬畏規則,敬畏生命帶來的好處。而我們圖快,圖自我的方便,總是覺得這也無所謂,那也無所謂,結果帶來了多少惡劣的後果。
康德說有兩樣東西越想越值得敬畏:一個是我們頭上的星空,一個是我們心中的道德準則。我們在越來越自我的同時,正把我們該敬畏的東西丟失。
一個私慾太重,沒有敬畏心的社會和民族是可怕的。如同沒有靈魂,沒有信仰,很難有真正的幸福和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