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朋友計劃帶孩子出遊,回來之後,我問朋友過得怎麼樣?
她一臉苦相:「別提了!累個半死,能活著回來就不錯了!」
我說有這麼誇張嗎?她點頭,哭喪著臉說:
「你是不知道,整整兩天,我家跳跳全程都掛在我身上當考拉,一步都不肯走哇。我可是抱著個肥娃上山下海,在人潮中殺出一條條血路逛景點,可累死老娘了!」
末了,她感嘆,不光這次出遊,平時也一樣愛抱,一步都不想走,你說這孩子怎麼就這麼懶?怎麼就不知道心疼大人呢?
確實,好像自打孩子會走後,就再也不肯使用這項好不容易習得的技能了,小區大門還沒出呢,就伸手嚷嚷要抱,牛皮糖一樣黏在身上甩都甩不掉。
偶爾抱抱嘛,感覺還挺甜蜜的,可一整天抱著個二三十斤的娃,胳膊、老腰還真受不了。
孩子整天這樣要抱,累得大人夠嗆,真的是懶嗎?是不懂事嗎?不知道心疼大人嗎?
明明早就會走路了,卻反倒喜歡被抱著,除了是對走路這項技能失去新鮮感以外,還和分離焦慮、安全感有關。孩子慢慢長大,會走會跑了,可以和媽媽的身體分離了,漸漸明白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種獨立帶來新奇感的同時,也令孩子感到焦慮:擔心遠離後失去媽媽的愛和關注,擔心被拋棄。尤其是媽媽有事出門造成分離時,焦慮感更甚。他們迫切需要通過一些方式來確認媽媽對自己的愛。我家小猴子一直都是我自己帶,可以說是二十四小時形影不離。有段時間,因為有事我每天都要出門四五個小時。一回家,他就掛我脖子上再也不下來了。吃飯要抱,幹活要抱,我上廁所恨不得也要抱著,好不容易放下來,在門外哭天又嚎地。出門散步要抱著,買了菜也得一手拎菜一手抱著他,生生給我練出了一膀子的腱子肉。第二天出門,更是抱住大腿往我身上爬,不讓我走。其實是因為,我那幾天的「消失」,讓他有了分離焦慮,擔心我不會回家,我不要他了。所以只要我在家,就賴在我身上,以此確認媽媽還是愛他的。朋友家跳跳其實也一樣。朋友帶他到三歲時,就重回職場了。忽然分離,讓跳跳感到焦慮不安,所以只要看到媽媽,就總是要抱著,擔心媽媽又拋下他走了。心理學家尼古拉斯認為,孩子想要通過與父母的肌膚接觸獲得安全感,同時讓自己內心平靜下來。在一個收養案例中,一對俄國兄妹被一個美國女人收養,妹妹1個月,哥哥17個月。妹妹的狀態很快平穩,睡眠踏實。而哥哥必須有人陪著才能睡,美國媽媽一離開視線就大哭不止,食物也只接受糖果類的甜食。心理醫生認為這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建議美國媽媽要多抱他。人在擁抱的時候,身體會產生內啡肽,這種激素能讓人平靜下來,對孩子暴躁心情的平復,以及內心安全感的填補有非常大的幫助。有些家長認為是孩子太懶,或者擔心總是抱慣壞孩子,而一再拒絕抱,甚至抱怨:「你自己不會走路嗎?你要累死媽媽嗎?你看看人家那個孩子,都是自己走路,怎麼就你要抱……」一再的拒絕和抱怨,只會加深孩子的分離焦慮,令他們更加不安,甚至會哭鬧不休來求抱抱。身體允許的情況下,能抱還是儘量多抱,畢竟抱抱是關乎孩子安全感的事。可如果實在覺得太累抱不動了,辦法也是有的。安全感事大,但也不能本末倒置,累死了媽媽。我常跟小猴子說:「你想讓媽媽抱,媽媽也很想一直抱你,但我真的有點累了,抱到前面路燈那兒你下來走,等我不累了再抱你好嗎?」等到了路燈那兒,我提議他自己走時,竟真的同意了。有時候甚至還沒到,人家自己就說:「媽媽可以了,你累了,放我下來吧。」並不是突然變得懂事了,其實是因為剛才我的態度,讓他感覺到,我看見了且理解他的需求,我尊重且願意滿足他的需求。不是不想抱,只是因為實在抱不動才讓他自己走會兒的。他得到理解,感受到了尊重,自然也就願意配合了。
|| 人物轉移法
孩子想要抱,就儘量多抱抱吧。
滿足孩子的需求,並不會像有些家長擔憂的那樣,會慣壞孩子,相反,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安全感,孩子反倒會變得通情達理許多。
也請珍惜抱著孩子的親密時光吧,孩子長大是瞬間的事。
到時候,你想抱人家也不會給你抱咯。關鍵是,就算人家願意給你抱,你也未必抱得動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