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失語,為石能言。
——馮驥才
你知道嗎?其實兵馬俑最初的樣子是彩色的。
1974年,驪山北麓,被黃土掩埋兩千年的秦俑赫然面世,震驚寰宇。
出土時,兵馬俑色彩斑斕,面目如生,鬚髮畢現,讓人恍惚感受到巍峨而沉默的陵墓下,大秦的帝國還在時間裡遊走。
但是兵馬俑的製作工藝,是在燒制之前就在身上刷了一層生漆,因為生漆上進行彩繪能顯得更加亮麗。
可惜兵馬俑採用的是最原始的礦石顏料,經過兩千多年的洗禮,一出土就很快脫落掉,這也成了一個遺憾。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攝影師趙震作品
這樣的遺憾,沒有影響秦俑對世界帶來的震撼。
一副副盔甲穿了兩千餘年,一支支長槍握了兩千餘年,一匹匹戰馬跑了兩千餘年。
穿過泥沙與時間的縫隙,仿佛還可聽得,大秦軍團壓抑了兩千多年的怒吼,整齊排列的秦俑方陣,亙古千年依然彰顯著統一六國之後的雄壯和威嚴。
如今,我們遊覽秦俑的時候,總會聽到有導遊說:
對我們而言,這是一句驕傲的介紹,但對默默蹲在俑坑裡的修復師們,這是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的日常。
正如「兵馬俑之父」袁仲一所說:
這就是「守陵人」的真實寫照:「擇一物,忠一生。」
最近,《國家寶藏》第三季開播,一位來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寶藏」攝影師趙震登上熱搜,讓我們再次關注到文物修復師的堅守。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攝影師趙震
趙震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坑裡灰頭土臉的穿梭拍照,不停的蹲下、跪下。
為了等一個光線拍照,有時要等好幾天。
每天來回走上幾萬步,一個夏天能瘦十幾斤,為了使用語音識別來拍照,每天喊個幾千聲……
這工作,他一做就是23年。
他不是一個人。
在這裡,有文保專家為了一顆俑頭拿著手術刀,一毫米一毫米的清理修復;有修復師每日三五片的搜找碎片,花費半年拼一座兵馬俑……
這群「守陵人」就是這樣撿拾起歷史長河中的記憶碎片,一點點拼湊出大秦帝國的宣赫恢弘。
△部分秦俑修復前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攝影師趙震作品
好多次,這個靦腆的攝影師講到眼眶泛紅。
聊到印象最深的一次,他說是在照片中看到兵馬俑的嘴唇邊上,竟然有一枚指紋:
當時我就傻在那兒了,仿佛時間已經消失了,他剛剛離去,而我就踩在他還有溫度的腳印上。講到這的時候,趙震哽咽了,網友評論說,他們也看哭了,感覺「更愛我的國」了,這就是我們的民族文化認同,這就是我們的文化自信。
是啊,泱泱中華,萬古江河,那些埋藏深處的文物,支撐起我們今天站立的大地。
5000年文明的血脈依然在我們身體裡奔流,傳承祖先的榮耀和文明,就是我們華夏兒女自尊與自信的最大底氣,文物的修復保護與文化的傳承,就是我們在驚濤駭浪的世界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可我們該如何傳承文化根脈,如何讓我們觸碰不到的無限古文物,在新的時代鼓響華夏雄風?
有這樣兩支公益作品:《我在秦陵修兵馬俑》和《重返秦俑本色》,大概能給我們答案。
《我在秦陵修兵馬俑》和《重返秦俑本色》這兩支公益作品,在由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騰訊廣告和騰訊用戶研究與體驗設計部(CDC)聯合舉辦的「我是創益人」公益廣告大賽中,分別斬獲文化傳承保護議題特別關注獎和特別關注入圍獎。
在這樣的光環下,讓我對其期待值也格外高。
所以當我打開《重返秦俑本色》的時候,第一反應是有些落差:「感覺缺了歷史的厚重感。」
可幾分鐘後,我直接被打臉,不得不承認,這遊戲對我來說有點難。
因為我發現,我完全不知道該塗什麼顏色,我第一次這樣和一個史書上描述的驍勇秦人面面相覷。
虛擬的將士,不僅顏值盡顯,而且仿佛暗藏熱血,我真是生怕不小心塗錯,被張口訓斥:你可太忘本了。
幸好,裡面有清楚的標註,讓我第一次認真了解了將軍俑、騎兵俑、立射俑、武士俑、車兵俑、跪射俑的概念與區別。
我第一次發現,原來彩色俑身上的顏色也藏著歷史的寶藏:藍是藍銅礦、紅是辰砂鉛丹、綠是孔雀石、黑是無定形碳……
千年前古人的智慧就這樣映在了我的眼前。
我偷偷在網上查了資料,參考圖片上彩色兵馬俑的樣子塗抹完。
本想在朋友圈裡炫耀一番,可沒曾想,朋友圈裡曬的秦俑圖仿佛一場時尚秀:
有熱烈紅火的國潮風,有打散調色盤的混搭風,還有拿著棒球棍的運動風……我指尖的滑動,一下子慢了下來,我開始強烈的感受到兵馬俑的士兵在朋友圈裡「復活」了。
這就是我隔了2200年的同胞啊,他們以血肉之軀,拼殺出我們天下一統的格局,讓那時的政治、軍事、文化、藝術乃至整個社會發展與變化的縮影,鑄成了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
而這一刻,我們與他們交織重疊,數字科技重現他們的英姿,而我們將現代文明的藝術編織在他們身上。
柴靜說:
「文化看上去無形無色,卻決定了我們的社會從何處來,往哪裡去。」
《重返秦俑本色》就是將數字科技與傳統文化融合碰撞,以輕鬆詼諧的方式展示歷史遺蹟,提醒新一代人歷史的來處,我們精神家園的所在,指明未來的方向,科技與傳統融合的新文明。
讓我叫絕的,不僅是這支作品裡有數字科技打造的參與感和互動感,還有創意中傳達出的文化傳承與延續。
在這裡,我們新一代重新擦亮文化瑰寶,讓它們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
古老的種子,在新時代的土壤裡播種,我們每個人都用「科技的手」參與到文化的傳播與延續中。
這種奇妙的感覺,驅使我迫不及待的連軸體驗了《我在秦陵修兵馬俑》。
本以為會是《重返秦俑本色》的翻版,沒曾想,體驗的是一場完全不同的跨時空交流。
作品中,數字影像的每個陶俑的鎧甲、衣著,神態都是對帝國戰士的復刻,逼近真實,甚至連修復的手都仿佛真人,這樣的設計讓人瞬間沉浸其中。
為了能更好完成修復,每次挑選兵馬俑前,我都忍不住查一查不同兵種的特點:
立射俑即站立射箭的步兵俑,其站姿和手勢,符合《吳越春秋》記載的射箭功法即「右腳橫立,左腳向前斜出半步,左臂半舉,右臂橫曲胸前」;可即便記得再清楚,面對一排排工具時還是眼花,玩拼接時沒了耐心便難以堅持。
當我完全進入這個數字修復師平臺的時候,我覺得跟我對話的不止是被鮮活復刻的士兵,還有穿越2200年前賦予這些士兵生命與人格的匠人,我的手和「守陵人」握在一起,感受到這抵禦時間腐朽萬物的力量。
《我在秦陵修兵馬俑》是銘記與聚焦,而《重返秦俑本色》是傳承與延續。
但是這兩支作品共同讓人驚喜的,就將「公益+科技+創意」的全新理念充分實踐。
以科技之劍開闢未來,用傳統文化滋養前行的人,匯聚更多人在快捷功利的繁榮裡,守護傳統文明的光。
深扒這兩支作品背後的創作機緣,會發現他們的大獲成功,離不開在「我是創益人」公益廣告大賽的持續孵化。
「我是創益人」由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騰訊廣告和騰訊用戶研究與體驗設計部(CDC)聯合舉辦的公益廣告大賽,
至今已舉辦至第四屆,孵化了包括坎城創意節銀獅獲獎作品《一個人的球隊》在內的194支公益廣告作品,通過驅動多方生態力量,關注多元議題,讓公益人人可及。
在每一屆的比賽中,「我是創益人」都堅定秉承「科技向善」這一理念。
在大賽過往作品中,他們從關注抗戰老兵現狀的《不朽的豐碑》、呼籲器官志願捐獻的《一個人的球隊》、再到關注文化保護的《敦煌未來博物館》,聚焦兒童保護等議題的《大山兒童秋冬時裝秀》等多部作品。
通過「創意+科技+公益」的融合機制,聚焦被大眾忽略的公益議題,喚起大眾關注,同時承擔更長遠的責任,讓更多被看見的公益發揮更深遠影響。
「科技向善有力量,創意有光,公益大有可為。」
在未來,「我是創益人」大賽會繼續以「創意+科技+公益」模式,尋找那些被我們遺忘的公益故事,喚起更多人對公益的關注。
讓我們一起點燃愛的希望,共同讓溫暖傳遞下去。
- 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