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懷遠生活圈"↑免費訂閱本刊
盛夏時分,奶奶的菜園子裡的葫蘆結的特別旺,尤其是一場夏雨過後,空氣中氤氳著暖溼的氣息,碧綠的葫蘆葉叢中點綴著白色的葫蘆花趕趟兒似的你追我趕,嬌俏的花朵上還滾動著晶瑩的水珠。漸漸的花朵變軟變黑枯萎在小葫蘆的頂端直至隨風飄落。葫蘆長得很快,約一周後小葫蘆就會變成大葫蘆,如果再有幾天忽略了它們,又變成老葫蘆了,老葫蘆我們俗稱為葫蘆頭。奶奶每年也會特意留幾個葫蘆頭,成熟後的葫蘆,色黃如金,寓意吉祥,奶奶講究實用,把葫蘆用鋸子從中間鋸開,去掉裡面葫蘆瓤,用來當水舀子或者放進麵缸裡成為盛麵粉的工具,當然也可以在頂端鋸一個小口,做成酒葫蘆,也是非常天然綠色環保的家用容器,小時候幾乎每戶村民的家中都有幾件這樣的葫蘆容器。奶奶種的葫蘆中,還有一種是亞腰葫蘆,可以賞玩。亞腰葫蘆多為名家大儒們推崇,愛之彌厚,把玩摩挲,日久天長,葫蘆通體溫潤光潔,價值千金。據史料記載中國的葫蘆栽培七千載有餘,工藝葫蘆自唐始,成於宋,興於明清。因乾隆紀曉嵐等聖賢名家追寵而得以廣布民間。奶奶的小菜園面積雖然不大,但種類齊全。嫩嫩的青菜,小燈籠似的辣椒,排列整齊得像閱兵似的蒜苗,青裡透紅的西紅柿,胖娃娃似的冬瓜,整齊的韭菜等等。奶奶每天看著她的小菜園,哪根籬笆上的絲瓜可以摘了燒絲瓜炫湯,哪個南瓜正青正嫩可以炒南瓜肉絲,哪個竹架上的葫蘆不老不嫩正可以做葫蘆絲餅……一天一個樣的葫蘆,當表面色澤發白,絨毛褪去變得光滑的時候,就可以採摘了。剛摘下的葫蘆上面還帶有太陽的熱氣,用清水衝洗乾淨後,切成絲,撒入鹽醃製幾分鐘待出水後,濾幹水分,拌上麵粉,撒入些許胡椒粉、雞蛋、蔥薑末攪拌均勻。然後在鍋中加油預熱,將攪拌好的葫蘆絲倒入鍋中壓成餅狀,雙面炸至金黃即可。外脆裡嫩,散發著葫蘆清香的葫蘆絲餅讓急不可待的我和弟弟妹妹們垂涎欲滴。不顧著燙嘴,狼吞虎咽。這時奶奶的眼睛總會迷成一道縫,嘿嘿嘿地笑著,說,小心燙著哦,不急不急,吃好吃飽,管夠,下次再來喲。那時候的我們認為世界上最動聽的幾個字莫過於奶奶說的:下次再來。葫蘆炫湯,是我愛吃的,也是奶奶最愛吃的美食,有稀有稠,可做主食,也可當做湯甚至還可以當菜。奶奶一個人的晚餐,通常做葫蘆炫湯,簡單方便,又易於消化。主要做法是提前攪好麵糊,麵糊裡可加雞蛋,將葫蘆切成薄片或切成絲,在熱油裡和蔥姜一起炒至5成熟後,加入水,待水燒開,把攪好的麵糊順著鍋沿的一周緩慢倒入,待麵糊變得微微有些幹時,用鍋鏟順著鍋沿鏟入湯中,邊鏟邊把麵餅切成小塊,再次燒開後撒入胡椒粉,雞精,或者再趁著滾開的水撲個雞蛋花,香噴噴的葫蘆炫湯便可出鍋了。小時候,當家中的飯菜不合胃口或者因犯錯怕被父母責打時,常常去奶奶家蹭飯躲避父母的責罰,奶奶總是笑眯眯地拿出很多好吃的招待我們。葫蘆條燒雞,是我至今回想起來依然會垂涎三尺的美食。盛夏的時候,菜園裡的葫蘆一股腦地全熟了。來不及吃時便會做成葫蘆條曬乾收藏起來。待家裡來客人時,與家養的草雞一起紅燒味道絕美。葫蘆條就是濃縮的葫蘆精華,它不僅包含豐富的營養元素,更重要的是風乾後的幹葫蘆條可以長時間儲存,符合秋收冬藏的意義。但葫蘆條製作起來頗費一番功夫。盛夏的下午,陽光格外耀眼,勤勞的奶奶搬著小板凳坐在樹影斑駁的老槐樹下,先把葫蘆切成一指寬的圓片,一個葫蘆可以切成約十片大小不等的圓片,去皮後,用刀沿著圓片像削蘋果皮一樣打圈削,一條長長的白花花的葫蘆條便順著奶奶的刀口緩緩而出,全部削好後,一起晾在繩子上。一周左右,葫蘆條在太陽和時間的偏愛下,收穫了比新鮮的葫蘆更加成熟醇厚的味道,奶奶把曬乾後的葫蘆條裝在塑膠袋子裡密封備用。葫蘆條燒雞肉的做法,幹葫蘆條用溫水泡軟後,油燒六、七成熱,自家養的草雞切塊,雞肉下鍋翻炒變色,加糖炒至琥珀色後放蔥姜、醬油、料酒、八角、桂皮、茴香等,加入熱水大火燒開後放入泡好的葫蘆條小火慢燉約2小時左右,在農家土灶與硬木燃料的配合下,香氣四溢的葫蘆條燒雞的味道便可以瀰漫半個村莊了。出鍋後,姐妹兄弟們一起大快朵頤,無論是葫蘆條還是雞肉甚至湯汁都會泡飯吃得乾乾淨淨。這時候,無論是奶奶還是我們,吃下去的不僅僅是一種食物,而是被保存在歲月之中的生活和記憶,永遠也難以忘懷。奶奶一邊收拾碗筷一邊嘿嘿地笑著對我們說,可吃夠嗎?沒吃夠,下次再來哦。才下舌尖,又上心間,吃下去的是美食,留在我們心間的是濃濃的暖意。除此之外,我吃過奶奶做的葫蘆美食還有葫蘆麵疙瘩湯、葫蘆雞蛋湯、清炒葫蘆絲、葫蘆燒肉,葫蘆炒蛋,青椒葫蘆卷餅等等。這些葫蘆美食帶有家鄉土灶的味道,故鄉時光的味道,鄉土人情的味道。記得第一次離開家的時候,臨行前,奶奶送我一個自製的亞腰小葫蘆,繫著奶奶用紅繩編織的中國結,葫蘆的諧音「護路」,奶奶的寓意是希望她的孫女一路平安順利。如今已離鄉多年,記不清多久沒有吃過奶奶用葫蘆製作的各式美食了,雖然飯店裡各式美食林林總總,色香味俱全,時刻都能俘獲我的味蕾,但小時候的味道總是在心頭縈繞揮之不去。這些味道,已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親、念舊、勤儉、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揉合在一起了。有人說,小時候故鄉是美食;長大了故鄉是親人;老了的時候故鄉是根。吃是一種情懷,特定的人,特定的景,特定的環境,才能吃出特定的味道,其實,我們所懷念的並不是味道,美食只是一種味覺記憶,更多的是想念當初美食的環境氛圍和做美食的人。2020年8月,98歲的奶奶已駕鶴西去,以後再也聽不到世界上最動聽的那幾個字下次再來,再也吃不到奶奶做的葫蘆美食了。法律顧問:安徽百舜律師事務所 王駿馳律師
懷遠生活圈,努力打造懷遠本土最具影響力公眾號,為大家推送最接地氣的本地資訊。本微信部分內容採編自網絡,由於特殊原因無法追溯到原著者,我們尊重一切原著者的付出,版權歸作者本人。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在最短的時間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