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是黑人?一些事情正在變得不可思議

2020-09-09 探索XXX

2020年是貝多芬誕辰250周年。作為古典音樂的典範,每個室內樂團,每個唱片公司似乎都應該在今年與貝多芬同樂。然而很多樂團取消了一些慶祝演出,一些音樂人也認為今年應該讓貝多芬沉寂。

或許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之一便是所謂的「貝多芬是黑人」論調重新出現。

貝多芬是黑人,這聽起來似乎很新鮮,實際上這個說法已經流傳了一個多世紀。儘管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證據,但這位交響樂之王的黑人身份卻在不同的時期不斷被提及。而就在2020這個不同尋常的年份,這個說法再次出現。

黑色混血兒

1907年,就在貝多芬去世80年後,英國作曲家塞繆爾·科勒裡德-泰勒就開始猜測貝多芬是黑人。科勒裡德-泰勒是一個混血兒,母親是英國白人,父親是獅子山人。他說他情不自禁地注意到自己的面部特徵和貝多芬的相似之處。

塞繆爾·科勒裡德-泰勒

作為剛從種族隔離主義盛行的美國回來的黑人,科勒裡德-泰勒把自己在美國的經歷投射到這位偉大的作曲家身上。「如果最偉大的音樂家還活著的話,他會發現在某些美國城市他連旅館都住不上。」

而在1934年,出生於牙買加的新聞記者喬爾·奧古斯都·羅傑斯也出版了一本名為《關於黑人的100個驚人事實》的書。其中就提到「貝多芬是一個黑混血兒,他被稱為『黑色西班牙人』」。

貝多芬真的是黑人嗎?

貝多芬是黑人的證據之一是十九世紀的傳記作者對他外表的描述。「平坦的大鼻子」和「濃密,豎直」的黑頭髮。1969年《芝加哥每日衛報》上的一篇文章引用了貝多芬的一位熟人弗勞·費舍爾的描述。他將這位作曲家形容為「矮矮胖胖的肩膀,短脖子,圓鼻子,黑褐色的膚色」。

而另一個證據是對貝多芬的血統分析。貝多芬是約翰和瑪麗亞·瑪格達琳娜·范·貝多芬的兒子,居住在現在比利時的佛蘭德地區。從八世紀到十五世紀,很多穆斯林從北非斷斷續續來到西班牙,而當時的佛蘭德地區正在西班牙的統治之下。

因此一種說法是貝多芬的佛蘭德祖先曾與當地的非洲裔西班牙人結婚,而這讓他擁有了非洲血統。而另一個說法則是貝多芬的母親有外遇,從而使貝多芬有了黑人血統。

瑪麗亞·瑪格達琳娜·范·貝多芬

當然這些說法都是猜測,並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貝多芬是黑人」。而且從歷史文獻中看,貝多芬並沒有被同時代的人當作黑人。

但與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相比,「貝多芬是黑人」這個結論卻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在20世紀60年代,它成為了民權鬥爭的一部分。

黑人的民權鬥爭

在1930年代,許多非洲裔美國人的知識分子,新聞工作者,藝術家和音樂學家開始真正研究和撰寫有關黑人過去的書籍。從歷史上看,白人一直不斷拒絕黑人與天才有任何聯繫。而「貝多芬是黑人」的提出,令這些研究者興奮。

儘管在科爾裡德-泰勒去世50多年後的1960年代,人們幾乎已經忘記了他提出的貝多芬的膚色問題,但當活動家斯託克利·卡麥可對歐洲白人文化本質上優於黑人文化這一根深蒂固的假設發起猛烈抨擊時,這個接力棒被傳遞了。

斯託克利·卡麥可

「貝多芬和你我一樣是黑人,」卡麥可在西雅圖對以黑人為主的聽眾說,「但他們沒有這樣告訴我們。」而就在幾年前,非洲裔美國人民權運動者馬爾科姆·艾克斯也曾表達過同樣的想法。

他在1963年接受《花花公子》的亞歷克斯·海利的一次著名採訪中說,不但貝多芬的父親是在歐洲的黑人,而且貝多芬的老師海頓也有非洲血統。

在那個時期,「貝多芬是黑人」成為了舊金山一家靈魂音樂電臺的重複口號。1969年,《滾石》雜誌刊登了一篇文章,標題為「貝多芬是黑人,自豪!」

黑人音樂界的隱喻

「貝多芬是黑人」在黑人音樂界已經成為一種隱喻。就像黑人鋼琴家愛德華·埃靈頓被稱為公爵,而黑人樂隊隊長、鋼琴家威廉·貝西則被尊崇為伯爵一樣,貝多芬就是一個黑人。

事實上這種隱喻在黑人音樂界並不少見。其中最複雜的一個與阿拉巴馬州出生的樂隊領袖赫爾曼·布朗特有關。作為一名著名黑人爵士樂作曲家,布朗特拋棄了他的有奴隸色彩的姓氏,自己更名為桑·拉。他宣稱自己不是地球人,而是來自土星的「天使族」,來到地球宣揚和平與團結。

桑·拉

非洲裔音樂人之所以常常使用這些誇張的隱喻,這與他們受到的種族歧視有關,而這種歧視不單單是針對他們本人,還包括他們的藝術作品。黑人音樂被禁錮在流行範疇,永遠成不了經典。

英國BBC Radio 3的當代爵士音樂節目主持人科裡·姆旺巴說:「『貝多芬是黑人』這一說法破壞了一種非常規範的思維方式。」 「這使我們再次考慮一種文化......如果貝多芬是黑人,他會被歸類為經典作曲家嗎?還有那些在歷史上消失的其他黑人作曲家呢?」

正如姆旺巴所說,很多黑人作曲家包括其作品都從歷史上消失了,比如朱利葉斯·伊士曼。

朱利葉斯·伊士曼

作為作曲家,歌手和鋼琴家的伊士曼是1960年代和70年代紐約音樂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開放式樂譜將極簡主義的循環與流行音樂的節奏融為一體,而這種融合往往發生在即興創作之中。然而在1990年,無家可歸的伊士曼最終在街頭去世,他的音樂也隨即消失。

種族主義

1988年,加州史丹福大學的兩個白人學生,在一場關於音樂和種族的激烈討論之後,在貝多芬的一張海報上汙損了他的形象,將其描繪成非洲裔美國人樣子。隨後媒體報導稱這是一種種族主義行為。儘管在很長時間內,這一主題沒有再被提及,但種族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一直處於蟄伏狀態。

2020年,貝多芬誕辰250周年之際,「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爆發了。在這個背景下,「貝多芬是黑人」的話題又出現了。這個話題最先在推特上被提及:德國著名作曲家路德維希·范·貝多芬是黑人嗎?儘管是一個問句,但隨著網友把整個故事補充完整,得到的反應成了一個天文數字。

從貝多芬的面部特徵,到家族血統,所有的線索都被分析了一遍。而還有人從貝多芬的音樂特徵分析,「在他的音樂中......重音並不在通常的拍子上,例如在小節的第二和第四節拍,而不是通常的第一和第三節拍。」而這些特徵已被用來證明貝多芬是黑人,他受到非洲音樂的影響。

基拉·瑟曼

很多專業人士也加入了討論。密西根大學教授基拉·瑟曼在一個話題中分享了她對這些討論的看法。她說她無法談論貝多芬種族的問題,但是,她提醒那些只關注作曲家是否是黑人的人,還有很多其他的黑人作曲家。

遠離貝多芬

2020年被稱為「貝多芬年」。然而就在進入這個不尋常的一年之前,2019年12月27日,德克薩斯州福斯沃思美術學院的音樂學家威廉·吉本斯在推特上投下了一顆炸彈。他的開場白是:「隨著2019年即將結束,這裡有一個簡短的推文,是關於我2020年的一個重大決心:花整整一年時間遠離貝多芬。」

威廉·吉本斯

然後,所有的貝多芬的慶祝活動都被拋到了一邊。儘管這可能與疫情有關,但很多人也談到了對貝多芬的疲勞以及貝多芬是不是黑人的問題。學者們開始發起了一場沒有贏家的文化戰爭,這是21世紀處理一個被認為是問題的人物的最有效的方法:將他變成稻草人靶子,然後觸發抱怨。

與他們相比,過去的民權運動者則明智得多,他們沒有提倡取消貝多芬,也沒有表明任何立場,因為這個賭注太高了。

安德裡亞·摩爾

位於麻薩諸塞州北安普頓的史密斯學院的音樂助理教授安德裡亞·摩爾在《芝加哥論壇報》上撰文,呼籲暫停演出貝多芬的曲目「一年」。「他的音樂已經無處不在,」她解釋道,「那麼何不利用這個空餘時間創作新的音樂,然後在12個月後演奏新作呢?」

摩爾的提議至少會以積極的方式結束:我們讓貝多芬回歸,再加上一堆新作品。

萊奇是一位猶太裔美國簡約主義古典音樂作曲家,最近他根據在加納聽到的鼓聲完成了一個作品《擊鼓》。在一次談到一位非洲裔美國音樂家時,萊奇說:「他是唯一可以與之交談的黑人之一」,然後他補充說:「現在黑人在美國正變得荒謬可笑」。

相關焦點

  • 音樂家貝多芬是黑人?美國的白人和黑人網友因為這個問題吵翻了
    美國這場大暴亂正在全球蔓延,很多人在遊行的時候盯上了歷史人物的雕像,現在看什麼傑斐遜,邱吉爾。很多人的雕像都被拉倒被汙毀,甚至華盛頓的雕像有一天都可能保不住了,還有一個林肯的雕像都要被人推倒。有人說林肯招誰惹誰了,華盛頓好歹那真是蓄奴主,他手下有黑奴,林肯人家是解放黑奴的,人家說了,因為有一個林肯的雕像,林肯在那站著黑奴在那跪著。
  • 音樂是無色的,貝多芬的母親可能是黑人,貝多芬本人是黑人嗎?
    據《衛報》報導,最早提出貝多芬可能是黑人觀點,正是英國黑人古典音樂作曲家科勒裡奇泰勒。在 1907 年,他說注意到自己的面部特徵和畫像上的貝多芬有很多相似之處,並通過貝多芬的例子來攻擊美國的種族主義,「如果現在這名最偉大的音樂家還活著,那他會發現他在美國一些城市連酒店都住不了」。
  • 貝多芬是黑人???
    其實,「貝多芬是黑人」的說法確實屬於「美國登月是騙局」一樣的陰謀論。上面推文截圖的日期是2015年。當時加拿大一份學生報紙上刊登了論證「貝多芬是黑人」的文章,其中提到了截圖裡的照片。而(上千年後的)貝多芬母親來自摩爾人控制區,她應該就是摩爾人。那麼貝多芬就應該有黑人血統。作者說雖然自己google到的畫像都表明貝多芬是白人,但找到很多文字描述說貝多芬有「厚嘴唇,寬而扁的鼻子,深膚色,黑頭髮,小眼睛。」
  • 貝多芬是黑人?
    這一次大家battle的主題是:貝多芬到底是不是黑人?雖然缺乏證據,但是很多外國網友堅持認為:是的,貝多芬是黑人(圖源:indy100.com)正方一辯認為,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是非洲人後裔。在公共場合露面時,貝多芬經常被迫在臉上撲白粉,以掩蓋其種族和血統。
  • 闡釋貝多芬的一百個政治角度:從「貝多芬是不是黑人」談起 | 紀念...
    記者 | 潘文捷編輯 | 黃月「貝多芬是不是黑人?」今年6月,在貝多芬誕辰250周年之際,這一話題在推特上成了熱點。根據美國《新聞周刊》的梳理,貝多芬是黑人的說法來源於美國一份學生報紙2015年的一篇文章。文章稱,貝多芬的長相和黑人很相似,他的母親還可能有摩爾人血統,我們之所以認為貝多芬是白人,是因為後世的歐洲人出於殖民主義心態改寫了歷史。
  • 貝多芬原來是黑人?!這麼多年歷史白學了?
    話說今年是貝多芬誕辰250周年,作為西方音樂界最有名的作曲家,今年各種紀錄片、慶祝活動都早已安排上了…而隨著貝多芬250大壽的來臨,一個關於這位西方樂聖的驚天大秘密,也終於浮出水面:路德維希·范·貝多芬,原來是個黑人???《貝多芬是黑人嗎?
  • 美國抗議黑人又發表神言論,稱貝多芬是黑人,被白人篡改了膚色!
    最近美國黑人的抗議活動進入了新的局面,已經從物質層面上升到了精神層面。據美國的《新聞周刊》近日報導,如今在美國的網絡上最火爆的話題就是:貝多芬是黑人!
  • 貝多芬竟然是黑人?!這麼多年歷史白學了?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原來是個黑人???這一次大家battle的主題是:貝多芬到底是不是黑人?,與其炒作貝多芬是「黑人」的陰謀論,人們其實應該多去了解了解貝多芬所在的那個時代真正存在過的一些黑人音樂家,
  • 周末速報 | 貝多芬是黑人?Elon Musk駁斥多人運動傳言,YEEZY要進軍美容界了
    但先不要拿膠帶遮住,因為Keanu Reeves宣布他將會和一些幸運粉絲進行1對1的Zoom視頻連線。這場名為「15 Minutes of Fame with Keanu Reeves」活動的所有拍賣收益將會捐給Camp Rainbow Gold,該慈善基金會向患有癌症的兒童提供幫助。
  • 不可思議!白人球星娶黑人姑娘,3個孩子都是金髮碧眼,你怎麼看
    不可思議!白人球星娶黑人姑娘,3個孩子都是金髮碧眼,你怎麼看 原標題:不可思議!
  • 貝多芬誕辰250年|貝多芬馬拉松,中國音樂家撐起一片天
    與此同時,他開始失聰,創作也有點脫離現實了,「這種脫離現實也造就了他的偉大,造就了一種不可思議的音樂深度,也讓他的音樂有種高不可攀、高高在上的感覺,不管是演奏者還是聆聽者,都需要很多的鋪墊才能夠感受到。」 「貝多芬的作品幾乎覆蓋了所有體裁、所有樂器,一個手五根手指,不管按什麼順序,肯定會有貝多芬的名字,從事音樂工作的人完全沒有辦法避開這麼一位作曲家。」
  • 被命運殘忍對待的貝多芬,創作音樂是克服了怎樣的困難?
    被命運殘忍對待的貝多芬,創作音樂是克服了怎樣的困難?上天給了貝多芬無比優秀的音樂天賦,但是卻沒有溫柔的對待他。很多人非常喜歡聽貝多芬的音樂,雖然有些深奧,但是總能聽到一些自己所達不到的情愫。他沒有幸福的生活,然而他能夠靠著自己的努力和堅強,對命運發起反抗。
  • 拜登黑人言論引川普嘲笑:瞌睡喬不能讓我們變得偉大
    「瞌睡喬不能讓我們變得偉大,他是我勝任的原因!」川普在推特上嘲諷道,同時再次轉發了早些時候的一條推文,該推文分享了一項最近的民調,顯示他在搖擺州賓夕法尼亞州領先於拜登。拜登自周五以來一直處於守勢。他對電臺主持人查拉曼尼說,任何不投票給他的黑人都不是真正的黑人。
  • 貝多芬的三段故事
    本號分享音樂類賽事、培訓、知識、考學等本號抖音(音樂世界music world)正在報名中的比賽  貝多芬聽到這裡,推開門,輕輕地走了進去。茅屋裡點著一支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著一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皮鞋匠看見進來個陌生人,站起來問∶「先生,您找誰?走錯門了吧?」貝多芬說∶「不,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  姑娘連忙站起來讓座。貝多芬坐在鋼琴前面,彈起盲姑娘剛才彈的那首曲子。
  • 貝多芬:田園交響曲
    ——貝多芬 貝多芬1792年去了維也納,在這座城市生活了35年,他去世後就安葬在此。這段時間,他數次搬家,留下了好幾處值得紀念的生活軌跡,其中有條小路,被人們特意地稱為「貝多芬小路」。20世紀30年代,在由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出版的貝多芬《田園交響曲》總譜裡面,有張鉛筆畫插頁,此畫畫的就是貝多芬在這條小路漫步的場景。
  • 貝多芬的遺產|晚期作品中的變奏曲情結
    貝多芬畫像(1815年)一直以來,貝多芬在譜寫音樂時都是與一種無法描述的內化了的視覺意象相互觀照的,這種映照在他晚年徹底失聰後變得更為突出。他曾對尼特說:「如果我正在作曲,在我的思想裡,我總有一幅油畫,並照此工作。」
  • 盤點被電視直播所記錄下來的10個最不可思議的事情
    隨著網絡的發展,人們已經漸漸的習慣,獲取信息資源都願意通過電腦或者手機,對於電視已經並不感興趣了,不過,也不能否認電視擁有的價值,例如,在美國許多人就很喜歡看電視,通過付費的方式選購自己喜歡的節目,尤其是一些熱門的電視直播,往往更加能夠受到關注,其實在歷史上,就曾出現過一些非常不可思議的直播
  • 貝多芬為什麼耳聾?
    然而,貝多芬在27歲時就患上了耳疾,30歲以後,他的耳病更加嚴重,由此他變得孤僻,痛苦之極,每天都在憂鬱中度過。貝多芬一度絕望地想到了死。但死的意志最終轉化為對生的渴望,從而他大多數作品中體現了這種掙扎的狀態。貝多芬究竟如何成為聾人的,跟隨今天的文章一探究竟。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看原文出處。
  • 【怒轉好文】貝多芬的不良影響
    這個評論在將近兩百年後仍然令人吃驚,不僅因為這是對自己刻薄的低估——就如莎士比亞認為「《暴風雨》不像我早年的戲劇那樣平庸」一樣——還因為它對當代音樂生活是種無形的挑戰。不去演奏在世作曲家的作品,而是演出貝多芬的作品,就是展示匱乏至極的想像力。關於貝多芬的書籍不斷增多,體現出這種狂熱的崇拜正在持續增加。
  • 貝多芬的作品,只能由貝多芬本人超越
    © Urghhlings* 本文轉載於「古典縱橫」,已獲原作者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