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些自閉症患者不是天才,觀眾還願意看嗎?

2021-01-08 澎湃新聞

像所有所謂「刷爆朋友圈」的事件一樣,一元錢購買自閉症小朋友畫作的慈善活動不到一天的時間,就從萬人追捧變成了萬人質疑。

除了怎麼切實幫助自閉症兒童及其家庭,自閉症兒童的社會形象塑造也是頗為值得討論的問題。

目前,公眾似乎只能通過藝術媒介關注到自閉症群體,通過藝術媒介意識到世界上還有一群來自星星的孩子,他們不是追求玫瑰、馴養狐狸的小王子,而是一群不幸罹患神經發育障礙的人,一群與正常人有很大差距的人,他們的症狀不能被治癒、很難得到緩解,只能在一定態勢中維持穩定。

自閉症患者是一群需要佔用社會資源的人,需要特殊人力物力支持才能正常參與到社會活動中的人,而且他們通常無法以社會期待的方式回報社會。

多數自閉症患者都是沒有特殊才能的普通人。

如果他們沒有任何特殊才能或者天賦,同時又患有疾病且需要佔用大量社會資源,部分社會達爾文主義者關心他們的方式大概不是捐錢而是唾罵。

但更加悲哀的是,正如慈善賣畫的小朋友們一樣,媒介呈現在觀眾眼前的多數都是天賦秉義的自閉症患者,例如Netflix八月十一日起播出的劇集《非典型孤獨》(Atypical)。

如果一部劇集氣氛壓抑沉悶、嚴肅充滿思辨,又不是關乎每個個體的政治題材,那麼這部劇集很難活過第一季,甚至很難活過試播集。

活下去,才能向外界傳遞深層次的信息,否則一切都失去了意義。

《非典型孤獨》為了活下去盡到了十分的努力。

它擁有《老爸老媽羅曼史》的製片人,恰到好處地拿捏了劇集的喜劇節奏和家庭喜劇的氛圍;

它找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長期致力於研究自閉症課題的專家為劇集提供理論指導;

它巧妙地塑造了患有自閉症的男主角,山姆·加德納,智力卓越但無法理解周圍人事的理科書蟲,樸實羞澀,和踩在青春期尾巴上的多數男生沒什麼兩樣,渴望異性但又無所適從;

它為男主角找到了一位恰當的表演者,加拿大演員凱爾·吉克瑞斯特,時年二十四歲了,但一直在大銀幕、小螢屏上出演青少年,曾在《倒錯人生》裡貢獻精彩表演,《非典型孤獨》裡也精準地詮釋了自閉症男孩山姆,表演克制,但絕對不是不溫不火。

凱爾·吉克瑞斯特飾男主角山姆·加德納

所有這些加在一起,成就了一部校園風格的家庭輕喜劇,它在各大網站上的評分都還不錯,男主角似乎也憑藉此劇知名度大漲。

它把自閉症拿到檯面上來反覆訴說,但是事實上沒有人關注自閉症患者,許多觀眾與劇集故事產生的共情,不過是孤獨患者自我拉扯。

按照一定能夠成功的喜劇模式打造自己的《非典型孤獨》,其戲劇核心並不是自閉症,而是有點特殊的男孩自我發現並尋找伴侶。

本質上仍然是一部講述放學後家庭故事的美式輕喜劇,正常人的故事裡,主角總要有點特殊之處才有看頭,但得自閉症顯然不是最特殊的,最特殊的還是天才自閉症患者。

巴爾扎克曾經說過,天才是社會的病態,正如珍珠是蚌的病態。

人類社會熱衷於珍珠,圓潤有光澤的珍珠總能在人群中引發嘖嘖驚嘆,這是蚌的極端病態形式。人類社會病態的極致就是追求天才。

如果一個人有病,那麼社會達爾文主義者會援引斯巴達英雄母親的故事,主張病人應該遠離常人,自生自滅、銷聲匿跡,不要「持弱行兇」,浪費社會資源,給他人帶來麻煩。

但如果一個人是天才,那麼多數人都會選擇原諒他。

病人就是麻煩,但天才的病人就成了蚌肉託舉起的珍珠,催生浪漫主義遐想。

大部分影視作品都樂於表現天才的自閉症患者,比如電影有達斯汀·霍夫曼與湯姆·克魯斯主演的《雨人》,舞臺劇有《《深夜小狗離奇事件》(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書籍有《羅茜計劃》(The Rosie Project)。

《雨人》中的湯姆·克魯斯和達斯汀·霍夫曼,後者塑造了天才自閉症患者的經典形象。

這些作品中呈現的是被自閉症耽誤的天才,而非有天賦的自閉症患者。觀眾原諒劇中人因自閉症與社會產生的種種摩擦,正如觀眾會原諒其他類型的天才一樣。

去年四月,「世界自閉症日」前夕,英國BBC一套推出翻拍自以色列電視劇《黃辣椒》的英劇《相對無言》(The A Word),成為罕有的表現普通自閉症兒童的影視作品。

《相對無言》是少見的關注普通自閉症患者的影視作品。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點擊文末的連結「有的作品美化了自閉症,有的讓我們認清生活」。

但它的核心並不是探尋自閉症兒童的內心,而是展示自閉症患兒家庭的痛苦,通過展示被疾病消磨的正常人,引發觀眾的關注。

這部英劇在聖丹斯電影節上引發了不錯的輿論反響,但它的模式在商業化的網絡影視製作單位行不通,Netflix的用戶花錢不是做慈善的,而是買快樂的,不能說用戶沒有情懷,但硬要人為情懷埋單也是有失公平的。

作為妥協的產物,《非典型孤獨》成了一部淡化疾病,強調患者與普通人共性的劇集。

男主角是一個非典型的自閉症患者,狀況比多數自閉症患者輕得多得多。他的許多病症多少類似普通人的怪癖,一些突如其來的偏執行為,又像極了普通人在當代生活中突如其來的自我,腦海中會突然浮現出一個念頭,胸中會突然產生一種實現他的衝動,快閃、尬舞,當代都市特產非典型孤獨患者。

為了吸引觀眾,產生共鳴,《非典型孤獨》巧妙地把自閉症患者與都市青年孤獨患者進行了形象混淆。

普通都市青年也會有追求,也會有不知所措的時候,也會受到錯誤指引犯下另當事雙方或多方都感到萬分尷尬的錯誤,也會在事後希望免除自己的責任得到周圍人的原諒和支持……

都市病灶感染者的自閉是怯於向外界開放自我,同時又渴望得到陌生人的愛。

這不是一種疾病,只是一種藉口,「自閉症」不過是影視消費的一個符號,一種媒介獨創的藝術風格——天才自閉症藝術流,沒點故事怎麼搞藝術,沒有故事沒有酒,病還不讓有?

以「子非魚」為藉口放棄對異己的同情和理解是一種對社會認知義務的迴避,會滋生社會偏見。但像《非典型孤獨》這樣的作品本身是無法拉近正常人與自閉症患者距離的,甚至無法引發正常人對這一群體真正的關注和了解的欲望,因為自始自終,山姆·加德納都是一個被生活搞垮的理性人,一個有點喜感的角色,他存在於那種典型的「一切都會好的,明天是新的一天」美式生活中,甚至和普通人的疾苦無關。

《非典型孤獨》每一個細節都是精心設計過的,通過這種周延的設計,它巧妙地切中了一群浪漫主義者孤獨的、渴望愛與包容的心,在滿足對病態天才自我投射的同時,又對外營造出一種關心社會、「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的共情感進行自我感動。

說白了,花錢買畫之後截圖發至朋友圈的行為也好,援引山姆的笑話闡述個體孤獨的也好,本質上關心的不是自閉症患者,他們只是像借一群消失在公共視野中的隱形人塑造自我慈悲為懷、心系蒼生的高大形象,扮演一個外向的孤獨患者,等待被人認可。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自閉症患者,真的不是來自星星的天才
    這些美化的稱呼固然減少了妖魔化,但同時也形成了新的刻板印象:給患者披上一層詩意的、抒情化的、熠熠生輝的面紗,我們隔著這層面紗看他們,覺得美麗而疏遠,仿佛是另一個星球的人。而他們真實人生的痛苦,作為一個「脆弱版」人類的痛苦,和他們真實的生存樣貌,並不能在詩意化中顯現,只會繼續藏匿在公眾的認知死角裡。
  • 認知誤區:天才都是自閉症?自閉症兒童都是天才?
    無可否認,很多天才都屬於自閉症譜系,尤其是被稱為「學者病」的阿斯伯格綜合症。他們會在某些特別領域如:數學、音樂、繪畫等具有特長,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天才都自閉,更不能證明所有自閉症孩子都會變成天才,畢竟自閉的孩子有很多,而天才卻寥寥無幾。而且,大多數自閉症患者不但沒有高超的天賦,智商還低於同齡人,大多還會存在認知理解、表達溝通等不同程度的障礙。
  • 《良醫》自閉症天才醫生
    該劇講述了一位自閉症天才醫生肖恩的故事,該醫生在美國一家醫院的一群專業醫生的領導下,每天處理各種醫療事件並治療各種患者。01,法理學與人際關係在劇中,每種救治都必須遵守嚴格的法律規定。他還從這些患者那裡學到了很多東西,開始關心其他人的情緒變化。04,那個愛你的人最終,肖恩開始學習成為一個普通人,學著與患者聊天,追喜歡的女孩,但是第一次約會使他沮喪,感覺就像一場災難。
  • 世界最著名的10個自閉症天才,你認識幾個?
    更不可思議的是他收集這些知識的方式;Peek可以在同時讀兩頁書,用他的左眼看左頁,右眼右頁,八到十秒鐘看完。 《雨人》上映後,Peek被很多人關注,這使他更自信,隨著年齡的增長社交能力也提高了,學者症候群患者的一個特例。
  • 專訪特殊教育學者蘇雪雲:認為自閉症兒童多天才是一種誤解
    並不是說自閉症的孩子裡天才就特別多,只是可能因為他們的特徵,比如在社交方面相對有缺陷,對某些東西會有特別固執的特殊興趣,又不會受到其他幹擾,所以在特定領域表現出了相對突出的「孤島能力」。但是如果僅僅強調這種能力的話,不一定有利於兒童的發展和適應。比如我們有案例是兩三歲的時候就可以認很多漢字,但到後面沒有辦法進行語篇閱讀。
  • 《良醫》看自閉症男孩如何逆襲成為天才醫生?
    美劇《良醫》熱播,該劇由大衛·肖編劇,講述一個年輕的患有自閉症以及學者症候群的外科醫生肖恩·墨菲加入了一間著名醫院聖博納文圖爾醫院。這令所有人都起了疑問:一個沒法和正常人建立關係的醫生,真的能治療患者嗎?
  • 自閉症天才丹尼爾:用不同方式看世界
    ·譚米特,一位自閉症學者。這年他25歲,在牛津大學科學歷史博物館禮堂裡,面對觀眾,他在5個小時裡背出圓周率小數點後22,514個數字,這是目前的歐洲記錄,世界排名第六。2007年熱播的CBS電視雜誌節目《60分鐘》想挑戰下他的語言學習能力,結果他在一周內學會冰島語——歐洲古老保守的島國語言,並在節目上展示了他的這種天賦。他的冰島語教師直呼他「非人類」、絕對「天才」。
  • 「自閉症天才說」?受觸動的你需要注意了!
    看了以上的報導你也許會有所觸動,也可能思考過自己家的孩子是否也有才藝天賦。我們不否認這些天才的存在,但是要意識到在事實上,這些自閉症天才在自閉症人群中僅僅只佔少數,真正有天分的人可謂是寥若晨星。· 給自閉症孩子培養一門特長,既能提高藝術修養,又能給他未來生活增添一份生活樂趣!· 藝多不壓身,既然孩子在學業上發展不太不可觀,那不如另學一些才藝拓展一下!
  • 究竟是誰,成功救贖了一位自閉症天才少女?
    動物真的有那種幫助自閉症患者的神奇本事嗎?自閉症家庭真的需要動物嗎?動物治療真的有效嗎?在寵物療法上, 目前世界上並沒有受公認的大樣本/對照組的科學研究來證實寵物療法對自閉症患者有普遍效果, 但確實不乏有小規模的研究得出了一些偏積極的結論很多都是以個案為主,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研究證明!
  • 《良醫》:自閉症患者救人之旅,記住好的事情而不是壞的事情
    《良醫》該劇講述的是一個年輕有著學者症候群(在某種藝術或學術上有超乎常人的能力, 有10%自閉症患者有這種症候群)的外科醫生肖恩加入了一家著名醫院肖恩在患有自閉症的同時他也是個萬年難得一見的醫學天才。肖恩不僅對於外科手術的嫻熟掌握,對相關知識的融會貫通牢記於心,更加難得的是肖恩永遠把治好病人放在第一位,敢於向患者提出一些大膽的治療方案,告訴病人還有希望,真正把救人當作己任。肖恩從小患有自閉症和學者綜合症。
  • 如果兒子是自閉症且中度智障,父母應該放棄嗎?
    自閉症如今已經成為精神類疾病的首位,而中國的自閉症患者逐年攀升,在2015年的時候已經超過千萬。我們常常會聽說,自閉症會出某些特定領域的天才。但事實卻是,絕大多數的自閉症患者,甚至無法完成生活自理。自閉症的成因很複雜,在世界範圍內都沒有可操作的解決方案,康復訓練是唯一有效的治療途徑。
  • 自閉症患者的爸爸說:「有時候真想一刀給他,一了白了.」
    「小朋友畫廊」賣的一元畫,是由自閉症患者創作的。我知道很多人買畫,是為了表達愛心。我們願意傳播它,是因為我們同情這些自閉症小孩。同情,是從我們的立場出發,所採取的態度。沈可尚曾經拍過幾部講述自閉症患者家庭的紀錄片,其中一部叫《築巢人》。這部紀錄片只有短短 53 分鐘,卻擁有不錯的票房成績,並獲得臺北電影節百萬首獎、香港華語紀錄片短片冠軍以及金鐘獎最佳非戲劇類導播獎。我看完後心情非常沉重。它記錄了一位自閉症孩子和他父親的日常生活。
  • 被自閉症困住的孩子:我只是與眾不同,並不是低人一等
    但在1988年之後,越來越多人的了解了自閉症是什麼,並且對自閉症患者可能的表現持有友好的態度。偷偷送走自己的孩子,而這些孩子本身也就成了永遠不會再被提及的秘密《雨人》裡,查理的父親把患有自閉症的哥哥送到精神病院生活,而這件事情,以及哥哥的存在都成了家庭的秘密。直到父親去世,查理都不知道自己還有個哥哥。
  • 自閉症患者的困難究竟在哪裡?
    對心智理論的研究很有助於我們理解這樣一個群體——自閉症患者。因為自閉症患者正是在理解他人的想法、計劃和觀點方面存在諸多困難。那麼自閉症患者究竟在哪些過程中遇到了困難呢?○ 自閉症患者往往缺乏社交互動與語言溝通方面的技能,因而會產生一種孤立感,仿佛置身孤島,與周圍的人群隔離。
  • 我有自閉症,但我不是神經病!
    暖心的《天才少女》;但林智優年僅十五歲,還是個自閉症患者,她的證詞可信嗎?影片中這起案件的核心、以及整個故事的核心都在於一個問題——自閉症患者的證詞,是否可以相信?一開始,男主是不信的——一個精神病人的話,怎麼可以相信?
  • 《良醫》,一個講述自閉症天才醫生,逐漸成長的故事
    小七今天想向大家推薦的這部劇叫做《良醫》,這部劇講的是一個自閉症的醫生如何成長的故事。男主肖恩,同時也是自閉症的天才醫生。他和醫院的院長是好朋友,他因為一些機緣巧合的緣分認識了院長。院長對待肖恩像對待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
  • 電影閒聊丨《雨人》只是表達與自閉症患者親情嗎?我看到了不同
    我們真的能和自閉症患者建立親密的關係嗎?就像我們可以和一隻貓戀愛嗎?我本意不是要貶低自閉症患者,而是我們與事物相處而得到反饋。就像我們與貓之間一樣,它們對我們非常的重要,奇怪就是我從來不知道它們在想什麼。
  • 你不是自閉症,卻為什麼活的像個孤獨患者。(內附真實故事)
    直到後來,通過別的同學,我才知道他是抑鬱症+自閉症患者。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來聽課了。在這之前,航武老師就曾在公益課上給他做過一次大型個案處理,那次個案對他稍有觸動和影響,於是他媽媽就帶著他不斷地來聽航武老師的課,期望在課堂和各個體驗中,將兒子的自閉症治癒好。
  • 「自閉症患者究竟是不是白痴?」這部電影給了我們殘酷的答案
    哥哥文光(莊仲維 飾)是一個自閉症患者,個性敏感,不善與人交往。弟弟(張順源 飾)一直設法幫助文光找到工作。然而,文光屢次搞砸面試,闖禍惹麻煩,讓弟弟氣憤又無奈。你用對待「白痴」的態度對待自閉症患者,那他們就真的成了「白痴」,你接納自閉症患者的一點點優點,那他們就是不太完美的普通人
  • 孩子說話晚,不愛學說話是自閉症嗎?
    最近,我常收到讀者的留言,問一些關於自閉症的問題,如:自閉症的孩子有哪些表現?孩子說話晚,不愛學說話就是自閉症嗎?不是自閉症的孩子,也要進行語言開發嗎?下面針對這些問題,做簡要回覆:自閉症是一種廣泛性發育障礙,目前還沒找出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