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患者,真的不是來自星星的天才

2020-12-28 虎嗅APP


自閉症很複雜,我們對它知之甚少。關於它的誤會、刻板印象和歧視,遠比它的真相更有名。


4月2日是世界自閉症日,我們想來談談自閉症,談談關於它的偏見,它的真相,以及自閉症患者真實的生存樣貌。


自閉症患兒的內心世界,籠罩在未知的迷霧中


自閉症究竟是什麼呢?其實,它的概念也在不斷更新。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將自閉症定義為一個譜系,像一個小家族,裡面裝著好幾個成員,有自閉症,也有亞斯伯格症候群、未分類的廣泛性發展障礙等疾病——它們都可以統稱為自閉症譜系障礙


這是一個龐大的人群,也是一個沉默的人群。


據2019年《中國自閉症教育康復行業發展狀況報告Ⅲ》披露,中國的自閉症譜系兒童超過1000萬,0-14歲兒童的數量超過200萬,且據保守估計,這個數字還在以每年接近20萬的速度遞增。


我們再來看看診斷率相對較高的美國。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仇子龍在造就的演講中提到,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報導了一個非常令人恐慌的數字,就是自閉症患病率已經達到了1/68。也就是說,每出生68個孩子就有一個是自閉症。


這個數字在前兩天又更新了。


2020年3月26日,CDC發布了最新的美國自閉症譜系障礙的患病率——1/54。數字的不斷提升,除了患病率本身的上升,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早期篩查和診斷能力的進步。


這個人群如此龐大,但悲哀的是,我們卻對他們知之甚少。


偏見與真相


長期以來,公眾對自閉症的偏見數不勝數。


在古代,人們相信超自然的力量無處不在。在這種背景下,人們把精神疾病看成是惡魔附身或者魔鬼控制了人的精神。


今天,我們又走向另一個極點,把他們形容為「來自星星的孩子」、「孤獨天使」、「天才」、「藝術家」等等。


一些影視作品和書籍無形中強化了這種印象——精神類疾病和天才,宛如一枚硬幣的正反面。比如電影《雨人》中患有自閉症的雷蒙,一盒牙籤打翻了,他瞄一眼就能看出數量;在賭場上,他又顯示了驚人的算牌技巧。


這些美化的稱呼固然減少了妖魔化,但同時也形成了新的刻板印象:給患者披上一層詩意的、抒情化的、熠熠生輝的面紗,我們隔著這層面紗看他們,覺得美麗而疏遠,仿佛是另一個星球的人。


而他們真實人生的痛苦,作為一個「脆弱版」人類的痛苦,和他們真實的生存樣貌,並不能在詩意化中顯現,只會繼續藏匿在公眾的認知死角裡。


DSM-5 ASD的診斷標準


還有一些症狀是DSM-5未能涵蓋的。


睡眠障礙。ASD 兒童入睡、維持睡眠和建立可預知的睡眠-覺醒周期方面往往有嚴重的問題,給家庭日常生活造成巨大的負擔。


進食障礙。很多自閉症兒童對食物有異乎尋常的敏感,可能導致過度反射性嘔吐,或敏感口腔區域對不同食物質地的厭惡。這導致他們極為挑食。


攻擊傾向。因為語言發展遲緩,自閉症者因無法表達需求而感到沮喪,使之哭泣、發怒,有時甚至有攻擊傾向。不懂語言、不了解別人想讓他們做什麼,也不關心同齡人正在做什麼的孩子,無法正常社交,無法參與合作,甚至搗亂破壞。


劇烈、捉摸不透的情緒波動


獨自遊蕩或逃跑傾向。孩子一出門就可能會跑開,不知道撇下大人、在街上亂跑或穿過停車場的危險。這樣的孩子也可能會想辦法逃出教室或校園。如果被視覺、聲音和人過度刺激,那麼當他們面臨這些刺激情緒的情況時,他們會「崩潰」。


自我攻擊傾向。通常在發脾氣的情況下,幼兒可能會以撞頭、打、咬或抓傷自己的形式進行自我攻擊。


……


這是他們和他們背後家庭的真實樣貌。大量的患者伴隨智力障礙,一生都需要家人照顧。漫長而心力交瘁的守護,每天擔驚受怕,這是自閉症者家庭的體驗。


高智力的自閉症者,他們只是自閉症患者中的少數。


仇子龍演講中談到,「天才」不是疾病的饋贈,天賦異稟之人只是疾病中的少數群體


同時,他們也有自己獨有的脆弱。對於智力較高的患者,往往是亞斯伯格症候群患者,即我們常常以為是「天才」的人群,他們在酗酒、吸毒成癮方面,比普通人的風險高得多


瑞典的一項研究顯示,智商達到或超過平均線的自閉症患者,其對酒精或毒品上癮的機率是同齡人的兩倍以上。對同時還患有多動症的人而言,成癮風險上升三倍,而在IQ處在或高於平均線的自閉症患者中,多動症會使風險增加七倍。


由於人們普遍認為,成癮在自閉症群體中並不常見,故而瑞典的這項發現令很多人大跌眼鏡。


究其原因,首先,部分自閉症患者體會到更強烈的焦慮和壓力。他們或者無法從社交活動中獲得快樂、放鬆,或者感到人際交往十分困難,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這些因素使得他們更容易通過成癮物質尋求撫慰。


第二,衝動和強迫都是自我控制問題,它們和成癮風險高度相關。而在自閉症患者身上,衝動與強迫兼而有之。


最後,成癮與自閉症還可能存在基因上的聯繫


他們容易陷入問題,但又難以治療——常用的成癮治療是團體治療法,對於社交困難的他們來說,必須另尋方法。


自閉症者因為他們的疾病,更易陷入負面情緒的泥沼


另一個誤解是,自閉症兒童不能共情,因此非常冷漠甚至冷血。


「星孩」這個名稱,多少也暗示了這一點:他們和健康人,是兩個星球的生命,難以互相理解。


在仇子龍的演講中,他介紹了「心理理論」的概念:人們知道在他人行為背後,可能有不同的信念、意願和情緒。自閉症患者大多缺乏心理理論。


看上去就是「不能共情」了?這得從共情的概念說起。


共情有兩種——情感共情和認知共情。情感共情就是「感同身受」,就像他人的情緒「傳染」到自己身上一樣:當別人悲傷,也一起悲傷,別人快樂,也一起快樂。而「心理理論」,即仇子龍談到的ASD患者缺乏的能力,屬於認知共情,是一種偏理性的理解。


一兩歲的幼兒就已經具有共情能力的雛形


這兩種能力是可以分開的,也就是,一個人可以和他人感同身受的同時,無法從理性上理解對方的信念和情感;一個人也可以深刻理解他人的信念、處境、情感,能恰當地描繪出來,同時卻沒有被這股情緒傳染,沒有共同悲喜。


因為沒有形成心理理論,自閉症患者社交往往遇到困難。但,他們的情感共情能力是正常的,甚至會高於正常人。



正是因為發現自閉症者有一些出乎意料的真實情況:比如,自閉症者可以共情;比如,自閉症者中只有50%有述情障礙,牛津大學心理學教授傑夫·博爾德才去研究健康人當中的述情障礙。


同時他也發現了,正因為「自閉症者冷酷、不能共情」的刻板印象,一些患者在社會上碰壁,被歧視對待。


「有個可愛的小夥子,智商高得都測不到值——厲害到這種程度。他找不到長期工作,但報名去一家護理院做志願者,因為他想用自己的時間,做點有意義的事。院方卻說,『噢,因為你被確診患有自閉症,你沒有同理心,所以不能照看老年人。』這太荒唐了。」


我們如何接納他們?


真實的自閉症者,是一個矛盾複雜的群體——他們不像另一個星球的人那樣不理解我們的七情六慾,我們和他們甚至可以「心靈相通」,但因為語言能力的缺陷,和他們交流確實有障礙;


他們不像影視作品和刻板印象裡那樣,因為「瘋」所以「天才」,但他們中確實有一部分人具有超乎尋常的智力和成就——只是一小部分。


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他們是「脆弱版」的人類,是和我們一樣、但加了一個debuff的人類。有些人的debuff輕,有的人重,但無論哪一種人,他們都為了融入社會,付出了比我們多得多的代價。


最後必然導向一個問題:我們要如何接納他們?


我們已經知道,他們比我們一般人脆弱得多,他們需要社會的幫助,從金錢到環境,從醫療扶持,到社會觀念。


下面三個演講,談到了不同方面的幫助。


《每出生68個孩子就有一個是自閉症,社會該如何接納他們?》


仇子龍,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這場演講,談到了自閉症的科學發展史,談到了自閉症和基因的關係,最後轉向社會接納問題。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仇子龍提到一個很有意義的看法:我們可以把自閉症的症狀視為一種人格特質,就像內向、外向一樣。他們不喜社交也好,興趣狹窄也好,不是一種缺陷,只是特點——就像我們有的人喜歡蹦極,有的人喜歡讀書,我們人類,本就是紛繁多樣的;這種多樣性,成就了我們這個物種的精彩。


I’m unique, just like everyone else:我是與眾不同的,就像所有人一樣。所有人都是與眾不同的,我們沒有必要完全改變他,我們需要做的是接受他們、幫助他們、愛護他們。


《每個人內心中都要保有那種原生的力量》


苗世明,WABC無障礙藝途創始人


苗世明是一個從央美畢業的藝術從業者。偶然的機會,他注意到精神障礙患者這個被忽視的群體,他訝異地發現,他們有如此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細膩的情感。稍加引導他們就有能力表達出來,但他們缺乏這種渠道。


於是,他決定做這個渠道。「我想我可以做一點事情,可以陪他們繼續畫下去。他們會去表達自己的情感,他們不只是瘋子傻子。他們有意識,有自己的感受,只是你聽不懂,或者說你看不懂。


他找到一個又一個孩子,引導他們畫出內心的世界。這些存在嚴重的語言障礙、行為控制問題的孩子,筆下卻有一個驚人的世界。


我們驚訝,恰恰也是因為我們忘記了,他們和我們的本質是一樣的,我們的內心世界有多宏大,他們就有多宏大。


然而我們往往遺失了那股原生的力量,他們與世隔絕的心靈卻保留了下來。


看到他們的畫作,我們心中的力量也得到呼喚,重新醒了過來。


《寶貝,媽媽只願比你多活一天》


戴榕,心智障礙者家長組織聯盟理事長,揚愛特殊孩子家長俱樂部董事長,職業經理人


戴榕是自閉症患兒的母親。從她意識到自閉症無藥可醫、病因不明,而且伴隨終生時,痛徹心扉的絕望,時刻折磨著她。


她是一個勇敢的人,選擇了把孩子送入普通學校,跟普通人相處、學習


自閉症孩子通常會在讀到三四年級的時候沒法兒在學校待下去。而她的孩子很幸運,不僅讀到了小學六年級,還完成了9年義務教育、職業高中的特教班、啟能班。


她的兒子現在都可以自己獨立做幾個小菜、送送快遞、洗碗洗衣服、畫畫,還學會了使用社區的公共設施、獨立坐公交車去理髮。


在這個過程裡,對普通孩子、對自閉症孩子都是挑戰。普通孩子要學會接納一個比較特別的同學,並認識到「人類都是不完美的,人類是各有差異的」。


這個富有挑戰性的人物,她的孩子成功做到了,孩子的學校、老師、同學,也做到了。


這份成功的社會意義是巨大的,它讓我們用新的眼光看待自閉症者,讓社會意識到,他們的潛力是巨大的,他們也有權利獲得平等的教育;普通人和自閉症者的距離,根本沒有那麼大,我們可以共同生活,互相適應,互相接納。


後記


幫助自閉症群體,還有一條很崎嶇的路要走。


醫療領域交給專業的人去做,我們普通人,至少可以做得到一件事——從自己開始,減少偏見,消除刻板印象,從觀念上接納他們。


社會態度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但哪怕前進一小步,對這個群體來說,都是撫慰。


相關焦點

  • 如果這些自閉症患者不是天才,觀眾還願意看嗎?
    目前,公眾似乎只能通過藝術媒介關注到自閉症群體,通過藝術媒介意識到世界上還有一群來自星星的孩子,他們不是追求玫瑰、馴養狐狸的小王子,而是一群不幸罹患神經發育障礙的人,一群與正常人有很大差距的人,他們的症狀不能被治癒、很難得到緩解,只能在一定態勢中維持穩定。
  • 認知誤區:天才都是自閉症?自閉症兒童都是天才?
    無可否認,很多天才都屬於自閉症譜系,尤其是被稱為「學者病」的阿斯伯格綜合症。他們會在某些特別領域如:數學、音樂、繪畫等具有特長,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天才都自閉,更不能證明所有自閉症孩子都會變成天才,畢竟自閉的孩子有很多,而天才卻寥寥無幾。而且,大多數自閉症患者不但沒有高超的天賦,智商還低於同齡人,大多還會存在認知理解、表達溝通等不同程度的障礙。
  • 走近來自「星星的孩子」,幫自閉症孩子們點亮人生路途不是夢
    對於自閉症的兒童,我在不少書上看到不少關於這個群體的介紹,但當我第一次真正面對面走近這個群體時,還是讓我感到震撼,終於猜真正理解這個群體為什麼被稱為「星星的孩子」。在我國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中,在0-6歲精神殘疾(含多重)兒童中有36.9%由自閉症所導致,約為4.1萬人;前幾年也有資料顯示,我國有200萬以上自閉症兒童,平均每100個孩子中就有一個自閉症患者。這個數據雖然讓我震驚,但當我真正走近接觸他們,當與他們進行面對面進行簡單交流的時候,更讓我震驚。很難想像這些自閉症兒童的家庭將會存在多少這樣或那樣令人揪心的故事啊。
  • 行業|來自星星的孩子!自閉症患兒何時能走出困境?
    一、他們是來自星星的孩子自閉症的學名是:孤獨症譜系障礙ASD(Autism Spectrum Disorder)。這是一組發生於兒童早期的廣泛性神經、精神發育障礙,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社會交往與溝通障礙、言語發育障礙、興趣狹窄和重複刻板固定的行為方式。家長一般會在自閉症患兒兩到三歲的時候發現其會對限制性行為與重複性動非常感興趣。
  • 世界自閉症日:他們都是來自星星的孩子
    他們是這樣一群孩子:在溝通交流的世界裡,似乎有著一套不被常人所理解的來自遙遠星球的思維模式,孤獨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他們像星星一樣純淨,像星星一樣孤獨。你願意了解他們嗎?2007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從2008年起,將每年的4月2日定為「世界自閉症關愛日」,今年的4月2日是第13個「世界自閉症日」,讓我們一起來關注「來自星星的孩子」。
  • 世界自閉症關注日:一起來關注「來自星星的孩子」
    有這樣一群孩子,我們稱他們為「星星的孩子」,醫學上他們被稱為自閉症兒童。他們在溝通交流方面似乎有著一套不被常人所理解的來自遙遠星球的思維模式,好像孤獨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今天是「世界自閉症關注日」,讓我們一起來關注「來自星星的孩子」。August 8 2018 - New York City.
  • 黎星為自閉症患者發聲,帶領我們走進星星的孩子的內心世界
    茫茫宇宙,每一個自閉症患者都是一顆孤獨而閃耀的星星,因為愛與溫度,他們不再孤單運轉。擁抱一個群體最好的方式是進入他們,或者成為他們。」為了更好地表達對這類特殊人群的關照,黎星在創作之前做了大量的功課,在舞蹈中更是選擇成為了「自閉症患者」,以無限接近的距離去反映自閉症人群的真實內心:「你好,我是來自星星的孩子,非常希望能夠認識你們。歪著的小腦袋是我看世界的角度,特殊的表達是我與世界的溝通方式。從渴望靠近又不敢靠近到打開自己說聲悄悄話,每一個乾淨而流暢的動作裡包裹著無限的想像。
  • 仰望星空的你,是否認識來自星星的他們?
    當我們沉醉星空之絢麗時,是否知道有一群來自星星的孩子,他們異常孤獨與落寞,幾乎無法與我們共享地球上的快樂,他們就是自閉症兒童。其實,這些並不是自閉症,真正的自閉症要可怕得多。 為什麼要把自閉症兒童稱為「星星的孩子」?
  • 來自星星的都教授,自閉症哥哥
    2013年夏天熱映的《來自星星的你》,讓很多人都喜歡上了那個強大,完美的外星人都敏俊教授,這個夏天,「都教授」扮演者金秀賢再次攜著新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有關係》跟我們見面了,這次的新劇自開播以來,引起了不少好評,那麼這部劇到底在向我們傳遞些什麼呢?
  • 【星星的孩子】9部自閉症電影帶你走進這群來自星星的群體
    在此之前你可能並不清楚自閉症是什麼,在今天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去了解自閉症,關注自閉症孩子,給予自閉症孩子更多的理解、包容、接納!這9部自閉症電影  帶你走進這群來自星星的群體。01《雨人》(1988年)原來許多人以為這類患者不能治好,但看過影片後發現他們還是通人性的,如給予關懷和溫暖,便有可能使之從自我封閉的困惑中解脫出來。02《一閃一閃亮晶晶》
  • 來自星星的都教授,背起了他的自閉症哥哥
    2013年夏天熱映的《來自星星的你》,讓很多人都喜歡上了那個強大,完美的外星人都敏俊教授,這個夏天,「都教授」扮演者金秀賢再次攜著新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有關係》跟我們見面了,這次的新劇自開播以來,引起了不少好評,那麼這部劇到底在向我們傳遞些什麼呢?
  • 世界自閉症日丨帝標為「星星的孩子」點一盞燈
    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他們不聾,卻對聲響充耳不聞他們不盲,卻對周圍人與物視而不見他們不啞,卻不知該如何開口說話猶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世界,獨自閃爍他們,是自閉症兒童今天是世界自閉症日:自閉症又稱孤獨症,全稱孤獨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 來自星星的你
    來自星星的你,很遙遠。但我們的心,很溫暖很寬廣,足以擁你入懷,護你長大。
  • 沒有天才畫作、超群記憶…他們來自星星,卻溫暖了整個成都~
    據2014年《中國自閉症兒童發展狀況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的自閉症患者已經超過1000萬,0到14歲的兒童患病者已超過200萬,也就是說,每100位兒童中就有一位自閉症患者!這樣的孩子,被人們浪漫地稱作「星星的孩子」,因為他們像天上的星星一樣活在自己的世界。然而他們的言語,我們不懂,他們的生活,我們不知。
  • 昨天,你看到那些來自「星星的孩子」了嗎?
    牛駿峰飾演一名自閉症患者,跟郎月婷飾演的姐姐相依為命,但姐姐不幸查出癌症,在確診的那天,她回到家跟弟弟交待她離開後的生活,跟弟弟完成一場告別。這部作品幾乎是公認的表演巔峰,不僅是因為演員的演技精湛,還因為它把自閉症患者的掙扎和自閉症患者家人的痛苦真實地呈現給觀眾,讓更多人關注到一個似乎總被遺忘的群體——自閉症患者。
  • 實高世界日丨世界自閉症日——帝標為「星星的孩子」點一盞燈
    ,症狀多在三歲前出現,患者多為兒童。2007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從2008年起,將每年的4月2日定為「世界自閉症日」,以提高人們對自閉症和相關研究與診斷以及自閉症患者的關注。有人說,他們是天才,因為愛因斯坦、凡高、牛頓等很多出類拔萃的天才生前都有怪異的行為,用現代的醫學方法去判斷,他們很可能患有自閉症。也有人說,他們是異類,只生活在自己的空間裡,像個外星人,天外來客,和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 自閉症並不可怕,學習史泰龍周濤,用愛擁抱「星星的孩子」吧
    沉默的天才」身上;陳錦鴻為自閉症兒子退出了娛樂圈,把家搬到偏遠的郊外,在綠色自然的環境中,對兒子進行陪伴和幹預,如今,兒子陳駕樺的情況已經明顯好轉……總有人覺得,自閉症好像離我們很遙遠,可它其實就在我們身邊,無論你是普通人還是大人物,自閉症沒有界限,沒有徵兆,在你看來父母沒有教好的「熊孩子」,他們可能只是自閉。
  • 自閉症,星星的孩子:他們大多並非天才,他們身後才是真實的人間
    自閉症,又稱孤獨症,自閉症兒童有一個詩意的名字,被稱作是:落入凡間「星星的孩子」,他們給人的印象是孤僻、安靜、不跟人接觸,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男孩多多,今年26歲,就是這樣一個重度孤獨症患者。從4歲確診至今,他的母親周靜便一直陪伴著他與病魔抗爭。
  • 《雖然是精神病》自閉症哥哥尚泰,真的和自閉症患者去遊樂園了
    一開始看《雖然是精神病但是沒關係》,大多都會覺得這部劇偏暗黑向,有很多帶感讓人看了覺得很爽的劇情,但是看了幾集後大家就會發現根本不是這麼回事,《雖然是精神病但是沒關係》其實是一部治癒系的電視劇。女主性格強勢,但是她編寫的故事都非常溫暖,男女主性格相反,但是卻又是彼此依賴的關係,女主依賴男主而生存,而男主也離不開女主的陪伴。
  • 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來自星星的孩子,我們一起快樂成長
    其實愛因斯坦不是自閉症,是否是阿斯伯格症候群也沒有定論。阿斯伯格症候群是孤獨症的一種,但不像自閉症,沒有語言和智能障礙,只是興趣比較狹窄,不愛社交,行為比較刻板。從愛因斯坦的表現來看,他的情商非常高,社交能力也很強,所以,這個阿斯伯格症候群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