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論書,著力打通詩文書畫界限,獨抒己見!

2020-12-23 漢府古文化

黃庭堅論書,著力打通詩文書畫界限,為世人矚目。黃庭堅書法重「韻勝」與「不俗」,其實他在論詩文繪畫上亦是如此。他稱「書畫當以韻為主」(《題北齊校書圖後》)、「凡書畫當觀韻……此與文章同一關紐」(《題摹燕郭尚父圖》》)。在《姨母李夫人墨竹二首》中,他寫道:「小竹扶疏大竹枯,筆端真有造化爐。人間俗氣一點無,健婦果勝大丈夫。」對李夫人所畫墨竹的賞評,最後還是歸結在一個「不俗」上。

他在《題意可詩後》有一則著名的論詩主張:「寧律不諧不使句弱,用字不工不使語俗。」其他如:「一點無俗氣,相期林下同。」(《次韻高子勉十首》其六)「句中稍覺道戰勝,胸次不使俗塵生」(《再次韻兼簡履中南玉三首》之一)可見黃庭堅實是以韻勝和免俗統領他的藝文思想的。

黃庭堅打通詩文書畫的界限,似乎同樣源於老師蘇軾。蘇軾說:「物一理也,通其意,則無適而不可。分科而醫,醫之衰也,佔色而畫,畫之陋也。和、緩之醫,不別老少,曹、吳之畫,不擇人物。謂彼長於是則可也,曰能是不能是則不可。世之書篆不兼隸,行不及草,殆未能通其意者也。如君謨真、行、草、隸,無不如意,其遺力餘意,變為飛白,可愛而不可學,非通其意,能如是乎?」(《跋君謨飛白》)

儘管此處蘇軾主要想表達對諸體兼善的蔡襄書法的推重,但他同時肯定了「物一理」的藝術觀念—藝事「無適而不可」的自由境界,正來自於「物一理」的美學認識。蘇軾在《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一詩中有「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之語,更是詩文書畫相通觀念的明確表達。

黃庭堅對書法藝術獨立識見。山谷苦學適己,東坡信手抒情蘇黃二人書法實踐最大的不同。

黃庭堅一生從未放鬆過對書法藝術的精研深思,其書法愈老愈臻妙境。黃庭堅早年曾受時風影響學習過時人周越、王安石諸人,但後來對此做出了反省:「予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書草老杜詩後與黃斌老》)「山谷為予言,自出峽見少年書,便自厭。」(惠洪《跋山谷筆跡》)

元祐間,他致力於學習蘇體,但後來亦深刻自省,「此予元祐末書差可觀者……當年自許此書可與楊少師比肩,今日觀之,只汗顏耳!蓋往時全不知用筆…此一軸字都無筆意,可覆醬瓿耳!」(《書韋深道諸帖》)所以我們今天所見山谷的書作,風格明顯不同於蘇體,這正是黃庭堅有意要拉開與老師的面目的努力的結果,難怪後來楊萬裡見到山谷學書於東坡的表白要備感驚詫了。楊萬裡說:「予每見山谷自言學書於東坡,初亦嘸然,恐是下惠之魯男子也。」(《跋東坡小楷心經》)

相關焦點

  • 黃庭堅對蘇軾書法的繼承:創新精神與學問氣節
    黃庭堅論書,重學問氣節。他說:「士大夫下筆,須使有數萬卷書氣象,始無俗態。不然,一楷書吏耳!」(見袁裒《題書學纂要後》)他批評時人王著和周越,認為二人的問題在於缺乏必要的學養,「若使胸中有書千卷,不隨世碌碌,則書不病韻」(《跋周子發貼》)。
  • 北宋書法的巔峰——品一品黃庭堅的草書思想
    草書是黃庭堅最擅長的書體,關於草書的論述在其書論中較多,有的是論述他人的草書成就,有的是關於草書作品的評鑑和賞閱,有的是關於其書寫草書作品得到的經驗和總結,語言較為平實和直接。通過這些零碎的隻言片語,我們可以一窺黃庭堅草書書學思想,其中「韻勝」、「以禪論書」是其代表性的草書觀。
  • 黃庭堅:我恨透了「俗」!
    「書如其人」,書法藝術成為人品的藝術類型。黃庭堅明確指出「筆墨各系其人」(《山谷題跋》),書法乃一種君子品格,絕非庸人、俗人所為。除「觀韻」之外,「絕俗」同樣是是黃庭堅書法美學思想的核心。針對當時因襲古人、人們爭相模仿晉唐法帖的書風,黃庭堅發出「絕俗」的吶喊,「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
  • 書法人物黃庭堅
    蘇軾有一次看到他的詩文,以為他的詩文超凡絕塵,卓然獨立於千萬詩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沒有這樣的佳作。由此,他的名聲開始震動四方。黃庭堅擔任太和縣知縣,以平易治理該縣。當時課頒鹽焚,其他縣都爭著佔多數,太和縣獨不這樣,縣吏們不高興,可是該縣的老百姓都喜歡。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以秘書省校書郎召入京師。五月黃相出生,後任神宗實錄檢討官,著作佐郎。
  • 特色展覽|臺北故宮新展:宋代郭熙《寒林圖》、黃庭堅尺牘亮相
    「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於6月9日起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展出。郭熙《寒林圖》、吳鎮 《篔簹清影圖》、文徵明《千巖競秀》軸等繪畫作品和王羲之 《孝女曹娥碑》、黃庭堅《致齊君尺牘》等書法作品將悉數亮相。
  • 黃庭堅年表
    黃庭堅書法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李志敏評價:「黃庭堅論書、鑑畫、評詩均以韻字為先,他引鶴銘入草,雄強逸蕩,境界一新」。黃庭堅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作品有《山谷詞》等。黃庭堅一生為官清正,治學嚴謹,以文壇宗師、孝廉楷模垂範千古。
  • 故宮舉辦蘇軾主題書畫特展 與蘇軾來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
    千百年來,他的詩文廣為流傳,凡識字者皆能吟誦一二。他那超然豁達的氣度更是令人景仰,被視為知識分子的典範。  9月1日,「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在故宮文華殿開展。展覽通過78件(套)文物精品,勾勒出一個生動而立體的蘇軾形象,帶領觀眾回到蘇軾所處的那個文化昌盛、群星璀璨的時代。
  • 黃庭堅過望江雷池而留下的文字
    後黃庭堅考中了進士,任葉縣縣尉。熙寧初參加四京學官的考試。由於應試的文章最優秀,擔任了北京國子監教授,留守文彥博看中了他的詩文。留他再任教。蘇軾有一次看到他的詩文,以為他的詩文超凡絕塵,屹然獨立於千萬詩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沒有這樣的佳作。由此他的名聲開始震動四方。黃庭堅擔任太和縣知縣,以平易治理該縣。當時課頒鹽策,其他縣都爭著佔多數,太和縣獨不這樣,縣吏們不高興,可是該縣的老百姓都喜歡。
  • 北宋「尚意」書法的奠基者不是蘇東坡和黃庭堅,而是歐陽修
    應當把自己的愛好培養起來,這樣的愛好非書法莫屬,因為書法是高雅有益的。」餘始得李邕書,不甚好之。然疑邕以書自名,必有深趣。及看之久,遂為他書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尢篤。譬猶結交,其始也難則其合也必久。餘雖因邕書的筆法,然為字絕不相類,豈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因見邕書,追求鍾、王以來字法,皆可以通,然邕書未必獨然。
  • 錢謙益與柳如是的詩文摯友——程嘉燧
    他久居嘉定,廣交郡賢,與之詩文唱和,書畫燕集。好友錢謙益與柳如是的相識,正是得益於他的牽線搭橋,才成就了一段文壇上的「錢柳」佳話。本文由上海書畫出版社《書與畫》授權刊發。程嘉燧(1565--1643)程嘉燧,字孟陽,號松圓、偈庵,又號「松圓老人」,晚年皈依佛教,釋名「海能」,明代書畫家、詩人。程嘉燧的祖籍是南直隸徽州歙縣長翰山,今屬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
  • 曾熙李瑞清同門會書畫文獻展,呈現張大千呂鳳子等所受影響
    二人共同設帳收徒、不分門戶,門下張大千、呂鳳子、姜丹書、胡小石等俊彥輩出。2020年恰逢曾熙逝世九十周年,李瑞清逝世一百周年。12月25日,「南曾北李 藝道傳薪——紀念曾李同門會成立九十周年書畫文獻展」在上海筆墨博物館開幕,呈現曾熙、李瑞清師生書畫藝術成就。曾熙(1861-1930),衡永郴桂道衡州府(今衡陽市)人。
  • 蘇軾主題書畫特展明日亮相故宮 再現蘇子與客泛舟遊赤壁
    探展文華殿 穿越千年的對話 蘇軾詩文書畫揮灑無數,然而倏忽千年,流傳至今可謂稀如星鳳,為歷代珍賞。後人敬仰蘇軾,以蘇軾詩文、書畫、事跡不斷進行演繹創作,留下了許多書畫作品。故宮作為收藏與蘇軾相關書畫文物最為集中的博物館之一,舉辦的這次展覽讓我們亦能一睹蘇軾的千古風流,展開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
  • 蕭散簡遠,妙在筆畫之外,書畫藝術應當注重氣韻
    黃庭堅也是將「韻勝」視為各種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在《跋與張載熙書卷尾》中強調:「學字既成, 且養於心中無俗氣, 然後可以作示人為楷式。凡作字須熟觀魏晉人書, 會之於心, 自得古筆法也。」認為只有掌握了技法, 脫去了俗氣, 才能創作書法作品供人學習觀賞。要達到這種境界, 必須向魏晉人學習。
  • 重慶掌故 | 黃庭堅在彭水生活了四年,以誠交友與多人結下了師友情誼
    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蘇東坡到黃庭堅的嶽父孫覺家裡做客,孫覺就將女婿黃庭堅的詩文請蘇東坡指教,蘇東坡第一次看到黃庭堅的詩文,很是讚賞,認為好久都沒有出現過這樣好的作品了,覺得黃庭堅年紀輕輕,就有這樣高的詩歌水平,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蘇東坡在濟南黃庭堅的舅舅李常處又見到黃庭堅的詩文,得到了蘇東坡的褒揚。黃庭堅知道蘇東坡對他的讚譽後,很是感激,也很敬仰蘇東坡。
  • 黃庭堅,「別人家的孩子」?
    據史料記載,黃庭堅年少時就聰明過人,五歲開始讀五經,七歲就能寫詩,不僅才華出眾,而且記憶力極強。據說有一次,黃庭堅的舅舅李常看到他書架擺得很亂,隨便抽出書來問他內容,竟然怎麼都問不倒他,當時驚嘆不已。十五歲以後,黃庭堅追隨李常在淮南一帶遊學,由於才氣出眾,很快受到李常同學孫覺的賞識,並最終順利成為了孫覺的女婿。
  • 典藏專輯 公主的雅集:臺北故宮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文化特展
    蒙元皇室中不只有公主參與書畫的收藏活動,公主的女婿元文宗(圖帖睦爾)成立了奎章閣,與學士文臣們觀覽圖籍、參與藝術鑑藏,使用「天曆」「奎章」收藏印。元順帝(妥懽帖睦爾)也有「宣文閣寶」印,都曾有重要的宋元書畫收藏。 此次臺北故宮「公主的雅集: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文化」特展將展出43件書畫,多屬宋元時代的精品。
  • 書籍史視角下的黃庭堅
    受此影響,以閱讀為起點和根基的創作宗旨和方法,漸漸成為當時詩學理論和寫作實踐的主流,而黃庭堅因其本人獨特的詩學感受力和個人性情成為這一轉型的代表人物。王宇根《萬卷:黃庭堅和北宋晚期詩學中的閱讀與寫作》以黃庭堅的詩學理論和寫作實踐為例,分析印刷物質文化之變與詩學之變的關係,進而論述閱讀與寫作的關係。這一課題,有助於我們認識當下正在經歷的從傳統紙媒閱讀到數位化閱讀的轉變。
  • 宋詞|蘇軾《蝶戀花·京口得鄉書》
    一紙鄉書來萬裡。問我何年,真箇成歸計。白首送春拚一醉。東風吹破千行淚。【翻譯】雨後春天的景色更加青翠美麗。只有那遠離故鄉的人,深沉的愁恨總洗不去。北固山下三面都是水。弧形的江面,仿佛是碧玉梳子,蒼翠的山峰,好象是美人的髮髻。萬裡外的家鄉來了一封信,問我哪年真的能回去?
  • 鄭板橋的書法藝術:六分半書遊戲筆墨,手書判詞為官清廉
    「禮」、「萬」、「筆」等字帶有典型的隸書筆意;「煙」、「座」、「奔」等字將黃庭堅書法的奇崛瘦硬、舒張灑脫展現得淋漓盡致。整幅作品可謂「亂石鋪街」, 融合行草篆隸, 作品神情深得懷素草意, 「不見起止之痕」, 但又未脫山谷筆意。懷素也好, 黃庭堅也罷, 都不見了, 只見滿紙幻化明滅, 奇奇怪怪, 飄逸瀟灑的「破格書」。可以說, 這時候鄭板橋「六分半書」的書法風格已初露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