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侵臺灣的強勢外來物種——綠鬣蜥
早期的臺灣爬寵業者將綠鬣引入作為寵物飼養,但許多人因其成年後體型過大而棄養,加上沒有嚴格的法律約束,被拋棄或越獄的個體日益形成龐大的野外流浪綠鬣種群,許多葉菜類農作物或園藝植物遭其洗劫,水道及溝渠設施被挖洞,環境及經濟損害非常嚴重。
綠鬣經常以「流浪」身份出現在臺灣電視媒體↓
它們的適應能力極強且繁殖快,再加上寶島適宜的亞熱帶氣候以及豐富的農作物資源,簡直就是它們的生存天堂,而且島上並無能與之抗衡的天敵物種,泛濫成災是理所當然的……
政府無奈之舉—「抓蜥換豆」
綠鬣蜥已然成為農業處的頭號死敵,許多縣市想出各種方法企圖消滅它們,均未能取得理想的成績。臺灣屏東縣政府首創「抓蜥換豆」行動,鼓勵民眾踴躍捕捉綠鬣蜥,一起來消滅危害農作物的外來物種。
自2019年7月1日至12月20日期間,凡是捕捉到吻肛長20公分以上的綠鬣蜥一隻(不分死活),就可兌換一盒友善生態的價值三百多臺幣的「老鷹紅豆」禮盒。
目前臺灣的野生綠鬣蜥主要分布在屏東市、萬丹鄉、竹田鄉、麟洛鄉、潮州鎮、九如鄉等地區,為了防止綠鬣蜥族群繼續擴散,才以屏東的優良農產品「老鷹紅豆」做為獎勵品,希望民眾能幫忙捕捉具繁殖能力的綠鬣蜥。
當地民眾反映熱烈,截至7月4日,已經抓到了39隻綠鬣,潮州分隊有民眾一口氣就抓了36隻來兌換,合格的有16隻,而屏東分隊則有3隻、合格2隻。
農業處還提醒民眾,綠鬣蜥主要攝食植物的嫩芽、嫩葉及小昆蟲等,並不會主動咬人,其攻擊方式是利用尾巴掃動反擊,捕捉時留意其尾部即可。
—擴展閱讀—
↓↓↓
綠鬣蜥
美洲鬣蜥(學名:Iguana iguana)又名綠鬣蜥,是一種樹棲的大型蜥蜴,成體頭尾全長可以超過一米,壽命可長達10年以上,以植物的葉、嫩芽、花、果實為食物,為日行性爬行動物,每胎可產24-45顆卵。
主要分布於中美洲的墨西哥至巴拉圭間、南美洲、加勒比海及佛羅裡達等地,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中。
綠鬣蜥常被人作為寵物飼養,中國和部分美洲國家設有養殖場大量飼養綠鬣蜥以作售賣用途。因為人為的飼養及野放,在臺灣已成為外來種,在屏東市及等鄰近鄉鎮已建有繁殖族群。
編者按
任何外來物種入侵,都是人類的自食惡果,這些被視為有害的入侵物種其實並沒做錯什麼,它們只是在履行自己生息繁衍的天性,它們只是本能地生存著。
但因為它們很不巧觸犯了人類的實質利益,所以最終責任也「自然地」扣到它們頭上,而那些最開始放縱它們到野外的人們,卻無從追責。
它們從受捧到失寵,僅在人類的一念之間,它們為什麼必須承受這些?
身在大陸的爬友可能又要噴了,在臺灣已經泛濫成災的物種,為毛在國內卻還是二級保護動物而且不能無證飼養?
其實這些只是我們個人單方面且自私的想法而己,任何外來物種的飼養(特別是生存能力特強的物種),如果沒有法律制約,業者也不自覺遵循,那麼生態秩序必然被打亂,就像巴西龜、福壽螺等赤裸裸的現實例子。
我國對於爬寵飼養的相關法律固然落後,但一直不敢大膽開放異國爬寵的合法飼養,也是有其苦衷的,開放了要如何統一管理?寵物被棄養流放至野外誰來負責?ZF如果要做這方面的努力得消耗多少人力財力?
在沒找到最佳解決方法前,大家都是睜隻眼閉隻眼游離於灰色地帶。最後還是老話:養寵請三思,養了就請負責到底!
以上!
圖:網絡
編輯:M記
往期文章推薦(點擊閱讀) ▼
►112年後,被世人遺忘的「費爾南迪納」象龜重現加拉帕戈斯荒島
►滅絕物種重發現的意義何在?保護瀕危物種又有什麼意義?
►追隨「孤獨喬治」的腳步,揭開巨龜「長壽」的謎因!
►加拉帕戈斯巨龜 | 物種滅絕輕而易舉,復活卻漫漫無期
聽說長得「好看」的人都會點這裡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