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淘」大蟑螂:外來入侵物種不能當寵物
記者 盛 利
16日,成都海關駐郵局辦事處的關員在郵包查驗現場查獲一批活體昆蟲,隨包裹郵寄說明書註明這批昆蟲為蟑螂,由德國始發,其體型較國內常見的蟑螂大出約3倍,經郵政平郵掛號的方式輾轉入境成都。
從鱷魚龜、野生巨蛙,到綠鬣蜥、紅蜘蛛等,近年來,隨著我國一小部分獵奇寵物愛好者的興起,我國海關已從各種渠道多次查獲外來物種。外來入侵生物究竟會造成怎樣的危害?17日,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唐業忠研究員。
此次被成都海關查獲的活體昆蟲,分裝在4個仿生態的塑料容器中,共計40餘只。海關人員開箱檢查時,惡臭撲面,黑色、褐色的活體昆蟲甲殼油亮、四處亂爬,令人不寒而慄。
「在世界任何國家,對外來入侵物種都有嚴格的管理法規,因為它們對當地生態平衡存在嚴重危害——主要是破壞食物鏈的平衡。」唐業忠以外來入侵物種巨蛙為例介紹說,在野外考察中他和團隊常常發現,在沼澤、池塘等生態圈內,一旦有這種巨蛙的存在,其它生物幾乎消失,「包括小型的蛇、鼠及其它蛙類,幾乎全部被巨蛙吃掉了」。
「究其原因,是這種巨蛙的突然『降臨』,使它因為沒有天敵而處於當地食物鏈的頂端。」唐業忠說,一些外來物種之所以在原產地不會破壞生態平衡,而「入侵」到其它生態圈後便產生嚴重後果,其根本就是破壞了食物鏈的平衡。「比如這種巨蛙生活在美洲時,有一種密西西比鱷是它的天敵,這種鱷魚主要以巨蛙為食物。而將巨蛙引進國內後,天敵的消失,使它得以肆無忌憚地繁衍。」
唐業忠說,大自然的確具備生態平衡恢復能力,但由於人類活動的破壞和自然進化的緩慢,遭受外來物種入侵後,生態系統往往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自然進化,形成新的生態平衡體系。「此外,還有很多外來物種,科學家甚至還無法判斷它未來對當地生態圈的潛在影響。」
「不僅如此,運輸、飼養外來入侵生物,也具有極高風險。」據了解,成都海關在此次查獲活體昆蟲後發現,其中3盒已沒有生命跡象。唐業忠說,儘管可以通過人為製造出適合外來入侵物種的生存環境,但因為運輸、管理不善,造成外來入侵物種泛濫,破壞當地生態的事件在世界各國都曾發生過。「一些物種逃脫飼養人員的視野進入當地生態圈後,一方面可能因不適應環境死亡;另一方面,也可能發生行為、生態變異,帶來更多的潛在危害。比如,過去它們對人類無害,變異後可能就會有害。」
記者從成都海關了解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動植物檢疫法》相關規定,對於郵遞國家禁止進境名錄以外的動植物、動植物產品的,需如實向海關申報,未經檢疫不得運遞。同時,對於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野生植物保護法》等法律保護或屬於我國已參加的國際公約所限制進出口的野生動植物及其產品的,均需提交相關允許進出口證明書,海關憑允許進出口證明書才能查驗放行。(科技日報成都5月17日電)
(責編:馬麗、李巖)
白春禮:把黨治國理政成功經驗作為科技創新的行動指南2016年6月30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在京舉行紀念建黨九十五周年表彰大會。中科院黨組書記、院長白春禮出席並發表講話。白春禮要求中科院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共產黨員,把黨治國理政的成功經驗作為推動科技創新的行動指南,在推進「四個率先」目標的創新實踐中勇於擔當歷史使命,做出應有貢獻。【詳細】
6月「科學流言榜」發布 吃素不得心腦血管病列榜首六月「科學流言榜」今天發布,「吃素不得心腦血管病」位列榜首。「每月科學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闢謠平臺、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共同發布,得到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技傳播專業委員會、中國晚報科學編輯記者學會、上海科技傳播協會的支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