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兇猛」「植物瘋狂」
這些入侵的外來物種,既有「動物兇猛」,如食人魚、美國白蛾、福壽螺、非洲大蝸牛等,也有「植物瘋狂」,如水葫蘆、大米草、紫莖澤蘭、一枝黃花等。
包括食人魚在內,近年來鱷魚龜等越來越多的外來有害物種已經開始對我國形成威脅。農業部統計目前外來入侵物種的危害區域,已經涉及到全國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範圍涵蓋農田、森林、溼地、草原等各類生態系統。
福壽螺造成災害入侵主要集中在北緯30°以下地區,一年可繁殖2至3代,世代重疊繁殖力驚人,在廣州,一隻雌螺經1年時間可繁殖幼螺32.5萬隻。專家介紹,福壽螺在適生區定殖後,與生態系統內水生生物爭奪生存空間、食物,使本地水生物種的種類和數量減少,甚至瀕危或滅絕,造成生態系統功能的喪失。在稻田裡,福壽螺啃食水稻等農作物的秧苗葉片和莖稈,嚴重影響水稻生長。
來自一些專家的介紹,目前我國有大約450種外來入侵物種。自然入侵、正常引進、包括走私在內的無意引進是外來有害物種得以入境的三大途徑。
令人尷尬的是,據媒體報導稱,目前中國已有的120多個外來入侵物種中,大約有50%是有意引進後擴散成災的。
治理還需預防為主
全面科學地認識外來物種入侵,查清、堵住入侵渠道,建立防範外來物種入侵的生態安全機制,已經迫在眉睫。
專家指出,外來物種入侵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首先應建立翔實的生物基因資料庫,列出應該重點防範的物種名錄,守住我們的國門;其次要儘快推進立法,健全外來物種引進的監督機制,落實各部門分工,鞏固我們的防線;同時應該推進的還有科技研發和科普方面的工作。應建立外來物種引進的風險評估機制、綜合治理機制及跟蹤監測機制,加大宣傳力度,儘可能降低無意引進或盲目引進的概率,避免其進入後出現難以收拾的局面。建立起以預防為主的入侵物種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