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居然容不下一座抗日紀念館?!

2021-02-19 統一之聲

布農人的抗日義舉不容抹殺,卓溪鄉公所的呼籲入情入理。然而在民進黨「滿朝文武」媚日崇日的政治氣氛中,即使有人聽到布農人的微弱呼聲,大概也只會笑他們太不識時務。在民進黨治下,別說什麼興建抗日紀念碑,即使有抗日紀念碑,定然找個藉口給你「拆」了:去年秋天,屏東縣政府文化處,就以文化資產保存的名義,卸除了當年「牡丹社」事件發生地——石門古戰場上的抗日碑文。對此,牡丹鄉民眾除了錯愕,徒呼奈何。

自1895年日本侵佔臺灣至1945年臺灣光復,50年間,包括「原住民」在內的臺灣同胞前赴後繼,與侵略者進行了殊死鬥爭,有65萬人獻出了寶貴生命,付出了極大的犧牲。臺灣同胞的抗日鬥爭是整個中華民族抗日鬥爭的重要組成部分,臺灣同胞為全面抗戰的勝利作出的貢獻不可磨滅,青史可鑑。

然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從李登輝、陳水扁,再到現在的蔡英文,為了遂行「臺獨」分裂,大搞「去中國化」,在教科書中大動手腳,將臺灣史與中國史割裂開來,美化殖民統治,抹殺抗日先賢,誤導民眾特別是青少年走上價值虛無主義道路,在此氛圍下,臺灣社會積非成是。於是,「日據」變成了「日治」、「抗戰勝利」變成了「終戰」;於是在《馬關條約》120周年之際,臺中市長林佳龍斥資200萬元新臺幣,把原被放倒在地的臺中日本神社鳥居重新豎立起來,藉以「重拾城市光榮感」;於是有人將臺灣水利建設盡歸功於八田與一,無視清代即有的瑠公圳、葫蘆墩圳、施公圳、曹公圳等水利建設。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充滿虛無與荒誕。

在此情勢之下,島內有識之士憂心如焚,要求當局拿出勇氣,撥亂反正,呼籲當局設立對日抗戰紀念館,在歷史遺存旁興建抗日紀念碑,讓民眾永久傳承這份光榮的記憶,希望年輕人拒絕「臺獨」洗腦,建立正確的歷史觀念。

全世界被日本侵略過的地方,都有抗日紀念館,唯獨臺灣沒有。全臺灣各縣市都有「二·二八紀念館」,僅臺北就有兩座,但各縣市除了有光復路,沒有抗日紀念館,抗日史料也散亂在各處。臺北市可以花9200萬元新臺幣復原殖民者的「西本願寺」,卻說沒有經費設置「臺灣抗日史跡館」。

歷史就是歷史,容不得忽視與刻意淡忘。在紀念對日抗戰勝利72周年之際,在紀念全面抗戰80周年之際,兩岸的中國人都應該同心協力,導正歷史,撫慰先烈,昭示後人。

相關焦點

  • 【壹點頭條】憶苦思源,尼山區抗日紀念館裡尋訪「小魯南」抗日歷史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博文 康巖在鄒城市城前鎮渠莊村東苗子嶺之巔,坐落著一座尼山區抗日紀念館,館內一幅幅歷史照片
  • 一座祖宅承載的家國情(看臺灣)
    一座祖宅承載的家國情(看臺灣)——訪臺灣蘆洲李宅暨李友邦將軍紀念館   乘臺北捷運抵蘆洲站,不到一公裡即可抵達蘆洲李宅,這也是抗日將軍李友邦紀念館及故居
  • 【你所不知道的鞍山】尋訪東北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遠去的飛鷹
    在祭拜祖父的過程中,李偉民發現,從東北走出的抗日航空英烈非常多,但是他們的親屬卻很少有來到南京航空烈士公墓祭拜的。李偉民知道,那些烈士的親人和他們家曾經的遭遇一樣,並不知道烈士安葬在哪裡,於是李偉民抄下烈士墓碑上的名字回到故鄉。從那時起,他就開始一一尋找起這五十四位烈士的親人,經過不懈努力,目前他已經為其中二十一位烈士找到了後人。
  • 臺灣抗日第一猛林少貓,令日軍聞風喪膽
    臺灣抗日第一猛林少貓林明正林少貓,號義成,恆春縣阿緱人,日軍入據臺灣後,與簡大獅、柯鐵虎並稱「獅虎貓抗日三猛」,但因牽扯到被漢奸所害的問題,以及與當今主流媚日風氣相違背,因此甚少被人提及。乙未戰爭期間林少貓跟隨劉永福的黑旗軍一同抗日,擔任福字中軍左營管帶,劉永福失敗離臺後,林少貓成為南臺灣抗日義軍的領袖,在糧彈奇缺的狀況下,林少貓西渡大陸尋求援助,得到支援後繼續回臺抗日,對日本的殖民統治造成了莫大的困擾。日軍用盡各種辦法企圖捕殺林少貓,但因林少貓平日對地方百姓賑輔有加,因此民眾均樂於掩飾他的行蹤,林少貓幾乎可說是臺灣版的羅賓漢了。
  • 臺灣抗日第一猛【林少貓】令日軍聞風喪膽
    乙未戰爭期間林少貓跟隨劉永福的黑旗軍一同抗日,擔任福字中軍左營管帶,劉永福失敗離臺後,林少貓成為南臺灣抗日義軍的領袖,在糧彈奇缺的狀況下,林少貓西渡大陸尋求援助,得到支援後繼續回臺抗日,對日本的殖民統治造成了莫大的困擾。日軍用盡各種辦法企圖捕殺林少貓,但因林少貓平日對地方百姓賑輔有加,因此民眾均樂於掩飾他的行蹤,林少貓幾乎可說是臺灣版的羅賓漢了。
  • 長春淨月潭,為啥應該建一座趙尚志紀念館?看完你就懂了!
    作為東北抗日聯軍的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很多影視文學作品,都在謳歌他的豐功偉績。 很多人都知道,趙尚志犧牲在黑龍江省蘿北縣境內,但是讓人不解的是,頭顱卻在長春淨月潭發現,這是為什麼呢?
  • 辛亥革命影響下的臺灣少數民族抗日武裝鬥爭
    據不完全統計,在日據時期臺灣少數民族各族群眾共發動參與70多次抗日武裝鬥爭,作為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重要力量之臺灣少數民族時刻都沒有放棄反抗殖民、爭取自由的權利,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激烈的鬥爭。三、辛亥革命影響下臺灣少數民族抗日武裝鬥爭的歷史意義    在辛亥革命稍前和之後,受革命思想的影響,臺灣少數民族與臺灣革命志士一起為「驅逐日本、恢復臺灣」的目標而奮鬥。因而,參與辛亥革命影響下的抗日武裝起義既是少數民族抗日鬥爭的繼續又有區別於之前反壓迫的武裝鬥爭。
  • 臺灣望族抗日:佳冬蕭家「好男好女」可歌可泣
    影片原型之一的蕭道應出身臺灣南部鄉村,曾祖父蕭光明是1895年組織鄉勇抗擊入侵日寇的客家領袖,那場以寡敵眾的戰鬥中,蕭道應的祖父壯烈犧牲。蕭家可謂一門抗日英豪,但那段傳奇往事如今卻少為人知。  在蕭道應之子蕭開平的帶領下,新華社駐臺記者走進了位於臺灣屏東縣佳冬鄉的蕭家古厝。踏入穿越百年的歷史現場,臺灣同胞悲壯的抗日畫卷徐徐展開。
  • 22歲的我寫給臺灣的36個故事——國父紀念館
    但它為歷史而生,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而存在。印象:莊嚴,親民。這兩個詞原本是格格不入,卻在一座紀念館裡很好的體現。紀念館內威武的雕像和站崗士兵的氣勢讓我們無時不刻感受著它的神聖,而館外嬉戲的孩子又讓我們覺得國父就像一位父親一樣,一直站在我們的身後。在臺灣的最後一站,我們要去國父紀念館。這個景點是專門為了紀念國父孫中山而建立的。
  • 《八佰》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迎來抗戰紀念館高峰
    10年準備,4年製作,8月21號,電影《八佰》終於在電影院上映,僅前期點映期間,票房就已經破2億,這部影片引發觀影熱潮還在繼續,而隨著電影《八佰》熱映,連帶著真實歷史事件的發生地——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也迎來參觀客流高峰。電影上映以來,紀念館的每日平均客流量是之前的兩倍,已達到了上限。
  • 臺灣首座「慰安婦」紀念館將於今年11月暫時關閉:募款不足
    臺灣首座「慰安婦」紀念館「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開館4年後,臺灣首座「慰安婦」紀念館「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因募款不足等原因,將於今年11月暫時關閉。據島內媒體聯合新聞網報導稱,由臺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下稱「婦援會」)創辦的「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遭遇現實壓力,因門票收入不抵租金、募款減少等原因,將於今年11月「熄燈走入歷史」。
  • 伊人何處,無法告別——探訪臺灣鄧麗君紀念館
    原標題:伊人何處,無法告別——探訪臺灣鄧麗君紀念館  新華網臺北5月7日電(記者李慧穎 何自力)曾經登上各地舞臺的演出服,仍然閃爍著光彩的珠寶,帶有舊日印記的家具,似乎依然能奏出樂章的白色鋼琴……位於高雄愛河之畔的鄧麗君紀念館,每天都會迎來絡繹不絕的大陸歌迷。伊人逝去多年,但鄧麗君仿佛仍然不曾離去,無法告別。
  • 臺灣抗日英雄第一人:徐驤
    在鴉片戰爭過後的半個世紀中,清廷被迫在不平等條約中向列強割地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在一個條約中把物阜民豐的整個行省全部割讓,《馬關條約》還是破天荒的第一遭。將要割讓臺灣的消息一經傳出,全國輿論頓時一片譁然,臺灣民眾更是誓言「臺民唯集萬眾御之,願人人戰死而失臺,絕不願拱手而讓臺」!全島各地紛紛組織義軍,決心為保衛臺灣血戰到底。
  • 臺灣同胞抗日遺址遺蹟線上攝影展開幕,首批205張照片上線
    今天,「綠水青山待我還——臺灣同胞抗日遺址遺蹟攝影展」線上展覽開幕,首批205張照片亮相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官網——中國抗戰勝利網。目前,散落在臺灣及祖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大量與臺灣同胞抗日相關的遺址、遺蹟,是臺灣同胞抗日歷史的重要載體和見證。近年來,抗戰館和有關單位先後數次派出專人奔赴臺灣,踏訪臺北、臺中、花蓮、澎湖等22個縣市,總行程16000多公裡,尋訪抗日遺蹟,拜訪眾多臺灣知名人士和抗日誌士親屬,共收集拍攝各類史跡416處,採集6萬餘張照片資料。
  • 蘭陵英雄|抗日望族——臺灣屏東佳冬蕭家:「好男好女」, 可歌可泣
    1894年大清在甲午戰爭中慘敗而被迫割讓臺灣;1895年日軍一部登陸臺灣南部行使接收權,臺灣民間堅決抵抗。其中蕭家可謂一門抗日英豪,殊死抗擊,史稱「乙未戰爭」,使得日本殖民者付出慘痛代價,但佳冬蕭家多人也壯烈犧牲,那段傳奇往事如今卻少為人知。特別編輯曉諭海峽兩岸蕭氏族人,向早一輩抗日的蘭陵英雄致敬!
  • 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團結力量 ——德宏州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
    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團結力量 ——德宏州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紀實 2020-10-17 21: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綠水青山間 串珠成長鏈 ——記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
    茅山腳下、天目湖畔,江蘇省溧陽市是一座綠水青山間的紅色城市。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就坐落在溧陽城北的水西村。1938年夏,粟裕、陳毅、張鼎丞分別率領新四軍先遣支隊和第一、第二支隊,相繼從皖南挺進蘇南敵後,開展抗日遊擊戰爭。1938年秋,陳毅率第一支隊司令部進駐水西村。
  • 臺灣首座「慰安婦」紀念館將閉館
    中新社臺北10月17日電 臺灣首座「慰安婦」紀念館「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因不堪高額租金及龐大人事成本,將於11月10日關閉。臺灣婦女救援基金會發起募資活動,盼為紀念館搬遷新址。
  • 臺灣:國父紀念館VS中正紀念堂
    將國父紀念館和中正紀念堂放在一篇文章裡,不僅僅是因為參觀遊覽的順序,更是因為放在一起寫比較容易對比。國父紀念館是我到臺灣第一個去的地方,一方面是因為孫中山先生是兩岸人民都認可和敬仰的偉人,他對中國近現代史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另外一方面是因為國父紀念館也是拍攝101大廈的最理想位置
  • 兌山人的驕傲 臺灣抗日誌士李友邦事跡展昨日開幕
    昨天,在他父親祖籍地集美巧英街道兌山村舉辦的「臺灣抗日誌士李友邦事跡圖片展」正式開幕。  該展覽由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省檔案館、省臺聯、集美區政府和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主辦,展出的200多份歷史檔案和圖片資料,可讓家鄉人更好地了解李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