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有悟】佩蘭祓禊,曲水流觴——被遺忘的上巳節

2021-02-08 國學時代

     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豔陽高照,春風和煦。會稽(今紹興)西南蘭渚山上,蘭亭。

     會稽內史、右軍將軍的王羲之連同好友謝安、孫綽等四 十一位文人雅士,圍坐在蘭溪之畔。欣賞著近處的茂林修竹,淙淙淺溪的幽靜雅致,遠眺四周崇山峻岭,耳聞微瀾輕風,心中無比怡然爽快。



   

      書僮們將盛滿酒的羽觴,輕輕地放入緩緩流動的溪水。羽觴停駐,即賦詩一首,否則罰酒三觥。景美酒醇,佳作脫口而出,彙編成集。王羲之人微醉乘興,提筆暢意揮毫,在蠶繭紙上一氣呵成了書法精品——《蘭亭集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王羲之為何要在農曆的三月初三邀請好友,一起飲酒賦詩呢?皆因上巳節也。

      今天,只有在壯族、侗族、布依族、瑤族以及畲族等少數民族聚集地區仍有一些慶祝三月三的相關習俗。其實,在宋元之前,三月初三被稱為「上巳節」。它是漢族非常傳統,而且歷史悠久的一個節日。

      上巳節到底有多麼久遠的歷史呢?據說,上巳節最初是為了追念伏羲氏。至於這個節日為什麼能和「人祖爺」伏羲扯上關係,我們可以從「巳」字本身說起。


  

      「巳」字是典型的象形文字。在出土的甲骨片中,「巳」字的樣子很像一個包裹胎包中生長的胎兒。(巳,似也。象子在包中形,包字從之。——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為什麼「巳」會是這樣一個形象?我們可以從對「包」字的解釋中看出端倪。「包」是個會意字,外面的「勹」包裹著裡面的「巳」,本義為裹,又解釋為妊。

  

   包,象人裡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元氣起於子。子,人所生也,男左行三十,女右行而是,俱立於巳,為夫婦,裹妊於巳。巳為子。

                         ——《說文解字》


      如此看來,「巳」最初的本義是指胎包中成長的小兒,也就是子嗣的意思。(《玉篇》:「巳,嗣也。」)另外,「巳」也有「陽氣巳出,陰氣巳藏,萬物見」的意思。位於時而地支中的「巳」剛好對應春季,萬物孕育萌發的時節。

      上古傳說中,伏羲和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人們常常會通過祭拜伏羲,來祈求自己獲得健康的子嗣。這樣一來,再結合「巳」的意思,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有上巳節祭拜伏羲的說法了。


  

      今天,這種上巳節追念伏羲氏的遠古遺風依然存在。在豫東的古城淮陽,每年的三月三都會有大型廟會。人們在太昊陵前祭拜伏羲,吃雞蛋、拿著刀斧到園地裡去砍削棗樹尖,用以祈禱人丁興旺。

      在文獻中,關於上巳節最初的記載見於《宋書·禮志二》引《韓詩》:「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zhēn)洧(wěi)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拂不祥。」可見在春秋時期,三月上旬的巳日,鄭國流行女子在水上招魂續魄,祓除不祥的活動。

      這種祓除釁浴的活動,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存在,而且帶有濃烈的巫術氣息。《周禮·春官》:「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也就是說,這一節日最初由朝廷指定的專職女巫主持,再以香燻草藥沐,祓除消災。

      當時,春秋兩季都會舉行,但文獻中的相關記載多為春天。畢竟,陽春三月,草長鶯飛,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更適宜人們外出活動筋骨,舉行洗濯身體,除去兇疾的祓禊活動。所以,到了漢代,祓禊被固定在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

      兩漢時期,上巳節的活動變得豐富了許多。除了「官民皆禊於東流水上,洗濯祓除宿垢」,王侯貴族、富商都臨水搭建帷幔,舉行大型的宴會,官民同樂。文人們也在上巳節,臨水而坐,一起談論學問,吟歌作賦,好不自在。


     於是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軌齊軫,祓於陽瀕。朱帷連網,曜野映雲。男女姣服,駱驛繽紛。

                       ——張衡《南都賦》

  

      由於農曆有大小月之分,每年曆三月上旬的巳日總是不固定。到了魏晉時期,隨著人們對上巳節的重視,節日的時間不再變動,固定在了三月初三。而且,沐浴祭祀的色彩變弱,外出踏青、臨水聚會宴飲成為了上巳節的主要活動。

      魏晉時期,因為政局複雜混亂,為明哲保身,士大夫們多逃避現實。他們或坐而論道,談玄說理,或寄情山水,飲酒享樂。因此,上巳節時,文人雅士們臨水而臥,感受著節日的文化氛圍,欣賞著自然美景,曲水流觴,飲酒作詩。

      這一活動在當時成為一種風尚,極為興盛。王羲之與友人的蘭亭之會,便是在上巳節修禊後,宴集於蘭亭,而舉行的「曲水流觴」活動。

      在唐朝,上巳節的活動和重視程度達到了頂峰。如同今天的法定假日一樣,文武百官在上巳節被特準放假外出遊玩,賜宴曲江,而且還有假日補貼可以拿。


   比者卿士內外,左右朕躬,朝夕公門,勤勞庶務。今方隅無事,丞庶小康,其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三節日,宣任文武百僚選勝地追賞為樂。

            ——唐德宗貞元四年九月丙午詔

每年上巳、重陽,如有百官宴會,宜每節賜錢五百十貫文,令度支支給。

                          ——《唐會要》


      在這一天,野外臨水之處,多是一片「彩幄翠幬,匝於堤岸,鮮車健馬,比肩擊轂」的景象。普通的民眾,無論男女老少,即便是平時鮮少出門的人都盛裝傾城出遊。此時,野遊、宴饗已成為上巳節慶祝活動的主要內容。


  

      到宋代,上巳節祓除的習俗已經基本消失。仍保留著的出遊、宴飲的風俗也逐漸與寒食節、清明融為一體。宋元以後,除了少數地區仍有部分保留外,上巳節這一古老的節日已是芳蹤難覓了。


相關焦點

  • 上巳節丨聽一曲古琴演奏《流觴》:人間最美三月三,曲水流觴,莫負春光
    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魏晉以後,該節日改為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上巳節逐漸演化為皇室貴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們臨水宴飲(稱曲水宴)的節日,並由此而派生出上巳節的另外一項重要習俗
  • 古琴曲《流觴》:曲水流觴,風雅之極
    」 主要有兩大作用,一是歡慶和娛樂,二是祈福免災。夏曆的三月上巳日人們舉行祓禊(fuxi)儀式之後,大家坐在河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描寫的是在三月三上巳節之日,晉代著名大書法家、會稽內史王羲之偕親朋謝安、孫綽等42人,在蘭亭修禊後,舉行飲酒賦詩的「曲水流觴」活動,盛了酒的觴放在溪中,由上遊浮水徐徐而下,經過彎彎曲曲的溪流,
  • 上巳節:國人最詩意的節日
    也叫春浴日,女兒節也是最古老的情人節後演變為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李清照就寫有《蝶戀花·上巳召親族》:永夜懨懨歡意少。上巳之名,意思是說第一巳日,指的是暮春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中國古代用天幹地支的方法來紀錄年月日,譬如今天是丙辰日,明天是丁巳日——按上巳節這個名字的原義,明天才算是上巳節。正因為上巳節在哪一天的不確定性,後來人們圖方便,就定在了三月三。
  • 三月三,上巳節,詩詞裡的雅集與浪漫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等內容。魏晉以後,該節日改為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傳統的上巳節,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又稱女兒節。
  • 京都祭典丨一場重現流觴曲水的平安雅宴
    2017年度齋王代於齋王櫻前攝於2018年4月8日上賀茂神社賀茂曲水宴上賀茂神社,涉溪園曲水流觴的千年風流畫卷,在這春日的午後緩緩攤開,讓人不禁失了神。三月初三上巳節這一天,祓禊儀式②之後,眾人臨水而坐,置羽觴③於水流中,飄至跟前則要飲酒賦詩。既是風流雅事,又可祛災祈福。東晉時期,王羲之在《蘭亭序》中就記錄了此等盛況:「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 上巳節 | 牆頭馬上·人生若只如初見!
    曲水流觴,賞心樂事良辰。蘭蕙光風,轉頭天氣還新。明眸皓齒,看江頭、有女如雲。折花歸去,綺羅陌上芳塵。 能幾多春。試聽啼鳥殷勤。覽物興懷,向來哀樂紛紛。且題醉墨,似蘭亭、列序時人。後之覽者,又將有感斯文。
  • 三月三是傳統節日上巳節,還知道是什麼節日,有何由來和習俗?
    《漫談日常生活文化》系列之傳統節日文化第6回庚子年農曆三月初三,在古代被稱為上巳節。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今天還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壽誕和傳統的中國情人節,你知道節日的由來和習俗嗎?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
  • 【 羽觴醉月 】 ——玉耳杯與我國古代的「曲水宴」習俗
    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桃花園與諸位堂弟聚會時一詠而出之句,他們互相傳遞著酒杯,醉倒在月光之中,一敘心中豪情;「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這是西晉詩人王羲之所描繪的曲水宴的盛大景況,文人騷客們沿水流而坐,暢敘幽情。
  • 古琴曲《流觴》曲水流觴,風雅之極
    曲水流觴,是中國古代民間
  • 憑欄已覺梅心動,倚戶才知菊色頹‖【曲水流觴】2017第270期
    減字木蘭花.月亮湖文/坡上人遠山含雪,小徑草青風獵獵。月亮湖邊,易使離人淚不幹。 波寒霧渺,熱血衷心從未少。鷗鳥爭飛,不懂相思帶信歸。一、綜合版1、母親節同題詩--當年嬌女今斑鬢,最怕人前聞喊娘2、【曲水流觴
  • 日本女兒節,專屬於女孩兒的節日
    今天是3月3日,日本女兒節(ひな祭り)。 女兒節在日語裡被稱為「雛祭」,又稱為雛遊、偶人節、上巳、桃花節,是專屬於日本女孩子的節日。雛祭是日本民間五大節日之一,原本與中國一樣在農曆的三月三日,明治維新後改為了西曆三月三日。 每年3月3日,日本家庭會為了祈禱家中女兒健康幸福而慶祝女兒節。
  • 曲水流觴詩酒情,夢之藍M6+賦能《酒桌派》,讓更多年輕人愛上中國酒文化
    8月20日下午15:00點整,《中外酒業》全面升級的酒文化訪談對話直播節目《酒桌派》——曲水流觴詩酒情,在一直播上一經播出便吸引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 豪氣沖天蕩,箭弩滿弓弦/ 沙場閱兵,八一專輯‖【曲水流觴】2017第161期
    焉有神州橫蠱佞,豈容倭寇肆淫囂。民強國富中華夢,且看東風卷怒潮。 八一建軍節九十周年感懷文/細嗅清風(一)南昌起義戰旗飄,自此神州近舜堯。萬裡長徵揚正氣,百年奮鬥斬魔妖。援朝抗越渾身膽,搶險救災熱血拋。
  • 周末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偶遇小花園,曲水流觴式的步道,甚是驚喜
    有各種花花草草,拼色步道,白色排笛風格的欄杆,線條優美,很有曲水流觴的感覺。還有白色的鐵藝迴廊、棕色的鐵藝椅子,歐式的風格。燕子感覺很驚喜。另外,小花園免費的。
  • 東晉流亡貴族居然從新亭對泣到曲水流觴,照此來看臺灣危矣!
    此間,中國歷史上發生了第一次「衣冠南渡」。這是一次改變中國歷史的大遷徙。其中有平頭百姓,也有世家大族,甚至還有皇室宗親。這些來自北方的遷徙大軍中有兩個與眾不同的人,一個是琅邪王司馬睿,另外一個是北方世家大族的領袖王導,正是由於他們的到來,改變了中國歷史。他們共同建立的政權,開啟了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政治模式——東晉門閥政治。
  • 《流觴》之玩心高明
    古有流觴曲水、飲酒賦詩 今有曲水流觴、琴曲打磨經過了前兩周的《流觴》琴曲打磨,參加了琴曲打磨的縵客在同樣的一個周末
  • 來赴一場流傳千年的流觴雅集
    千年前,他們也許沒想到這會成為歷史上最為著名的雅集,沒想到《蘭亭序》會成為千古第一行書。千年後,巫娜老師與縵客將在這個春日效仿魏晉名士,在蘭亭相會,以古琴為媒,以《流觴》抒志,續寫刻在中國人骨子裡的文人精神。
  • 他的《曲水流觴》讓老外迷上王羲之 看葉國輝如何用交響樂解讀中國...
    圖說:葉國輝《晚秋——葉國輝與倫敦交響樂團》唱片 官方圖 聽了他的《曲水流觴》,有外國樂迷愛上中國文化,並在晚宴上為寫出《蘭亭序》的王羲之乾杯;有感於《京劇印象》,外國作曲家們紛紛加入他主導的「聽見中國」項目,並譜出了風味各異的《空城計》;在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任職期間,他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並帶他們去到上海戲曲學院和那裡的學生組隊創作……他就是葉國輝——中國著名作曲家,上音作曲系教授,立志用交響樂讓世界了解中國的文化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