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葉國輝《晚秋——葉國輝與倫敦交響樂團》唱片 官方圖
聽了他的《曲水流觴》,有外國樂迷愛上中國文化,並在晚宴上為寫出《蘭亭序》的王羲之乾杯;有感於《京劇印象》,外國作曲家們紛紛加入他主導的「聽見中國」項目,並譜出了風味各異的《空城計》;在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任職期間,他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並帶他們去到上海戲曲學院和那裡的學生組隊創作……他就是葉國輝——中國著名作曲家,上音作曲系教授,立志用交響樂讓世界了解中國的文化使者。
近日,經過倫敦交響樂團、阿比路錄音室、中國唱片上海公司的通力合作,《晚秋——葉國輝與倫敦交響樂團》的唱片正式發布。據悉,這也是中國作曲家首次在世界知名的阿比路錄音室完成的個人交響樂作品專輯的錄製。
《晚秋——葉國輝與倫敦交響樂團》葉國輝交響樂作品選集錄製於2018年,當時葉國輝一行前往世界頂級的錄音棚聖地,英國阿比路錄音室,與世界前五大著名交響樂團之一的倫敦交響樂團進行了合作錄製。選集共收錄5部作品——《晚秋》管弦樂(2007)、《望大陸》女高音與交響樂隊(2011)、《樂舞圖》管弦樂(2013)、《又聽江南》小提琴與交響樂隊(2015)、《中國序曲》管弦樂(1998),俱是作曲家極具代表性的交響樂作品。
《晚秋》管弦樂創作於2007年,也是一個晚秋的季節。回憶當初的創作經歷,葉國輝說:「作曲和作文一樣,都有靈感突然來襲的偶然。」當時他正帶領上音青年交響樂團去國外參演音樂節,音樂節要求參與團體都能演奏一部原創作品,葉國輝交完了「作業」就回來了,也沒想到後來竟然拿了榜首。那屆評委一致推選這部作品,並直言旋律所創造的意境和「晚秋」的標題太貼合不過了!
圖說:葉國輝和團隊在商量作品 官方圖
「勝在意境」是很多人聆聽葉國輝作品最深的感觸,而在葉國輝看來,成就這份意境的正是中國傳統文化對他的影響。無論是小提琴與交響樂隊的近年佳作《又聽江南》或是早期帶有鮮明「國風」特色的《中國序曲》,傳統戲曲、江南小調,還有中國廣袤大地上別具風味的民族音樂,都為他的創作提供了養分和靈感。
出生於70年代的葉國輝,自小聽了很多現代革命京劇,《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都在他小小的心靈種下了傳統藝術的種子。而京劇元素也時常會出現在他的音樂作品中。從《中國序曲》《京劇印象》再到《梅蘭芳序曲》,讓他的創作極具畫面感,又自帶風格。並保有特別的風韻,讓人回味。
在一度為強調自家作品的「德奧之風」,而忙不迭與傳統出身劃清界限的創作風氣中,葉國輝無疑是「逆風而動」,他從不刻意在中西之間劃界限,也不迴避作品中蘊含的中國元素,反而一再地將自己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的靈感注入作品中,讓藝術火花碰撞。如今的流行詞「跨界」「混搭」甚至「交互」早就在他的作品中得以實踐,並收穫頗豐。
在葉國輝看來,交響樂是一種音樂表達,而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是要輸出的內核,「用交響樂來講述中國故事」不是一句口號,而更應該是一種創作思路和創作訴求:「這也是我們每個中國作曲家的責任。」
圖說:葉國輝和交響樂團在排練中 官方圖
據悉,這張專輯中,不但可以聽到作曲家個人創作風格的演變,也能深刻感到他「以音樂之名」,追尋母語文化,講述中國文化的自覺意識和姿態。在女高音與交響樂隊的《望大陸》中,擔任獨唱的是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李秀英。小提琴與交響樂隊《又聽江南》,由小提琴家黃蒙拉擔任獨奏。兩位的精彩演繹,也讓在錄音現場的倫敦交響樂團的演奏家們驚嘆不已!
專輯《晚秋——葉國輝與倫敦交響樂團》的問世,在很多業內專家看來具有裡程碑式意義。它穿越時空、跨越民族的審美闡釋,不僅是當代中國交響樂走向世界過程中的亮點和最有力的呈現,也為中國傳統音樂,為中國交響樂與世界的真正對話,與互動交流,打下一個堅實的橋樁,讓人們更有自信站在「世界的高度」回眸中國,傾聽中國。
(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