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社會的西西弗斯神話──《我失去了身體》

2020-09-03 劇說挺好看吶

《我失去了身體》是一隻斷手的都市「奧德賽」,同樣也是短暫的主人納烏費爾尋找自我的精神之旅。導演並沒有給故事一個完滿的結局,斷手離開了身體,納烏費爾也消失在雪夜,一切仍將繼續,西西弗斯推動著命運的巨石緩緩前行。


2019年5月,法國導演傑赫米·克拉潘(Jérémy Clapin)以其首部動畫長片《我失去了身體》(J』ai perdu moncorps)獲得了第72屆坎城電影節影評人周單元大獎。該片將詩意與想像力結合,甫上映,就在法國獲得極大好評,有評論者斷言,「我們將目睹一位偉大的電影人誕生」[1]。該片改編自吉羅姆·洛朗(Guillaume Laurant)的小說《快樂的手》(Happy Hand),不同於小說的線性敘事,影片以主角納烏費爾和他的斷手兩條線索交叉敘事:一邊是斷手為了尋找主人,在巴黎的鋼鐵叢林中冒險;另一邊是導演用交叉蒙太奇勾勒出納烏費爾厄運重重的人生──幼年在車禍中失去父母,被寄養在叔父家,家庭教育失當,他沒能成為鋼琴家或是太空人,而成了一個碌碌無為的外賣員。因為一份遲到的訂單,他邂逅了加布裡埃爾,然而辛苦求愛只換來她的冷眼。最終,一次操作失誤讓他失去了右手。


《我失去了身體》海報

影片以斷手事故作為敘事原點,兩條故事線分別以順敘、倒敘回到這一原點,但片名並不以納烏費爾的視角取名「我失去了右手」,而以斷手的口吻取名「我失去了身體」。導演承認在此之前也想過其他名字,「『我丟失了一隻手』『我找我的身體』『我把手給鋸了』,但還是想要保留以手的視角為主題」[2]。從小說到電影,敘事的重心從納烏費爾轉移到斷手上。原著中納烏費爾與表兄衝突、追究斷手事故的責任、納烏費爾報復等情節都被刪除,取而代之的是斷手的意識流回憶。「尋找」是兩條敘事線的共同點:斷手尋找身體,納烏費爾尋找加布裡埃爾。兩條敘事線在巴黎的地下鐵中交叉。斷手被醉漢推下月臺,呼嘯而過的地鐵險些令它粉身碎骨,地下鐵內滋生的碩鼠將它當作盤中餐。腹背受敵之下,斷手拾起廢舊的打火機,用火光逼退老鼠,抓住地鐵把手成功脫逃。鏡頭轉至地鐵內,納烏費爾跟著加布裡埃爾走上地鐵,卻沒有勇氣坐到她身旁的空位上,只能在幾步開外默默看著她的背影。地鐵到站,加布裡埃爾下車,納烏費爾猶豫片刻也衝出車廂,卻找不到加布裡埃爾的蹤影。身後的地鐵離開月臺,敘事時空再次轉換。傷痕累累的斷手吃力地抓住月臺旁的鐵柵欄,頭隨斷手的視角切遠,一棟廢舊大樓在月光下格外醒目。


《我失去了身體》劇照

在尋找自我的「奧德賽」中,納烏費爾與斷手被畫上了等號,身體成為主體性的隱喻。成年的納烏費爾以一個背影出場,此時他正在忍受比薩餅店老闆的責罵,在機械的道歉後,一段城市蒙太奇展現了他的回家之旅:巴黎密集的地下鐵,鱗次櫛比的建築,在現代化的大都市中,納烏費爾的身影越來越渺小,他的面孔亦如地鐵中冷漠的大眾一樣疲憊。此時,他變成了一個符號,湮滅在都市的日常生活中。納烏費爾作為現代化生活中的「小零件」,處於「一種非常的『耗盡』(burn-out)狀態」,在繁重的工作後,「剩下的是後現代式的自我身心肢解式的徹底零散化」。[3]他的主體性在瑣碎又重複的日常生活中消磨殆盡。導演以一場斷手事故,將人之主體性的喪失具象化,納烏費爾和斷手都是現代社會中殘缺的「零件」。


在城市的鋼鐵叢林中,沒有完整的「人」,更沒有完整的「家」。「巴黎沒有家宅。大城市的居民們住在層層疊疊的盒子裡。……居所和空間之間的關聯成了人為的。在這種關聯中一切都是機械的,內心生活從那裡完全消失了。」[4]加斯東·巴什拉在《空間的詩學》中如此寫道。「家」的概念只存留在納烏費爾的童年記憶中,現實生活中的叔父家僅僅是一間宿舍,叔父的冷漠與表兄的霸道,使納烏費爾的私人空間被限定在一張小小的床墊上。「沒有臥室的孩子跑到自己的角落裡蜷縮著」[5],但是納烏費爾甚至沒有蜷縮的空間,他只能在窗戶的水汽上畫冰屋,以回憶記憶中的家宅。同樣,斷手也在尋找身體的過程中誤入他人的家宅。富有隱喻性的是,兩間家宅的主人分別是盲人和嬰兒,前者目不能視,後者口不可言。無論是納烏費爾寄宿的叔父家,還是斷手誤入的家,家宅都不再是庇護所,而只是一個人為的空間。但這並沒有抑制納烏費爾和斷手對家的嚮往,因為空間總能代替時間激起人對過往的回憶。在盲人鋼琴家的琴聲中,「坐」在琴架上的斷手幻想著彈奏者是納烏費爾,殘缺的斷肢凝視著主體;在嬰兒的臥室中,斷手拾起奶嘴放回嬰兒的嘴裡,嬰兒抱著斷手入眠,隨後斷手「夢」到了關於身體的記憶。家宅空間給予流離失所的人以安全感,它成為了整個宇宙。在這個宇宙中,納烏費爾找到了主體性的影子。遇到加布裡埃爾後,他決心建造一座「冰屋」,為無趣的生活注入想像力,填補主體性喪失的空虛,而那間用木板搭建的「冰屋」也成為了斷手旅途的終點。


在這場尋找自我與家的旅途中,聲音是唯一的線索。納烏費爾從小就喜愛錄音,童年的理想之一就是成為鋼琴家,他的父母也是音樂家。在人生灰暗之際,是加布裡埃爾的聲音點亮了他,使他跨越35層樓的距離,愛上一個陌生女子。此外,草木吹動的聲音、雪落的聲音、雨聲、都市的嘈雜聲也都得到了細緻的呈現,「聽」是觸摸這座城市的最好方法,也是抵達回憶的唯一途徑。片中納烏費爾唯一的精神支柱是幾盤童年的磁帶。聲音是流動的回憶,童年的種種經歷都浮現在眼前。影片結尾處,殘廢的納烏費爾躺在床上,反覆聽著童年的最後一盤磁帶,聲音記錄了那場改變他一生的車禍。車禍的起因並不是那隻突然闖出的鹿,而是頑皮的自己:父親為了阻止他將話筒伸出窗外的危險舉動,才來不及做出反應導致了悲劇。諷刺的是,正因為他將話筒伸出窗外,才錄下了車禍的全部過程。痛苦、懊悔、憤怒,諸多情緒都融入納烏費爾反覆摁下重播鍵的動作。斷手遠遠凝視著身體,如同納烏費爾凝視著過去,但他卻不能重新介入童年。因為回憶中的童年是黑白的,與彩色的現實相比,它是過去時,是失活的。如同斷手,即便身體近在咫尺,也無法與之相連,傷口的結痂隔開了兩個本為一體的截面。影片以納烏費爾縱身一躍作結,他給加布裡埃爾留下了磁帶錄音機,聲音記錄了他跳向起重機的全過程,但是也給觀眾留下一個疑問──告別一切的納烏費爾將要去哪裡?一切線索如同雪地裡的斷手被悄無聲息地隱匿。尋找身體的手找到了身體,卻無法與身體相連,那麼殘廢的納烏費爾最終找到失去的自我和家園了嗎?鏡頭掃過屋頂那間破爛的木頭「冰屋」,顯然,他並沒能找到。


很明顯,《我失去了身體》並不是一個尋夢巴黎的童話。在斷手超現實主義的夢幻外表下,是變形的現實。影片的背景取材於巴黎,但是觀眾並不能在短暫的冒險中看到美麗的巴黎風光。導演將鏡頭放置在距離斷手80釐米的地方,「在這個距離下,觀眾會覺得自己在觀察和介入的邊界上」[6]。斷手眼中的巴黎是如此骯髒破敗:巴黎的夜晚是由垃圾箱裡的死鴿子、地下鐵內的碩鼠和公園的垃圾組成的;施工隊的路障與柵欄如同城市血管上的壞疽;被阻塞的主幹道裡除了汽車的鳴笛,還有行人的謾罵。斷手眼中的巴黎不再是一座時尚之都,而是波德萊爾筆下的惡之都:「擁擠的城市!充滿夢幻的城市,大白天裡幽靈就拉扯著行人!」[7]這樣的城市是無法孕育童話的,斷手與納烏費爾的尋夢之旅只能以失敗告終。


《我失去了身體》劇照

導演克拉潘無意沉默於無奈與徒勞的哀嘆,他以一個荒誕的結尾為這齣悲劇作結。納烏費爾留下了象徵回憶的錄音機,與加布裡埃爾不告而別。在一片冰天雪地中,他跳到廢舊大樓旁的起重機上,發出勝利的歡呼,歡呼後是長久的沉默,聲音戛然而止,納烏費爾如同隱匿在大雪中的斷手,消失在加布裡埃爾的生活中。納烏費爾並沒有跳下高樓結束生命,而是走上一條新的道路──畢竟生活不會因為厄運而終止,命運的巨輪仍在轉動。片中加布裡埃爾曾向納烏費爾提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改變了命運,你會做什麼?」後者的回答值得深思:「你不會因為可以挽回什麼而改變命運。你低著頭,雙手交叉。」改變命運本來就是個偽命題。斷手歷盡千辛萬苦的跋涉,最終卻被薄薄的紗布阻擋;納烏費爾煞費苦心討好心上人,卻因為一句玩笑被拒之千裡。如同推動巨石的西西弗斯,一切歸為原點,付之東流。此時,加繆的話言猶在耳,「西西弗斯是幸福的」,納烏費爾也應該是幸福的。


在後現代的語境中,人不再是人,殘缺的人不可能找回主體性,只能以「非我」的狀態生活在失序的世界中。當代的西西弗斯神話,高懸頭頂的巨石不再是諸神的懲罰,而是瑣碎的日常生活,毫無目的的循環令人們漸漸失去了「人」的主體性,最終成為一臺機器。失去,同樣也是納烏費爾前半生的縮影,父母、愛人、理想,甚至作為身體一部分的手都離他而去,這自然是一出命運悲劇;但荒謬的人生對於不自知者是悲劇,而對於自知者卻是一齣喜劇。在經歷人生種種後,納烏費爾終於看到了生活的荒謬,他不再「對大地的想像過於著重於回憶」,也不再「對幸福的憧憬過於急切」[8],這一刻,他靜靜審視著自己的生活,苦難沒有離他而去,但他至少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在巴黎的大雪中,當代西西弗斯繼續推動著命運的巨石。

相關焦點

  • 西西弗斯的神話 - 李菲作品
    西西弗斯的神話 no.3拼版套色38x28cm20153600元《西西弗斯的神話》系列作品實際上就是我在自己的願望和無法表述的無意識之間的遊戲。可能正由於我是一個外行人而常常「偷懶」,並不懂得完全去遵守動畫的規則,這樣無意中我把動畫的實驗性拓展開來——現代的科技產品是作為人的延伸而被應用到了社會與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把這種延伸儘可能的縮短或者回到人面對藝術的原初的狀態,同樣也可以拓展出藝術的新的可能性。
  • 歷史:古希臘西西弗斯的神話!
    歷史:古希臘西西弗斯的神話!這名男子的傳說被迫將一塊巨石翻倒在山上,只是看到它再次向下翻滾,這是一個與大多數人產生共鳴的人,雖然很少有人知道這個神話的細節。巨石的永恆滾動是一個來自希臘神話的故事,面對無休止的懲罰的人是西西弗斯。西西弗斯是帖撒羅王,風神王和他的妻子以利亞特的兒子。後來,西西弗斯將成為以弗蘭,後來被稱為哥林多的城市。
  • 百度網盤:《西西弗斯:神話》시지프스 : the myth (2021)
    西西弗斯:神話 시지프스 : the myth (2021)推薦值
  • 韓劇《西西弗斯:神話》首播,半拉的鋼鐵俠,和女版終結者樸信惠
    老生常談的韓劇套路手段,用非專業的話來講,就是半拉的鋼鐵俠男主,外加沒有外骨骼附加的女版終結者樸信惠,就是韓劇《西西弗斯:神話》的全部了,並不相同的是,男主沒能造出戰衣,卻造出了時光機器,於是就產生了宛如鋼鐵俠奧創一樣的時空悖論,被自己創造的未來追殺
  • 百物曲:唱給身體、動物、原始文化、神話,唱給現代社會 | 碎片·視角
    展覽試圖透過神話傳說、虛構故事、儀式、音樂、圖像與技術,想像人類與動物、惡魔、神靈、幽靈之間的相互化身,並以此啟發我們思考:殖民以及與殖民史相伴共盛的歌劇,可以如何使我們重新理解不同的文明、歷史與文化。展覽現場,我們被邀請面對身體、面對動物、面對原始文化、面對神話、面對現代社會。
  • 心中的西西弗斯:你是否想過「這一生,到底要做什麼?」
    一個想離開原本領域的工程師,因為看著工程界的大神太多,覺得自己雖然小有成就,但要繼續走這條路又擔心太弱,想轉換跑道又覺得有點可惜,試了很多但仍不確定自己的方向──這ㄧ生,到底要做什麼?正如西西弗斯的故事一樣,西西弗斯是希臘神話中的一個角色,他的故事有很多版本,但結局都是一樣的——重複推著大石頭到山頂,看著它往下滾後,重複將其往山頂推,如此不斷循環。
  • 《九州·海上牧雲記》 | 一個西西弗斯的美麗神話
    「九州皆篤信星相」,劇中的人物命運仿若古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由於洩露了宙斯擄走河神之女的秘密,並且拒絕接受懲罰,綁架了死神,西西弗斯觸怒了眾神,被要求日復一日推石上山。巨石太沉,每每快到山頂又會滾落,前功盡棄。他生命的全部意義就在於每天徒勞無功、周而復始推石。
  • 西澤研究院趙建:西西弗斯神話及其終結——超級債務周期裡的央行(上)
    希臘神話裡的英雄都是悲劇。西西弗斯之所以遭此命運,原因之一是:他綁架了死神。恰如同央行綁架了經濟周期的「死神」:金融危機。危機本來是周期的一種出清方式,去掉多餘的產能和槓桿,去掉金融資產泡沫,降低貧富差距,然後重啟真正的生產率周期。比如大蕭條後的美國,創造了貧富分化歷史底部,也是一個國運周期的底部。最主要的是:危機減緩了資源的過度消耗和環境汙染。
  • 歷史:希臘神話中的塔納託斯神!
    歷史:希臘神話中的塔納託斯神!死亡和來世是希臘神話中的重要主題,因此強大的神哈迪斯被賦予對黑社會和來世本身的統治權也就不足為奇了。還有許多其他的希臘諸神和女神與來世聯繫在一起,甚至死亡本身也是希臘死神Thanatos的形象。 Thanatos是希臘原始女神Nyx的兒子,其中Thanatos的父親有時被命名為Erebus,希臘黑暗之神。
  • 給朋友講解了西西弗斯書店名字的由來
    作者:閒岑悠玄  來源:孔網app動態  #讀書偶得# 今天去了西西弗書店,朋友總是記不住這個書店的名字,要麼喊「弗西西」,要麼喊「西弗弗」,每次我都要笑她
  • 《悲劇意識》:脆弱的人類,像西西弗斯一樣推石球,投降或戰鬥?
    所有這一切,不管是雞毛蒜皮的小事,還是胸懷宇宙的大事,人類都陷於力有不逮的困境中,這自然而然讓我們想到了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西西弗斯是希臘神話中一位被懲罰的人,他受罰的方式很特殊:必須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而每次當他大汗淋漓地到達山頂時,巨石又滾回山腳,他必須再次將石頭推上山,如此永無止境的重複。西西弗斯為啥受罰呢?
  • 我們都是西西弗斯,成不了樹先生
    幸福來源於人這裡我舉了兩個鮮明的例子。希臘神話西西弗斯和王寶強演技之巔峰作《hello,樹先生》中的「樹」。一、西西弗斯:忍耐是福,無聲的快樂西西弗斯是希臘神話中的人物,而且他還是科林斯的建立者和國王。他曾一度綁架了死神,讓世間沒有了死亡。最後,西西弗斯觸犯了諸神。
  • 時·變 月中吳剛、西西弗斯與少林掃地僧
    文/谷卿小時候每過中秋節,少不得要聽長輩們煞有介事地講述一些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當時最耿耿於懷的莫過「吳剛伐桂」。「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吳剛伐木丁丁萬年無休,似乎是一種人生的隱喻:明知一些改變無濟於事,但仍然繼續著——這既是因那莫名的「原罪」所帶來的懲罰,也是生命最根本的形態與最本來的面目。
  • 《我失去了身體》我失去了身體,故事從我的身體失去我開始
    從夢中醒來,失去昨天,時針繞著軸線轉動30度,失去一個小時,鼻翼一張一翕間,失去上一秒,不可抗的失去我們不得不坦然接受,甚至有一天,「我」失去了身體。作為新晉導演傑赫米·克拉潘的處女作,《我失去了身體》別出心裁地將主人公不可逆的身心創傷與遙不可及的夢想物化,打破常規。影片以讓人匪夷所思的一句獨白作標題,對斷手的刻畫,具有超現實美學意義。
  • 韓劇《西西弗斯》樸信惠——我救了你的話,你來拯救這個世界吧!
    2021年讓人期待的韓劇陸續出爐,其中JTBC10周年特別企劃劇《西西弗斯》因為超強的主創陣容讓人很是期待~《西西弗斯》名字取自希臘神話,根據《荷馬史詩》介紹,西西弗斯是人間最足智多謀的人,他是科林斯的建城者和國王。
  • 《紅頭髮的N2》:我們每個人都是將巨石推到山頂的西西弗斯
    社會在不斷進步,可是韓國當下的年輕人卻有著諸多的迷茫和彷徨。就如最近看的這部韓國熱劇《Live》,主人公大學畢業後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為了維持生活四處打工。
  • 《恐怖遊輪》:西西弗斯式輪迴,值得二刷的懸疑電影
    這艘遊艇是1930年神秘失蹤的一艘遊艇,遊艇上空無一人,然而卻隨處可見鮮血,種種恐怖的事件使大家認為此處十分危險,突然的,眾人發現有同伴被故意殺死,在逃命與兇殺中,傑西不斷輪迴著……影片歷來被大家認為是借鑑古希臘神話西西弗斯的故事,而在影片的壁畫上也體現了這一點。
  • 從「吳剛伐桂」到「西西弗斯」,中西不同視角,對命運荒誕感解讀
    中國傳統神話「吳剛伐桂」和希臘的「西西弗神話」則在關於命運價值的荒謬感表現上,不約而同的達到了心意相通的地步。對「西西弗神話」的西方文化解讀西西弗斯是希臘荷馬史詩中的人物,他在荷馬敘述中表現的十分狡猾而貪婪。他對貪婪暴虐的希臘眾神,也毫無虔誠和恭順。為了錢,他會出賣眾神之王宙斯的秘密,甚至他還曾經欺騙並綁架了死神。
  • 《恐怖遊輪》:西西弗斯式的輪迴,一部懸疑電影,價值兩筆
    編輯推薦一部英國懸疑驚悚片《恐怖遊輪》(英文名《Triangle》),這部電影在上映後,引起了廣泛的評論,時至今日仍很受歡迎,他是全年十大最燒心的電影之一,懸念、恐怖和情節常常使欲罷不能在各種彩蛋中流行。
  • 《我失去了身體》我失去了身體,我開始尋找
    剛開始的時候一直看不懂,前面30分鐘一直介紹以手為主要敘述對象,到之後才是男主為主;後30分鐘之後以男主為主,之後開始穿插女主的出現,才明白了故事的整體敘述結構!我覺得作者起名字叫《我失去了身體》其實有點類似於講故事的一種方式,上來就直接告訴你:我失去了身體,然後聽故事的人就會直接的思考並發出了詢問:為什麼會失去身體,失去身體之後又怎麼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