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X線解剖+攝影技術+測量方法

2021-03-04 中衛聯疼痛醫學研究院

圖1 骨盆正位片

(1)髖骨的X線解剖 常規投照正位(圖1)。在X線像上,構成髖骨的三個部分融合於髖臼,可清晰分辨。髂骨翼的內側1/4影像與骶骨影像重疊,外側3/4因有髂窩而較透亮。髂嵴陰影較緻密,邊緣不光滑,外側可見髂前上棘影,髂後上棘則重疊於骶骨影內。弓狀線及骨盆腔內側壁形成複合影像,外側可見弧形的髖臼陰影。髖臼陰影的上段粗而緻密,中段較細,它向下繞過髖臼切跡前部的下緣,與恥骨體的內面形成一條「U」形的緻密線,稱為淚滴線(Koekler淚滴),淚滴線二腳之間的距離,即髖臼窩的厚度。髖臼內下方的透亮影為閉孔。閉孔影的上界是恥骨上支、外側界是坐骨體的下份,坐骨結節陰影與其重疊。坐骨棘的陰影呈三角形突向盆腔。

(2)骨盆的X線解剖 骨盆一般投照前後位,檢查骶、尾骨時可加照側位,檢查骶髂關節時應加照45°斜位,產科骨盆測量另有其特殊投照方法。骨盆前後位片上,骶骨中線應通過恥骨聯合。骶髂關節左右對稱,關節間隙下半部分可以顯示,上半部常投影出模糊雙線影。界線的影像在女性呈卵圓形,在男性略呈雞心形。髂嵴連線影正好通過第4、5腰椎間隙。由髂嵴影向外可追蹤到骼前上、下棘,由髂前下棘到股骨頸外上緣的連線稱髂頸線,用以判定髖關節是否正常。正位片上,可以測量恥骨下角,男性為銳角,女性為鈍角。

     女性骨盆徑線的測量,可以採用正位(見圖1)和側位。正位片上,界線影像最遠點連線為入口橫徑,正常為12.3cm;兩側坐骨棘連線為中骨盆橫徑,正常為10.5cm;兩側坐骨結節間距為小骨盆出口橫徑,正常為11.8cm。側位片上,恥骨聯合後緣上端到骶骨岬連線為小骨盆入口前後徑,正常為11.6cm;恥骨聯合後緣下端和坐骨棘中點的連線延長到骶骨的前緣,為中骨盆前後徑,正常12.2cm;恥骨聯合後下緣到骶尾關節的連線,為小骨盆出口前後徑,正常11.8cm。

(3)髖關節的X線解剖 常規拍攝正位(見圖1)和側位X線片。正位線片上,因髖臼三骨之間以「Y」形軟骨相連,融合之前,表現為橫行帶狀透亮影,其寬窄隨著年齡變化而改變。年齡越小此透亮帶越寬;年齡越大,透亮帶變窄,15~17歲左右消失。股骨頭大部套在髖臼內,表面光滑,為緻密的細弧線。頭的中心偏後下部有一小凹陷,是股骨頭凹,有時可投影到股骨頭弧線內側,顯示為小環形透亮圈。側位片上,中央的凹窩是髖臼,呈半圓形的緻密線。

髖關節正位片上,股骨頸的長軸與股骨幹縱軸之間形成的角度稱為頸幹角,又稱內傾角。正常值在110—140°之間,男性平均為132°,女性平均為127°。頸幹角隨年齡的增大而減小,兒童的頸幹角大於成年人,兒童平均為151°。頸幹角大於正常值為髖外翻,小於正常值為髖內翻。

髖關節側位片上,股骨頸縱軸線與股骨幹縱軸線所成的夾角,新生兒正常35° ,成人為12° ~15° ,平均12.31° 。臨床上股骨頸骨折應根據次標準復位。

骨盆正位片,經過雙側髖臼Y形軟骨中心划水平線AB,在通過兩側髖臼外商緣引垂線CD和EF,AB線與CD、EF線分別相交,兩側髖關節各分為四個區域稱為Perkin方格。正常時,股骨頭骨骺中心位於內下區域內,當髖關節發育性脫位時,股骨頭骨骺則位於外上區域。

在成人髖關節正位片上,從股骨大轉子頂端作股骨縱軸線AB的垂線CD,正常情況下,此線應通過圓韌帶窩或其下方,圓韌帶窩至上述兩線交點的距離是4~5cm。若Skinner線超過圓韌帶窩,提示股骨頸或大轉子錯位骨折。

骨盆正位片上,雙側淚滴下緣連線與淚滴下緣和髖臼上緣的連線的夾角,正常35-38° ,大於40° 可以診斷為髖臼發育不良。

即中心邊緣角,骨盆正位片上,股骨頭中心至髖臼外上緣的連線,與股骨頭中心的垂線形成的夾角。正常為2歲22° ,4歲28° ,6歲30° ,15歲35° 。CE角表示髖臼與股骨頭的位置關係,當髖臼發育不良、髖關節脫位、股骨頭外移及股骨頭形狀改變時,此角變小。成人25°以上正常,小於20°提示DDH。

骨盆正位片,恥骨聯合上緣與髖臼外上緣連線至髖臼底的最大距離,正常時,男13(7-18)mm,女12(9-18)mm,與CE角配合用於評價髖臼發育情況。

股骨頭受髖臼覆蓋部分的橫徑除以股骨頭的橫徑,正常時應大於0.75。用於判斷股骨頭移位情況。

骨盆正位片上,兩側Y形軟骨中心連線與髖臼上下緣連線所形成的夾角。正常值新生兒為30° ,1歲以後不應超過25° ,2歲時為20° ,成人為10°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時髖臼變淺,髖臼角增大。(上圖中角a)

髂前下棘和髖臼外上緣間連線與Y形軟骨水平線的夾角。新生兒為55° ,正常值範圍在43° ~67° ,角度減小提示異常,如骨質軟化症。(上圖中角b)

骨盆正位片上,通過股骨上端骨骺線的直線,與通過Y形軟骨的連線的夾角。正常值為20° ~35° ,髖內翻時此角增大。

在骨盆正位片上,通過兩側髂前上棘作一水平線,然後再劃股骨頸骨折線的延長線,兩線相交所成的夾角。此角小於30° 者,為外展型骨折,骨折易癒合;大於30° ~90° 者,為內收型骨折,需手術糾正。

在髖關節正位片上,先劃股骨幹縱軸線垂線,再劃股骨頸骨折線的延長線,兩線相交所成的夾角。此角小於30° 者,為外展型骨折,骨折易癒合;大於30° ~90° 者,為內收型骨折,需手術糾正。 

新生兒骨盆正位片,通過兩側髖臼Y形軟骨作連線稱為Hilgenreiner線,簡稱H線。股骨上端距H線之間距離稱為上方間隙,股骨上端鳥嘴距坐骨支外緣之間的距離為內側間隙,正常值上方間隙為9.5mm,內側間隙為4.3mm,若上方間隙小於8mm,內側間隙大於5.1mm,應懷疑髖關節脫位。若上方間隙小於7.5mm,內側間隙大於6.1mm,可診斷為髖關節脫位。

骨骺指數,在髖關節正位片上,分別測量股骨頭骨骺的高度和骨骺的寬度,將骨骺高度除以骨骺的寬度X100即為骨骺指數。該指數表示股骨頭骨骺變扁的程度,用於評價Pathe並及發育性髖關節脫位的治療效果。

骨骺商,指患側骨骺指數除以健側骨骺指數。骨骺商計算主要用於與健側對比以判斷病變程度及治療效果。

卡爾維氏線,即髂頸線。髖關節正位片上,髂前下棘下方髂骨外緣與股骨頸外緣連線所形成的弧線,能夠反映股骨頭與髖臼的關係及髖臼上緣的完整性。正常為光滑曲線,若不連續提示髖關節脫位或者股骨頸錯位骨折。

連結髖臼上緣的弧線,與淚滴外側緣相延續(黃線),代表髖臼的負重區。

又叫沈通氏線、恥頸線、下弧線,是指成人髖關節正位片上,閉孔上緣與股骨頸內下緣連線,能夠反映股骨頭與髖臼的關係。正常應為平滑曲線,若不連續提示髖關節脫位或者股骨頸錯位骨折。

即髂坐線,髂骨內緣切線與坐骨體內緣的連線,正常時為連續光滑曲線,髖臼陷入症時髖臼突至此線內側。

連接髂骨弓狀線與骶骨岬的弧線,代表骨盆後環的完整性。

連接雙側髂骨內緣與恥骨上緣的弧線,代表骨盆前環的完整性。

連接淚滴周圍所形成的曲線,代表髖臼的內緣,一般用於髖臼假體深度的評價,髖臼內緣緊鄰淚滴線的外緣。

髖臼前緣所連成的弧線,代編髖臼前壁的完整性。

髂骨外緣與髖臼後緣所連成的弧線,代表髖臼後壁的完整性。

沿閉孔內緣所連成的弧線,正常情況下雙側閉孔對稱,當骨盆旋轉時可發生改變。

連接雙側髖臼中心的連線。

過髖臼外緣做H線的垂線。

由H線及P線組成的象限,正常時股骨頭位於內下象限,否則提示髖關節脫位。

沿股骨頸上緣劃線並沿股骨頭方向的延長線。正常此線應該切割部分股骨頭骨骺,若骨骺位於該線內側,提示股骨頭骨骺向下滑脫。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刪除。

      國家專利產品——和派小圓針

中衛聯(北京)現代疼痛醫學研究院著名骨傷科疼痛科專家何峙君院長,在二十多年的臨床科研、教學工作中總結出來並結合現代醫學的解剖學、筋膜學說、生物力學、中醫經絡學說等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創新發明出新技術療法——中醫和派小圓針微創松解術

膝關節治療僅需一個治療點,安全不傷血管神經

和派小圓針技術與針具的誕生填補了膝關節治療技術的空白,突破了治療瓶頸,解決了臨床治療膝關節炎的技術難題。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驗證,和派小圓針治療膝關節具有非常高的有效率與治癒率。

這一技術在何峙君院長及其所帶領並傳授的弟子們的共同推進與臨床實驗中,在治療膝關節領域已經取得了卓越的療效,深受廣大患者的推崇與讚譽!


1、治療時間短一般只需2——3分鐘。

2、無需住院,門診即可治療,隨治隨走。

3、無痛、微創、局部麻醉,治療後貼止痛貼即可結束。

4、安全、無後遺症,針尖圓鈍,不傷神經血管。

5、治療成本低,普通百姓均可承擔。

6、可逆化治療,可重複治療。

7、無需置換,微創無損傷,康復時間短,不影響工作和生活

想了解更多關於和派小圓針療法

全國免費統一諮詢熱線:

400-636-8001 

網址:www.tengtong120.com

相關焦點

  • 必看:腕關節X線高清解剖及閱片技巧
    導言對於腕關節疾患,X線檢查對於診斷佔據著重要地位。但如果對其解剖不了解,加上閱片經驗少、沒有經過專業系統的培訓,很多醫生對如何快速從X線片檢查中迅速辨別出有用的信息、準確作出診斷有一定的難度。今天重點給大家分享腕關節X線解剖,希望能對提升大家診治水平有幫助!
  • 關節、肌腱超聲檢查:MRI和X線不可比擬的優勢
    肌骨超聲包括了肌肉肌腱關節韌帶神經幹及周圍軟組織的超聲檢查 超聲可以方便快捷的了解關節及其周圍周圍組織的病變情況 ,明確病變和輕重 判斷預後 給臨床選擇治療方式提供依據 有MRI和X線不可比擬的優勢,如可以動態觀察、不受金屬影響,可以實時引導介入治療,並具有相似的敏感性與特異性
  • X線和CT不能檢查出早期股骨頭壞死?核磁共振或能幫上大忙
    的確,核磁共振是目前股骨頭壞死早期最準確的檢查方法。股骨頭壞死早期出現骨髓改變時,核磁共振就能夠出現相應的變化。核磁共振信號雖然對各種骨性異常非常敏感,但缺乏特異性。另一方面,核磁共振影像對軟骨下骨骨折和股骨頭塌陷的敏感性較差。
  • 「視頻」股骨頭壞死:保髖or換髖?看這篇就夠了!
    股骨頭壞死不止換關節一個選擇其實股骨頭壞死並非只有人工關節置換這一條路。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三骨科陳鎮秋教授團隊長期致力於股骨頭壞死的早期精準診斷、非手術保髖與手術保髖的研究。接下來,他接受了中成藥和康復治療等保守治療方法,3個多月後就不需要使用雙拐了,3年後隨訪,他的股骨頭修復良好,無塌陷,雙髖無疼痛,功能良好。
  • 瑜伽圈流行「開髖」,如何安全「開髖」?10分鐘全掌握
    其實許多人進行「開髖」的練習,都是為了解決髖部緊張的問題,因為這種緊張不僅會限制我們體式的習練,還會導致日常生活的不適。」 一提到開髖,很多人都能想到俯臥鴿子式、束腳式、坐角式等體式。但其實開髖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這麼簡單。
  • 膝關節解剖與觸診
    膝關節的特點全身最大關節全身最複雜關節受力最大的關節患病率最高的關節膝關節骨性結構股骨髁脛骨平臺髕骨廣泛的軟骨結構及半月板近端脛腓關節關節內觸診  2 —— 軟骨瘤病(x線觀察)膝關節內側解剖  1雖然歷來中西醫各有其相應的治療方法,但均無令人滿意的療效。             雖然針刀療法通過對相關軟組織病變的松解,可以獲得明顯療效,但是如果對膝關節解剖不夠熟悉,觸診方法不夠熟練,也難以獲得明確診斷與理想的療效。
  • 了解基本的解剖結構,讓你的瑜伽練習更安全有效!
    隨著現代瑜伽的發展,瑜伽體式的編排融入了解剖學的知識,兩者緊密相連。結合解剖學的瑜伽習練,讓瑜伽更加科學,更有利於習練的安全與身心健康。有很多人對身體的肌肉和結構還不太了解,導致理解不了口令中需要做功的具體部位。
  • 肩鎖關節功能檢查及關節鬆動操作
    本文從AC關節的解剖及運動學入手,剖析臨床中這個特殊關節及關節鬆動術技巧。肩鎖關節(acromioclavicular  joint),是一個由鎖骨外側端和肩胛骨肩峰組成的關節。肩胛骨的鎖骨面面向內並輕微向上,這樣為肩峰提供了一個合適的關節位置。肩鎖關節屬平面關節,關節面有多種形態,不規則。大多數肩鎖關節的關節盤形狀各異,有的缺如。
  • 假胯寬、大腿外側疼痛、彈響髖?三招解決它!
    圖|來源於網絡 假胯寬、大腿外側疼痛、彈響髖?三招解決它! 1.假胯寬是什麼? 解剖位置 闊筋膜張肌位於大腿外側的一塊肌肉,它的起點從髂前上棘下行至髂脛束,止於股骨外上髁,功能是使大腿內旋和穩定髂脛束,並使大腿上提。
  • 肘、腕關節的基礎解剖
    今天簡要給大家科普一下肘、腕關節的基礎解剖,有興趣的可以留言或者私下交流學習。 1這是整個手臂的外形,包括肘、腕關節,前臂和手指。
  • 攝影測量學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而且,技術細節上也有許多相近的實例。  20世紀90年代後,攝影測量與計算機視覺都得到物理和技術領域的強大推動,兩個領域的學者們都在處理相似的問題,但也有細微的區別。將兩門學科的細微區別與同源等價之處總結歸納(藍色為區別,紫色為等價)。
  • 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匯總
    髖關節活動角度;股骨頸幹角;聯合前傾角;股骨頸前傾角(扭轉角);髖臼杯前傾角;髖臼杯外展角;髖臼及髂骨;CE角;骨骺角;Bryant角;膝關節活動角度;膝外翻角;Q角;脛骨平臺-脛骨幹角;脛骨平臺後傾角;踝關節活動角度;脛距角;距腿角;下脛腓關節不穩;踝關節內側間隙測量;跟骨結節關節面(Bthler角);前後跟距角(Kite角);外側距跟角;Meary角;langre
  • 全身各部位角度測量方法匯總
    髖關節活動角度;股骨頸幹角;聯合前傾角;股骨頸前傾角(扭轉角);髖臼杯前傾角;髖臼杯外展角;髖臼及髂骨;CE角;骨骺角;Bryant角;膝關節活動角度;膝外翻角;Q角;脛骨平臺-脛骨幹角;脛骨平臺後傾角;踝關節活動角度;脛距角;距腿角;下脛腓關節不穩;踝關節內側間隙測量;跟骨結節關節面(Bthler角);前後跟距角(Kite角);外側距跟角;Meary角;langre角;股骨角;拇外翻與蹠骨間夾角
  • 骶髂關節 MRI 如何診斷早期強直性脊柱炎
    No.1 骶髂關節解剖特點 骶髂關節(SIJ)是身體最穩定的關節之一,支持軀幹的重量,屬於微動滑膜關節,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狀面構成,關節面凹凸不平,彼此結合十分緊密
  • 頭顱定位側位片上各主要影像的解剖結構精確描繪匯總----頭影測量描跡
    但根據其解剖走向仔細辨認,還是能捕捉到其影跡的,而顱底點可根據其與枕骨髁突皮質骨影跡的恆定解剖位置關係去辨認定位。蝶骨斜坡的描記線應順其走勢描於其骨影跡線的表面。    此處有兩種描跡方法:一種是描跡切牙孔;另一種是向上隆起描出鼻嵴及鼻切跡。兩種方法都可以,但在前鼻棘較模糊,前後向位置不易確定時,作者傾向於第二種描跡法,即藉助鼻切跡走向確定前鼻棘點。
  • 殘肢長度及圍長測量方法詳解
    眾所周知,購買矽膠套之前需要對截肢者殘肢的長度及圍長進行測量,並根據測量結果為其挑選最合適的產品。那麼,測量的標準是什麼呢?如何測量才最準確呢?我整理了一些測量方法及注意事項,希望能幫到你們。一般情況下,殘肢大於15cm控制力較好,小於5cm較難發揮其功能,其測量方法如下(測量時需將肢體放鬆,用軟皮尺測量即可)。1)上臂殘肢長度:測量肩峰到上臂殘肢末端的距離。2)肘離斷殘肢長度:測量肩峰到肱骨(肘關節外側)的距離。3)前臂殘肢長度:測量肱骨((肘關節外側))到前臂殘肢末端的距離。
  • 瑜伽老師來揭秘:為什麼只看到女生開髖?她們開髖幹嘛用?
    1、開髖中的「髖」指的是什麼?答:一個關節,一個螺絲。 開髖的髖是指髖關節。就是把我們骨盆和大腿連在一起的關節。如果把人看作機器人的話,髖關節就相當於是把骨盆和大腿這兩個零件擰到一起的螺絲。 2、髖關節原本的活動範圍有多大?
  • 股骨頸骨折(七):哪些股骨頸骨折的病人需要做人工關節置換呢?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關節外科邵雲潮專家簡介:邵雲潮,博士,副主任醫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主任助理,關節外科副主任,中山醫院閔行分院骨科學術副主任。擅長各類人工髖、膝關節初次置換與翻修手術,在微創化手術操作與加速康複流程化管理實戰操作方面具有深厚功底與廣泛影響。
  • 科普| 選擇雷射雷達還是攝影測量?你需要知道這些
    航空攝影測量一直是我國基本地圖成圖的主要方式,由於其製圖速度快,精度高且均勻,是我們今後數字製圖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而傾斜攝影測量技術是國際測繪遙感領域,近年發展起來的一項高新技術,利用照片進行三維重建成為一項關鍵性的技術。
  • 羅一宸:藝術教學 ── 「人體解剖」
    NormanRockwell畫中所有人物,無論是臉部特寫,還是整體肢體動作,也蘊含豐富骨骼解剖結構,準確無誤,每一小關節亦堅韌有力,每一吋皮膚亦仿如看到皮下肌肉的力學與彈性。         數年前,美國一項藝術研究,找到Norman Rockwell其中一幅插畫的「原照片」,NormanRockwell原來是依據這幅他攝影的照片而繪畫出來,當中除了人物臉部略有修改之外,其他部份已接近相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