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宇說】殖民法史研究的力作 ——黃靜嘉《春帆樓下晚濤急——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治及其影響》評介

2021-02-23 清華大學清新時報

「明知此是傷心地,亦到維舟首重回。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樓下晚濤哀。漢家故是負珠崖,覆水東流豈復西。我遇龜年無可訴,聽談天寶祗傷悽」,《馬關夜泊》一詩,乃新會梁啓超(任公)於一九一一年訪臺途中,舟次夜泊馬關(今日本下關),有感而作。本書的題名,即改自梁啓超先生的詩句。作者黃靜嘉先生,曾任臺灣中國法制史學會的理事長。先生於實務、學術兩域,成績斐然。所執掌之臺灣聯合律師事務所,曾被倫敦《國際財務金融法律評論》(1989)評選為世界最優的律師事務所之一;所編校之清季法學大家薛允升名作《讀例存疑重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勘校用功之深,系統編號之便,使重刊本價值超越原本(李貴連教授的評價),為黃宗智(Philip C. C. Huang)、白凱(KathrynBernhardt)、孔飛力(Philip A. Kuhn )等學者廣泛認可,成為海外漢學研究清代法制的必備書目。

追溯《春帆樓下晚濤急》一書的淵源,先生年輕時曾投筆從戎,參加抗日戰爭,並於一九四五年二戰後寶島回歸故土之際,由大陸抵臺參加接收工作,對臺灣殖民時期的歷史產生濃厚興趣。其間遍訪時人,更有數度赴日,收集資料之舉,其碩士論文,即以《日據時期之臺灣殖民地法制及殖民統治》為題(該文構成本書之雛形)。歷五十年寒暑,爬羅剔抉、聚沙成塔,終磨成一劍。

本書共十二編,凡二十章,約三十六萬字,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前三編可作為第一部分,從總體上出發,介紹分析相關歷史、殖民地類型、法律地位等問題。第四編至第十一編可作為第二部分,乃以專題形式,就立法、民法、刑法、司法法制、人民運動等具體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第十二編「餘意」可獨立作為一部分,作者依據前述史實,以精煉之筆墨,讚揚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和華人的民族氣節,尤對所謂肯定殖民統治者的謬誤及其心理,有義正詞嚴的駁斥和入木三分的剖析。

在敘事上,作者乃以廣義的法制史視角,以時間為序,對殖民地時期的法制、政治、經濟、文化,進行全面介紹。在階段劃分上,作者主要從立法層面出發,將殖民統治劃分為「律令立法」與「敕令立法」兩個時期。前者以總督可根據殖民地特殊情況,自行頒布立法命令(律令)為原則,後者則以所謂天皇敕令的名義(實際上是日本內閣的行政立法),將日本本土法律「施行」於臺灣。這一分期在如立法(第四編)、民事法制(第五編)、行政法制(第九編)諸專題中得以貫徹。同時,作者亦注意到具體問題之特殊性,故在討論如刑事法制(第六編)、司法法制(第七編)、統治組織(第八編)時,則選擇代表性的事件予以分期。如何合理分期乃類型化進而展開深入探討之前提,此一項,足見作者之宏觀駕馭能力。

在方法上,作者通過立足臺灣,兼與日本比較之方法,闡述臺灣殖民化歷程,進而揭示殖民性之具體內涵,故本書亦可看作比較法的著作。作者認為,日本在明治維新後,試圖擺脫舊有儒家文化的影響,標榜脫亞入歐,甚至宣揚所謂承擔「黃種人之負擔」,而臺灣無疑是一重要試金石。這種「早熟而後起」帝國主義發展之基本特徵,乃「以資本隨著國旗前進」之類型——與「國旗隨著資本」的老牌帝國主義有別,故在對待殖民地關係上,則以國家權力「合法」的掠奪方式,從事原始資本的積累。為使殖民地人民馴化,一方面黷武之性格使統治表現了絕對的專制與高壓趨勢,另一方面,亦參考他國殖民地經驗,並加入一些科技方法(比如對臺灣慣習的調查等)。如上種種,決定了殖民地法制的內容。故在立法上,不僅前期以臺灣總督自行發布立法命令(律令)為原則,實行特別立法主義,後期雖標榜所謂「內地延長主義」,以敕令「施行」日本本土法律,但在法律未規定、或不適合臺灣、或因臺灣情形需設特例時,總督仍得以律令規定之(第四編)。落實到具體層面,比如,刑法到統治後期仍以律令刑法為主要法源,日本本土所無之笞刑,亦在臺灣長期實行;行政法上以「治安警察法」排除臺灣人民行政訴訟之權利;職業構成上,日本人壟斷主要公職;經濟上日本財閥處於獨佔地位等等。一言以蔽之,通過比較,殖民法制之專制、高壓和民族歧視得以深刻體現。讀者在把握殖民性這一概念之的同時,對與之針鋒相對——華夏人民之拒絕同化、堅忍不拔之民族精神——便有更加真實之理解。

殖民時期,乃中華民族屈辱之歷史。正如黃先生在自序中說到:「若謂作者在寫作時,沒有受到對該殖民統治之憎惡之影響,難免是矯情而不符實的。」但下筆之時,先生以理智克制情感,恪守史家「一分證據說一分話,有九分證據不說十分話」之訓,全書約三十六萬字,附註竟佔五分之一強,對中文、日文在相關問題上之著述,有全面深入之把握,學術之嚴謹,可見一斑。如果說當年戴炎輝先生《五十年來之臺灣法制》一文乃研究臺灣殖民統治時期法制狀況的開山之作,本書則可謂當前此領域研究之集大成者。在學術史上,當有一席之地。

「春帆樓下晚濤哀」,梁任公詩中所提的春帆樓,位於馬關,一八九五年,《中日馬關條約》就在此處籤訂,根據此條約,清廷被迫割讓臺灣,寶島五十一年的殖民地歲月,也由此開始,春帆樓可謂這段屈辱歷史的直接見證。十七年後,任公於此,心潮澎湃,不能自已,以詩言志,一抒胸臆的悲憤,遙寄對寶島人民的同情。黃先生將「哀」字改為「急」字,乃因大陸和寶島,已非昨日吳下阿蒙,其以優異之經濟發展,令世人刮目相看——「春帆樓下的晚濤仍然嗚咽或喧嚷,它所見證的不再是往日的悲情,而是歷史壯闊的新頁。」在這裡,我們不僅讀到了一位九旬長者對中華民族及其文化的信心和豪情,更有其沉甸甸的希望和寄託。學術與人心,正是在這一片歷史長空裡,融合一體。

(責編:劉哲銘liuzm_sd@163.com)

——————————————————

相關焦點

  • 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治,給臺灣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上)
    如今的臺灣社會皇民當道,以效忠日本、歧視中華血統、打壓中華文化為政治正確,經濟萎靡,薪資連續16年下滑,綠色文革,社會怪像叢生。很多人會疑惑:雖然臺灣被日本殖民50年,但是後來兩蔣帶著一大批知識分子在臺灣執政40年,戒嚴統治下撥亂反正,即使不奢求今天台灣社會遵循三民主義、彰顯華夏文化,也不至於搞得如今臺灣皇民遍地吧?
  • 50年的殖民統治,日本在臺灣幹了什麼?
    1895年侵略臺灣的日本軍艦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也是臺灣擺脫日本殖民統治回歸祖國60周年。50年的殖民統治,使臺灣人民遭受了比祖國內地更深重的苦難,臺灣人民的抗日鬥爭在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了解了這段歷史的真相,那些鼓吹日本殖民統治優越的論調也就不攻自破了。
  • 臺灣有些人為什麼對日本殖民統治不反感,日本在臺灣留下了什麼?
    國民黨敗退臺灣,隨國民政府遷臺的大陸居民形成了臺灣移民史上最大的單批次移民潮。1895年至1945年對於臺灣來講,是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又稱「日治時代」。日本佔領臺灣以後,臺灣人民進行了英勇的反抗,但是日軍經過5年時間的「平叛」,到了20世紀初,臺灣已不再有武裝行動,大多數臺灣人甚至希望能以議會選舉取得參政的權力。
  • 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治,給臺灣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下)
    (當年美國從獨立戰爭到南北戰爭,買英國貨會被拉著遊街,但也沒說一定要買美國貨,日本則是更上一層樓,在帝國的疆域裡,不買日本貨就可能挨警棍。)這種漫長的皇民化消費觀教育,可不是車評論壇裡漫山遍野的水軍們能比的。皇民化消費觀一直影響著臺灣人直到現在甚至未來。
  • 臺灣被日本的殖民統治禍害得有多慘(4)自願的慰安婦們?……
  • 日本殖民臺灣對回歸後的香港的啟示
    1895年至1945年之間,臺灣被日本帝國殖民統治長達50年,這一段時期又稱為日據時代或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 反抗日本殖民統治 刺殺日本親王的臺灣義士 被包圍後捨生取義
    1894年中日爆發甲午戰爭,戰敗後的清政府被迫於1895年4月17日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也就是從這一刻起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臺灣進入到了黑暗的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儘管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了日本,但臺灣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抗爭從未停息。
  • 日本殖民臺灣 50年,在臺灣都幹了些什麼
    於是,臺灣淪為日本殖民地,時間長達半個世紀。這對臺灣的發展留下深刻的歷史刻痕,於臺灣本身、中日關係及東亞整個情勢,都有重大影響。 日本以重兵登陸,接收臺灣的人民、土地。臺灣官民不願淪為日本殖民地,成立臺灣民主國,向清廷宣告獨立。欲以此為由,與日軍決戰。昭告皇天后土,不侵不叛,長為中國東藩。
  • 日本殖民臺灣50年,在臺灣都幹了些什麼?
    這對臺灣的發展留下深刻的歷史刻痕,於臺灣本身、中日關係及東亞整個情勢,都有重大影響。日本以重兵登陸,接收臺灣的人民、土地。臺灣官民不願淪為日本殖民地,成立臺灣民主國,向清廷宣告獨立。欲以此為由,與日軍決戰。昭告皇天后土,不侵不叛,長為中國東藩。然而,在日本重兵攻擊之下,這只是曇花一現。日本侵略者亦死傷不下三萬餘人,其中死於疾病者不少。
  • 日本對臺灣的殖民改造歷程
    如今的臺灣社會皇民當道,以效忠日本、歧視中華血統、打壓中華文化為政治正確,經濟萎靡,綠色文革,社會怪像叢生。很多人會有疑惑不解:雖然被臺灣日本殖民50年,但是後來兩蔣帶著一大批知識分子在臺灣執政40年,戒嚴統治下撥亂反正,即使不奢求今天台灣社會遵循三民主義、彰顯華夏文化,也不至於搞得如今臺灣皇民遍地吧?
  • 這支臺灣球隊在殖民統治下,一路衝進了日本人的決賽
    臺灣電影《KANO》真正做到了讓歷史遠離政治。 這部時長180分鐘、頗具史詩格調的體育勵志片,根據1931年臺灣嘉義農林棒球隊的真實事跡改編,雖然掌鏡人是青年導演馬志翔,但電影實際主導者是監製之一的魏德勝。
  • 臺灣被日本的殖民統治禍害得有多慘(3)從黑幫到皇軍……
    本篇承接前兩部分——臺灣被日本的殖民統治禍害得有多慘:全世界殖民歷史中最成功的同化改造案例(1)
  • 「被殖民越久越進步」臺灣政界如何看待柯文哲這番話
    他說,華人地區接受殖民越久越進步的說法,「非柯文哲獨創」,他所說的是「殖民現代性」,即「開放門戶勢必有傷痕…但也有正面評價影響。」被批「內心皇民化」 不過,臺北市政府這樣的解釋未能說服臺灣主要黨派的成員。
  • 趙稀方 | 後殖民理論在臺灣的演繹
    雖然《東方主義》所批判的是西方,雖然美國對於臺灣的殖民控制一直是鄉土文學以來民族主義的批判焦點,但在「臺灣意識」與「中國意識」決裂後,陳芳明毫不猶豫地將後殖民的矛頭指向了「中國」,在陳芳明看來,對臺灣來說,「光復」以後的國民黨政權是和日本殖民者同類的殖民政權,它以中華民族主義對臺灣進行殖民統治。
  • 臺灣終於有人看透:沒日本殖民就不能進步?怎麼不說大陸!
    一些鼓吹臺灣獨立的人將其奉為「護國臺灣神」之一。而也有人認為,日本殖民歷史不必美化,但八田不是殖民統治者,只是專業官僚。還有統派人士像新黨新思維中心主任侯漢廷認為,八田與一是殖民官僚幫兇,若有人感謝他,「我只能說,不是壞就是傻」。而資深島內媒體人徐宗懋早在2015年就發表過題為《永遠告別八田與一》的文章。
  • 「國民黨遷臺時,大陸人無法理解不少臺灣人甘於被日本統治」
    不過今天與各位分享的是日本殖民統治之下的臺灣(1895—1945),「國民黨遷臺時,大多數來自大陸的人也無法理解不少臺灣人甘於被日本統治的心態。」許倬雲的講述簡明扼要。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日本向中國勒索巨額賠款,更要求中國割讓臺灣。
  • 日本殖民統治韓國35年,韓國為什麼沒有被同化?因為有這項國策
    琉球、中國臺灣、朝鮮都被日本進行過殖民統治,而且時間都比較長,不像亞洲其它地方只是在二戰期被日本短期佔領。
  • 戴國煇:臺灣近百年史之基軸
    我的目的在於,重新研究與中日甲午戰爭及與此戰爭前後發生的兩次戰爭——鴉片戰爭及美西戰爭(1898年美國與西班牙之間所進行的戰爭)的世界史意義。      常說,對歷史的思考,「假設」二字是禁忌的。      自恃一時對臺灣殖民統治獲得成功的日本人,忘卻了老子所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從而使日本在臺灣嘗到了西來庵事件(1915年)、霧社蜂起事件(1930年)等諸多的抗日運動。對這兩次的起義事件,日本施加了近乎種族滅絕般的鎮壓。故而遭到了全球的譴責。然而,對它並沒有形成任何教訓。
  • 從殖民、去殖民到後殖民時代,日式神社在臺灣扮演著什麼角色?
    臺灣為什麼會有日式神社?神社在臺灣的歷史和當代社會中又分別扮演何種角色?本文將逐一進行梳理回答。作為殖民工具的神社1895年,臺灣在清朝甲午戰敗後被割讓給日本,成為日本海外殖民地。為了能夠穩定控制與統治臺灣,國家神道被選做了重要工具,以期通過改變當時臺灣人民的宗教信仰,實施「教化」,最終將臺灣人「同化」為「大和民族」。
  • 臺灣「本土化」思潮的演進及其省思
    早在1960年代,因從事臺獨活動而長期流亡日本的史明和王育德等人,就已開始了對臺灣歷史的建構。1962年,史明《臺灣人四百年史》的日文本便在東京出版。據作者自述,該書「站在四百年來從事開拓、建設臺灣而備受外來統治的臺灣人的立場」,其核心要旨則是要「探索『臺灣民族』的歷史發展以及臺灣人意識的形成過程,尋到一條我們一千萬臺灣同胞求生存所能遵循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