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中以奇特形象出場的張果老,來頭與出處皆是迷。他只為回首望萬事,倒騎毛驢遊走江湖,喜怒哀樂自在心。仙人給人的福分就是灑脫自如,不為塵世喧囂和瑣事煩惱所左右。放下則輕鬆,捨得則愉悅。人生路說長也短,說短也長,一切全在你自己身上、面前、心裡擱著,回望也能產生動力,可能就是張果老的魅力所在。
神秘的張果老,據他自己所說:「我生於堯時丙子歲,位侍中。」好傢夥,掐指一算,足足三千歲以上。其實,堯是我國傳說的遠古時炎黃聯盟首領,那會兒根本就沒有什麼「侍中」這一官職,難不成是老糊塗了,自說自話。神仙們沒有一個說自己歲數小的,與我們現在不同,超齡官位就沒有了。三千歲!張果老吹得似乎有點兒牛得太大了。據歷史上的書籍記載,唐初時他就說自己得了長生秘術,此刻已經有數百歲了。子虛烏有的「侍中」一職,就是唐玄宗請他入朝時吹出來的。
張果老,本來就叫「張果」,因為大把年紀,人們在名字後面加了一個「老」字,就成了現在我們耳熟能詳的張果老。據記載,張果老是唐朝人,生卒是618年至902年,因得宛丘、鐵拐李諸仙道法,隱居在恆州中條山,長生不老。張果老出入常乘一匹驢,每每倒騎之,據說是日行數萬裡。更邪乎有趣的是,這匹驢,可以像紙一樣的摺疊起來,放到袋子裡。絕對環保,用時取出以水噀之,就又成了活鮮鮮的真驢,古人的智慧真是無窮。
唐太宗、高宗和武則天都是他的發燒友,曾召他進宮,但張果老都託辭未去。唐玄宗真誠,派了好幾撥人請,總算把張果老請進了宮。兩人見面,玄宗十分驚訝,這小老頭怎麼如此老態龍鍾,便問:「先生很有道行,可為何齒發衰朽到如此地步啊?」張果老說:「我是齒落髮稀的時候得的道,只好這副樣子。要是陛下看著不舒服,不如把它們盡去了更好。」說罷,這小老頭將頭上的疏發抜光,又將幾個殘缺不全的牙齒敲掉,滿嘴流血。玄宗大驚說:「先生何故如此?且去歇息。」過了一會,張果老大搖大擺走出來,面貌煥然一新,「青鬢皓齒,愈於壯年」。玄宗一見大喜,留在內殿賜酒。小酌數杯過後,張果老推辭說:「老臣量淺,我有一個弟子,可飲一鬥。」玄宗要見見他,張果老口中念念有詞,只見從大殿的屋簷飛下一個小道士,賜他酒喝,小道士一口氣喝了一鬥。張果老說:「中,不可再讓他喝了。」玄宗高興,非要讓他再喝一點。只見酒人從小道士的頭頂上湧出,帽子滾落在地,小道士化為一隻金榼,正是集賢院的,此榼只能盛酒一鬥。
類似於這樣的神話傳說還有很多,但張果老是確有其人,張果老是八仙中僅有的兩位「名留青史」的人物之一。唐朝人,生於邢州張固寨,法號廣宗道人。據考證,他的出生年限應該在公元596年至601年之間,活了135歲到140歲之間,《順德府志》記載的張果老為140歲左右。張果老是著名的煉丹家、養生家和哲學家,著有《氣訣》、《休糧服氣法》、《道體論》、《神仙得道靈藥經》等。
張果老為什麼要倒騎毛驢呢!古時有詩讚張果老:
舉世多少人,無如這老漢;
不是倒騎驢,萬事回頭看。
傳說張果老原先為了生計也在朝為官,攢了不少銀錢。後來他嫌當官無聊,想幹好不容易,要學壞閉著眼睛伸手就來。沒了興趣,打包回家,辭官不幹了。走啊走,一身輕鬆,心情放開了就會生出很多的閒情,快到老家的路口,老遠看見一個姑娘,苗條條的在地裡撿棉花。就跟人家搭起腔來調戲姑娘,被姑娘搶白了一通。張果老心裡還納悶:幹什麼呢!都一片土地上的人。後來知道姑娘是自己的親生女兒,一時恨不得往地縫裡鑽,也不好意思回家了,趕緊轉身到深山修行去了。後來他改邪歸正,得道成了仙。張果老雖沒回家,可自己做錯的那事總擱在心上。他感到沒臉見人,從那時起,騎毛驢就脊梁朝前。
還有一種傳說:趙州橋是魯班修造,而且是一夜之間建成的。張果老聽說後,便騎上毛驢來觀看,路上遇到柴王爺推車,於是二人一同來到趙州南郊河畔觀橋。看過趙州橋後,二人皆暗暗驚嘆魯班的精湛技藝。為考驗魯班,張果老與魯班打賭,如果他們兩位能順利過橋,而橋不倒,從此便倒騎毛驢。兩人走上橋,便各自使壞。張果老施法將日月星辰,裝入身上的褡褳裡,柴王爺運用法術搬五嶽名山,放在了獨輪車上。由於載重猛增,大橋開始搖晃起來。魯班見狀,急忙跳下河去,舉起一隻手,用盡全力託住身,大橋才轉危為安。張果老認輸,從此開始倒騎毛驢。
兩個傳說,都是張果老的負面清單。一個是輕浮不要臉無恥,一個是看不得他人比自己好。倒騎毛驢,張果老自己的說法是:正著走的時候自己的背對著後面人的正面,不禮貌;同時,別人的背對著自己的正面,太吃虧;而倒著走的時候自己的正面對著別人的正面,表示禮貌,別人的背對著自己的背,很公平。
神仙的思想和行為,不是我輩凡人所能破析的。但同神仙一起神遊,是不需任何成本的,只需時間的投入。面壁修行,靜下心來,天下就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放下與捨得,灑脫一點,張果老倒騎毛驢遊走江湖,為的是公平,還是其它原因!回望也能產生動力,張果老的魅力值得我們欣賞。(文/蔡駟讀歷史 圖/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