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第三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於7月16日至29日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本屆大講堂邀請50多位傳媒領軍人物,一線編輯、記者、主持人和著名專家學者,為來自全國100多所高校的近350名學子講授傳媒業改革創新的經驗與教訓,幫助學子們了解傳媒業界和學界的最新發展動態,深化對傳媒業和新聞傳播學科的認識。以下為臺灣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系教授,臺灣留美傳播學者劉幼琍7月21日在第三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上與學員們的對話交流。
學員:請問臺灣學界有沒有研究過,大陸為何至今還沒有一部真正的新聞法?
劉幼琍:臺灣本來有個出版法,後來廢除了。新聞法的制定是雙刃劍,好處是可以把規則講清楚,壞處就是會有一些限制。新聞是講究自由的,新聞法在世界潮流是不被允許的。以前報紙有檢查,後來叫凍結,有一段時間臺灣有報禁,這不利於新聞,發展後來解除了。但有時候記者去採訪時收受賄賂、提供有償服務,或者誹謗、侵害別人隱私、違反國家安全,這些是需要規範的,但不能管得太多。
學員:聽說很多大陸遊客去臺灣晚上都看那邊的政治節目,臺灣對於這種開放是一個什麼態度呢?
劉幼琍:在上海也可以看得到臺灣的這些新聞政治節目,臺灣有7—8個24小時的新聞頻道,全世界最多。美國有著名的CNN,但美國沒有那麼多新聞網,英國有BBC、sky news等等,但相比之下,臺灣這麼小的地方擁有這麼多新聞頻道,是少有的。臺灣的有些媒體偏藍(國民黨),有些媒體被認為偏綠(民進黨),大家可以自由選擇。這就像傳播理論當中的行為和信仰需要強化,無論看報紙還是電視,都是在強化自己所支持的觀點。
學員:臺灣的民眾對於這種開放的態度,會有什麼選擇?
劉幼琍:現在民眾都知道哪一個頻道偏向哪個黨派,有時候收視率就可以反映出支持率。2003年12月時,臺灣要求黨政軍退出媒體,不能佔有媒體股份。到2005年12月,媒體應該已經不再受任何政黨的直接影響,但綠、藍媒(偏向某一方的媒體)照樣存在,臺灣媒體的意識形態已經形成了。因此,重要的是中間選民的態度。那麼,黃金檔的節目中,頻道收視率可能因為某一黨派講到某句話時上竄,因此,各黨派在節目中講的話就會越來越激烈,電視臺也很支持這樣的節目,因為收視率就代表廣告、代表收入。
學員:大陸三網融合好像遇到了體制瓶頸的問題,突破這個體制瓶頸的最好辦法是什麼?以及對未來發展有什麼期待?
劉幼琍:我舉一個例子,Iptv在全世界幾乎都是電信公司在經營,但大陸第一張執照是發給上海文廣。雖然可以做三網融合,而且大家都可以跨入這個行業,但是2011年的一個文件說電信雖然可以做電視,但是要做非政治的、非政策的,而且所有的節目內容仍然是廣電總局在管理,廣電總局還是主管機關。這就是阻礙。本來若是按照市場競爭,第一張執照應該發給電信,電信可以利用Iptv做產值最大的影音,但執照發給廣電業,角色就被限制了。因此,首先主管機關這一塊要打開,當然,每個國家不一樣,是不是廣電或者電信一定要成為匯流的單位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