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由於參加《乘風破浪的姐姐》的突出表現,近段時間風頭很盛,寧靜姐姐的觀念和大部分人都有些不同,她言辭犀利,常常直指人心。關於孩子不孝順的現象,靜姐的觀念沒有像我們平時一樣,覺得是孩子的錯,而是面對鏡頭直面炮轟家長,痛斥能養出不孝孩子的家長"活該"。
靜姐說:"家長被孩子趕出去的,兒子幫著兒媳婦把家長整得很慘那種,活該啊,怎麼沒把你整死!
我就不明白,怎麼他就變成壞人,你就變成好人,你是那可憐蟲?活該!
我認為孩子是永遠沒有錯的,他從嬰兒的時候就這麼橫嗎,是你把他教成這樣子的。
現在你要讓社會知道他是一個壞人,太壞了這些家長!真的,我太討厭他們了。"
這番話說得太真實了,在平時我們看這些節目的時候,只會在鍵盤上噴那些不孝順的孩子"白眼狼",但是我們從沒想過,孩子是從小就這麼蠻橫的嗎?我們只看到了那些家長的眼淚,那些他們所承受的,子女加注在他們身上的暴行,卻沒有更深入的去想,為什麼孩子會不孝順。當我們還在痛斥子女不孝順時,我們都忘記了一句老話"子不教,父之過"。#智慧父母指南#
所以魚魚媽媽認為,想要一個孝順的孩子,不僅僅是要靠孩子的天性,還要看父母是如何教育的。很多家長都不知道自己的教育出了問題,以至於等到長大孩子不孝順的時候,家長才幡然醒悟,所以魚魚媽媽今天跟大家聊聊,不孝順的孩子都有哪些表現。
1、 對父母大喊大叫
隨著社會越來越文明,早期的"棍棒教育"被認為是對孩子的不尊重,而逐漸被摒棄,隨之而來的快樂教育方式,多多少少都摻點溺愛的成分。很多家長由於自己小時候條件不好,所以對孩子產生一種補償心理,不想讓孩子受苦,這就導致許多孩子長成了"溫室裡的花朵",對父母的討好行為習以為常,甚至對父母大喊大叫,
能教育出"熊孩子"的家長,往往察覺不到自己的問題,所以各位家長反思一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會對自己大喊大叫,這樣的孩子將來不孝順。家長需要及時的改正自己無條件的"溺愛"行為,即刻糾正孩子。
2、蠻橫霸道
由於家長的嬌慣,尤其是家裡有老人的家庭,家長對孩子百依百順,造成了孩子自私蠻橫的性格,對人對事都是非常的蠻橫霸道,
家長的種種退讓讓孩子認為自己是"小霸王",長輩都得聽自己的,所以總是透露出趾高氣揚的感覺,在家支使父母幹活,在外地小夥伴不講理,態度蠻橫。這些孩子往往會被叫很多次家長,但是父母只會認為自己的孩子很好,是別的孩子不講道理。這些家長還沒意識到,自己的嬌慣最終會害了自己。
3、不懂得感恩
在父母長輩的精心呵護之下,孩子慢慢長大,但是隨之而來的就有孩子的不知道感恩的問題。他們不知道家長對他們的好是好,換而言之,他們覺得家長對他們好是應該的。孩子還沒有是非觀念,也沒有人告訴過他,即使父母在他面前說自己工作多累,他都會覺得與他無關。
殊不知家長之所以在外面這麼勞累,都是為了給她更好的條件、供他上學。
不懂得感恩的孩子不會心疼自己的父母,甚至他們還會嫌棄自己的父母"沒本事",為什麼不能讓他什麼都不幹,就有錢拿。
正如寧靜姐姐說的一樣,孩子是從一出生就蠻橫、就對父母大喊大叫、就不懂得感恩嗎?孩子一出生,什麼都不懂,所有的一切都是家長慢慢教出來的,不管是好是壞,家長都有一份責任,"子不教,父之過"孩子是否會孝順,還是取決於家長的教育。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啃老族"出現,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孩子不管老人,歸根結底就在於孩子品格培養的缺失。
我們倡導學習雷鋒就是一種品格教育,有良好品格的孩子,肯定是孝順的好孩子,因為他們明辨是非、知道對錯。塑造孩子的好品格,不僅需要父母的言傳身教,還需要專業的指導和教育。
家長去教孩子,很多時候會讓孩子反感,嘮叨的講大道理,對孩子是最沒用的,而讓孩子去聽"二十四孝"又很不現實,畢竟那裡面很多小故事都是"愚孝",直到魚魚媽媽找到了這本《學會管理自己》,才真正找到了孩子愛看、想看、能學到道理的一本書。
這本書不同於傳統的書籍,它是中英雙語的,還有有趣的大場景畫面,溫馨童趣。這種新穎的方式讓孩子愛不釋手,也通過這本書,把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生動又有趣,讓孩子喜歡去學習。
這本書還能掃碼伴讀,讓孩子在聽故事的同時學到純正的英語。這套書一共10冊,分別是《我能保護自己》《勇敢做自己》《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我們都是好朋友》《養成好習慣》《媽媽我能行》《做最棒的自己》《好孩子懂禮貌》《分享讓我很快樂》,從最貼近生活的角度,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良好品格。
這冊《我不隨便發脾氣》就是教孩子不許跟大人大喊大叫的,這本《養成好習慣》就能教孩子不可以蠻橫無理,這本《媽媽我能行》能教孩子學會感恩。#親子育兒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