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的所有長輩親屬中,除父母外,就數舅舅最重要

2020-12-24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在中國古代社會,一個人的長輩親屬中,除了父母以外,舅舅應該是長輩親屬中最重要的那個了。

古代是禮治社會,家庭裡發生了什麼矛盾糾紛,一般都是長輩出面來解決。長輩的話就是判斷標準。長輩認為這件事對,這件事就是對的。長輩認為這件事不對,這件事就是不對的。而在眾多的長輩中,舅舅(或者說叫做「娘舅」)又是最具有發言權的。一般情況下,只要舅舅表態了,這件事基本上就算塵埃落定了,矛盾也就算解決了。

(網絡配圖)

比如,古代某個人的父親或者母親去世了,第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把舅舅請來,讓舅舅坐在堂上,看他說什麼。舅舅這時候將是一個評判者,他會對外甥對父母的孝道情況做一個評判。如果他認為這個外甥是孝道的,那麼葬禮就會順利進行。如果他認為外甥是不孝的,那麼葬禮肯定無法順利進行。舅舅會在靈前讓外甥及外甥媳跪著,對他們進行數落和申斥,甚至還會鞭打他們,讓他們檢討。

除此外,舅舅還有權延緩葬禮,讓外甥補救。古代一般老百姓的物質財富都不是很豐富,葬禮在古代是一件大事情,也是一個巨大的開支。如果舅舅命令延緩葬禮,便意味著這一家將會增加很多額外的開支。古代有一句俗話「停傷一日,白米三鬥」。這裡的「傷」,指的就是葬禮。古人對這件事可以說是談之色變。

不僅僅是因為延緩葬禮,會有巨大的損耗,而且在精神上還會受到巨大的羞辱。這個外甥的人格品德將會被釘在恥辱柱上,被大家議論嘲笑。古人是非常重視名譽的,認為一個人活在天地間,最重要的就是名譽,如果名譽上受損,在社會上是無法立足的。

由此可見,舅舅在一個人的長輩親屬中,具有多麼重要的作用。

(網絡配圖)

那麼,為什么舅舅在古人的長輩親屬中,具有這麼重要的作用呢?

有個著名的哲學家說過一句話,在階級社會裡,統治階級的思想,就是被統治階級的思想。為什麼說統治階級的思想,就是被統治階級的思想呢?因為被統治階級很少有受教育的機會,因此也很少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

這句話也就說明,民間形成的長輩親屬中,「舅舅最重要」的判斷,是從皇親貴族那裡學來的。也就是說,因為在皇親貴族那裡,舅舅最重要,因此在民間老百姓那裡,也就覺得舅舅最重要。

那麼,為什麼說在皇親貴族那裡,長輩親屬中,舅舅最重要呢?

我們來分析一下。

皇帝的長輩中,究竟誰最重要呢?

因為皇帝父親已經去世了,因此也就沒有發言權了。就算皇帝父親沒死,一般都變成太上皇了。而皇帝都是很提防太上皇的,害怕太上皇奪了他權力。因此,皇帝的父親就算活著,肯定也不會很重要。

皇帝的那些叔叔們,肯定也不會很重要。為什麼呢?和太上皇一樣,這些人和皇帝之間,是存在權力之爭的。如果他們把持了朝廷的權力,他們就很有可能奪取天下。所以,一般來說,皇帝的叔叔們,一般都不會在朝廷中做事情。他們一般都只能當一個富貴閒王。也就是說,可以給你財富,讓你吃喝玩樂,但是,你要是想掌控權力,是絕對不可能的。

(八賢王劇照)

古典演義小說中,有一個「八賢王」的形象。那個「八賢王」正是皇帝的叔叔,上可打昏君,下可打奸臣。其實,這完全是民間老百姓的想像。這樣的人,是完全不可能存在的。

太上皇和皇帝的叔叔們,都不能重要,因此,實際上重要的,也就只有母族這邊的人了。

母族這邊最重要的人,當然是皇帝的母親,也就是太后最重要。不過我們這裡講的,是除了父母之外的人。這樣一算起來,自然是母親的兄弟,也就是舅舅最重要。

古代無論是皇帝還是王儲,都會非常重視舅舅。因為舅舅和叔叔不一樣。叔叔可能剝奪皇帝權力,但是舅舅一般不會。至少在最開始,舅舅還沒有掌控朝廷的時候,舅舅不但不會奪權,而且還會極力維護皇帝的權力。因為只有鞏固了皇帝的權力,他才能夠確保自己有權力。就像當年長孫無忌要極力把李治推為王儲地位上一樣。

當然了,並不是舅舅不會對皇帝構成威脅。比如東漢末年的梁冀,他完全把控了朝廷,甚至敢於廢立皇帝。不過,那是在整個朝廷都被他控制的情況下才發生的,這也是個案。

總之,舅舅既然在皇帝那裡,是除父母以外的最重要的人。因此在民間,舅舅自然也就成了最重要的人。

(參考資料:《中國通史》)

相關焦點

  • 古代皇帝為什麼與叔叔是仇人,與舅舅卻是親上加親呢?
    一 皇帝與叔叔很多時候是敵人 我們也看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古代皇帝為了鞏固自己權力,一般都是重用舅舅,卻不重要自己的叔叔。雖然我們看來,叔叔與舅舅都是親戚,血緣關係,都是自家的人。但是在皇帝看來,叔叔卻是自己最大的敵人,舅舅卻是親上家親的親人。
  • 舅舅在什麼情況下能成為近親屬?
    《民法典》第1045條 【親屬、近親屬及家庭成員】親屬包括配偶、血親和姻親。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為近親屬。配偶、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近親屬為家庭成員。一、親屬的種類親屬就是以自己為中心,包含配偶、血親和姻親。五世同堂,應該是大部分國人的希望。
  • 舅舅大似天,舅舅:整個正月就我最忙,還得看著外甥不能剪頭髮
    在中國古代幾千年的禮法社會裡,舅舅一直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古代封建社會中,男子扮演的都是大家長的角色,女性的地位很低,所以有「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這一條規則。在家庭關係中,也往往是按照嫡庶長幼來確定地位的高低。在這樣的制度下,家裡往往是父親和嫡長子是家裡的頂梁柱,母親次之,嫡長女再次之,庶子再次之,最後是庶女,在之後是妾室。
  • 家譜中古代親屬稱謂總覽
    如何稱呼自己的親屬,在稱呼自家的親屬時,我們常會聽到或見到「家、舍、亡、先、犬、小」這幾個字。家:是用來稱比自己輩分高或年長的活著的親人,含有謙恭平常之意。如稱己父為家父、家嚴,稱母為家母、家慈,稱丈人為家嶽,祖父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
  • 親屬同一事故中身亡如何確定繼承關係?明確推定長輩先死亡
    不同輩分的親人在同一場意外事故中喪生,由此產生的繼承順序和份額之爭,一直是法學界和公眾討論的話題。在繼承法司法解釋中,最高人民法院對此作出了相關規定,民法典納入了這項解釋,明確規定:「相互有繼承關係的數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難以確定死亡時間的,推定沒有其他繼承人的人先死亡。
  • 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五服」為何能代表古代親屬制度?
    五服圖皇親國戚、世家大族都存在著嚴格的親屬制度,並且代代相傳,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古代親屬制度則是"五服圖"。那麼"五服圖"中包含哪些內容?它為何要稱作五服呢?親屬制度為何名為五服?五服的內容是什麼?"禮有五經,本在喪服",即禮法有五種,最能體現禮制根本的卻是喪葬的服飾制度。在古代,"五服"是指五種服飾,由近及遠可以分成甸服、侯服、綏服、要服和荒服。隨著朝代不斷演變,"五服"逐漸被用來代表五代人,即祖父、父親、、兒子和孫子。
  • 服喪的等級:時間的不同象徵著古代各種各樣親屬的遠近程度
    《禮記》、《儀禮》等古代禮儀著作用五個等級的喪服系統規定了各種各樣親屬關係的本質和遠近程度。在一個家族裡的男人有責任為祖父的大多數後代服喪。責任最重的三個等級都在父系內部,包括他們的妻子。等級最高的喪服是父親,共有27個月,名義上是服喪三年;第二等級為祖父,服喪一年;第三等級是叔叔、伯父,服喪九個月;唐博中最年長的是第四等級,服喪五個月;其他的堂叔,是第五等級,服喪三個月。其他的親屬,男人也有責任為少數不同姓的親戚服喪,但是時間都比較短。為外祖父母、同胞兄弟姐妹和姐妹的子女服第四等喪。為姑姑、舅舅、姨的兒子,還有妻子的父母,服喪三個月,為最低等的一級。
  • 淺談我國古代的親屬稱謂
    小編我就遇到過這樣的事,有次回老家碰到一個比我父母年紀還要大的男子,目測得有60歲了,按照輩分我竟然叫他大哥,當時我就懵了。這種現象在中國這個宗族社會中很常見,尤其是在一個大家族中,由於人口眾多,久而久之,家族之間的輩分問題也就出現了。那麼這種現象是怎麼形成的,當一個家族的人口越來越多的時候,親屬之間又該如何來稱呼呢?
  • 中國古代為什麼要打更?除報時外,其實還有2個不為人知的作用
    表面上看,不同職業之間確實有著高低貴賤,但是從奉獻的角度來看,任何工作內部,其實都凝結了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所有參與勞動的人都會發展社會,推動社會進步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互相之間都應該相互包容,相互諒解。在中國古代,存在著一個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特殊職業——更夫。更夫的工作主要是打更,打更是中國古代民間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他們通過打梆子或敲鑼巡夜報時。
  • 每個中國人都必須知道的親屬輩分關係丨收藏
    與母親相關的親屬(1)外祖父:對母親的父親,稱其為「外祖父」(與今同),又可稱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爺」等。(2)外祖母:對母親的母親,稱為「外祖母」、「外婆」(與今同),又稱為「姥姥」、「老老」等。
  • 每個中國人都必須知道的親屬輩分關係 收藏吧
    與母親相關的親屬(1)外祖父:對母親的父親,稱其為「外祖父」(與今同),又可稱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爺」等。(2)外祖母:對母親的母親,稱為「外祖母」、「外婆」(與今同),又稱為「姥姥」、「老老」等。
  • 姨、娘、舅,叔、姑、表,漫談古代親屬關係中的三族、五服、九族
    親屬範圍包括自高祖以來的男系後裔及其配偶,也即高祖至玄孫的九代,通常被人們稱為「本宗九族」。「九族」範圍內的親屬,有直系和旁系親屬之分,也即古代喪事中的有服親屬(即為死者服喪),服喪時,直系親屬服重孝,旁系親屬服輕孝。那麼,親屬中的姨、娘、舅,叔、姑、表,哪些親屬在五服內,哪些親屬在五服外呢?接下來看一下,古代親屬關係中的三族、五服、九族。
  • 中國古代皇帝為什麼寧願重用自己的舅舅,而不是自己的叔叔?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共存在著數百個大大小小的皇帝,構成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歷史。在這些皇帝中,很多人都喜歡重用自己的舅舅,特別是那些年幼登基的小皇帝,往往都是利用自己的舅舅來穩定自己的政權,而不是重用自己的叔叔,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背簍舅舅」火了,邊搓麻將邊帶娃,寶寶加油的小表情太可愛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網友都吐槽過舅舅帶娃,因為他們不一定什麼時候就會出現一些「神操作」,效果往往和寶爸帶娃有一拼!你說他們不喜歡孩子吧,其實也不是!舅舅們對於孩子們的喜歡不比其他人差,但是帶娃的手法差點卻真不是一點半點。
  • 古代皇帝為什麼大多數都重用舅舅,而不重用叔叔呢?
    中國歷史上的確有很多皇帝,都是會重用外戚,也就是舅舅,可是對於自己叔叔們,皇帝都有一些想要斬盡殺絕的想法,其實有這種想法也是十分正常的,我們可以從血緣關係上來說來解釋這件事情。我們可以從明初時期發生的一件事情來解釋,朱允炆在上位之後,首先是將自己叔叔權利逐漸的削弱。
  • 古代盜墓賊,為什麼都是舅舅外甥合夥,父親兄弟卻不行?理由很簡單
    所以每個軍閥佔領一個地方,第一件事就是大肆洗劫,把所有值錢的東西都掠奪走了,城丟了也不心疼。曹操為了休整自己的軍隊,籌集軍餉,目光就盯上了古墓,「摸金校尉」就是這麼誕生了。 所以漸漸在盜墓這一行中,也有了各種各樣的規矩,比如盜墓者一般不會拿玉。無論古今,玉都很值錢,但是在古代,玉不是普通人能戴的,盜出去很少能找到買主。
  • 【日本】你想要的「撫養控除」報稅攻略,都在這裡了
    且撫養對象不要求同住在一起,為撫養國內親屬提供了可能。在日本個稅14項「所得控除」中,「扶養控除」就是減免效果最好,最適合在日華人的減稅手段。「能證明到撫養親屬的居住地・與納稅人(申請人)之間的親緣關係的材料:例:撫養父母需要「出生證明(申報人)」;撫養配偶父母需要「出生證明(申報人配偶)+婚姻證明」。但是國人出生證明能保留到現在的是極少數,解決辦法是準備「出生公證書」血緣遠的親屬需要多份公證書間接證明親屬關係。
  • 那些剪不斷理不亂的親屬稱謂
    這裡需要說明:中國古代社會是由父系家族組成,以父宗為重,我們通常所說的親屬是指上至高祖、下至玄孫的男系後裔及其配偶,稱為本宗九族。從母親這邊來說,依次為:母親(媽媽)—外祖父(姥爺)—外曾祖父(太爺)—外高祖父(老太爺)母親(媽媽)—外祖母(姥姥)—外曾祖母(太太)—外高祖母(老太太)
  • 古代皇帝為什麼喜歡重用舅舅,而不是重用叔叔呢?
    而縱觀中國古代史,皇帝多是喜歡重用舅舅或者外公等,而不喜歡重用自己的叔叔等本家,這是為什麼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首先主要原因在於舅舅或者外公等屬於是外戚,而皇帝叔叔是皇族成員,屬於是藩王。一般來說皇帝的叔叔屬於是本家人,對於家產擁有一定的繼承權,而外戚是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