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社會,一個人的長輩親屬中,除了父母以外,舅舅應該是長輩親屬中最重要的那個了。
古代是禮治社會,家庭裡發生了什麼矛盾糾紛,一般都是長輩出面來解決。長輩的話就是判斷標準。長輩認為這件事對,這件事就是對的。長輩認為這件事不對,這件事就是不對的。而在眾多的長輩中,舅舅(或者說叫做「娘舅」)又是最具有發言權的。一般情況下,只要舅舅表態了,這件事基本上就算塵埃落定了,矛盾也就算解決了。
比如,古代某個人的父親或者母親去世了,第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把舅舅請來,讓舅舅坐在堂上,看他說什麼。舅舅這時候將是一個評判者,他會對外甥對父母的孝道情況做一個評判。如果他認為這個外甥是孝道的,那麼葬禮就會順利進行。如果他認為外甥是不孝的,那麼葬禮肯定無法順利進行。舅舅會在靈前讓外甥及外甥媳跪著,對他們進行數落和申斥,甚至還會鞭打他們,讓他們檢討。
除此外,舅舅還有權延緩葬禮,讓外甥補救。古代一般老百姓的物質財富都不是很豐富,葬禮在古代是一件大事情,也是一個巨大的開支。如果舅舅命令延緩葬禮,便意味著這一家將會增加很多額外的開支。古代有一句俗話「停傷一日,白米三鬥」。這裡的「傷」,指的就是葬禮。古人對這件事可以說是談之色變。
不僅僅是因為延緩葬禮,會有巨大的損耗,而且在精神上還會受到巨大的羞辱。這個外甥的人格品德將會被釘在恥辱柱上,被大家議論嘲笑。古人是非常重視名譽的,認為一個人活在天地間,最重要的就是名譽,如果名譽上受損,在社會上是無法立足的。
由此可見,舅舅在一個人的長輩親屬中,具有多麼重要的作用。
那麼,為什么舅舅在古人的長輩親屬中,具有這麼重要的作用呢?
有個著名的哲學家說過一句話,在階級社會裡,統治階級的思想,就是被統治階級的思想。為什麼說統治階級的思想,就是被統治階級的思想呢?因為被統治階級很少有受教育的機會,因此也很少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
這句話也就說明,民間形成的長輩親屬中,「舅舅最重要」的判斷,是從皇親貴族那裡學來的。也就是說,因為在皇親貴族那裡,舅舅最重要,因此在民間老百姓那裡,也就覺得舅舅最重要。
那麼,為什麼說在皇親貴族那裡,長輩親屬中,舅舅最重要呢?
我們來分析一下。
皇帝的長輩中,究竟誰最重要呢?
因為皇帝父親已經去世了,因此也就沒有發言權了。就算皇帝父親沒死,一般都變成太上皇了。而皇帝都是很提防太上皇的,害怕太上皇奪了他權力。因此,皇帝的父親就算活著,肯定也不會很重要。
皇帝的那些叔叔們,肯定也不會很重要。為什麼呢?和太上皇一樣,這些人和皇帝之間,是存在權力之爭的。如果他們把持了朝廷的權力,他們就很有可能奪取天下。所以,一般來說,皇帝的叔叔們,一般都不會在朝廷中做事情。他們一般都只能當一個富貴閒王。也就是說,可以給你財富,讓你吃喝玩樂,但是,你要是想掌控權力,是絕對不可能的。
古典演義小說中,有一個「八賢王」的形象。那個「八賢王」正是皇帝的叔叔,上可打昏君,下可打奸臣。其實,這完全是民間老百姓的想像。這樣的人,是完全不可能存在的。
太上皇和皇帝的叔叔們,都不能重要,因此,實際上重要的,也就只有母族這邊的人了。
母族這邊最重要的人,當然是皇帝的母親,也就是太后最重要。不過我們這裡講的,是除了父母之外的人。這樣一算起來,自然是母親的兄弟,也就是舅舅最重要。
古代無論是皇帝還是王儲,都會非常重視舅舅。因為舅舅和叔叔不一樣。叔叔可能剝奪皇帝權力,但是舅舅一般不會。至少在最開始,舅舅還沒有掌控朝廷的時候,舅舅不但不會奪權,而且還會極力維護皇帝的權力。因為只有鞏固了皇帝的權力,他才能夠確保自己有權力。就像當年長孫無忌要極力把李治推為王儲地位上一樣。
當然了,並不是舅舅不會對皇帝構成威脅。比如東漢末年的梁冀,他完全把控了朝廷,甚至敢於廢立皇帝。不過,那是在整個朝廷都被他控制的情況下才發生的,這也是個案。
總之,舅舅既然在皇帝那裡,是除父母以外的最重要的人。因此在民間,舅舅自然也就成了最重要的人。
(參考資料:《中國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