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在位時期,清王朝內外患不斷。繼位之初,洪秀全、楊秀清等人在廣西揭竿起義,豎起反清大旗,而後大火燃遍大半個中國,外國侵略者趁機提出修約,被鹹豐皇帝拒絕而後英法兩國組成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鹹豐放棄北京,這場戰爭最後還是以籤訂不平等條約結束。
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朝也沒有在鹹豐皇帝手中走向滅亡,而是挺過了這個艱難的時代,堅持了近半個世紀。除了大家熟知的曾國藩、李鴻章,幫助清王朝躲過這場浩劫之外,還有一位早已被人遺忘的人——鹹豐朝的"蒼鷹"——愛新覺羅·肅順(名字顯示屬於皇族)。
鹹豐即位後,吏治早已腐敗,真正做事的並不多,因為肅順兄長受到重用,他曾借鹹豐召見的機會,兩人交流,肅順毫不避諱地指出朝廷的弊端,希望皇帝好好整頓吏治。肅順的話像是在夢中驚醒了鹹豐,鹹豐當即決定重用肅順,"提拔內閣學士,兼副都統,保軍統領,亂義令"。
事實證明,肅順在協助鹹豐皇帝治理國家時非常心狠手辣,敢於得罪權貴:英法聯軍進攻天津時,前大學士耆英跟隨欽差大臣桂良、花沙那與英法交涉,耆英沒有得到皇帝的允許直接回京,肅順彈劾他,要求處死他,鹹豐想起耆英是前大臣,讓他自殺。
也許是因為那段時間內憂外患不斷,蘇順的脾氣有些暴躁,看到同事有點不對勁,就會張口大罵。大學士周祖培因為籤署文件出了問題,被肅順徹底羞辱。
在肅順的一生中,他辦理的最大的案件就是"戊午科場案",科舉考試是封建王朝選拔人才的重要手段,選拔出來的學生意味著王朝的未來,而總有那些官員被自己的利益蒙蔽了雙眼,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置政權的未來於不顧。"武武科場案"涉及90多名官員,職位最高的甚至已經做到內閣大學丞相的級別,鹹豐皇帝想免他一死,肅順據理力爭,白毅當即被處決。
大學士白隋典順天鄉試,為縱容家人晉襄舞弊,命肅順會同刑部審問隋文,隋文大闢,念於白隋舊臣,獄情可原,予以寬大;肅順力爭,遂命斬首。
鹹豐帝是肅順的堅實後盾,但他並沒有活多久,1861年8月,鹹豐病逝,臨終前,他為獨子肅順推舉了八位輔政大臣,肅順排名第一,真正意義上位高權重,走上了人生的巔峰。
然而,這一切都被慈禧的遺孀給終結了。在慈禧的安排和計策下,肅順在送鹹豐令回京的途中被捕,"肅順方胡文宗子宮途中,命太子瑞仁壽與淳君王以哲去捉拿,遇密雲,夜上捕館,咆哮不從,武制,下宗府獄"。
不久,肅順被斬首。據《清史稿》記載,當時那麼多人圍著他要砍頭,他們往他身上扔臭雞蛋和雜物,一個個都想生吃他的肉。其實,這也可以從側面看出,肅順的鐵腕得罪了多少人。
曾國藩在剿滅太洪秀全等人。聽說肅順被處死,他非常傷心。肅順是他的好朋友,他認為朝廷失去了肱骨之臣。他不禁仰天長嘆:"長城毀了!"
佛祖不禁想起了袁崇煥,他為明朝守邊疆,最後卻被崇禎皇帝處死,被人民生吃。"劊子手割了一塊肉,人們付了錢,生吃了,肉一下子就賣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