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頂玉皇閣有三塊刻石,「果然」刻石出自康熙的手筆,意義不一般

2020-12-28 歷史店

岱頂玉皇閣有三塊大名鼎鼎的刻石。其中有一塊刻石只有簡簡單單兩個字,它卻是康熙甲午年所寫,出自康熙皇帝的手筆。這兩個字並不是康熙隨便寫下的,它是在康熙三登泰山後,才被鄭重書寫出來的。後人經過這裡時,總是會被這塊石碑吸引,仔細揣摩它的意思。您可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小編這就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泰嶽等,為五嶽之一。它位於山東省中部,總面積達到2.42萬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7米。雄偉壯觀的泰山一直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依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山體上更是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群,2200餘處碑碣石刻。「登臨泰山」在古人眼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皇帝登泰山不僅會被百姓崇拜,古時還有帝王告祭的神山,「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

而位於岱頂玉皇閣的三塊石碑,也是泰山上最著名的遊覽地之一。只見第一塊石碑為天青石,碑身高1.98米,寬0.8米,厚0.24米。碑文共豎排6行,正文為「孔子小天下處」,楷書,字徑28釐米。這塊石碑的來歷很有意思,相傳,孔子當年就是在這裡俯瞰天下的。作為世界著名文化名人,孔子的傳說賦予了這塊石碑不一樣的色彩,眾人登臨此地俯瞰山下,總有一種借著孔聖人視角看世界的錯覺。其實,它的真實來歷是明朝山東御史顏繼祖,根據孟子的名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所刻之石,不過,這並不妨礙人們對它的崇拜。

第二塊是「雄峙天東碑」。碑在岱頂平頂峰北側,立於康熙三十八年。只見碑高244釐米,寬70釐米,碑陽題「雄峙天東」豎列4字,字徑57釐米,字跡清晰,令人側目。

第三塊石碑出自康熙的手筆,上面簡簡單單的兩個字——果然。看起來簡單隨意,仿佛是康熙無意間寫下的無聊話一般。不過查閱歷史仔細考證,這個「果然」,並非康熙第一次到泰山時所題寫。康熙在位時間久,足足有61年,期間,他曾三次登泰山。1684年,康熙第一次南巡登臨泰山,1684年,首次登山俯瞰蒼茫大地,康熙突然有感而發:「巖巖岱嶽高無極,攀陟遙登最上頭。路轉天門青靄合,峰迴日觀白雲浮。振衣截薛凌千仞,騁目蒼茫辨九州。欲與臣鄰崇實政,金泥玉檢不須留。」借波瀾壯闊的風景,表明自己對封禪之事的不屑。

康熙二次登臨泰山,是公元1703年。此時的康熙經歷過種種後,面對屹立不倒的山川,他又作《望代憶舊》詩一首:「青天竦峙翠雲濃,端立船頭眺售個宗。憶上崇隆最高頂,非探芝檢效東封。」此時的康熙內心複雜,卻也沒有寫下「果然」感悟。

直到1714年,康熙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登臨泰山。再次站立在高處,只見天空萬裡無雲,近處的蒼松翠柏,層巒疊嶂,一派美麗景色。遠處大大小小的山川,看不到盡頭的河流,讓人不禁想起「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轉而又想起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此時的康熙恐怕內心深處,已經思緒萬千,畢竟他已經在位五十三年,大清根基穩固,天下果然歸於一統,康熙作為歷史上有名的明君,他對人生、社會、整個世界,都有了新的感悟。隨之而來的,就是「果然」如此。

果然什麼呢?仿佛世界的一切道理都在「果然」二字裡,泰山果然名不虛傳,而在歷史洪流的裹挾下,每個人都是過客,只看你自己怎麼理解。所以想到這一點,再看康熙簡單的「果然」二字,就會有更深層次的感悟。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馮豆豆

相關焦點

  • 淨心滌塵,辭舊迎新—《鄭培亮書法刻石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鄭培亮書法刻石》十卷本首批五卷即將由書法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今天呈現給大家的是五百多篇(部)作品中的一件---《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鄭培亮原任教於高等院校,後調入中國書法家協會,長期從事理論研究、展覽策劃、編輯出版等工作。
  • 岱頂有塊孔子石碑,可是卻被毀掉,考古學家用盡力氣,才將其復原
    岱頂玉皇閣立著一塊石碑,上書「孔子小天下處」。此石碑的「出身」很有意思,與孔子有關又無關。可惜保存不當,被毀掉了。考古學家費盡力氣,才將其復原。您可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登上泰山,就會發現岱頂玉皇閣立著一塊「孔子小天下處」石碑。相傳,孔夫子當年親臨此處,他立於此俯瞰天下之地,讓人不由得看到一幅畫面——崇高峻岭上,一位鬢髮全白的智者迎風而站,他雖然穿著樸素,卻滿身睿者的脫俗氣質,眼神清明,仿佛看透世間一切。
  • 【碩放印記】一代治石大家——翰墨鐵筆黃懷覺
    《翰墨鐵筆黃懷覺》上集《翰墨鐵筆黃懷覺》下集《近代碑刻聖手黃懷覺》文/許繼琮  中國的碑刻歷史可謂久遠,最早可追溯至泰山刻石、琅琊臺刻石、秦篆詔書等,而漢代又有熹平石經,至唐代則有昭陵六駿,唐以後更是舉不勝數,刻石名家輩出。
  • 跟著韋小寶看書法,鹿鼎記有多實在?
    韋小寶見這些字彎彎曲曲,像是畫符一般,點頭道:「好,很好!」陸先生指著另一幅大字,道:「這一幅臨的是秦琅玡臺刻石,韋公子以為如何?」韋小寶心想一味說好,未免無味,搖頭道:「這一幅寫得不大好。」陸先生肅然起敬,道:「倒要請韋公子指點,這幅字的弱點敗筆,在於何處。」韋小寶道:「敗筆很多,勝筆甚少!」他想既有「敗筆」,自然也有「勝筆」了。陸先生乍聞「勝筆」兩字,呆了一呆,道:「高明,高明。」
  • 晨光專欄 | 跟著韋小寶看書法,鹿鼎記有多實在?
    韋小寶見這些字彎彎曲曲,像是畫符一般,點頭道:「好,很好!」陸先生指著另一幅大字,道:「這一幅臨的是秦琅玡臺刻石,韋公子以為如何?」韋小寶心想一味說好,未免無味,搖頭道:「這一幅寫得不大好。」陸先生肅然起敬,道:「倒要請韋公子指點,這幅字的弱點敗筆,在於何處。」韋小寶道:「敗筆很多,勝筆甚少!」他想既有「敗筆」,自然也有「勝筆」了。
  • 濱州書法家徐延波作品入選國家畫院「漢隸十二品新探」刻石書法展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郗運紅近日,由中國國家畫院主辦的「漢隸十二品新探」刻石書法研究與創 作系列展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開展,展覽共展出當代書法作品140餘件,以 及「漢隸十二品」原拓近40件。漢代是中華民族最為輝煌的時代之一,有著宏大精神內蘊的「漢隸」, 在中國文化藝術的發展史上具有無可替代的典範意義。以傳統「品」的話語 方式,重新發現和挖掘隸書的美,「漢隸十二品」這一概念正是在這一學術 背景下誕生的。
  • 漢隸三頌之《石門頌》:隸書中的草書
    此石原刻於陝西漢中石門內壁西側的摩崖上,因20世紀70年代為解決周邊農田灌溉的問題,在此築壩蓄水,於是《石門頌》被切割成9塊後移入漢中博物館。《石門頌》是漢隸摩崖中的精品,被稱為隸書中的草書。清張祖翼評此碑:「三百年來習漢碑者不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也。」
  • 漢三頌之一的「隸中草書」《石門頌》現存於陝西漢中市博物館
    《石門頌》摩崖是我國著名漢刻之一,他與略陽《郙閣頌》、甘肅成縣《西狹頌》並稱為「漢三頌」,現存於陝西漢中市博物館。《石門頌》摩崖石刻刻於東漢永平九年(公元66年),被書法界公認為是古隸中最早,佔據首位的刻石。
  • 軟筆毛筆學習下載_軟筆毛筆學習手機版下載_軟筆毛筆學習安卓版...
    書法:毛筆書法-篆書,楷書,隸書,魏碑,小篆 適合所有零基礎又想學習軟筆書法卻苦於興趣班價格昂貴,有老師不負責任和離家距離遠的所有用戶.配合學習軌跡,提高學習效率 更有投屏功能,
  • 安徽九華山天台有「三絕」,峭壁怪石與摩崖石刻,還有壯美雲海
    簡介中介紹了它的成因,是花崗巖受到三組節理的切割,在風化、衝蝕和不均勻崩塌後,形成由小型石錐和半圓形石柱組成的造型石,形似一石龜豎立,翹首仰望,故名「金龜朝北鬥」。這個「蠟燭峰」更是形神兼備,它的成因是巖體內發育兩組垂直節理,後期經過風化和崩塌,形成了孤獨聳立的柱狀石峰。
  • 聖佳藝文志丨可笑紅塵多俗態,不遮不掩是如來
    《比丘尼傳》中記載,清聖祖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平南王尚可喜在南海越井岡的南面,擇了塊風水寶地,庀材鳩工,為一意出家的女兒尚茹素(自悟)建了座檀度庵。粵人稱為「皇(王)姑庵」,有詩讚曰:「一串牟尼出火坑,庸中佼佼鐵錚錚。蒲團不墮紅羊劫,笑彼飄霖孔四貞」。當時的平南王雖心疼愛女,然而茹素自幼目睹諸兄弟之橫恣,憂患成疾,力懇為尼,王不能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