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在喜馬拉雅FM「金庸商學院」收聽音頻
限於篇幅,文字版在音頻內容上有較大刪減
相比其它金庸小說,《鹿鼎記》有幾個特點:
- 發生在清康熙早期,離當前比較近;
- 歷史文化名人參與情節較多;
- 不僅是江湖恩仇,宮廷朝廷、內政外交都涉及。
因此,《鹿鼎記》裡的書法也更獨特一些。
上來就是幾位大文人的聚會。
顧炎武一抬頭,見到壁上掛著一幅高約五尺、寬約丈許的大畫,繪的是一大片山水,筆勢縱橫,氣象雄偉,不禁喝了聲彩,畫上只題了四個大字:「如此江山」,說道:「看這筆路,當是二瞻先生的丹青了。」呂留良道:「正是。」那「二瞻」姓查,名士標,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大畫家,也和顧黃呂諸人交好.
..取下畫來,平鋪於桌。黃宗羲研起了墨。呂留良提筆沉吟半晌,便在畫上振筆直書。頃刻詩成,詩云:「其為宋之南渡耶?如此江山真可恥。其為崖山以後耶?如此江山不忍視。吾今始悟作畫意,痛哭流涕有若是.」
書完,擲筆於地,不禁淚下。
這就是《鹿鼎記》的特點決定的。
查顧黃呂,都是文化名人,人人一筆好字。但是其書法藝術水平,並未取得書聖草聖那樣的地位,也不能做到人、作品、書風獨特鮮明、盡人皆知。
查士標,字二瞻,清初著名書畫家。書法家王文治評價:「梅壑書畫皆師香光,其不及香光處正在大似。然香光之後豈能復有香光?得其似者亦不易也。」說他是師法董其昌,但是因為太像了,所以不及董其昌。時人有詩:杯盤處處江秋水,捲軸家家查二瞻。可見其書畫之名。
呂留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思想家、詩人,雖不以書法名世,但工書法,逼顏尚書(顏真卿)、米海嶽(米芾),上海博物館有他的《耦耕詩》手跡。雍正十年被剖棺戮屍,子孫及門人或戮屍,或斬首,或流徙為奴,罹難之酷烈,為清代文字獄之首。他的女兒就是著名的呂四娘,有很多武俠小說描寫過。呂留良,
顧炎武,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書法有名,是董其昌的入室學生,書法碑帖融合、拙巧無痕。《清史稿》將其與陳洪綬、金農、鄧石如等大家並列逸品。草書瀟灑奔放,流暢連貫,氣勢豪邁,用筆靈動多變化。
黃宗羲,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書法整齊方正,平靜從容,圓順流暢,雍雅大度。網上找到一幅《萬裡尋兄記》(上圖),行草書手稿,字體很小,但是書寫標準、筆劃清晰,連綿流暢,字體俊秀,圓轉溫婉,人稱逸品。
第十九回,九州聚鐵鑄一字 百金立木招群魔
(陸高軒)指著一幅立軸,道:「韋公子,你瞧這幅石鼓文寫得如何?」韋小寶見這些字彎彎曲曲,像是畫符一般,點頭道:「好,很好!」陸先生指著另一幅大字,道:「這一幅臨的是秦琅玡臺刻石,韋公子以為如何?」韋小寶心想一味說好,未免無味,搖頭道:「這一幅寫得不大好。」陸先生肅然起敬,道:「倒要請韋公子指點,這幅字的弱點敗筆,在於何處。」韋小寶道:「敗筆很多,勝筆甚少!」他想既有「敗筆」,自然也有「勝筆」了。陸先生乍聞「勝筆」兩字,呆了一呆,道:「高明,高明。」
(陸高軒)指著西壁一幅草書,道:「這幅狂草,韋公子以為如何?」韋小寶側頭看了一會,搖頭道:「這幾個字墨幹了,也不醮墨。嗯,這些細線拖來拖去,也不擦乾淨了。」陸先生一聽,臉色大變。草書講究墨法燥溼,筆潤為溼,筆枯為燥,燥溼相間,濃淡有致,因燥顯溼,以溼襯燥,陰陽映帶,如雲霞障天,方為妙書。至於筆畫相連的細線,畫家稱為「遊絲」,或聯數筆,或聯數字,講究賓主合宜,斜角變幻,又有飄帶、折帶種種名色。韋小寶數言之間,便露了底。陸先生又指著一幅字道:「這一幅全是甲骨古文,兄弟學淺,一字不識,要請韋公子指點。」韋小寶見紙上一個個字都如蝌蚪一般……
琅玡臺刻石,傳為李斯所書,屬小篆,與《嶧山刻石》《泰山刻石》《會稽刻石》合稱「秦四山刻石」,殘石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
琅琊刻石的線條圓潤勁挺,在技法上與後世篆刻中的「衝刀法」更為接近。筆畫線條粗細均勻,給人以圓渾厚重之感;同一個字結體相同,均高長緊密端正,可謂法度謹嚴、雍容典雅、古厚圓渾,給人以古意盎然之感。
這是推進情節轉折的關鍵點之一。韋小寶的人物特點就是,不識字,謊話張口就來,騙人有術。騙人成功,就換了地圖、引進新人物。
之所以胡說八道有人信,即便在清代,一般人也不認識古文字。至於更古的甲骨文,則要靠民國時代的那些大師們了。
第二十三回,天生才士定多癖 君與此圖皆可傳
張康年從懷中取出一道密旨,雙手奉上,說道:「皇上另有旨意。」
韋小寶跪下磕頭……拿了密旨,來到晦聰的禪房,說道:「方丈師兄,皇上有一道密旨給我,要請你指點。」拆開密旨封套,見裡面折著一大張宣紙,攤著開來,畫著四幅圖畫。
除了四幅圖畫外,密旨中更無其他文字。原來康熙雅擅丹青,知道韋小寶識字有限,便畫圖下旨。這四幅圖畫說得再也明白不過,是要他到清涼寺去做住持,侍奉老皇帝。
這裡老皇帝就是順治,小皇帝就是康熙。書中都有他們寫字的情節。
順治,習書較晚,且所臨晉唐北宋名家頗多,如二王、歐虞、顏真卿、北宋蘇黃等,所以未能形成明顯的風格,王士禎曾以「真天縱也」評之。
康熙,所見頗廣,亦臨晉唐宋名家書跡,自雲「幼好臨池,每日寫千餘字,從無間斷。凡古名人之墨跡、石刻,無不細心臨摹」。時翰林沈荃為康熙師,教董其昌體,故康熙偏嗜董其昌,即使他又臨米芾等書家,但仍然是董其昌顏面。
清朝皇帝書法有兩個問題,一是網上能找到的圖片,各式各樣,有些一看就像是造假的。二是經常會命人代筆,即便是博物館藏的、傳承有序的,也不知道哪個真是他寫的,哪個是別人代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