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中,梁帝召見紀王,暗示有意將東宮之位傳給景琰。
紀王走出宮殿,腳步緩頓,喃喃自語道:「原來這天下,最終是他的。」
身後突然傳來語聲:「紀王殿下有這番感慨,是想到了當年的皇長子嗎?「
紀王一驚回首,看到這位麒麟才子出現在他身旁。
二人寒暄了幾句,梅長蘇終於道出前來搭話的目的:「靖王殿下一直想找機會謝謝王爺,只是波亂紛紛,找不到機會罷了。
紀王笑道:
謝我什麼呀,我萬事是對心不對人。即便是我說出來的,也必是我眼中所見的,有什麼可謝的。」
紀王以為梅長蘇說的是作證夏冬的事,卻不料梅長蘇拱手躬身道:
靖王要多謝王爺當年救了庭生,若不是王爺留了一點慈念,大義援手,庭生根本不可能活在人間。」
紀王臉上的笑容漸漸淡去,他拍了拍梅長蘇的肩膀,說:
如此說來,就更不用謝了。大家原本是一家人,誰跟誰又不是骨肉呢?」
說罷,紀王轉身離去,只留下了一個袖袍翩飛的背影。
@時差感娛樂 想說,《琅琊榜》直到尾聲,才看出來紀王不是一個心思簡單的閒散王爺。
第一點,紀王對這朝堂中的局勢看的很清楚。
梅長蘇之前在明面上一直是譽王的人,但紀王一見梅長蘇便說:這天下都是他的,那這個可得天下的麒麟才子自然也是他的了。
連言侯都是梅長蘇親自點明他才恍然大悟的,而紀王很輕易地就猜出了靖王最近志得意滿的背後種種都是梅長蘇的手筆。
這絕對不是一個對朝堂不聞不問的王爺所有的眼界和心思。
第二點是紀王竟然知道他所見的夏冬轉移衛錚,是言豫津在利用他作偽證,為紀王開脫,也猜到了這是梅長蘇聯合夏冬為夏江下的套。
以夏江的智商和玄鏡司的謹慎,是不可能讓夏冬這樣輕易地暴露行蹤,而又恰好被他親眼目睹。
而他明知此事有蹊蹺,依然願意做這盤棋裡的一枚棋子,將自己眼見的東西進宮告訴梁帝。既無愧於心,又甘願幫靖王這樣一個忙,顯然也清楚這樣一件事會對夏江造成什麼樣的後果。
他幫靖王,又不站隊靖王。
靖王日後繼承大統,絕對會記住他昔日恩情。
萬一併非靖王登基,這件事又和他有什麼關係呢?
最令人震驚的一點是從梅長蘇口中得知,庭生竟然是紀王所救。
可以猜測,紀王曾經也是非常欣賞祁王的。祁王遭難後,他並沒有貿然行事,因為他了解梁帝決心已下,他不會像靖王一樣莽撞地為祁王鳴冤。
可他也沒有置身事外,他竟然能在朝野上下都盯著赤焰案的時候,救下了祁王的遺腹子!
這麼多年他也是韜光養晦,直到蒞陽在朝堂之上揭開此事,不涉政事的他再也不圓滑中立,而是擲地有聲地請願重審赤焰舊案,做了他能做的最後一件事。
《琅琊榜》中的聰明人都是對梁帝的心理揣摩的很透徹的。紀王作為梁帝的弟弟,自然有他的處世之道。
對紀王來說,梁帝需要他遊手好閒,他就整日貪歡享樂,遠離權力爭鬥,扮演好一個閒散王爺的角色。
只有這樣,他才是無害的,才不會威脅到梁帝的皇位。
他在多疑成性的梁帝眼中甚至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孩子。
可他身在皇家,目睹了梁帝如何謀得皇位,看盡了朝堂鬥爭,悟透了皇權的殘酷無情,怎麼會真的什麼都不懂。
劇中的紀王大腹便便,一雙小眼睛總是微眯成縫,一副懶散姿態。有些時候還瑟縮著脖子,微皺眉頭,一副膽小怕事的模樣。
但就是這樣的平庸、膽怯是他最大的保護傘。
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
紀王知道自己要什麼,知道怎樣明哲保身,也知道怎樣才能活得瀟灑快樂。
做個糊塗的明白人沒什麼不好。
你喜歡劇中大智若愚的紀王嗎?
——————————————
好的作品常看常新,我是@時差感娛樂 希望和你一起重溫經典影視,歡迎留言、點讚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