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兒啊,放了我和魯一的生吧,算是行善了。」
今天(12月19日)中午,金雞華表雙料影帝、演員@富大龍 突然回歸闊別多年的微博,發出了一封2600多字的長文,三求觀眾,不要用誇他來罵張魯一,這讓他「很難堪」。
富大龍強調,自己與大秦系列情誼深厚,不想被利用來攻擊「戰友」,也不想再被扣上「最窮影帝」的帽子,自己「只是個演戲的」,並盛讚張魯一演得很用心,希望觀眾口下留情。
這番發言,源於近日熱播的電視劇《大秦賦》與富大龍參與錄製的綜藝《國家寶藏》同時播出,張魯一和富大龍的演技對比再成話題,不少觀眾「踩一捧一」,喊話富大龍「趕緊回來演秦王」,讓他倍感壓力。
相較於此前有口皆碑的大秦帝國系列,張魯一挑大梁的這部《大秦賦》目前豆瓣評分只有6.4,排名墊底。而富大龍主演的《大秦帝國之裂變》和《大秦帝國之縱橫》均9.3分,張博主演的《大秦帝國之崛起》也有8.5分。
觀眾對張魯一的不滿多集中在:「毫無帝王之氣」,撐不起來這個角色;40歲的人還要扮演一段13歲的嬴政,「太違和」。
12月13日,富大龍參與錄製的《國家寶藏》播出,其在舞臺上短短10分鐘的出演,又引發了一波回憶殺,不少觀眾將其塑造的秦王形象奉為心中圭臬,並再次拿出張魯一對比,批張立不起帝王形象。
但這番熱議,讓深愛「大秦帝國系列」的富大龍倍感壓力,他決定為《大秦賦》求情。
19日11時,@富大龍 退出微博後首次發文,給《大秦》觀眾寫了一封長信(全文附於文末),開篇提到:「很多喜愛我的朋友誇我同時,罵《大秦賦》及演員張魯一老師,我很難堪!」
富大龍稱,《大秦帝國》三部與《大秦賦》是一個完整系列,都是西安曲江製作,「本是同根生」。此類嚴肅歷史劇經營上很艱難,吃力不討好,屬於十有九虧,自己被製片方對秦文化的熱愛深深打動。
他坦言,當年出演時壓力很大,但大秦系列項目的「魂」始終感染著每一位參與者,所以《大秦》系列的每一位創作者都有著奇妙的深刻的戰友之情。
據富大龍回憶,第一二部播出時,他也曾備受抨擊和質疑,分數一度降到7字頭,「幸虧沒有智慧型手機,規模不至如今天慘烈,堅強如我,心也一度沉至谷底,不為別的,我對不起焦總及那麼多人日夜的勞動啊!」
令富大龍最難受的是,如今《國家寶藏》一播出,有網友一踩一捧,「大家這麼用我罵他們,無異於我憑空補了一刀!捅的是我自己親人,知遇之恩的恩人。早知如此,我絕不能來!」
富大龍表示,他與張魯一沒有私交,所以不是擔心人際關係尷尬,自己能看出張魯一演戲的用心和用功,並感覺對方壓力比他當年還大,為此他有三個懇請:
1.希望觀眾能看完再做評價;2.他贊同張魯一塑造的秦王形象,「每個王,千人千面」,希望觀眾別罵他的「戰友」;3.希望個別媒體不要神化他,這次綜藝和電視劇播出撞上純屬偶然。
「我不是誰用來打誰臉的巴掌。不要利用我,嫁接我,篡改我。我只是個演戲的。」
「請不要再發酵我是最窮影帝。這四個字,沒有一個字,和我有關係。」
最後,@富大龍 還談到了自己對「紅」的看法:「螃蟹,活的,必定是青色的……如果它紅了……哈哈。所以我願和同道們彼此共勉,請祝福我們吧,祝我們永遠青頭愣腦,硬硬朗朗……大伙兒啊,放了我和魯一的生吧,算是行善了。」
在@富大龍 的長文下,不少觀眾稱讚其「德藝雙馨」的同時也在開導他,無須因觀眾的比較而感到難堪,「演得好不必有負擔」。
@富大龍 微博原文如下:
致《大秦》觀眾朋友書
尊敬的觀眾朋友大家好!我是富大龍。
之所以出來說話,是這段時間,因參加《國家寶藏》收到很多朋友的鼓勵,蒙您錯愛,感激不盡,一是道謝。
二是,不少師長朋友發我網絡文章,看到越來越多驚悚標題。很多喜愛我的朋友誇我同時,罵《大秦賦》及演員張魯一老師,我很難堪!
我有幾句話必須說,這次說話純屬個人意願,並非收到任何指派,脅迫,還是老話,我文責自負。我還不至於畏懼什麼而違背自己良心意願說話,請相信我,是自發自願,純屬自己要說的後面的話。
《大秦帝國》三部與今日正熱播《大秦賦》,共四部《大秦》,是一個完整系列,都是西安曲江製作,雖每部導、演、職員,多有更換,但「本是同根生」。我沒弄錯的話,在大型歷史系列電視劇中應數首創,這個系列至今,大家可以數數年頭,如算上前後少說縱跨近十年!擬人化的說,一個人,十年只做一件事:就是以大眾文藝的通俗影視方式,學習、研究、製作當年大秦帝國的興衰史。這是一件一般人無法想像的宏大艱巨的壯舉。
我有幸於七年前參加《縱橫》,當時就聽了負責人焦總對我訴說這個長久的計劃,幾乎不能相信。因為不知觀眾是否了解,這樣的嚴肅歷史劇經營上很艱難,吃力不討好,屬於十有九虧。曲江並非富可敵國,我和焦總聊天,本以為他會說錢,但他一張口,惺惺念念全是文化,秦文化,交談半夜,可謂戰國專家,我為其知識學養深深折服,對他胸懷古典文化、肩挑美學傳播的熱忱感佩不已,那種責任感不是裝出來的。同樣的擔當,當年《天狗》的製片方那裡我也見過,那種篤定甚至充滿了「雖萬千人吾往矣」式的悲劇感,因為我們都深知這類題材掙錢回本很難,一個龐大如此的系列簡直就是給自己挖了個黑洞!任何一個鏈條,賠你個傾家蕩產、簡直太不用商量了。我當時壓力極大。他卻談笑風生為我釋懷,拍攝全程,與丁黑導演從未對我大膽的創造修改做過任何幹涉,只有肯定和鼓勵。我們這麼多年沒有私交,但參與過《大秦》每一部的人,雖多不相識,卻都可謂肝膽相照,這其中,就是這個項目的魂,始終感染著每一位參與者,所以《大秦》系列的每一位創作者都有著奇妙的深刻的戰友之情,正如《秦風》所言:與子同袍!所以,從不上綜藝的我,拒絕了兩年的邀請,今年破例為秦、為秦的觀眾而來,就是因對《大秦》及觀眾的感情。
不想正遇到《大秦賦》熱播。
和我當年遇到情況的一樣,張魯一老師倍受抨擊質疑。這裡我不是責怪記恨觀眾,當年我就理解,人之常情,我們都有同樣心理——先入為主。
我當年塑造和秦一,小說,不同的惠文王被無數網友詬病,導致分數降到7字頭,幸虧沒有智慧型手機,規模不至如今天慘烈,堅強如我,心也一度沉至谷底,不為別的,我對不起焦總及那麼多人日夜的勞動啊!
我記得我們大秦劇組散組後第一次主創錄製節目,我在後臺見到丁導,丁導上來搶著說:大龍,我認為很好!我幾欲落淚。
我說:對不起,我毀了這個戲,我當初堅持那種演法可能確實錯了。丁導用一種至今我不太明白的眼神望著我,不再說話。
而那時,劇還未播完。
今天《大秦賦》還沒播完,已被罵慘。我這節目出來,大家這麼用我罵他們,無異於我憑空補了一刀!捅的是我自己親人,知遇之恩的恩人。
早知如此,我絕不能來!
觀眾們老友們期待呼喚多年,人沒出來已激賞謬讚,我不敢不識抬舉,我感恩!何德何能啊!誇我成神。
很多朋友復看《縱橫》原諒了我當年的很多粗糙不盡人意,其中有七年的天時地利養成的情感啊,這是我們《大秦》觀與演之間的厚愛!謝謝!
但誇我,罵《大秦賦》和張魯一先生……我難過極了。真的,我沒有得便宜賣乖!我好難過……
用《縱橫》惠文王的話:我們是一個人——秦人!
我不認識魯一,並非為著人際關係怕尷尬,從片段來看,我知道他的用心、用功程度——絕不亞於我!我知道他的壓力程度_遠遠大於我!一整部孫先生大秦小說,四部大秦、一個跨十年巨製工程,以及積累的全部書迷劇迷,全壓在他一人肩上……
這簡直就是當年秦國和嬴政的命運啊。可他就是一位賣力演戲的演員啊。
各位媒體,觀眾上帝,大龍也是區區一個演戲的,我有三個懇請:
一
劇沒播完,我懇請愛我贊我的觀眾朋友,稍安勿躁,看完,了解整部作品要說的,最好再經過些日月,將四部串在一起,整體看待,品味。再做評價不遲。切勿對立看待一整部作品的每一個局部。因為這是一個四幕交響樂:我們每個局部都在變奏,推進,每一部,各司其職。追求的,就是大同而各不相同。
二
每個王,千人千面。還是我當初的話,我絕不贊同秦王只有一副「霸氣」的面孔。魯一老師的秦王形象氣質,我個人以為,很成功!首先就是他沒有因循自保,選擇保守安全方案,他敢於挑戰這個被大家千古來幾乎定了型的神——始皇帝——大膽賦予他具體的、人的、有缺憾、有特點的性格氣質。這與我當年追求的,冒犯的,遭到質疑的,今日受褒獎的,本質上是一種東西。我們是同道,是有共同追求的,愛戲,求真,盡力而為探索著的、可能不成熟的演員,戰友。又不到處,您海涵!我懇請愛我的贊我的觀眾朋友,如果您愛我贊我,就別罵我的戰友了,好嗎?您不知道您罵他,我也會重溫當年同樣的感受,在我就是雙倍的難受。
三
我懇請媒體,特別自媒體朋友,不必將我無意參加的一個節目,和央視甚至國家意志道德資本行業等這麼嚇人的字眼聯繫在一起,把我推為道德模範業界標杆正能清流。這一切我親身參加最為了解,沒那麼複雜,節目和電視劇播出碰撞純屬偶然。
如果您對我真有厚愛,不要把我架在炙子上燒烤吧。
我不是誰用來打誰臉的巴掌。
不要利用我,嫁接我,篡改我。我只是個演戲的。
《國家寶藏》給我臺本我認真演,節目完了我還收了勞務費。
我始終是在工作掙錢吃飯,而已。
我不是不一樣的煙火,我是沒有煙火就會餓死的人。
我確實送過外賣勤工儉學,但我是體驗樂呵呵並不悲壯。
今天也是,在一個演員,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可謂豐衣足食了。請不要再發酵我是最窮影帝。這四個字,沒有一個字,和我有關係。
結尾,還是感謝大家,請原諒,我可能終於還是不識抬舉了。雖說寵辱不驚,但得分事兒。這樣給我褒獎,以至我德不配位,罪莫大焉!
我沒有權利左右您的主見,沒有發號施令的意思,只是一個朋友由衷的懇請。不吐不快的肺腑之言。因為您是我和魯一的朋友,一想起愛我們的觀眾就充滿感激,永遠謝謝您們!我們工作,就是為的您。
最後我想告訴一些善良的為我奔走抱不平的朋友,我怎麼看待「紅」這個問題:
螃蟹,活的,必定是青色的……如果它紅了……哈哈
所以我願和同道們彼此共勉,請祝福我們吧,祝我們永遠青頭愣腦,硬硬朗朗……
大伙兒啊,放了我和魯一的生吧,算是行善了。
富大龍拜上
2020.12.19
版權聲明
本文系用戶獨家授權發布風聞社區的稿件,轉載請聯繫觀察者網。